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編輯推薦: |
历代刊刻的丛帖对整理古籍文献、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中国丛帖综录》的出版,能够为古籍整理工作带来新的动力。
|
內容簡介: |
《中国丛帖综录》仿《中国丛书综录》之法,辑录整理历代丛帖重要信息,编著成书,属于专门性质很强的目录学著作。本书著录丛帖数百种,约两百六十万字,属于2018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2019年北京市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编著者用三十年之功著成此书。本书共包含七册,其中,书家单帖丛帖卷三册、单帖书家丛帖卷三册、索引一册。为今人研究中国古代丛帖的发展进程建立了初级检索系统,对于研究古代丛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都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杨璐,原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研究方向为古文献校勘编纂、金石碑刻及丛帖草书、篆字翻译。曾主编《谢国桢全集》(与谢小彬共同主编)《怀素全集》《怀素书法字典》《章草字汇》等。曾策划并参与主编《容庚藏帖》。
|
目錄:
|
第一册 书家单帖丛帖卷一 1
第二册 书家单帖丛帖卷二 667
第三册 书家单帖丛帖卷三 1349
第四册 单帖书家丛帖卷四 2037
第五册 单帖书家丛帖卷五 2725
第六册 单帖书家丛帖卷六 3401
第七册 索引卷
前言前言
《中国丛帖综录》是古籍整理的工具书。
古籍整理包括古籍编纂与校勘。前人称:编纂务求其全,校勘务求其严。然而编纂、校勘历有缺失,缺的是没将丛帖系统地用于古籍编校,故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说:金石碑帖,次真迹一等,其内容若为古籍整理辑录校勘之用,必有所得。
丛帖是两种以上单帖组成,并由辑刻者编次,按统一规制镌刻于石、木等上的帖本,又称套帖。自唐宋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丛帖兴衰发展逾一千年,辑刻约一千种,其书迹自先秦至民国纵贯两千余年,内容横涉经、史、子、集四部。其中诗文尺牍多名家名篇,书体多为行草,而丛帖篇章与诗文集校勘,多有异文;有的还是未入集中的佚作,这些都是古籍整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然而历来多付阙如。
那麽丛帖为何长期缺席于古籍整理呢?约有四种原因:一、丛帖聚集难;二、单帖(子目)名称统一难;三、帖本无残缺难;四、书家、单帖索引难。
此书已着力解决此四难:前言
《中国丛帖综录》是古籍整理的工具书。
古籍整理包括古籍编纂与校勘。前人称:编纂务求其全,校勘务求其严。然而编纂、校勘历有缺失,缺的是没将丛帖系统地用于古籍编校,故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说:金石碑帖,次真迹一等,其内容若为古籍整理辑录校勘之用,必有所得。
丛帖是两种以上单帖组成,并由辑刻者编次,按统一规制镌刻于石、木等上的帖本,又称套帖。自唐宋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丛帖兴衰发展逾一千年,辑刻约一千种,其书迹自先秦至民国纵贯两千余年,内容横涉经、史、子、集四部。其中诗文尺牍多名家名篇,书体多为行草,而丛帖篇章与诗文集校勘,多有异文;有的还是未入集中的佚作,这些都是古籍整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然而历来多付阙如。
那麽丛帖为何长期缺席于古籍整理呢?约有四种原因:一、丛帖聚集难;二、单帖(子目)名称统一难;三、帖本无残缺难;四、书家、单帖索引难。
此书已着力解决此四难:
一、书中丛帖年表开列现存丛帖六百五十八种,依镌刻年代排列,虽单帖未尽录入,当前已较为完备。
二、单帖名称统一是整理丛帖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单帖有一个至几个异名,此书已多作统一,并列入同帖异名表 中,计有八百七十三个单帖主要条目可供查阅读。
三、丛帖拓本多有残缺,一因碑刻历年有剥蚀,二因册页装者在捶拓后剪裱过程中有颠倒、缺失,三因拓本流传有残损,故丛帖多有其单一性,很难找到两套完全一样的丛帖拓本。这直接影响辑录单帖的准确与完整,须择其善拓,或择数种校补,使成完璧。
四、由于异名等原因,致使丛帖之书家与单帖无法检索,此为丛帖进入古籍整理的重要难点。
本书在解决了前三难的基础上,作出书家索引与单帖索引。前者可检索约三千五百位书家在丛帖中的所有单帖,及每种单帖的各种刻本。后者可检索某一单帖的书家及此帖的历次刻本,还可查到历代书家临摹此帖的各种刻本,如果原帖已佚,临摹本则为古籍编校的吉光片羽。
书家索引与单帖索引经纬交织,按此索骥,补牢亡羊,系统地使用丛帖文献,不仅使古籍编纂、校勘趋于全面而严谨,而且对文物、历史、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不无裨益。
书中单帖下的每种丛帖皆依丛帖年表,都标有镌刻年代,且依年代前后排序。于是可知其初刻于何时何帖,历次翻刻于何时何帖,前后数帖相互校勘可知其异同及流变,而这些既可校核、梳理法帖谱系之流派及传衍,又是鉴定碑帖真伪的重要依据。以上书家、单帖、年代如三轴线,形成丛帖的立体网络,是丛帖数字化的基础。
