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1.脾胃不足皆是血病,血亏不足皆是神病;神病心动十二官危,宝命全形必须救神。
2.本书出版的目的是还原李东垣用五运六气理论创作《脾胃论》的原创理论体系。李东垣承师张元素五运六气之训,又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悟出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之奥秘。
|
內容簡介: |
金代名医李杲,晚号东垣老人,世人皆称其为李东垣,以补土派代表人物著称。本书独辟蹊径,从五运六气角度详解李东垣脏气法时理论,为研究李杲医学思想开辟了一条全新思路,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本书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人员,以及中医理论与医学史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田合禄,男,1942年出生,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专家、学科建设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研究所特聘专家,北京针灸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成员,中医核心基础理论探源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名誉会长,曾去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田合禄名医传承工作室。
田师多年潜心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理论,用于外感、内伤疾病,临床效果良好。田师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多次获奖。其力作《周易真原》《中医内伤火病学》《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解读》《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伤寒真原》《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等深得学术界好评。
|
目錄:
|
第一章 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
一、子脾病及心母
二、克脾肝木妄行
三、脾土病及子肺
四、脾土克肾水
第二章 仲景妙法甲己化土
一、什么是仲景妙法
二、甲己土的升降浮沉
三、李东垣手足三焦说
(一)足三焦
(二)命门
(三)手足三焦功能有上下之分
(四)阴阳元气会膻中
(五)三焦府在气冲
四、少阳三焦主百病
五、李东垣论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一)横向三部六经体系
(二)纵向三部六经体系
第三章 五运六气理论
一、脏气法时
二、气运衰旺
(一)气运衰旺图说
(二)天地阴阳升降
(三)阴阳升降之理在于升清降浊
三、太极、两仪、四象
(一) 太极与太阳心系的关系
(二)太极与阳明肺系的关系
(三)太极与厥阴肝系的关系
(四)太极与少阴肾系的关系
四、标本中气太极理论
五、李东垣论运气胜复
六、阴阳大纲
(一)理论阐发
(二)病例分析
七、治则用五运六气理论
八、用药用五运六气理论
九、五行生克
十、五运六气方域之异
十一、李东垣创建脏气法时辨证法
十二、脏腑辨证与脏气法时辨证的区别
第四章 人身天地阴阳两种分法
一、横膈膜上下天地阴阳分
二、腰脐上下天地阴阳分
三、开阖枢
四、阴阳系统论
第五章 阳虚三联症
一、少阳三焦相火衰则脾胃虚弱
(一)脾胃虚
(二)土虚金弱
(三)营卫病
(四)湿下流髋关节
(五)脾病腹诊部位腹脑
(六)太极腹脑经脉
二、心火旺
(一)心火旺(左寸脉大)
(二)心火走血脉(血病、脉病)
(三)心火上炎
(四)心火外散
(五)心火克肺系(两寸脉大)
(六)心火乘于脾胃(右关脉大、热中)
(七)丹田冲脉伏火
(八)心火旺能令母实(子实肝母火木妄行)
(九)阴火上冲
(十)心火克肺金
三、湿气下流于肾
(一)水湿聚肾
(二)寒湿侮土
(三)寒湿实肺系
(四)母子肾肝妄行
四、阳虚三联证的治疗原则及方剂
(一)治疗三联证的原则
(三)治疗三联证的方剂
五、阴火是怎样形成的
(一)心火、君火与相火
(二)阴火与阳火
(三)三焦与心包络
(四)君火与相火的生理病理不同
(五)阴火的形成
(六)皆是血病
六、应该怎样扶阳
(一)阳气的作用
(二)人体阳气之源在哪里
(三)少阳三焦相火衰弱导致阳虚的后果是什么
(四)应该怎样扶阳
(五)阳虚辨证
(六)扶阳方法与方药
七、小结
第六章 针灸
一、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二、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三、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四、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
五、三焦元气衰旺
第七章 李东垣医案解析
一、李东垣病案
二、白文举病案
三、范天駷妻病案
四、贫士病案
第八章 制方用药
一、五行生克制方
二、方药的用量多少
三、养生
(一)脾胃将理法
(二)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三)摄养
(四)远欲
(五)省言箴
四、风湿疾病
五、服药方法及禁忌
第九章 东垣本草
第十章 救神全形
附录
附录1 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统
附录2 《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
