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編輯推薦: |
本书收录了对张之杰、叶小燕、朱亚宗、申先甲、韩汝玢、姜振寰、曲安京、孙淑云、罗见今、刘兵、周瀚光、林文照、刘戟锋、张居中、关增建、周嘉华、邱光明、周潮生、樊洪业、长北、谭德睿、范岱年、潘吉星、宋正海(按本书目录顺序排)24位当代科技史名家的访谈,涵盖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哲学、技术史、计量史、冶金史,以及口述史、编史学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呈现了这些科技史名家丰富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展示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格和学术贡献。同时,可从不同受访者角度窥见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发展史提供翔实而独特的口述史料。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万辅彬组织实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黄祖宾参与实施,历时5年,遍访国内科技史界的代表人物,例如台湾科技史研究者张之杰、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原会长谭德睿、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朱亚宗少将、中国物理史专业委员会原主任申先甲、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汝玢、西北大学数学史带头人曲安京、上海交通大学计量史研究中坚关增建等24位科技史家,梳理了科技史研究方法和成果,记录了他们宝贵的研究心得,是一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科技史史学著作。
|
關於作者: |
万辅彬,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广西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总主编。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项,中国与加拿大合作项目2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批重大项目1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G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10余次,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次。黄祖宾,《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广西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科技史、传统工艺。
|
目錄:
|
目录
序一
序二
五十四岁才起步的科学史家访张之杰
女考古学家的学术之路访叶小燕
探索无界辟新径访朱亚宗
以史为学 教书育人访申先甲
情系冶金史 36 年访韩汝玢
姜振寰教授的技术史情缘访姜振寰
数学史家曲安京教授的好奇心访曲安京
孙淑云教授的冶金史治学之路访孙淑云
科学史地方研究访罗见今
多样性的研究与多元的立场访刘兵
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和创新访周瀚光
科研、编辑两相宜,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访林文照
哲人与儒将访刘戟锋
贾湖遗址发掘成果丰硕 骨笛研究国际影响极高访张居中
详较管窥蠡测衡万物 细推质测通几识大千访关增建
老骥伏枥 志在编史访周嘉华
永不忘祖,深念恩师:回顾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研究之路
访丘光明
周潮生先生的钱塘江史志研究之路访周潮生
为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铺路访樊洪业
生当万里留鸿爪 更作鲲鹏越海山访长北
继承大国工匠精神 恢复传统铸造绝艺访谭德睿
引入新学理 改造旧学科访范岱年
融会中西话科技 贯通古今促研究访潘吉星
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访宋正海
代跋 与科技史家对话 向学界智者问津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一
看到万辅彬教授主编的《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这部著作,我非常激动,因为对这样一本书我已经期盼很久了。回想过去数年间,每每拿到新的一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先要读的就是万辅彬教授主持的《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读这样的名家访谈,心底好像有一股清流,总能激起万千思绪。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年轻学人,会有跟我一样的阅读体验,因为这些访谈带给我们很多思索和启迪。读这样的访谈,恰如与学术大师面对面对话,读进去了,会有很多的感悟。这些启迪和感悟正是年轻人学术成长所需要的养分。
我想,《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这部著作的出版至少具有三方面的价值。
首先是学术传承和学术遗产的价值。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学术访谈录,而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科技史家访谈录。科学技术史是国家一级学科,前辈学者为创立这一学科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他们的学识和经验值得后辈学习和继承。这部访谈录包含了前辈学者丰富的治学经验和见解,无疑是后辈学人汲取精神食粮Z好的途径。有些前辈学者在访谈后不久就去世了,比如席泽宗院士、李迪教授、陈美东教授和张秉伦教授等,可以说,访谈录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学术遗产,弥足珍贵。
其次是学科建设的价值。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现在是开展科技史自身学科历史建设的时候了。可以说,万辅彬教授在组织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这一活动时,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远见和洞察力在口述史热潮兴起之前,他已经在做史料抢救的工作了。这样的访谈本应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来出面组织,万辅彬教授却利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这块阵地,创立了《科技史家访谈录》这一栏目,为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些访谈早已超越了史料或抢救的意义,成为科技史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现在,将这些访谈结集出版更是正当其时,因为我们已经迎来了中国的科技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的时期。
