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 汇集明清气候研究的*成果
★ 资料翔实、使用合理,梳理众多明清时人物候记录
★ 重构明清时期气候序列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搜集整理各类明清农书、地方志、学人文集日记、官方档案等,从中提取核心气候信息,重建出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降水序列,分析*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的特点,探讨人类社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书对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刘炳涛,1983年生,山东安丘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气候变化、中国近现代史。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档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项目。
|
目錄:
|
绪论 //1
第一节研究对象及意义1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3
第三节研究展望19
第四节研究资料22
第五节研究内容24
第一章 //28
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
第一节农书29
第二节地方志32
第三节文集37
第四节日记43
第五节档案53
第六节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67
第二章 //82
温度序列的重建
第一节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84
第二节冬麦收获期与气候变化98
第三节明代中后期(14501649)春季物候序列与气候变化117
第四节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冷暖分析172
第五节清代以来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重建183
第三章 //196
雨泽奏报制度和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一节明代的雨泽奏报制度197
第二节清代的雨泽奏报制度206
第三节16091615年嘉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222
第四节16361642年绍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234
第四章 //244
极端天气事件的考证和重建
第一节极端严寒事件的考证245
第二节景泰四年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严寒256
第三节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水灾261
第四节康熙三十五年上海地区特大风暴潮的重建268
第五章 //278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社会适应
第一节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和社会适应279
第二节梅雨变化的影响及社会适应294
第三节康熙三十五年上海风暴潮下的民生305
第四节17世纪后期上海县的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315
第五节道光十一年冬季严寒对京杭大运河运作状态的影响328
结论 //339参考文献 //346后记 //371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1.1《玉华堂日记》部分内容53
图1.2康熙六年晴雨录(部分)55
图2.1嘉靖至崇祯年间柑橘种植北界地区分布92
图2.218世纪长三角地区冬麦收获日期序列的重建115
图2.3145016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曲线169
图2.4《查山学人日记》(左)和《鸥雪舫日记》(右)部分内容185
图2.5172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序列189
图2.6172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累积距平190
图2.7172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小波分析191
图2.817242016年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MK突变检测192
图3.1《味水轩日记》与《呼桓日记》天气日记序列的插补228
图3.216091615年嘉兴地区梅雨期降水等级序列重建229
图3.3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旱涝等级距平231
图3.416361642年绍兴地区夏季降水等级时间序列重建238
图3.516361642年长江下游地区旱涝等级距平239
表1.1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遗留地方志各省市、年代分布情况33
表1.2四库系列所藏明人文集数量分布38
表1.3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有气候信息的日记45
表1.4清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有气候信息的日记47
表1.5《祁忠敏公日记》ACCESS数据库中崇祯十年二月的气候信息48
表1.6《味水轩日记》和《呼桓日记》中1612年6月2029日天气记录51
表1.7《夏曾佑日记》和《詹岱轩日记》中1881年4月110日天气
记录51
表1.8今南京、苏州、杭州地区乾隆元年十一月初一至初十日晴雨录
记录58
表1.9太监晴雨录与《丁巳燕行日记》关于乾隆二年今北京地区天气
记录的比勘(部分)60
表1.10钦天监晴雨录与《翁心存日记》关于咸丰元年(1851)记录的
比勘(部分)60
表1.11杭州晴雨录与雨雪分寸初雪日期的比勘(部分)61
表1.12雨雪分寸档案与《吴兔床日记》关于杭州地区初雪日期的
比勘63
表2.1万历《青浦县志》与康熙《青浦县志》之土产部分比较96
表2.2对15881644年华东地区植物春季物候期的修正150
表2.3145016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物候年表159
表2.4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时期春季物候平均距平日数170
表2.5关于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阶段性变化的认识171
表2.6明代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172
表2.7《味水轩日记》中部分气候信息记录(1610年)174
表2.8嘉兴冬季降雪率及其与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176
表2.9嘉兴平均降雪率与冬季平均气温177
表2.10《味水轩日记》中的初雪日期177
表2.11《味水轩日记》中的终雪日期177
表2.12《味水轩日记》中的初冰日期179
表2.13《味水轩日记》中红梅始花日期179
表2.14《味水轩日记》中的初雷日期181
表2.15《味水轩日记》中有关冬季温暖的感应记录181
表2.16研究资料来源及说明187
表2.17杭州、苏州、南京、上海、海宁冬季降雪率与平均气温之间的
相关系数188
表2.18杭州、苏州、南京、海宁与上海之间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的回归
方程189
表3.1《味水轩日记》中部分天气气候记录(1609年)224
表3.2《味水轩日记》记载的天气情况分级标准226
表3.316091615年嘉兴地区入梅和出梅日期229
表3.416091615年梅雨持续时间与旱涝等级关系231
表3.516091615年梅雨类型与夏季降水特征234
表3.6《祁彪佳日记》诸篇名、撰写时间和地点235
