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返景入深林——中国文学意象的文化解读

書城自編碼: 356857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杨敏
國際書號(ISBN): 9787548616955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大模型启示录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編輯推薦:
本书在解读中国文学意象的过程中,在时间维度上,把民族的精神现象与祖先的遗存联系起来,抵达文学的永恒;在空间维度上,揭示个体与集体的心灵领域,挖掘其背后潜藏的人的心灵相通性,以此构成一个独特的整体意识和远观视角,为文学批评开拓一个别样天地。
內容簡介:
本书选取10个中国文学中较为独特的意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解读与阐释,以期呈现中华民族*本原的精神,探索中国文学表现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领悟先民们的心灵波澜和流动轨迹。与此同时,在每一个意象的解读中,挖掘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意象联系起人性世界。
本书认为,所有文学作品都是所属民族心灵的秘史。在漫长的时空转化中,中华民族命运的起起伏伏,我们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与悲哀,无不映照进了文学意象里。而各种文学意象的世代相传,则表明了它的超个人性,超时空性。这种超越与中华民族感知外物的特性有普遍联系,带有精神遗传和文化传递特点。文人们在以象征手法寻找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是以诗性精神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意象里诗意地栖居,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抵挡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用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让生命本真得到尽情展现。
關於作者:
杨敏,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开放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完成教育部及上海市等各级科研教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天干地支的源流与应用》《细说天干地支》《文史工具书应用基础》《清正廉洁》等,散文随笔集《古代美人传奇》《读书,一生的修行》《爱上那首歌》等。
目錄
序 001
人生困境与傲岸人格:弥漫天地的大雪 001
生存与死亡的镜像:醉里回头问夕阳 021
人类精神漂泊的隐喻:无处不在的游子 035
心灵解放与精神自由:悠然见南山 055
跨越时空的心灵远游:东与西 077
罪感与救赎:《雷雨》中的雷雨 097
白色精灵崇拜:白色祥瑞动物意象系列 117
寻找与守望:作为生命、精神与品性的血 139
漫天繁星与人间:明清传奇中的星辰 153
家园的寻找:失路与出路之花园 179
前言序
人类古代历史的消逝,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烟消云散,而是留下了无数物质和精神的文明碎片。
一把凹凸不平的石斧,一片锈迹斑斑的铜钱,一段苔痕深深的长城,一张残缺不全的羊皮书,一方模糊不清的竹简,都会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带进遥远的历史空间。或是先民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远古茅庐,或是抗击外辱、烽火连天的古战场,或是金碧辉煌、万人仰慕的宫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借以走进往古的物质残留。
与此同时,古代先民还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留,如点点闪烁的黄金粉末,引领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精神隧道。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可以延展到所有文学作品。承载了民族秘史的不只是小说,所有文学作品从本质上都是所属民族的秘史,甚至是民族心灵的秘史。序
人类古代历史的消逝,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烟消云散,而是留下了无数物质和精神的文明碎片。
一把凹凸不平的石斧,一片锈迹斑斑的铜钱,一段苔痕深深的长城,一张残缺不全的羊皮书,一方模糊不清的竹简,都会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带进遥远的历史空间。或是先民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远古茅庐,或是抗击外辱、烽火连天的古战场,或是金碧辉煌、万人仰慕的宫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借以走进往古的物质残留。
与此同时,古代先民还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留,如点点闪烁的黄金粉末,引领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精神隧道。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可以延展到所有文学作品。承载了民族秘史的不只是小说,所有文学作品从本质上都是所属民族的秘史,甚至是民族心灵的秘史。
而在每个古老民族的文学作品中,都会经常出现一些具有复杂内涵的意象。这些以象征形式出现的东西,作为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是超个人的。它们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审美。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解读,可以发现一个民族最本原的精神。沿着这些精神,就能寻找到这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探索其独有的文化模式。
本书选取 10 个中国文学中较为独特的意象,在深入细致考察、解读与阐释的基础上,探索中国文学象征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挖掘中华民族最本原的精神,领悟先民的心灵波澜和流动轨迹。与此同时,在每一个独立的解读中,力图勾画出作家是如何从具体意象达到理念和形而上层次的,勾画文学作品通过意象来联系人性世界,整理人类共有的人生体验和记忆碎片,呈现中华民族独有的人生图景、心理情景、情感模式等特征。
