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清华往事(第2版)

書城自編碼: 354965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征订教材
作者: 侯宇燕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44227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为人处事)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为人处事) 》

售價:HK$ 55.8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編輯推薦:
您想看到清华早期四大建筑既传统又现代的人文景观吗?您可知晓闻名成府的莲花白与清华校长的关系么?您对老清华的甲所、西院、新林院与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等鼎鼎有名的学者教授的校园往事和名人逸趣可有耳闻么?水木清华的荷影蝉声又给了人们怎样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感染?请看这张以老清华的人文地理为线索的的人文地图。
內容簡介:
本书精选具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集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资料,以地点为叙述对象,拼接出一张旧时的人文地图,图文并茂,精妙地点评了清华的风情、历史、人物。忆人述事,文字质朴,感情真实,适合大中学生阅读。风格淡雅随和亲切,集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形式在图文之间,格调在雅俗之间,市场在高低之间,价格在贵贱之间,书名在你我之间。 是游览清华者人手一册的人文地图。 清华大学师生和对清华有兴趣的各类人群游览清华可带着本书对照清华景点边读边欣赏风景。
關於作者:
侯宇燕,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兼职研究员。已出版《清华往事》《北平的学生》《刚刚过去的时代》《细笔新悟红楼梦》《未必圆时即有情》等著作,主编《啊,清华》《永远的清华园》。
目錄
序拼接旧时的人文地图 I
人文气息与公共景观 1
大学路上、校门 3
甲所、乙所、丙所、工字厅 15
红桥碧水、静斋 27
成志学校(丁所) 45
生物馆、化学馆、气象台、灰楼 59
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 73
人文气息与私家住宅 95
南院(照澜院) 113
西院 127
北院 133
新林院、胜因院、普吉院 137

前言序
活的潜历史。
清华往事(第2版)
校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荫中露出矗于小丘上的白色气象台,背衬着蔚蓝的天空。

1925年施滉在《清华周刊》351期上,就结合这所尚未改制的学校的历史,展望它在那复杂大时代的未来,发表了这样的箴言:同学渐渐的觉悟自己是中国国民,已经稍稍注意国情,虽然仍把留美当作入清华的目的,可是已经知道留美不是最终的目的了。学校方面已确定为中国造就领袖人才为清华教育的方针,并且鼓励学生研究国情。这些都是吉祥的现象,都是国家之福,我希望学校方面按
清华往事(第2版)序
拼接旧时的人文地图清华往事,依稀物我。清华的历史资料何其丰富,笔者无能一一涉猎与展示,而只能按照本书的写作视角,来搜寻、探求那些更能触及清华灵魂的人与物,力图使读者多看到一些老清华民间生
活的潜历史。
本书是一张以1949年为界的、老清华园的人文地图。雪泥鸿爪,似花非花。这是一张清华园旧时的人文地图。在亲历者胸中,它自会形成丘壑,仿佛记忆里永不褪色的一景一花都有条不紊地重列在这张心灵的大地图上,不断地进行变幻演绎。而那些在淡紫色历史烟云中渐行渐远的背影们,就是这地图中如幻如电的棋子。
这并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更像是一次寻宝游戏,在那些华蔓丛生的老建筑、旧宅院中考稽风云际会的茫茫大历史中个人生活的审美细节。今天,人们对著名高等学府的关注与日俱增,坊间有关清
清华往事(第2版)
华的书也层出不穷。本书所致力的,还是用人文化的探索途径,从点滴不为人知的历史与生活细节入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一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却具有老清华灵魂独特气息的人文地图。是的,清华的历史资料何其丰富。
人所共知,厚德载物的清华园有着宁静而朦胧的美。夏鼐先生评价云:30年代初的清华园,是《早春二月》中的芙蓉镇,一座世外桃源。校园中的古月堂,据住在这里的诗人吴雨僧宓教授说,便是大观园中的怡红院,虽然红学专家们都不同意这说法。
校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荫中露出矗于小丘上的白色气象台,背衬着蔚蓝的天空。
据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之子李光谟记述,李济先生在他自己的回忆作品中写到,柏特隆罗素在1920年代访问中国后,曾发表了一篇对清华的印象文字,他说:到了清华园,一个英国访客就感到仿佛在美国一样,周围均可触及一些在这古老国度碰不到或极少见的习惯和现象,如:清洁、整齐、讲求效率、遵守时刻,等等;这个学校的校长,也就像一位美国中小城镇里的镇长一样。
李济先生认为这位哲学家的意见是很公平的。李济说,这并不等于默认中国人原有的习惯及环境都和整齐清洁效率次序联系不到一块儿;但中国是泱泱大国,有种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远在秦汉的大一统之前,已有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之说,而秦汉大一统实指政权而言,本不及所有风俗习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先生语)。清华由特殊历史