此书缘起于一九七三年文革时期,沈从文先生最早提出。当时我为沈先生誊录书稿,把草书手稿抄为行楷。先生说:既然熟识草书,就可大量阅读丛帖,丛帖中有罕见史料。可作丛帖子目、丛帖草书释文。 并为我开列帖目。此后信中又有提及。一九八八年后,启功先生指导我作《怀素全集》时,便中为此书正名,先生说:你别老闷头作(丛帖)草书释文,各丛帖子目早晚会掐架的,你得先作子目,再作释文。又说:日本、朝鲜也有丛帖,就叫中国丛帖综录 和中国丛帖综释 吧。
历经三十年,《综录》终得出版。其中于九十年代中国丛帖综录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此后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及北京市古籍重点项目经费资助。得到启功先生高足安东总编辑的大力支持,得到责任编辑乔天一、许可的帮助,尤其得到专家李穆先生审阅、特约编审刘朝霞女史的审校指瑕,以及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好朋友的鼎力相助却只因我生性疏懒,学识浅薄,虚耗岁月,今方出版。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和歉疚!并祈专家、读者批评,谨表谢忱!(邮箱ctzlyy@sina.com)
杨璐
二○一九年于书舟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中国丛帖综录》是古籍整理的工具书。
古籍整理包括古籍编纂与校勘。前人称:编纂务求其全,校勘务求其严。然而编纂、校勘历有缺失,缺的是没将丛帖系统地用于古籍编校,故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说:金石碑帖,次真迹一等,其内容若为古籍整理辑录校勘之用,必有所得。
丛帖是两种以上单帖组成,并由辑刻者编次,按统一规制镌刻于石、木等上的帖本,又称套帖。自唐宋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丛帖兴衰发展逾一千年,辑刻约一千种,其书迹自先秦至民国纵贯两千余年,内容横涉经、史、子、集四部。其中诗文尺牍多名家名篇,书体多为行草,而丛帖篇章与诗文集校勘,多有异文;有的还是未入集中的佚作,这些都是古籍整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然而历来多付阙如。
那麽丛帖为何长期缺席于古籍整理呢?约有四种原因:一、丛帖聚集难;二、单帖(子目)名称统一难;三、帖本无残缺难;四、书家、单帖索引难。
此书已着力解决此四难:
一、书中丛帖年表开列现存丛帖六百五十八种,依镌刻年代排列,虽单帖未尽录入,当前已较为完备。
二、单帖名称统一是整理丛帖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单帖有一个至几个异名,此书已多作统一,并列入同帖异名表 中,计有八百七十三个单帖主要条目可供查阅读。
三、丛帖拓本多有残缺,一因碑刻历年有剥蚀,二因册页装者在捶拓后剪裱过程中有颠倒、缺失,三因拓本流传有残损,故丛帖多有其单一性,很难找到两套完全一样的丛帖拓本。这直接影响辑录单帖的准确与完整,须择其善拓,或择数种校补,使成完璧。
四、由于异名等原因,致使丛帖之书家与单帖无法检索,此为丛帖进入古籍整理的重要难点。
本书在解决了前三难的基础上,作出书家索引与单帖索引。前者可检索约三千五百位书家在丛帖中的所有单帖,及每种单帖的各种刻本。后者可检索某一单帖的书家及此帖的历次刻本,还可查到历代书家临摹此帖的各种刻本,如果原帖已佚,临摹本则为古籍编校的吉光片羽。
书家索引与单帖索引经纬交织,按此索骥,补牢亡羊,系统地使用丛帖文献,不仅使古籍编纂、校勘趋于全面而严谨,而且对文物、历史、古典文学研究等方面不无裨益。
书中单帖下的每种丛帖皆依丛帖年表,都标有镌刻年代,且依年代前后排序。于是可知其初刻于何时何帖,历次翻刻于何时何帖,前后数帖相互校勘可知其异同及流变,而这些既可校核、梳理法帖谱系之流派及传衍,又是鉴定碑帖真伪的重要依据。以上书家、单帖、年代如三轴线,形成丛帖的立体网络,是丛帖数字化的基础。
此书缘起于一九七三年文革时期,沈从文先生最早提出。当时我为沈先生誊录书稿,把草书手稿抄为行楷。先生说:既然熟识草书,就可大量阅读丛帖,丛帖中有罕见史料。可作丛帖子目、丛帖草书释文。 并为我开列帖目。此后信中又有提及。一九八八年后,启功先生指导我作《怀素全集》时,便中为此书正名,先生说:你别老闷头作(丛帖)草书释文,各丛帖子目早晚会掐架的,你得先作子目,再作释文。又说:日本、朝鲜也有丛帖,就叫中国丛帖综录 和中国丛帖综释 吧。
历经三十年,《综录》终得出版。其中于九十年代中国丛帖综录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此后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及北京市古籍重点项目经费资助。得到启功先生高足安东总编辑的大力支持,得到责任编辑乔天一、许可的帮助,尤其得到专家李穆先生审阅、特约编审刘朝霞女史的审校指瑕,以及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好朋友的鼎力相助却只因我生性疏懒,学识浅薄,虚耗岁月,今方出版。在此深表衷心的感谢和歉疚!并祈专家、读者批评,谨表谢忱!(邮箱ctzlyy@sina.com)
杨璐
二○一九年于书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