关于意象,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远古先民的生物本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意象的产生。从上古开始,先民们在天地之间,每当面临相同的情境,会产生大致相同的体验,自然衍生本能的反应。万事都来源于经验,这并不等于来源于每一新世代的每一个体所反复进行的当前的经验,而是来源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有祖先积累起来的经验。只有这种从偶然性那里得来的经验,只有那些被选择的和经过磨炼的无数次尝试,才能同其他器官在一起,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变成一个器官,使之适合于它自己的特殊功能。
因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集体具有的无意识本能,是在应对自然环境、反抗压抑和克服匮乏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面对自然天地产生的不自觉行为。最早的先民,在面对辽阔的宇宙,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时,深感渺小和无助,匮乏感真切深重。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创伤,就留下无数创伤性经验。这些创伤性经验逐渐积淀起来,形成了集体受压抑的心理情感,以及反抗压抑而生成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在漫长岁月里又逐渐转化成一种本能或行为模式。文学艺术意象,就是人类在克服自身匮乏感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其内在动力,就是人类作为集体在漫长时光中,在自然环境里,产生和积淀的创伤性经验,及其治愈这种创伤的强烈需要。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用原型意象来解释创作中的非自觉现象,认为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型意象,就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与此同时,他也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了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
因此,各种意象在文学艺术中的反复再现,显示了这样的特征:它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相关,是一种与个体后天经验有联系的精神现象重现。每一次再现,都与某种人生经历和特定情感相契合。
而对作家来说,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后天学养,不同的审美情趣,使得同一个意象在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样子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位作家,由于感受意象的具体境况不同,其笔下的同一个意象也颇有差异。这些,常常不为人们所觉察、所意识,却隐性地制约个人的精神,个人的心灵和行为方式。
从意象分析切入文学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把人类当下的精神现象与祖先的精神遗存联系起来,在时间跨越中触及文学现象的永恒问题。在空间维度上,揭示个体与集体心灵世界的新领域,挖掘集体无意识背后潜藏的,人类心灵的相通性。
因为,在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面前,人类作为孤独无依的精神漂泊者,一直都在寻找家园。文学艺术的内在灵魂,就是表现人类对家园的寻找,展示人类的心灵发展轨迹,慰藉人类常常感到疲惫的心。
基于此,中国文学以意象作为幽微深邃的表现艺术,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表达人类对家园的寻找,传达人类的精神活动宽度,展示人类的心灵发展向度。
原型批评的主要创始人,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涉及我们从哪里来,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如何才能有一种更好的生活等精神关怀。文学全部关注的主题,正在于此:在每一个时代,对于作为沉思者的诗人而言,他们深切关注人类从何而来、命运如何、最终愿望是什么。
德国 19 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以诗性的笔调,对它进行哲学阐发,倡导劳碌的人们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寻找精神的回家之路,在他的《远景》中这样描述: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中国文学意象的世代相传,则表明了它的超个人性,超时空性。这种超越与中华民族感知外物的特性有普遍联系,带有精神遗传和文化传递特点。文人们在以象征手法寻找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是以诗性精神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意象里诗意地栖居,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抵制社会压抑导致的个性泯灭,抵挡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用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让生命本真得到尽情展现,就像唐代诗人王维在《鹿柴》中表达的那样: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內容試閱

人类古代历史的消逝,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烟消云散,而是留下了无数物质和精神的文明碎片。
一把凹凸不平的石斧,一片锈迹斑斑的铜钱,一段苔痕深深的长城,一张残缺不全的羊皮书,一方模糊不清的竹简,都会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带进遥远的历史空间。或是先民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远古茅庐,或是抗击外辱、烽火连天的古战场,或是金碧辉煌、万人仰慕的宫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借以走进往古的物质残留。
与此同时,古代先民还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留,如点点闪烁的黄金粉末,引领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精神隧道。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可以延展到所有文学作品。承载了民族秘史的不只是小说,所有文学作品从本质上都是所属民族的秘史,甚至是民族心灵的秘史。