1932年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杨公兆、张子高时期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而来,在积贫积弱的屈辱时代,它确实汲取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大量精华,为这所昔日的皇家园林增添了自由民主、科学启蒙的活力;但它毕竟更是一所扎根中国大地,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优秀高等学府,因此又与中华民族的变革命运紧密相连。事实上,老清华的师生对清华的人文建设有许多真知灼见。
1925年施滉在《清华周刊》351期上,就结合这所尚未改制的学校的历史,展望它在那复杂大时代的未来,发表了这样的箴言:同学渐渐的觉悟自己是中国国民,已经稍稍注意国情,虽然仍把留美当作入清华的目的,可是已经知道留美不是最终的目的了。学校方面已确定为中国造就领袖人才为清华教育的方针,并且鼓励学生研究国情。这些都是吉祥的现象,都是国家之福,我希望学校方面按
清华往事(第2版)
照所定的方针,脚踏实地地去做,务必要使清华人才能够应付中国环境,不可仅以造就能够应付美国社会的学生为满足。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了,标志着清华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冯友兰先生云:清华大学之成立,是中国人要求学术独立的反映。自此,清华大学一日千里地前进,校长梅贻琦先生致力于具有儒家思想主张的新民使命,人才的培养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向发展。
在1930年代,社会学家吴景超对老清华的校风进行了全面总结,好的方面有服饰俭朴、质直无饰、注重体育与学习,富于小团体的组织力、有批评学校的精神等;不足之处则是迷信分数、轻视中文、不拘小节等。
这些发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学生刊物上的文章,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老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历史特点,也陈述了它自1928年改制为国立大学后的巨大变化,并对它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的未来作了全面展望。而老清华在这之后的发展,确实也基于这样的思路与精神。
在上世纪遥远的老清华时期,中国社会是危弱、纷乱、污浊的。而清华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奋斗,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有目共睹。清华教育提倡的刻苦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思维方式,其影响亦相当深远。
应该说,清华精神的实质,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精髓。
1947年老清华校庆献词,有一段酣畅淋漓、情理充沛的话:

1947年4月27日,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原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左三)与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左二)、原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左一)、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合影。
在熟悉清华历史和清华现状,尤其是亲身参加过清华生活的人,都会感到清华自始就被一种伟大而深刻的
精神所渗透所贯串这精神就是对国家民族的锲而不舍无往弗屈的大无畏的爱。
建筑起巍峨壮丽的清华园的,不只是意大利的花岗石,美国制造的机械与仪器,而也有中国青年的血肉之
躯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的气节与求生的意志。
而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探察,这种老清华精神早已自然而然地
清华往事(第2版)
氤氲于这所前皇家园林的每处角落里了。它是萦绕在建筑、住宅、草木间,深埋于点滴生活细节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心理结构、思想意蕴及生存方式的个性化体现,也是在对个人心灵的内观中达到的大隐隐于市的超然程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一种完成方式。
是的,当青年们从古老的清华园走向生活时,清华的熏陶总会或早或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有德此有人,这里有山野林间的风味、华丽壮伟的建筑,是东西文化、科学与艺术的完美交融。用庚子赔款建造的老清华提示着那段国耻的岁月,而她在1928年成为国立大学后一日千里的发展,则又是20世纪中国教育
史的奇迹。
老清华僻处乡村。无歌楼,无酒馆,无琵琶巷,无新市场。有水木清华之花园,琳琅满目之图书,雄壮伟丽之建筑,幽雅恬适之住宅。会社林立,思想自由。英才辈出,鸿儒咸集。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这些接受了新文化的学者身上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1937年五四纪念日,《清华向导》上登载了艾煌的《谈谈清华新精神 ―办给未来的新清华人》一文,云清华新精神在成长中而成熟了。它不像旧精神那样的雍容华贵,但也不像新精神开得那样的轻浮。它是自由的,奔放的,但同时又是沉重的坚实的。而这种潜藏的力量,就春风化雨地体现在这张中西新旧相融合的人文地图中了
清华经历竟疑梦,梦里清华自不真。
旧地重游会有日,依稀物我可通神。

