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內容簡介: |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态规划路径》是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破碎、敏感的生态特质,在吸纳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地貌学、地图学、生态学、测量学等对山、水空间生态认知原理的基础上,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建构出的循水理山山地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态规划路径》主要包括山、水空间的生态认知,山地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技术,循水理山中的自流井南部片区生态本底寻觅,循水理山中的山地城乡建设用地选择,山地城市生态资源的视觉景观化利用等内容。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态规划路径》可供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设计与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
目錄:
|
第1章 导论
1.1 山地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1.1.1 三维地带性:山地的生态特质
1.1.2 复杂、破碎、敏感:山地城市的生态特质
1.1.3 边界防御式被动保护:山地城市生态利用的缺失
1.2 生态的价值认知:人类的资源空间意识演进
1.2.1 山、水、林、田、草:人类进化中的资源空间意识
1.2.2 田为主、山水林为辅:传统农本位资源空间意识中的生态和谐
1.2.3 城为主、山水林田为辅:现代工商本位资源空间意识中的生态失衡
1.3 循水理山:破解山地城市生态失衡的规划路径
1.3.1 从生态要素的关心转向生态空间的关注
1.3.2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的逻辑
1.3.3 信息化:循水理山生态规划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空间的生态认知
2.1 水空间的水文过程
2.1.1 自然水文过程
2.1.2 自然水系结构
2.1.3 自然湿地体系
2.2 水空间形态
2.2.1 坡面水流形态
2.2.2 沟谷水流形态
2.2.3 河流基本形态
2.3 水空间的生境认知
2.3.1 生境与生境设计
2.3.2 溪河流形态与水生栖息地
2.3.3 溪河流形态中的生物链
参考文献
第3章 循水:山地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
3.1 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原理
3.1.1 城市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3.1.2 自然做工:城市水空间重塑思想的生态转变
3.1.3 循环、串联: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基本原则
3.2 河流分类研究的启示
3.2.1 河流分类的相关理论
3.2.2 河流分类的能力和地域单元
3.2.3 河流分类的方法
3.3 基于溪河流分类的富顺县永通河生态重塑
3.3.1 基线调查
3.3.2 河流分类
3.3.3 生态重塑
参考文献
第4章 理山:山空间的认知
4.1 山的形成
4.1.1 山形成的雏形:地壳运动
4.1.2 山形成的表征:褶皱、断层
4.1.3 山形的雕刻:浸蚀作用
4.2 山的认知
4.2.1 山的存在本体
4.2.2 地图综合的启示
4.2.3 山的心物场
4.3 山的界定
4.3.1 地貌基本形态分类
4.3.2 生态交错带的启发
4.3.3 以生态交错带界定山
参考文献
第5章 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技术
5.1 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技术的历史趋势
5.1.1 地表起伏形态的形象描述:历史上的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技术
5.1.2 从形象斜视到精准平面: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技术的科学化转型
5.1.3 结构化综合: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山水空间形态信息的自动结构化综合提取原理
5.2.1 空间数据库结构化综合:山水空间形态信息自动提取的概念基础
5.2.2 DTM:山水空间形态信息自动提取的介质
5.2.3 循水理山:山水空间形态信息自动提取的流程逻辑
5.3 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方法
5.3.1 循水:水空间形态结构线的提取
5.3.2 理山:山空间形态结构线的提取
5.3.3 定边:山的控制区域边界的提取
参考文献
第6章 循水理山中的自流井南部片区生态本底寻觅
第7章 循水理山中的山地城乡建设用地选择
第8章 山地城市生态资源的视觉景观化利用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山?哪里是山?在多年的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中,首先必须解答的这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我曾经试图从山地形态上去寻找答案,发现各种关于山的定义五花八门、难以穷尽,在多样性的山地形态中要找到答案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陷入更深的困惑。当看到美国学者巴瑞史密斯(Barry Smith)和戴维马克(David M.Mark)的文章Do Mountains Exist?我才恍然:山不是以实体存在的,认知山不能从实体本身着手,而应从存在的本体开始,这个本体就是山的心物场,即人和动物在山中的自我(行为)和行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化发现承载人和动物在山中行为和行为环境的地理环境,才是山的完形。
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发现山的完形。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山、水、城三者之间山水相依,有山必有水,有城必有水的关系,启发我将目光首先转向水去寻找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①既然山的实体边界线模糊难以界定,而水空间边界容易识别和勘定,通过认知水空间的水文过程,更容易厘清山的存在,理解山、水所承载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②在山、水与城的关系中,水与城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建立城市与生态水文过程契合关系的基础上,更容易建立城市与山之间的生态耦合关系。因此,循水理山是认知水,发现山的完形,建立山、水、城三者之间生态耦合关系的较佳路径。
在发现循水理山的山地城市生态规划路径后,围绕山水及其承载的地物生态要素功能-过程-形态这一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核心,我才感知城乡规划本身知识的欠缺,于是又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地理学、河流水文学、城市水文学、生态水文学、河流生态学、生态水工学、地貌学、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地貌制图学、摄影测量学、山地学、气候学、森林生态学、动物地理学、行为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及地理空间推理、地图信息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等技术方法的学习中,将它们融入以积极生态保护让自然做工让社会做工自然为理念的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发现在认知生态过程、生态功能后明晰出来的山水城形态,不仅具有表象上的和谐,还富有内在的本体美。
本书将笔者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道路上的思路转变和心路历程剖析开来,与读者分享,希望同道中人批评指正,激励后来者加以修正完善。本书共8章:第1章为导论,从山地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中,引出对生态的价值认知和循水理山的规划路径;第2章,从水空间的水文过程、基本形态和生境等方面对其进行生态认知;第3章,从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原理、河流分类理论与方法等方面,探讨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的规划技术方法;第4章,从山的形成、本体存在及其形态界定等方面,对山进行生态认知;第5章,在溯源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技术的历史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中,建立山水空间形态信息自动提取的循水理山方法;第6章、第7章,是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态规划方法在生态本底保护及建设用地选择等方面的实践验证;第8章,在探讨景观的多样性概念中,明确生态 景象的景观概念综合,建立以视觉景观管理为手段的积极生态资源保护规划技术方法。
本书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51478056)的资助。在实践中,得到了原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局蒋万芳同志,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委曾健、谢飞同志,四川省富顺县政府工作人员曹友良同志,四川省富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廖梦奇、杨敏同志,原重庆市云阳县城乡规划局刘道春同志等致力于山地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同志们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博士研究生夏清清,硕士研究生王杰楠、林逸凡、张利民、李享、赵梦琳、张岚珂、杨越等参与了本书的插图工作,希望他们能和有相同志向的青年学者继承和深究我国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的技术方法,成为对美丽中国规划建设有用的人才。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