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局部和全部的关系。从世界史的坐标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是极其必要的。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有诸多面向,也依赖于新史料的挖掘,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本书展望近年来抗战史研究中的各种重大理论与方法问题,精选了中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历史学者蕞新研究成果。
他山之石:21世纪以来,俄罗斯、法国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
时人日记:从蒋介石日记看国民党六全大会的选举纷争;蒋维乔日记中的淞沪抗战与上海民众的日常生活
史料挖掘:从美国驻华领事馆文献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美双方的抗战影像研究;平型关战斗是否被不断拔高?何梅协定的责任归咎于何应钦有失公允?日本对华细菌战的旧解读与新诠释;战时美国对国共冲突的研判、自处及政策转变
|
內容簡介: |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局部和全部的关系。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使二战中的中国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参战国,中国战场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战场。从世界史的坐标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才能更全面认识抗战中多国各方的多元历史面向。
本书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趋向与新理论、淞沪抗战与上海社会为重点,兼及中共抗日根据地与大后方、战时政治与外交、军事与军队、战时沦陷区社会与文化等其他方面。总体上看,秉持立场和立论取向皆能与主流话语保持一致,特别在发掘新材料、使用新方法、关注新趋向、开拓新视点方面,多有可圈可点之作。对于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指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价值,为书写民族荣光、缅怀先烈、弘扬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该所目前设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上海史五个研究室等。现代史研究室始终是重要的研究力量,现代史研究室原先为现代史组,后与原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合并为今天的现代史研究室,该研究室主要致力于对现当代史料的编辑、整理、翻译。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集聚新生代研究力量,开创研究思路,对中国现代史进行深入的研究。
|
目錄:
|
序:同盟战争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史》的前世今生
日本学界关于中日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称呼之讨论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新趋势
2000年以来法国的中国抗战史研究述略
新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
上海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顾祝同与1937年淞沪抗战
淞沪警备司令部与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
淞沪会战时期京沪、沪杭甬铁路的运输与财产损失
近观战争蒋维乔日记中的抗日战争
党内竞选与派系斗争:亲历者笔下的国民党六全大会选举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与道德人心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中国科学社在大后方
蒋介石、河北事件与何梅协定
拥立吴佩孚工作与日支民族会议
浅议中共平型关战斗的决策、过程及反思
抗战前国民革命军制式武器选定工作研究
抗战中国战俘的数量问题及其研究展望
旧解读与新诠释战时报刊中的日军细菌战19371945
圣战话语下的七七纪念:日本国民眼中的中日战争
抗战结束前后美国制定扶蒋反共政策的国际背景
《支那事变画报》研究
从中东路到九一八:张学良处置政策的演变轨迹
试析《中国公论》的奴化宣传
灰色地带中的挣扎孤岛与沦陷时期(19371945)上海文化人的行为分析
上海隔都:日军对犹太难民之管理体制
抗战时期上海物价统制与商业统制总会
抗战时期的海派书画家
抗日战争史研究新趋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內容試閱:
|
同盟战争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马 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惨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历经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以及凡尔赛和约、四国公约、九国公约、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等的签署,逐步构建起了国际性的新秩序和安全体系。但是,自进入3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意大利试图用侵略手段改变既有的世界格局,并借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和三国军事同盟(1940年)、最终形成了法西斯轴心国同盟集团,其成员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维希法国、泰国、菲律宾第二共和国、自由印度,以及中国境内的伪满洲国和汪伪中华民国,等等。与之相应,1942年元旦,美国、苏联、中国、英国、自由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希腊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该同盟后来扩大至50余国。
就基本样式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乃是上述两大同盟之间进行的同生死、共进退的同盟战争!
同盟战争,亦称联盟战争,指的是多国对一国,或多国对多国,为实现本国利益,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展开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战争样式,自古有之,中外亦有之。中国春秋时期,晋、楚两强逐鹿中原,长期争霸,常常各自纠集十几个国家进行会战;在欧洲,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乃至后来的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也都是同盟战争。在同盟战争的视野下考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于准确理解和评估这场战争,具有特殊、多方面的意义。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除了中国武装力量为本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战外,同盟双方搏杀的主要地域还有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大西洋战场(后来的第二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东北战场等。显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局部和全部的关系。维护人类正义,彻底击败以德、意、日为核心的轴心国集团,并迫使其无条件投降,这既是中国,也是同一阵营内所有参战国最基本的政治和军事目标。具体来说,同盟国方面总战略的演变体现在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文件中,如《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晤(1943年初)、开罗会议及宣言(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及协定(1945年2月)、波茨坦会议及公告(1945年7月),等等。与之相应,在中国战场上,蒋介石的《庐山讲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反映中国国共两党对日基本战略的一系列文件,亦是为了与上述总战略相协调,并促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同样的,轴心国方面虽然被分割成东西两大块,但也是在侵略联盟总的政治军事战略下展开行动的。
同盟内的各国军队在各大战场上相互协同、彼此支援,是同盟战争的基本特征和最有效形式。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正面战场大小会战二十余次,敌后战场建立了19块根据地,牢牢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两大主力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使其被迫放弃了北犯苏联远东地区的企图。苏军得以避免极其危险的两线作战,并最终将胜利的战旗插上了柏林德国国会大厦的上空。其间,包括毛岸英在内的许多中国籍战士还在苏军编成内参加了对德战争。