附录3 标本中气的解剖基础和生理病理揭秘
附录4 目命门实质揭秘
附录5 形与神俱之科学和哲学实质探秘
附录6 王睿清临床医案一例
|
內容試閱:
|
本书出版的目的是还原李东垣用五运六气理论创作《脾胃论》的原创理论体系。李东垣承师张元素五运六气之训,又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悟出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之奥秘,于是对本是五运六气甲己化土的土运在学术上作了战略性大转移的新阐释,即在学术上作了大转换,一跃变成了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理论,保持太阴己土脾湿的本来面貌不变,而将甲阐绎为春生少阳之气,一举转变为标本中气理论中从本的少阳、太阴主火湿两经,进一步强调厥阴从中气少阳向左升浮阳气、阳明从中气太阴向右沉降阴气,从本从标的太阳少阴心肾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从而以五运六气脏气法时论升浮沉降思想建构他的整个脾胃病学术理论体系,以少阳三焦和太阴脾为厥阴肝、阳明肺、太阳心、少阴肾四经四脏的生理活动中心,即厥阴肝、阳明肺、太阳心、少阴肾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以少阳太阴为枢纽。
大家知道,五运六气理论有司天在泉和标本中气两大内容,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用的主要是标本中气理论(详见附录3),其中又特别注重从本的少阳太阴火湿两经,其核心是突出春生少阳生发之气,故李东垣重视《黄帝内经》三焦学说,并尊《黄帝内经》有手足三焦之分说(笔者对少阳三焦作了新的训诂阐释,见附录2),又以厥阴从中气少阳春生之气,悟出手厥阴心包络相火代君行令,得出心包络主命门的结论,实际就是心为命门(见附录4)。并将《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演绎为脾胃生病之源始于春生少阳生发之气不足,抓住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的要点,创建了以从本的少阳太阴合成太极、两仪、四象的三部六经体系,以脏气法时辨证法为主轴线贯穿始终,理、法、方、药齐备,系统而严密,逻辑性非常强,易学好用,所以人们常说外感宗仲景(田按:属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司天在泉说),内伤法东垣(田按:属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标本中气说)。然而张仲景六经辨证之法大行于世(实际上,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应该是六经法时辨证法,有六经欲解时为证),李东垣倡导的标本中气理论和以阳气消长为基础的脏气法时辨证法却不见行于世,更不见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为此笔者在此《五运六气解读》中重磅推出李东垣的标本中气理论和脏气法时辨证法,以唤起广大中医同仁的重视,给予广大民众健康以福音,乃幸事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人40岁左右阳气衰退,阳气衰退则阳不生、阴不长,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首先是春生少阳之气不足衰退,而太阴脾湿不化,阳虚生湿,接着是水谷不能生成营卫血气上奉而心火阴火生,所以李东垣医学的核心是抓湿热、相火为病,如朱丹溪说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格致余论序》),并在《局方发挥》说:火、土二家之病悉是湿热内伤之病。但此湿火,既非外感湿火,也非秋冬伏暑湿火,乃是内伤阳虚导致的湿火,一年皆有,随时有轻重,开始少阳太阴阳虚,日久血虚生阴火多在上,燥热在上,寒湿多在下,开始是火、湿二家为病,日久不愈,则湿邪蓄积而成水饮、痰,甚则为湿毒;阴火行血脉之中而成瘀;日久营卫血气不足,运行失常,甚则为火毒,加之痰饮、湿毒、瘀积而气滞,这是形成各种肿瘤的主要原因。
李东垣之所以只抓以少阳太阴组成的黄庭太极,是因为这里生神,《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肠胃是神机升降出入之处,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中说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使营气上升,救神养形是李东垣医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李东垣认为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脾胃不足,皆是血病,《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脾胃不足,皆是血病,实际就是脾胃不足,皆是神病,李东垣遵从《黄帝内经》形与神俱之旨,提出救神养形的终极目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由血病导致阴火病,阴火伤神,神伤则伤形,形神虚弱则百病生,所以救神养形是李东垣医学思想之真谛。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好生理和解剖,这是形而下谓之器之基础;其次要学好滋养形体的形而上谓之道的神营卫血气。神来源于天地气味,天地之道即是四时阴阳、脏气法时的升降浮沉学说,这是中医之真要。
由于朝代变更导致度量衡的变更,所以宋金时代的医药书籍所用度量衡不同于我们现代的度量衡,具体换算标准是:宋代的1合约合现代的67毫升,1升约合现代的670毫升,1斗约合现代的6700毫升;1分约合现代的0.4克,1钱约合现代的4克,1两约合现代的40克,1斤约合现代的640克。
