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內容簡介: |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变脸”“喷火”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等情况,史料较为系统、翔实;其二,主要记述川剧乐器和舞台美术,或以图片图表展示营山川剧主要乐器、行当服饰、舞台座次,或用文字记载川剧锣鼓、剧场舞美等;其三,主要记述营山川剧相关人物,有剧团领导,有演员,有乐师,有戏迷,有以他人视角记述的,也有人称口述的;其四,主要记述营山川剧的多姿多彩,有县川剧团演出的剧目收录,有民间庆坛活动中的灯戏,有行业禁忌习俗,有川剧人才培养,有逸闻轶事,可补史志之缺;其五,为剧本版块,选取20世纪50-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营山“土生土长”的剧本各一个,介绍了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剧情梗概、演出情况、剧作者等情况,并附有3个剧本全文、1个剧本选段。
|
目錄:
|
营山川剧印象
营山县川剧团始末
营山县清末及民国戏班概述
营山川剧玩友票友剧社简况
县城川剧玩友
营山县乡镇业余川剧团
数戏楼话川剧
营山川剧主要乐器
川剧锣鼓
川剧五大行当与服饰
营山县川剧团舞美
川北名鼓师、首任团长莫若斯
德艺双馨的川剧艺人肖荣华
编剧、团长郑朝刚
川剧名丑舒俊宝
花脸名角张华轩
川剧武旦周瑞莲
从生角到丑角的巫祖全
一生眷恋川剧的龚一君
周玲莉的川剧旦角生涯
剧团书记、花脸名角李兴富
末任团长邹德昌
著名琴师曾本雍
醉心川剧音乐创作的龙显华
从营山县川剧团走出的川剧名家蔡少波
在上山下乡演出中成长起来的巫小莲
余龙的川剧小戏创作
川剧戏迷、玩友邹德纯
民间庆坛的灯戏
营山川剧的行业禁忌习俗
营山川剧人才的培养方式
营山川剧拾遗
追忆营山川剧
营山县川剧团演出的部分剧目
川剧《大战千里渠》简介
川剧《白衣红心》简介
川剧《笑颜开》简介
大型川剧《船》简介
大型川剧《云峰村》简介
小川剧《热血情》简介
|
內容試閱:
|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变脸”“喷火”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懂得川剧、欣赏川剧和喜欢川剧的人越来越少。2006年5月川剧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川剧已日渐式微、风光不再。营山亦然,随着2002年营山县百花剧团的撤销和演职人员的流出或离世,营山川剧表演也出现断崖式下滑。如今,除原百花剧团演职人员和一些老人还懂得川剧外,很多年轻人对川剧的五大声腔和唱念做打等一无所知。若干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后人恐将难以知晓川剧在营山的厚重历史,难以理解川剧这门艺术。为传承发扬川剧艺术,如实记载营山川剧历史,县政协组织编写了本辑“川剧文化”文史资料,旨在为传承和振兴川剧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本辑文史资料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等情况,史料较为系统、翔实;其二,主要记述川剧乐器和舞台美术,或以图片图表展示营山川剧主要乐器、行当服饰、舞台座次,或用文字记载川剧锣鼓、剧场舞美等;其三,主要记述营山川剧相关人物,有剧团领导,有演员,有乐师,有戏迷,有以他人视角记述的,也有人称口述的;其四,主要记述营山川剧的多姿多彩,有县川剧团演出的剧目收录,有民间庆坛活动中的灯戏,有行业禁忌习俗,有川剧人才培养,有逸闻轶事,可补史志之缺;其五,为剧本版块,选取20世纪50-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营山“土生土长”的剧本各一个,介绍了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剧情梗概、演出情况、剧作者等情况,并附有3个剧本全文、1个剧本选段。
由于时隔久远,一些事件已无从可考,加之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成书时间短促,以及部分文稿作者非川剧界业内人士等原因,一些文章难免错漏,一些需要记载川剧的人物、事件、技艺等也与本书失之交臂,实为遗憾。然而,瑕不掩瑜。由于政协文史委员和撰稿人的倾情付出、扎实工作,总体来看,本辑文史文稿质量较高,既完善了营山县川剧团的历史资料,也纠正了原有史志的一些错误,特别是如对川剧锣鼓场面位置平面图、三星壁等的记载乃前人之未记、今人多不知,尤显珍贵,将对川剧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此,也特向为本辑文史征编工作给予帮助、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