而在每个古老民族的文学作品中,都会经常出现一些具有复杂内涵的意象。这些以象征形式出现的东西,作为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是超个人的。它们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审美。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解读,可以发现一个民族最本原的精神。沿着这些精神,就能寻找到这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探索其独有的文化模式。
本书选取 10 个中国文学中较为独特的意象,在深入细致考察、解读与阐释的基础上,探索中国文学象征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挖掘中华民族最本原的精神,领悟先民的心灵波澜和流动轨迹。与此同时,在每一个独立的解读中,力图勾画出作家是如何从具体意象达到理念和形而上层次的,勾画文学作品通过意象来联系人性世界,整理人类共有的人生体验和记忆碎片,呈现中华民族独有的人生图景、心理情景、情感模式等特征。
关于意象,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远古先民的生物本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意象的产生。从上古开始,先民们在天地之间,每当面临相同的情境,会产生大致相同的体验,自然衍生本能的反应。万事都来源于经验,这并不等于来源于每一新世代的每一个体所反复进行的当前的经验,而是来源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有祖先积累起来的经验。只有这种从偶然性那里得来的经验,只有那些被选择的和经过磨炼的无数次尝试,才能同其他器官在一起,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变成一个器官,使之适合于它自己的特殊功能。
因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集体具有的无意识本能,是在应对自然环境、反抗压抑和克服匮乏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面对自然天地产生的不自觉行为。最早的先民,在面对辽阔的宇宙,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时,深感渺小和无助,匮乏感真切深重。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创伤,就留下无数创伤性经验。这些创伤性经验逐渐积淀起来,形成了集体受压抑的心理情感,以及反抗压抑而生成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在漫长岁月里又逐渐转化成一种本能或行为模式。文学艺术意象,就是人类在克服自身匮乏感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其内在动力,就是人类作为集体在漫长时光中,在自然环境里,产生和积淀的创伤性经验,及其治愈这种创伤的强烈需要。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用原型意象来解释创作中的非自觉现象,认为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型意象,就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与此同时,他也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了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
因此,各种意象在文学艺术中的反复再现,显示了这样的特征:它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相关,是一种与个体后天经验有联系的精神现象重现。每一次再现,都与某种人生经历和特定情感相契合。
而对作家来说,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后天学养,不同的审美情趣,使得同一个意象在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样子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位作家,由于感受意象的具体境况不同,其笔下的同一个意象也颇有差异。这些,常常不为人们所觉察、所意识,却隐性地制约个人的精神,个人的心灵和行为方式。
从意象分析切入文学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把人类当下的精神现象与祖先的精神遗存联系起来,在时间跨越中触及文学现象的永恒问题。在空间维度上,揭示个体与集体心灵世界的新领域,挖掘集体无意识背后潜藏的,人类心灵的相通性。
因为,在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面前,人类作为孤独无依的精神漂泊者,一直都在寻找家园。文学艺术的内在灵魂,就是表现人类对家园的寻找,展示人类的心灵发展轨迹,慰藉人类常常感到疲惫的心。
基于此,中国文学以意象作为幽微深邃的表现艺术,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表达人类对家园的寻找,传达人类的精神活动宽度,展示人类的心灵发展向度。
原型批评的主要创始人,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涉及我们从哪里来,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如何才能有一种更好的生活等精神关怀。文学全部关注的主题,正在于此:在每一个时代,对于作为沉思者的诗人而言,他们深切关注人类从何而来、命运如何、最终愿望是什么。
德国 19 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以诗性的笔调,对它进行哲学阐发,倡导劳碌的人们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寻找精神的回家之路,在他的《远景》中这样描述: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中国文学意象的世代相传,则表明了它的超个人性,超时空性。这种超越与中华民族感知外物的特性有普遍联系,带有精神遗传和文化传递特点。文人们在以象征手法寻找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是以诗性精神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意象里诗意地栖居,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抵制社会压抑导致的个性泯灭,抵挡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用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让生命本真得到尽情展现,就像唐代诗人王维在《鹿柴》中表达的那样: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