前言
本书出版的目的是还原李东垣用五运六气理论创作《脾胃论》的原创理论体系。李东垣承师张元素五运六气之训,又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悟出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之奥秘,于是对本是五运六气甲己化土的土运在学术上作了战略性大转移的新阐释,即在学术上作了大转换,一跃变成了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理论,保持太阴己土脾湿的本来面貌不变,而将甲阐绎为春生少阳之气,一举转变为标本中气理论中从本的少阳、太阴主火湿两经,进一步强调厥阴从中气少阳向左升浮阳气、阳明从中气太阴向右沉降阴气,从本从标的太阳少阴心肾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从而以五运六气脏气法时论升浮沉降思想建构他的整个脾胃病学术理论体系,以少阳三焦和太阴脾为厥阴肝、阳明肺、太阳心、少阴肾四经四脏的生理活动中心,即厥阴肝、阳明肺、太阳心、少阴肾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以少阳太阴为枢纽。
大家知道,五运六气理论有司天在泉和标本中气两大内容,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用的主要是标本中气理论(详见附录3),其中又特别注重从本的少阳太阴火湿两经,其核心是突出春生少阳生发之气,故李东垣重视《黄帝内经》三焦学说,并尊《黄帝内经》有手足三焦之分说(笔者对少阳三焦作了新的训诂阐释,见附录2),又以厥阴从中气少阳春生之气,悟出手厥阴心包络相火代君行令,得出心包络主命门的结论,实际就是心为命门(见附录4)。并将《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演绎为脾胃生病之源始于春生少阳生发之气不足,抓住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的要点,创建了以从本的少阳太阴合成太极、两仪、四象的三部六经体系,以脏气法时辨证法为主轴线贯穿始终,理、法、方、药齐备,系统而严密,逻辑性非常强,易学好用,所以人们常说外感宗仲景(田按:属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司天在泉说),内伤法东垣(田按:属于五运六气理论的标本中气说)。然而张仲景六经辨证之法大行于世(实际上,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应该是六经法时辨证法,有六经欲解时为证),李东垣倡导的标本中气理论和以阳气消长为基础的脏气法时辨证法却不见行于世,更不见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为此笔者在此《五运六气解读》中重磅推出李东垣的标本中气理论和脏气法时辨证法,以唤起广大中医同仁的重视,给予广大民众健康以福音,乃幸事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人40岁左右阳气衰退,阳气衰退则阳不生、阴不长,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首先是春生少阳之气不足衰退,而太阴脾湿不化,阳虚生湿,接着是水谷不能生成营卫血气上奉而心火阴火生,所以李东垣医学的核心是抓湿热、相火为病,如朱丹溪说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格致余论序》),并在《局方发挥》说:火、土二家之病悉是湿热内伤之病。但此湿火,既非外感湿火,也非秋冬伏暑湿火,乃是内伤阳虚导致的湿火,一年皆有,随时有轻重,开始少阳太阴阳虚,日久血虚生阴火多在上,燥热在上,寒湿多在下,开始是火、湿二家为病,日久不愈,则湿邪蓄积而成水饮、痰,甚则为湿毒;阴火行血脉之中而成瘀;日久营卫血气不足,运行失常,甚则为火毒,加之痰饮、湿毒、瘀积而气滞,这是形成各种肿瘤的主要原因。
李东垣之所以只抓以少阳太阴组成的黄庭太极,是因为这里生神,《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肠胃是神机升降出入之处,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中说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升,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使营气上升,救神养形是李东垣医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李东垣认为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脾胃不足,皆是血病,《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脾胃不足,皆是血病,实际就是脾胃不足,皆是神病,李东垣遵从《黄帝内经》形与神俱之旨,提出救神养形的终极目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由血病导致阴火病,阴火伤神,神伤则伤形,形神虚弱则百病生,所以救神养形是李东垣医学思想之真谛。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好生理和解剖,这是形而下谓之器之基础;其次要学好滋养形体的形而上谓之道的神营卫血气。神来源于天地气味,天地之道即是四时阴阳、脏气法时的升降浮沉学说,这是中医之真要。
由于朝代变更导致度量衡的变更,所以宋金时代的医药书籍所用度量衡不同于我们现代的度量衡,具体换算标准是:宋代的1合约合现代的67毫升,1升约合现代的670毫升,1斗约合现代的6700毫升;1分约合现代的0.4克,1钱约合现代的4克,1两约合现代的40克,1斤约合现代的64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