这首回忆清华的诗,是老清华政治系教授浦薛凤先生题大学第五级三十五周年纪念册时所写的。当代青年已经无缘再亲身体会那段高等学府旧日的生活。应当说,在1930年代,这一阶层学者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但并没有充斥奢靡浮躁的气息。这也和整个北平作为文化名城的特点相关: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大家之
气、冲和之态,甚至某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那正是许多老知识分子的壮年时代,是他们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学术上最见成果的八九年。对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而许多上世纪的老清华子弟,在童年时就居于清华园这乱世一隅。天堂般的校园为他们的父辈,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相对平静的黄金时期。
于是,这段平静美好的时期,成为不少老清华子弟们不可消释的校园情结。但这平静被抗战的烽火打破了,从此他们随父辈走上颠沛流离的道路,见证了后者在艰苦的生活和民族的灾难中弦歌不辍,传承文化精髓所体现出的传统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节操。而抗战后,这些子弟或是未能返回清华,或是
即使回去了,个人心态及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已发生了巨变。这情债是惆怅的,又是非个人的。它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童年及青少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是渗入灵魂中的,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而这种对当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酿出的淡而韵的文字,是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亲爱。
对心灵家园的回忆繁复细密、方位众多。因此,那飘忽的记忆
清华往事(第2版)
深处突显的意象既独特而又具有特定的共鸣性:家园就是作家宗璞刻骨铭心的童年回忆中,工字厅前绿得无边无涯的树林;淡淡月光下,乙所洁净的小溪边起伏明灭的萤火;以及草丛中各色的野花:
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淡蓝的毋忘我,还有那超然洒脱的,高茎白花的毋念我。这些能指性极强的人文意象多次出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宗璞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
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那意象还是在军工厂服务终生的虞佩曹和著名学者王元化遥远记忆里,笔直大道两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大树,雄伟华严。
可惜不知什么时候,它们消逝于历史的烟尘。虞佩曹心中的大杨树更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孩子们在放学的路上会专为看它而在冬青树篱后站上一会儿。很久以后,当虞佩曹唱起那首著名的歌I think that I can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总会想到它。站在庐山三宝树前时,她也默想:也许现在我再看见那棵大杨
树,它不显得那么高大了?但是在她心中,它永远是一棵很高很大令人肃然起敬的清华大杨树。
这气象非凡的大树,俨如虞佩曹心中慈爱的老父。
这意象还是其他老清华过客记忆里永远静美流淌的小河、白雪覆盖的敲钟亭、悠扬飘落的灰楼琴音、大图书馆的玻璃地板、盥洗室内金属球喷出来的清凉自来水、我们会忠于紫与白校歌歌颂

的校花紫荆,也是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是夹竹桃环绕的南院、西院、北院老住宅区,也是伴随抗战后清华新一代青少年共成长的,以云南地名纪念那段歌吹弦诵岁月的普吉院、胜因院是彩色的幽梦影,也是清芬的藤萝香。
本书分建筑、住宅两部分,但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此外亦有区分界限不十分严格的地方,如甲、乙、丙三所应列入住宅区,但因它们靠近老清华建筑的灵魂工字厅,与校内其他住宅的地理位置相异,为了不破坏上下文气,故与工字厅同列入建筑一节了。
感谢宗璞、黄延复等诸位前辈对笔者给予的大量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周菁女士及傅瑞学先生。笔者见闻未周,遗珠之憾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教正。
內容試閱