当然,这种支持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曾4年单独抗战,其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飞机、火炮等,并向重庆派驻有军事代表团,甚至还有大批志愿人员参与了中日间的空战而英勇牺牲。在哈桑湖战役(1938年7、8月)和哈拉欣河(1939年5月)战役中,苏联远东军重创了日本关东军,使日本陆军蒙受了自明治建军以来从未有过的耻辱。正是慑于苏军的强大军力(即使在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最危急关头,苏联仍在远东保持着40个师的兵力),关东军主力一直无力入关增援作战,中国军队的压力也因此大为减轻。更有甚者,1945年8月8日苏联还直接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由此,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直接连为一体。三个方面军、170多万人参与的苏联红军远东之战,直接解救了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呻吟多年的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70多万关东军的全灭,使日本丧失了一个战略军团级的重兵集团,它和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战略空袭以及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构成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三大原因。
中国战场和美、英盟国也存在着同样的互动关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了重庆后,曾引起了广泛的狂喜,苦撑待变4年之久的国民政府终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正如预测的那样,中日间的战争最终与世界的战争同步起来了。此间舆论普遍认为,由于有了美国这个强大的盟友,战胜日本只是时间问题。国民政府遂抛开一切顾忌,于12月9日正式对德、意、日宣战。之后,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第14航空队甚至直接来华在中国战区编程内对日作战。中国参谋总部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则处理协调军事行动的具体问题,双方还互通情报和互派军事代表团。与此同时,为了支援英印、英缅方面,国民政府先后派出了数十万精锐部队南下出国与日本另一个战略军团南方军展开搏杀。
二
结盟国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参加战争,这是同盟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由于各参战国的政治目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战略地理位置等各有不同,因而对战争的实际贡献程度也有所不同。除了直接参与交战外,有的参战国仅限于同敌对阵营断绝外交关系,或是形式上宣战,或者对敌方实行经济封锁,或将本国领土、领空、领海、军事基地提供给盟国使用,或是向盟国提供财政、经济、军事等援助。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共有30个国家,但直接进行武装斗争的仅有14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参加国的贡献亦远不相同,50余国中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并没有直接参加战事。
1840年以来,中国常被描绘成一盘散沙,对外反侵略战争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乎没有那一场能够捱过一年的。即使在一战中忝列战胜国,实际上也并未出兵。但是,20世纪30年代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却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并坚强起来,二战中的中国遂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参战国,中国军民英勇作战,中国战场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战场。其依据主要有四: 其一,中国作战时间最长,从七七事变算起有8年之久,若从九一八算起,则长达14年。其二,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军团(仅中国关内,日军不得不长年保持50至80万左右的兵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力。其三,中国军队在长期的交战中打死打伤数十万日军。其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很显然,中国对于取得此次同盟战争的胜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此,也成为当时世界的五强。
然而,作为一个落后农业国的中国并不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最强国家,虽然面对外敌侵略时不乏拼全民族的生命的勇气,但由于力量的悬殊,要单独战胜日本殊非易事。所以,苦撑待变,将中国问题的解决纳入世界问题的通盘解决,成了战时中国国家的最高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而这在很大程度必须依赖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工业国家苏联和美国的走向。在世界历史上,一个较弱的国家与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以取得整个同盟战争的胜利,并不鲜见。
在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之后,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较之于西线、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等,苏德战场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或者说是决定性战场,两大阵营的成败维系于此。这是因为轴心集团的主力是德国和日本,而核心是德国,不彻底战胜最具侵略心,作战能力和军工能力最强的希特勒德国,而想赢得整个同盟战争的胜利,那纯粹是一种奢望。大战期间,苏德战场在全民动员、战役规模、物资投入、伤亡程度、作战紧张度等方面,是其他战场无法比拟的。苏联武装力量在4年的激战中,击毙、击伤、俘虏德军达一千万人,占德国二战总损失的四分之三。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成了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的典范。尤其是战争末期规模宏大的柏林战役,苏联军人在政治上、军事上、法律上彻底毁灭了希特勒德国,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最厚重的基石!苏联的胜利、德国的失败,即双方最强国家的较量结果,很自然地,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盟国的作战产生底定性的影响。
在远东,美国的参战根本改变了对日作战的力量对比,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营造的军事大国的地位由此受到了颠覆。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在此后的4年中,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如果说日本的军事进展归根结底源于其综合国力的绝对优势,那么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则由盛到衰,变成了绝对劣势。仅以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而言,1937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是38%、10%、11%、5%、4%,日本约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具体就战争进程而言,其一,美军消灭了日本武装力量的主力,特别是通过一系列大规模、高强度、现代化的海空作战,彻底毁灭了日本海军排水量近200万吨的联合舰队;其二,美军的海空攻击严重摧毁了日本国力,尤其是1944年11月末开始的战略轰炸,美国第20航空队对日本的66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其间共出动B29重型轰炸机17.5万架次,投弹16万吨,造成了50万人死亡,日本42%城市工业区被摧毁,军工生产因此濒临枯竭。其三,美国主导了战胜日本的法律和外交进程,参加了所有针对日本的重大国际会议,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在即,严重地威胁着日本国家的生存,正是慑于美国武装力量的强大威力,才直接地促成了日本天皇的投降决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弱国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中成为战胜国,除了本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不懈意志并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外,还在于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协力作战的结果,特别是自始至终坚定地与苏联和美国,即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站在了同一阵营。这应该是考察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基点。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暨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并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拓宽研究视野与领域,2017年9月2日至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上海社科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承办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新趋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50余位学者、研究生与会,提交论文45篇。
会议结束后,上海社科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与南开大学历史系合组论文集编辑委员会,跟与会学者协商后,将其中29篇修改后的论文(另附会议综述一篇)结集出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其余与会论文未能收入此集,是为遗珠之憾。期待该论文集的出版,能将抗战史领域的最新成果呈现于学界与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