Z后是人文的价值。所谓人文的价值是指该书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科技史本身的学科范围,而涉及更为广泛的人文学科。其读者也同样不限于科技史的研究者,还将包括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这是因为该书的访谈对象大多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而是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两栖学者。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现了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包括对前辈学者的尊重和赞誉、对科学历史的持久关注、对科学文化的倡导,以及大多数被访谈者严谨而执着的治学态度,等等。该书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总之,作为李约瑟研究所候任所长 编者注: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的现任主席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副理事长,我不仅很乐意而且很荣幸为大家推荐这本书。我认为该书不仅凝聚了万辅彬教授及其合作者的大量心血,而且充分展现了他的学识、远见及他本人在中国科技史界的广泛影响。我相信,换一个人来进行这样的访谈,不会比他做得更好。Z后,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万辅彬教授的敬意,并期待着不久可以看到该书的问世。我相信,该书将成为每一位学习中国科技史学生的必读图书。
梅建军
2013年4月28日
序二
万辅彬先生主持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的文章即将结集出版。万辅彬先生要我写个序,实在是不敢当,但又不好违命。好在这些栏目的大多数文章在杂志发行后我都拜读过,因此可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谈一点体会。
1957年 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这是我国科技史学科实现职业化或建制化发展的开始,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目前,我国的科技史学科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服务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科技史学科几十年的建制化发展,培养了一批职业科技史家,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一些老科技史家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工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发扬。《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创办的《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对科技史学科的学术文化建设及其学科史研究都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现在将《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的文章结集出版,以便于读者学习和广为传播,这是一件
很好的事情。
《科技史家访谈录》由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和受访者对问题的回答两部分内容构成,包含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共同工作。访谈的目的是要展示受访者,但如何展示?展示哪些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因此,访谈是否成功,与采访者的学识和水平关系很大。要做好访谈工作,采访者事先需要做大量的学术性准备工作,对受访者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要学术成就要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提不出恰当的问题。采访者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隐性的,是一种无名的奉献,一般读者在读访谈录时,不太容易体会到这些。所以,我在这里要代表读者对万辅彬先生等采访者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敬意。
这部访谈录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是受访者基本上都是中国科技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少数是国外著名的汉学家。多数人是科技史学科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亲历者,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学术上取得过重要成就。他们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回顾、对自己学术贡献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历史。
二是受访者的工作领域涵盖了科技史学科的各个方面。书中受访者的工作范围包括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天文学史、地学史、农学史、医学史、冶金史、机械史、古船史、造纸史、陶瓷与硅酸盐技术史、科学思想史、中外科技交流史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等许多领域,几乎覆盖了科学技术史的各个分支学科。因此,这些访谈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方方面面的代表性。
三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许多受访者在访谈中不仅总结了自己的主要工作,而且总结了自己的治学经验及研究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学术思想。这些内容是科技史家们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对青年科技史工作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推动科技史学科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价值。仅从以上三方面已可看出该书的价值及意义。
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积累,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规范和传统,科技史这样的边缘学科尤其如此。否则,既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也容易被人认为这个学科没有规范,没有门槛,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不需要什么专门的训练。科技史学术规范的建立及传统的养成,没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对科技史家进行访谈,以适当的形式宣传他们的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学术传统及学术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
《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为中国科技史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及工作基础。目前,科技史界还没有一本关于我国科技史学科发展历史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失。读该书需用心思,细品味,从中读出采访者提问的良苦用心和受访者答问的微言大义。如是,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胡化凯
2012年6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