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編輯推薦:
● 讲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跨国婚姻家庭中的小女孩的成长,田园诗与悲歌交织的双重世界。
● 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大轰炸前后的重庆这座城,以及让前德国外交官震撼与感动的重庆人。
●与《城南旧事》相比,一个是古都夕阳里蟋蟀有韵味的吟唱,一个是陪读雾霭中纤夫和挑夫的号子;一个在平淡中但见生活的波澜,一个在波澜中见到生活的平淡。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自传式作品。作为当年德国驻华领事的女儿,作者见证并亲历了重庆从1942年到1952年的历史风云。该书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她在重庆的童年及少女阶段的生活。既有对城乡生活场景的描写,也有对两江三岸市容的刻画,还有对在渝外国人生活工作的多方叙述,也包括对她的父母的异国婚姻生活的记录,对她父亲在特殊的身份中挣扎的观察。
關於作者:
傅安娜 Johanna Stahl,1937年生于重庆,1945-1949年在沙坪坝南开中学上学,1952年全家离开重庆,此后定居德国。本书是她用德语写作的自传体回忆录,德文版于2017年在德国出版。
译者:
海娆,旅德作家、翻译,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中文系及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著有长篇小说《远嫁》《早安重庆》等。
目錄 :
目录
00前言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有美丽花园的房子
彭家院子
父亲的讲述
佃农一家
我的秘密小世界
婚礼前
中式婚礼
欧式婚礼
上学了
初遇多洛丝
考试成绩不好的后果
到多洛丝家度寒假
城里的战争
侠女黄丽敏
弟弟出生
嫉妒
女疯子
葬礼
到多洛丝家过暑假
阿曼先生
雪人
第一次进城
在阿曼先生家
花生工厂
教会学校
离别
强盗来了
妈妈又把我打发出去
在苏三孃家
入学考试
南开中学
在家过寒假
和闵晓玲一起度暑假
父亲回家了
神秘的发现
别了,南开
一次严肃的谈话
卖盘子
免费的新学校
家里要办成一所学校
城乡之间
人民大会
糟糕的一天
最后一个外国人
重回花园房
和弟弟在城里
探望母亲
意外的来客
饥饿的日子
获救
再见闵晓玲
准备启程
1952年秋天,长江上
过边境
逗留香港
海船上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在重庆度过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一转眼,就成了六十五年前的旧事。在乡下的童年无忧无虑,充满了美妙的热情和梦幻;频繁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少女时代,又布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这段时光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一直伴随我漫长的一生,直到今天,依然历历在目,仿佛伸手可及。但多年以来,我不能提及,似乎有一只无形的巨手紧紧扼住我的喉咙,让我难以发声,欲言又止。
那时候的重庆城,在长江和嘉陵江之间的多岩河谷里拔地而起。这座筑建在山上的城市,人们必须爬上许多陡峭的石梯,才能抵达。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不易征服的天然堡垒。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抵抗日军的侵略,1937年底,蒋介石宣布重庆是中国的临时首都。从1938年开始,这座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开始罹难,持续遭受了日本飞机多年惨烈的轰炸袭击,只有秋天的浓雾才能提供暂时的庇护,让它获得片刻的安宁。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城迅速大兴土木,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复兴。新的工厂、政府办公楼、公务员宿舍、医院、商场、电影院等,如雨后春笋般从废墟中崛起。满载货物和乘客的轮船频繁出入朝天门码头,大江小河百舸争流,街头巷尾车来人往,整座城市从陆地到水面都一派繁忙。重庆又成了中国的一座生机蓬勃的大都市。
遗憾的是,不久内战爆发了。
尽管有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先进武器,国民党政府仍然腐败无能,财政亏空。高昂的军费支出和官员的贪污,不仅让政府负债累累,还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民间积怨。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工资缩水,体力劳动者入不敷出,中华大地经济凋零,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1949年,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军凯歌高奏进驻重庆,蒋介石仓皇逃到台湾。
土地改革开始了,农村开始斗地主,学校也因为要改建而关闭。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经历了政治上的思想改造再教育。我们激情高昂,要与新中国的一切反对派斗争到底,尤其是西方列强,比如美帝国主义。年轻人高举红旗上街游行,喊口号,唱赞歌,敲锣打鼓,歌颂毛主席,歌颂新中国。这时候的我,也跟每一个热血澎湃的新中国少年一样,衷心拥护毛主席,对他倡导的革命理想充满了无比真诚的向往。
当时我们家在乡下,房子要被改成学校,父亲也被要求离开中国,但他不愿意和我们分离。这也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候。母亲在农场劳动改造,父亲没有工作,无以养家,带着我和弟弟,挤在城里的小公寓里苦苦度日。到1952年,我们全家最终离开这里,去往德国。
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重庆始终是我亲爱的故乡。当我在那个多雾的秋天,登上朝天门码头的大轮船,告别烟雨凄迷中的美丽山城时,我是十五岁的花季少女。一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成风烛残年的八旬老妪。站在生命的尽头蓦然回首,我依然一眼就看见多年前的故乡重庆,它叠翠的山峦高耸云霄,清澈的河流逶迤东去,起伏的丘陵梯田层层,稻花飘香,多么美丽,多么难忘。一切都清晰如昨,宛如眼前。它似乎一直在等我回去,可我耄耋之躯,垂垂老矣,怎能跨越那阻隔我们的万水千山?于是我写下这本书,写下我当年在重庆经历的悲欢离合。它也许不如小说精彩,却是我真实的生命历程。重要的是,每一行文字都是我迈向故乡的步履,尽管笨拙,却让年老的我踽踽而行,一步一步终于重返远方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