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集了从地铁历史开端至今的地铁公共艺术创新的实例,尝试再现当代公共艺术夸越国界,在不同文化中茁壮发展一条以建筑为载体文化为向导,实现地铁空间内公共艺术的创新之路。通过对世界城市范围内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行为现状系统调查,以历史、社会、人文、多元的价值观来论述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提供一个具有系统性和观念性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文化读本。它既可以为专业人士提供学习参考、启迪创意,也可以给普通读者拓展视野、增添享受。我们热切地希望,在同行们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秉承着艺术为人民的理念,让更多的艺术品来到公共领域,中国的地铁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公共空间也越来越精美、越来舒适。
|
關於作者: |
刘以鸣,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0年于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访学
教育部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杨建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以鸣,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0年于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访学
教育部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杨建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分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
目錄:
|
第1章 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
第一节 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二、公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节 地铁交通
一、地铁交通的优点
二、地铁交通的历史
三、当代中国地铁现状和未来发展
第三节 地铁的公共空间设计
一、地铁公共艺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积淀
二、城市文脉-一城市记忆的延续
第2章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
一、色彩
二、照明
三、材质
四、产品设计
五、视觉传达
六、多媒体设计
第3章 英国地铁及公共艺术设计
第一节 英国地铁交通设计
第二节 英国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一、艺术的黄金时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方向的改变
三、新世纪的艺术
第4章 法国巴黎地铁及公共艺术设计
第一节 法国巴黎地铁
第二节 巴黎地铁的公共艺术
一、早期的巴黎地铁公共艺术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公共艺术
三、2000年后的公共艺术
第5章 德国地铁及公共艺术设计
第一节 德国的文化和设计
第二节 德国的地铁交通
第三节 德国地铁的公共艺术
一、慕尼黑地铁公共艺术
二、汉堡市地铁公共艺术
三、杜塞尔多夫地铁公共艺术
第6章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及公共艺术设计
第一节 斯德哥尔摩的城市与文化
一、关于城市
二、城市的文化和美学
第二节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
一、为什么是岩石隧道?
二、地下岩层的情况
三、岩石加固
四、洞穴
五、建筑设计与公共艺术
六、标识
七、浴室车站
八、艺术洞穴
九、关于商业化
第三节 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
一、斯德哥尔摩地铁的早期艺术设计
二、20世纪60年代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三、20世纪70年代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四、20世纪80年代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五、20世纪90年代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六、21世纪初期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第7章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的公共艺术
第一节 那不勒斯的地铁
第二节 那不勒斯的艺术车站项目
一、历史背景
二、艺术车站和那不勒斯艺术革命
三、技术概述
四、100站计划
第三节 艺术车站的站点案例
一、大学地铁站(Universita)
二、托莱多(Toredo)地铁站
三、但丁(Dante)地铁站
四、市政厅(Municipio)地铁站
五、博物馆(Museo)地铁站
六、四天地铁站
七、万维泰利(Vanvitelli)地铁站
八、加里波第(Garibadi)地铁站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大中型城市中心都陆续出现交通拥挤和城市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交通需求集中、定时、密度大,同时要求快速、高效、安全、方便、舒适等。地铁交通系统以其高效优质的服务、节省资源、轻度污染的特性恰好满足上述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相应地,其他交通方式(如常规公交汽车、公交电车、出租车、小汽车、自行车等)则起到补充、配合的辅助作用。地铁系统能够满足大运量、长距离的快速客运要求,因而可解决城市面积拓展与空间合理开发运用的客运通道问题。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土地占用、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景观质量,客运质量等主要交通和环境指标方面,地铁交通可达到最优水平。
地下轨道交通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认识城市、理解城市,并获得城市宏观印象到微观印象的理想途径,是一种高效节能、安全便利的现代城市交通模式。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应该具有交通功能属性,更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属性,是一个传播文化、展示历史、融合艺术的多功能城市空间综合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希望艺术家与政府、建筑师、工程师之间进行密切合作,创造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环境的呼声曰渐高涨。地下轨道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植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轨道交通时的主要选择。随着战后的全面城市化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成为一种国家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传播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地下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与民众参与性和互动性较高的公共艺术品的需求呈递升态势。在欧洲、北美等城市化发达区域的地下轨道交通内,艺术化环境处理和公共艺术植入已成为民众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要考虑因素。地铁的高密度和高运量使之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功能区域,很多学者认为,地铁场所内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建设的民主化与社会性发展优劣的参照。为实现我国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持续发展与创新,应把思路扩展到与文化、建筑、科技相互融合的方面,放眼国际,学习先进理念,创造协同创新理念的公共艺术,努力调整公共艺术的发展模式,提高和完善地下轨道空间环境质量。本书的研究内容涉及不同国家作品,并且在以大城市和著名场所为背景的前提下,不忽略中小城市的样本采集和分析。本书收集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具有创新性的地铁公共艺术实例,尝试再现不同文化中公共艺术以建筑为载体、文化为导向的特征。通过对世界城市范围内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行为现状进行系统调查,试图发掘和梳理出一条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行为的发展、演变主线,并介绍了以往的实践成果,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以历史、社会、人文、多元的价值观来论述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提供一个具有系统性和观念性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文化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