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內容簡介: |
《材料力学(土木、水利类)》是适用于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材料力学教材。全书分为基础篇和专题篇,共14章。基础篇(第1-10章)包括反映材料力学基本要求的材料力学概论、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计算、连接件强度的工程假定计算、圆轴扭转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梁的弯曲问题(包括:剪力图和弯矩图、截面的几何性质、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位移分析与刚度计算)、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问题等教学内容;专题篇(第11-14章)包括材料力学中的能量法、简单的静不定系统以及动荷载与疲劳强度、新材料的材料力学等概述性的内容,供不同院校选用。
《材料力学(土木、水利类)》注重基本概念,而不追求冗长的理论推导与繁琐的数字运算。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难度有所下降,工程概念有所加强,引入了大量涉及广泛领域的工程实例以及与工程有关的例题和习题。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础篇所需教学时数约为48学时左右(不含实验教学时数);专题篇所需教学时数约为16-24学时。
|
關於作者: |
范钦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历任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固体力学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基础力学课程指导组组长、国家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项目总负责人。出版教材、专著与译著25部共约700余万字;课堂教学软件共10套;在国内、外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197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9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奖;1995年、1996年获电力部,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1997年两次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2001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
蔡新,博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地震学会理事。历任河海大学结构优化设计与CAD研究室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力学学科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副主编,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本。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江苏省,南京市论文奖、教学奖多次。
|
目錄:
|
基础篇
第1章 概论
1.1 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
1.2 杆件的受力与变形形式
1.3 工程构件静力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4 关于材料的基本假定
1.5 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
1.6 材料力学的分析方法
1.7 应力、应变及其相互关系
1.8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2章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计算
2.1 轴力与轴力图
2.2 拉伸与压缩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2.3 最简单的强度问题
2.4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分析
2.5 材料的力学性能
2.6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3章 连接件强度的工程假定计算
3.1 铆接件的强度失效形式及相应的强度计算方法
3.2 焊缝强度的剪切假定计算
3.3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4章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4.1 外加扭力矩、扭矩与扭矩图
4.2 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
4.3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4.4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分析及刚度条件
4.5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5章 梁的弯曲问题(1)-剪力图与弯矩图
5.1 工程中的弯曲构件
5.2 梁的内力及其与外力的相互关系
5.3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5.4 剪力图与弯矩图
5.5 荷载集度、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
5.6 刚架的内力与内力图
5.7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6章 梁的弯曲问题(2)-截面的几何性质
6.1 为什么要研究截面的几何性质
6.2 静矩、形心及其相互关系
6.3 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6.4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移轴定理
6.5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转轴定理
6.6 主轴与形心主轴、主惯性矩与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
6.7 组合图形的形心主轴与形心主惯性矩
6.8 结论与讨论
习题
第7章 梁的弯曲问题(3)-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7.1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7.2 斜弯曲的应力计算
7.3 弯矩与轴力同时作用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7.4 弯曲剪应力分析
7.5 弯曲强度计算
专题篇
|
內容試閱:
|
普通高等院校基础力学系列教材自2004年出版以来受到很多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的厚爱,其中《材料力学》一书在1年的时间内连续印刷了5次。同时,广大读者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要求和具体意见。
著者最近两年在全国7个大区(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西北工业大学;华北: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华中科技大学;西南:重庆大学;华南: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学的同时,对我国高等学校材料力学的教学状况和对材料力学教材的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与全国500多名基础力学教师以及近2000名同学交换了关于材料力学教材使用和修改的意见。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当初我们编写普通高等院校基础力学系列教材的理念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就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下大力气压缩教材篇幅,同时进行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书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设计,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同学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
调研过程中,广大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同学普遍反映,根据新的培养计划,很需要一部土木和水利工程类专业的材料力学教材,以适应课程学时大幅度减少的要求。大家普遍认为现行的土木和水利工程类专业的材料力学教材大都是上、下两册,篇幅过大。有的教师反映:上册的内容讲不完,下册的内容又要讲一点,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有的教师认为,现行的土木和水利工程类专业的材料力学教材,成书时间已经很久,没有反映最近10年来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大多数作者长期不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因而缺乏教学第一线的新鲜经验。
本书是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基本要求,从一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删去大部分院校不需要的教学内容。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于传统内容进一步加以精选,大大压缩教材篇幅,以满足60~80学时左右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要求。
在教学体系上,我们根据土木和水利工程等专业的特点,同时贯穿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用杆、轴、梁、柱以及连接件等基本构件贯穿的线索;另一条是以构件的拉、压、剪、扭、弯等基本受力与变形形式的线索。这样的体系不仅保持了材料力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意义。
在内容的处理上,我们将梁的弯曲问题作为重点,分成4章,内容包括:剪力图与弯矩图;截面的几何性质;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位移分析与刚度计算。这一部分应该说是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课程的精华所在。
为了压缩教材的篇幅,适应教学时数减少的要求,一般材料力学中常见的组合受力与变形的内容没有单独成章。斜弯曲的内容放在弯曲问题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偏心荷载的内容,对于土木和水利工程专业而言,除了应力计算外,还有截面核心这样的特殊问题,而截面核心的计算与中性轴有关,所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弯曲问题中作为梁的弯曲问题的延伸,不仅可以使读者通过中性轴的概念比较好地掌握与截面核心有关的内容,而且还将使读者加深对中性轴这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关于弯曲与扭转组合受力与变形则作为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放在第9章中,凸现了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价值。
此外,关于梁强度的全面校核以及圆柱形薄壁容器的应力状态与强度计算部分放在第9章中,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材料力学与很多领域的工程密切相关。材料力学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概念。这对于他们向其他学科或其他工程领域扩展是很有利的。基于此,本书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难度有所下降,工程概念有所加强,引入了大量涉及广泛领域的工程实例以及与工程有关的例题和习题。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在概念、原理的叙述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一方面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与讨论;另一方面通过较多的例题分析,特别是新增加了关于一些重要概念的例题分析,著者相信这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于基本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全书分为基础篇和专题篇,共14章。基础篇共10章,包括反映材料力学基本要求的材料力学概论、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计算、连接件强度的工程假定计算、圆轴扭转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梁的弯曲问题(共4章)、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问题等教学内容;专题篇包括材料力学中的能量法、简单的静不定系统、动荷载与疲劳强度概述、新材料的材料力学概述共4章,供不同院校选用。书中带*号的内容及习题供各院校选用。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础篇所需教学时数约为48学时左右;专题篇所需教学时数约为16~24学时。
本书由范钦珊、蔡新主编,范钦珊、祝瑛、梁小燕、蔡新编著。
本书于2005年10月在南京完成初稿,2006年1月在美国加州定稿。定稿期间,得到清华大学校友吴擎虹、范心洋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本书出版之际,著者谨表诚挚谢意。
承蒙河海大学吴胜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黄海明教授对本书稿进行了详细的审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书中的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