新書推薦: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內容簡介: |
期刊是凝聚社会与人文、思想与行为的连续出版物。
研读期刊的一境界是阅读期刊文本,从形式文本幂入内各文本;第二境界是审视文本背后的连续出版行为;个体的和群体的,意图之内的和意图之外的,实施的和未实施的第三境界是批判期刊人思想,激活期刊人的社会思想、专业思想。
|
關於作者: |
李频,1962年生,湖南新化人。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编辑出版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由河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奉调创建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先后担任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新华文摘》编辑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期刊奖评审专家,中国期刊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编辑出版理论、期刊史论、出版人物传记。专著《龙世辉的编辑生涯》被誉为国内第一部文学编辑家传记,专著《编辑家茅盾评传》获1995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和2001年茅盾研究学术成就奖;主编的《中国期刊发展报告N0.2:区域发展与类群分析》获2008年北京市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编辑学案分析》获第二届百盛一清华优秀论文奖;专著《出版:入学絮语》获2012-2013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另主编《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共和国期刊60年》等,出版专著《期刊策划导论》、《大众期刊运作》、《中国期刊史》第四卷(1978-2015)等。
|
目錄:
|
辑一 期刊传播转型
编辑出版学科的发展与变革管窥
以编辑出版的专业逻辑为讨论中心
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认知起点和可能的实践路径
一、认知起点:期刊出版与数字传播是两类不同的信息与知识传播活动
二、可能的实践路径: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交汇
期刊创新摭谈
一、时空结构化的主体迁移
二、媒介产品结构关系变异
思想无羁
关于网络期刊的不完全探索
辑二 期刊评价与学术期刊改革
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
CSSCI期刊评价功能异化的内在机理
一、文献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什么,该是什么
二、深与浅矛盾所折射的学科理性犹疑
数字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的思考
一、结构调整是社科学术期刊改革的基础工作
二、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效推进社科学术期刊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依托数字传播平台开拓期刊体制改革新路径
社科学术创新与社科学术期刊分布之关系考察
一、创新基地学科分布状况
二、社科学术期刊的学科结构与关联分析
三、创新基地主办的正式期刊分析
四、创新基地主办的学术集刊分析
五、结语与讨论
高校社科学报改革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度创新
辑三 期刊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第三世纪发展主题
一、中国期刊走向第三世纪
辑四 阅读与评论
辑五 《读者》研究
附录
主题词表
编选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
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徐、舒缓,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当时的新闻出版署因东四南大街办公楼正在建造中,借中国出版外贸公司所在地办公。那并不高大的老楼,让我倍感灰沉,以致后来一直不忍心再去那里。就在那天,张先生肯定了我为他主编的《期刊工作手册》中写的《建国前期刊历史简况》。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对于他明确告知的即将发生的期刊未来,我则不知如何应对,苦闷难解时,就在郑州市内猛蹬自行车乱逛。
1994年10月,第六届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研讨会和第七届全国妇女报刊年会在西安召开。28日,《女友》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维钧在会上的长篇发言中动情地说:
我想到有那么一位领导人,他那么大年纪,在那样的工作位置上,还那么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千方百计为中国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尽职尽责。他关心期刊的成长,关心我们办刊的同志,对事业忠心耿耿,极端负责,说实在话,我很感动。我所以办刊能认真卖力,与他的影响分不开。他那么做,是为了什么?那么,我自己又该怎么办?一种心愿热望就油然而生。
听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是张伯海。相当长时间里,我没有把如此激励王维钧的张伯海与给我上期刊研究第一课的他联系起来。
人总是要死的,或迟或早都会知道。但有几人坐以待死?伯海先生将这一期刊理论的终极问题及早抛给了我,自己却一直孜孜以求,他真是先生。
期刊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伴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的改进而逐渐发展成为广泛深入渗透到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媒介。作为一种媒介,正像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其衰老死亡是必然的。伴随数百年的期刊实践,人类创造并深化、升华了围绕期刊的媒介思想,又创造性地运用于其他后起媒介的生产运营中。可以尝试断言:期刊作为一种媒介是必然死亡的,但难以确知死亡的时间表,正如界定死亡(指局部死亡还是全体死亡,一时消亡还是长期灭绝)需要下番狠功夫;期刊作为一种定期连续出版的传播方式必然不会消亡,其思想精髓早已内化在继起的媒介中,获得了再生甚至永生。理论工作者面临的知识困惑是:期刊传播方式的理论精髓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其内在结构关系如何?在数字传播时代如何创造性地转化这些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