表3.7《祁忠敏公日记》1438年2月27日至3月14日的天气记录237
表3.816361642年绍兴地区入梅和出梅日期238
表3.916361642年梅雨持续时间与旱涝等级关系240
表3.1016091615年梅雨类型与夏季降水特征242
表4.1龚高法等整理明清时代长江下游地区寒冬年表(太湖结冰
部分)248
表4.2清初黄浦江冰冻记录253
表4.3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异常严寒年表253
表4.4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灾统计263
表5.117世纪后期上海县的气候状况与水稻生产情况表317
表5.217世纪后期上海县梅雨期多雨与棉花生长关系表321
表5.317世纪后期上海县伏旱期与棉花生产关系表322
表5.417世纪后期上海县秋雨、台风与棉花生产关系表323
表5.517世纪后期上海县的气候状况和春熟作物收成情况表324
|
內容試閱:
|
序
刘炳涛的专著要出版,请我写个序言,作为他的博士导师,我很是乐意。2008年炳涛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基于对他当时学业的了解和未来学术的发展,我建议他做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经过认真考虑后,他接受了这一选题,开始涉及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炳涛入手很快,很有想法,对历史文献的把握和理解也很到位,经常把习作拿给我看,根据我的意见反复修改,直至发表。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毕业后他留在上海工作,每年都会到我这里来坐坐,聊聊他的工作和研究进展,这本书就是他这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利用文献研究历史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就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炳涛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博士论文写作时他就对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书、地方志、文集、日记资料进行了系统搜集,尤其是查阅了1400余部明人文集和20余种日记资料,提取到大量的气候信息。其后,又对清代的晴雨录雨雪分寸档案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气候信息的分辨率以及在重建温度、降水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对于推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都很有意义。
追求更高分辨率的气候重建序列一直是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重点,炳涛在这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重建高分辨率的温度序列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他利用从文集和日记中提取的春季物候信息,重建了明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序列,达到逐年的分辨率,是明代分辨率最高的温度序列。他又整合晴雨录、雨雪分寸、日记资料中的降水信息,重建了上海地区1724年以来逐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序列,该序列虽然只有292年,但却是根据精度最高的文献资料,提取单个气候指标(降雪日数),利用回归方法重建长江下游地区时间序列最长、分辨率最高的温度序列。并且,利用多种证据(柑橘种植北界、冬麦收获期、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等)对几个暖期进行了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囿于资料和时间所限,很难在明代的降水序列重建方面取得突破,所以炳涛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对降水序列的重建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转而投向了雨泽奏报制度的研究上。从事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学者都知道,目前重建清代的高分辨降水、温度序列主要利用晴雨录和雨雪分寸档案,而这两种档案都源自雨泽奏报系统。雨泽奏报制度的运行对于提取降水信息至关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炳涛就在明人文集中发现了几则雨泽奏报资料,并开始了研究,认为明代的雨泽奏疏就是以雨雪分寸的形式存在,使得对我国雨雪分寸记录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毕业后,他一直关注中国古代的雨泽奏报制度,本书第三章清代的雨泽奏报制度一节就是他这几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对于清代雨泽奏报的程序、格式、内容都进行了讨论,加深了我们对古代雨泽奏报制度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晴雨录和雨雪分寸档案中的降水信息进行可靠性评估。所以,对明清时期雨泽奏报制度的探讨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历史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诸如气候变化对于王朝更迭、战争动乱、人口变迁等的影响,但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有复杂的影响机制。我以前就说过,气候变化影响的直接对象并不是社会整体,而是与气候条件直接关联的某一侧面,如寒冷和干旱对于庄稼,洪水对于房屋和生命等,这是气候条件及其变化直接接触的界面。这些界面要素的损失和影响,会在社会结构和不同的结构层次中转移,其中众多的条件会影响和改变损失的转移过程和大小。而了解这个界面对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影响的程度,是解开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的关键。炳涛着手于小区域(县域)、短尺度(月际、年际、年代际),通过三例个案从微观上来具体展示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如清康熙三十五年特大风暴潮发生后上海县不同阶层的人(百姓、知县、高级官吏、皇帝)对于灾害的反应和应对,17世纪后期上海县降水、温度变化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农人的应对措施,道光二十一年严寒对于京杭大运河不同河段运作影响的差异性。通过这些微观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外,本书还对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极端严寒事件进行了整理、考证和重建,请各位有兴趣的读者仔细阅读,我就不再一一评述了。
本书尚有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如通过16361642年间绍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炳涛认为这些年东南季风明显偏弱,致使季风雨带的推进过程和降水特征发生变异,可能是造成崇祯年间全国大旱的气候背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希望他以后能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讨论。另外,虽然本书勾勒出明清时期雨泽奏报制度的轮廓,但雨泽奏报制度如何在各地运行,有没有一套体制来维系它的运行,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炳涛勤奋好学,沉稳踏实,期待他能做出更好的研究。
满志敏2019年9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