拼接旧时的人文地图清华往事,依稀物我。清华的历史资料何其丰富,笔者无能一一涉猎与展示,而只能按照本书的写作视角,来搜寻、探求那些更能触及清华灵魂的人与物,力图使读者多看到一些老清华民间生
活的潜历史。
本书是一张以1949年为界的、老清华园的人文地图。雪泥鸿爪,似花非花。这是一张清华园旧时的人文地图。在亲历者胸中,它自会形成丘壑,仿佛记忆里永不褪色的一景一花都有条不紊地重列在这张心灵的大地图上,不断地进行变幻演绎。而那些在淡紫色历史烟云中渐行渐远的背影们,就是这地图中如幻如电的棋子。
这并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更像是一次寻宝游戏,在那些华蔓丛生的老建筑、旧宅院中考稽风云际会的茫茫大历史中个人生活的审美细节。今天,人们对著名高等学府的关注与日俱增,坊间有关清
清华往事(第2版)
华的书也层出不穷。本书所致力的,还是用人文化的探索途径,从点滴不为人知的历史与生活细节入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一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却具有老清华灵魂独特气息的人文地图。是的,清华的历史资料何其丰富。
人所共知,厚德载物的清华园有着宁静而朦胧的美。夏鼐先生评价云:30年代初的清华园,是《早春二月》中的芙蓉镇,一座世外桃源。校园中的古月堂,据住在这里的诗人吴雨僧宓教授说,便是大观园中的怡红院,虽然红学专家们都不同意这说法。
校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荫中露出矗于小丘上的白色气象台,背衬着蔚蓝的天空。
据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之子李光谟记述,李济先生在他自己的回忆作品中写到,柏特隆罗素在1920年代访问中国后,曾发表了一篇对清华的印象文字,他说:到了清华园,一个英国访客就感到仿佛在美国一样,周围均可触及一些在这古老国度碰不到或极少见的习惯和现象,如:清洁、整齐、讲求效率、遵守时刻,等等;这个学校的校长,也就像一位美国中小城镇里的镇长一样。
李济先生认为这位哲学家的意见是很公平的。李济说,这并不等于默认中国人原有的习惯及环境都和整齐清洁效率次序联系不到一块儿;但中国是泱泱大国,有种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远在秦汉的大一统之前,已有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之说,而秦汉大一统实指政权而言,本不及所有风俗习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先生语)。清华由特殊历史

1932年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杨公兆、张子高时期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而来,在积贫积弱的屈辱时代,它确实汲取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大量精华,为这所昔日的皇家园林增添了自由民主、科学启蒙的活力;但它毕竟更是一所扎根中国大地,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优秀高等学府,因此又与中华民族的变革命运紧密相连。事实上,老清华的师生对清华的人文建设有许多真知灼见。
1925年施滉在《清华周刊》351期上,就结合这所尚未改制的学校的历史,展望它在那复杂大时代的未来,发表了这样的箴言:同学渐渐的觉悟自己是中国国民,已经稍稍注意国情,虽然仍把留美当作入清华的目的,可是已经知道留美不是最终的目的了。学校方面已确定为中国造就领袖人才为清华教育的方针,并且鼓励学生研究国情。这些都是吉祥的现象,都是国家之福,我希望学校方面按
清华往事(第2版)
照所定的方针,脚踏实地地去做,务必要使清华人才能够应付中国环境,不可仅以造就能够应付美国社会的学生为满足。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了,标志着清华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冯友兰先生云:清华大学之成立,是中国人要求学术独立的反映。自此,清华大学一日千里地前进,校长梅贻琦先生致力于具有儒家思想主张的新民使命,人才的培养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向发展。
在1930年代,社会学家吴景超对老清华的校风进行了全面总结,好的方面有服饰俭朴、质直无饰、注重体育与学习,富于小团体的组织力、有批评学校的精神等;不足之处则是迷信分数、轻视中文、不拘小节等。
这些发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学生刊物上的文章,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老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历史特点,也陈述了它自1928年改制为国立大学后的巨大变化,并对它与中国社会紧密结合的未来作了全面展望。而老清华在这之后的发展,确实也基于这样的思路与精神。
在上世纪遥远的老清华时期,中国社会是危弱、纷乱、污浊的。而清华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奋斗,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有目共睹。清华教育提倡的刻苦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思维方式,其影响亦相当深远。
应该说,清华精神的实质,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精髓。
1947年老清华校庆献词,有一段酣畅淋漓、情理充沛的话:

