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編輯推薦: |
立足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来研究舆论引导,不仅具有推进新媒体舆论引导深入研究的理论意义,建构哲学社会科学新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探索,也具有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的现实意义,为实现传播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研究方案。
|
內容簡介: |
新媒体舆论,既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国家治理的战略议题。因此,立足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来研究舆论治理,不仅具有推进新媒体舆论治理研究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为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现实意义。本书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新媒体的变革性力量、全媒体传播格局、新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等理论议题展开分析,充分探讨新媒体舆论治理的实现途径和传播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新媒体表达与舆论话语、新媒体舆论场与公共治理、新媒体舆论绑架与协调机制、新媒体舆论格局与社会责任等议题,为不断丰富舆论学学科内涵、持续提升舆论学研究水平、创新舆论学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提供一个研究参考。
|
關於作者: |
郜书锴,博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新闻翻译等。在新闻出版类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在CSSCI扩展期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多篇论文被《新闻与传播》《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等全文转载或摘编 ,共计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新闻传播专著两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项。获全国及省、市级奖励和荣誉十多次,并担任省、市级学术职务、审稿专家及校级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
目錄:
|
序言Ⅰ
第一编 新媒体与新闻变革
第一章 新媒体的变革性力量
第一节 新媒体争论与辨析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新文化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新愿景
第四节 新媒体与主流媒体
第五节 新媒体的学术方向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全媒体
第一节 源于生活领域的概念
第二节 传媒研究的热点议题
第三节从概念诠释到价值论证
第四节 理论影响与发展方向
第五节 报业实践的全新策略
第六节 报业发展的结构转型
第三章 新时代的新闻价值观
第一节 新闻媒体、企业与公共性
第二节 重塑新闻传播业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国家布局
第四节 提升新闻传播的国际话语权
第二编 新媒体与舆论治理
第四章 舆论的定义与辨析
第一节 学界对于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文献对于舆论的使用与分析
第三节 关于舆论的基本观点与建议
第四节 新时代新闻舆论的最新成果
第五节 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治理
第五章 新媒体话语表达与舆论治理
第一节 新闻话语的关键理论
第二节 微博话语表达的内容
第三节 微博话语表达的方式
第四节 微博话语表达的效果
第六章 新媒体舆论场与公共治理
第一节 微博舆论研究回顾与评析
第二节 微博舆论场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微博舆论特征的多维观照
第四节 微博舆论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微博舆论的治理与走向
第七章 新媒体舆论绑架与协调机制
第一节 舆论绑架文献综述
第二节 当舆论遇上微博
第三节 微博的传播特点
第四节 微博与公益传播
第五节 微博舆论绑架的协调
第八章 新媒体舆论格局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媒介政治生态与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走转改:新时代的新闻学遗产
第三节 史上报格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四节 新闻记者的微博之殇与救赎
第五节 新媒体对强国舆论场的影响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言
新媒体指所有源自或依赖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生存与发展的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由此,新媒体舆论是指在互联网、数字及移动媒体等新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公共议题所公开发表的相对一致或相近的意见或言论,亦是现实民意借助于新媒体实现的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新媒体舆论正以主流舆论的姿态巩固和占领舆论的新阵地。以互联网交互世界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种可能的交往意义空间,网络世界真正将信息权以低成本的方式还原到每个现实个体的身上,由此而产生的将是一个丰富、多元化的人类社会空间。网络支撑的不仅是一种信息权力结构,实质上,它构筑的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中,网络交互行为的参与者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对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塑造。但是,这种在网络交互行为背景下对公共领域的塑造过程是漫长的。
新媒体已经成为新型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可以是传统媒体,也可以是新媒体,只要能够正确表达国家话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媒体,都应该属于新型主流媒体。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多元化往往造成价值观的分化甚至对立,如果主流舆论阵地受到冲击,极易引发新闻价值观危机和社会动荡,从而会逐渐演化为一种国家危机。而动用国家权力干预新闻传播业,实质是推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目的是通过国家权力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使新闻传播业为促进国家发展服务。在此背景下,重塑新闻传播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在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新闻传播业的核心价值观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社会危机会对新闻传播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新闻报道立场、社会责任原则等核心价值观造成巨大乃至毁灭性冲击。因此,新闻传播业价值观的重塑亟须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吐故纳新,把坚守社会责任这一核心价值观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和优化新闻传播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价值体系是由一组观念决定的,观念是关于对象的认识或意识、信念和想象。霍布豪斯说,巨大的变革不是由观念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同样,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的认识与信念,马克思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信念,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形成、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指导原则。坚持新闻事业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决定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变革成功的关键,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但不能削弱,反而需要加强。
如今,全球新闻传播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双向性、便携性、海量性和草根性等特点无疑会催生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公民的自主意识,而这种自主意识的唤醒会逐渐促进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公共新闻,将会以一种新的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领域。新媒体催生的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由新的新闻传播理念、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催生的草根意识、民主意识,都在孕育着公共新闻的诞生和壮大,政治文明迎来新时代。政治文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童兵教授把政治文明归纳成一个制度、两个机制、三个规范,这个制度就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在于还权于民、还政于民,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新闻媒体是人民参与民主建设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两个机制是民主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并通过以媒体监督为主要实现途径的社会监督来保障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三个规范指的是观念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新闻传播事业必然在三个规范的约束和广阔空间里得以快速发展。因此,政治文明建设必然要求完善和构建新的新闻传播体制,其根本的要求是新闻传播体制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合法性。政治文明建设向新闻监督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监督要直指一切丑恶、腐败和消极现象。政治文明建设还要求党委部门和新闻传播机构及全社会确立民主、科学的新闻传播观念,特别要确立将知情权和传播权作为基本人权的观念,推进新闻传播事业切实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提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性的力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舆论与导向犹如社会前进的双轮,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导向决定事业的成败。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仅包括正确的政治导向,还包括正确的经济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系道路和方向,关系人心和士气,关系中心和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