1947年4月27日,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原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左三)与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左二)、原西南联大训导长兼昆明师范学院院长查良钊(左一)、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合影。
在熟悉清华历史和清华现状,尤其是亲身参加过清华生活的人,都会感到清华自始就被一种伟大而深刻的
精神所渗透所贯串这精神就是对国家民族的锲而不舍无往弗屈的大无畏的爱。
建筑起巍峨壮丽的清华园的,不只是意大利的花岗石,美国制造的机械与仪器,而也有中国青年的血肉之
躯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的气节与求生的意志。
而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探察,这种老清华精神早已自然而然地
清华往事(第2版)
氤氲于这所前皇家园林的每处角落里了。它是萦绕在建筑、住宅、草木间,深埋于点滴生活细节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心理结构、思想意蕴及生存方式的个性化体现,也是在对个人心灵的内观中达到的大隐隐于市的超然程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一种完成方式。
是的,当青年们从古老的清华园走向生活时,清华的熏陶总会或早或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有德此有人,这里有山野林间的风味、华丽壮伟的建筑,是东西文化、科学与艺术的完美交融。用庚子赔款建造的老清华提示着那段国耻的岁月,而她在1928年成为国立大学后一日千里的发展,则又是20世纪中国教育
史的奇迹。
老清华僻处乡村。无歌楼,无酒馆,无琵琶巷,无新市场。有水木清华之花园,琳琅满目之图书,雄壮伟丽之建筑,幽雅恬适之住宅。会社林立,思想自由。英才辈出,鸿儒咸集。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这些接受了新文化的学者身上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1937年五四纪念日,《清华向导》上登载了艾煌的《谈谈清华新精神 ―办给未来的新清华人》一文,云清华新精神在成长中而成熟了。它不像旧精神那样的雍容华贵,但也不像新精神开得那样的轻浮。它是自由的,奔放的,但同时又是沉重的坚实的。而这种潜藏的力量,就春风化雨地体现在这张中西新旧相融合的人文地图中了
清华经历竟疑梦,梦里清华自不真。
旧地重游会有日,依稀物我可通神。

这首回忆清华的诗,是老清华政治系教授浦薛凤先生题大学第五级三十五周年纪念册时所写的。当代青年已经无缘再亲身体会那段高等学府旧日的生活。应当说,在1930年代,这一阶层学者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但并没有充斥奢靡浮躁的气息。这也和整个北平作为文化名城的特点相关: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大家之
气、冲和之态,甚至某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那正是许多老知识分子的壮年时代,是他们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学术上最见成果的八九年。对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而许多上世纪的老清华子弟,在童年时就居于清华园这乱世一隅。天堂般的校园为他们的父辈,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相对平静的黄金时期。
于是,这段平静美好的时期,成为不少老清华子弟们不可消释的校园情结。但这平静被抗战的烽火打破了,从此他们随父辈走上颠沛流离的道路,见证了后者在艰苦的生活和民族的灾难中弦歌不辍,传承文化精髓所体现出的传统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节操。而抗战后,这些子弟或是未能返回清华,或是
即使回去了,个人心态及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已发生了巨变。这情债是惆怅的,又是非个人的。它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童年及青少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是渗入灵魂中的,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而这种对当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酿出的淡而韵的文字,是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亲爱。
对心灵家园的回忆繁复细密、方位众多。因此,那飘忽的记忆
清华往事(第2版)
深处突显的意象既独特而又具有特定的共鸣性:家园就是作家宗璞刻骨铭心的童年回忆中,工字厅前绿得无边无涯的树林;淡淡月光下,乙所洁净的小溪边起伏明灭的萤火;以及草丛中各色的野花:
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淡蓝的毋忘我,还有那超然洒脱的,高茎白花的毋念我。这些能指性极强的人文意象多次出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宗璞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
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那意象还是在军工厂服务终生的虞佩曹和著名学者王元化遥远记忆里,笔直大道两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大树,雄伟华严。
可惜不知什么时候,它们消逝于历史的烟尘。虞佩曹心中的大杨树更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孩子们在放学的路上会专为看它而在冬青树篱后站上一会儿。很久以后,当虞佩曹唱起那首著名的歌I think that I can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总会想到它。站在庐山三宝树前时,她也默想:也许现在我再看见那棵大杨
树,它不显得那么高大了?但是在她心中,它永远是一棵很高很大令人肃然起敬的清华大杨树。
这气象非凡的大树,俨如虞佩曹心中慈爱的老父。
这意象还是其他老清华过客记忆里永远静美流淌的小河、白雪覆盖的敲钟亭、悠扬飘落的灰楼琴音、大图书馆的玻璃地板、盥洗室内金属球喷出来的清凉自来水、我们会忠于紫与白校歌歌颂

的校花紫荆,也是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是夹竹桃环绕的南院、西院、北院老住宅区,也是伴随抗战后清华新一代青少年共成长的,以云南地名纪念那段歌吹弦诵岁月的普吉院、胜因院是彩色的幽梦影,也是清芬的藤萝香。
本书分建筑、住宅两部分,但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此外亦有区分界限不十分严格的地方,如甲、乙、丙三所应列入住宅区,但因它们靠近老清华建筑的灵魂工字厅,与校内其他住宅的地理位置相异,为了不破坏上下文气,故与工字厅同列入建筑一节了。
感谢宗璞、黄延复等诸位前辈对笔者给予的大量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周菁女士及傅瑞学先生。笔者见闻未周,遗珠之憾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教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