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华尔街简史:现代金融业的诞生、发展和危机

書城自編碼: 361264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金融/投资
作者: [美] 威廉·D.科汉
國際書號(ISBN): 9787308190664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周易
《 周易 》

售價:HK$ 44.6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編輯推薦:
美国财经类非虚构写作名家、华尔街资深银行家威廉D.科汉力作!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商业周刊》金融类畅销书!高盛年度商业图书奖获奖图书!
彭博社、《金融时报》《华尔街周刊》《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书评》《名利场》《图书馆杂志》《哥伦比亚论坛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竞相推荐!
源于准确、翔实、全面的*手资料!全面讲述全球三大投资银行巨头高盛、拉扎徳、贝尔斯登的兴衰史、华尔街金融业的发展史,揭秘金融经济的本质!
对当下社会极具借鉴意义的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活教材。
了解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的必读书。
內容簡介:
在华尔街的帮助下,包括苹果、谷歌和亚马逊在内的全球数百万企业发展壮大,几十亿人摆脱贫困、成为中产阶级甚至富人。

华尔街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是现代金融业的发祥之地,是财富诞生的梦想之地。它有为人们带来幸福的创新,也充斥着阴谋和贪婪。华尔街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与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美国知名财经作家,华尔街资深银行家威廉D.科汉根据自己多年来在金融界的从业经验和长期对金融市场的观察,在与多位金融业界资深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与现场采访后,撰写了《华尔街简史:现代金融业的诞生、发展和危机》这本书,摒弃令人一头雾水的术语,介绍诞生于华尔街上的美国现代金融业历史,探讨金融业如何运作、如何创造财富;次级贷垃圾债券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产品到底是什么;金融危机因何而起,该如何尽力避免与应对
關於作者:
威廉D.科汉(William D. Cohan)
美国财经类非虚构写作名家、华尔街资深银行家。毕业于杜克大学,先后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所和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和MBA学位。曾是一位多次获奖的财经记者,后到华尔街开始了17年的投资银行家生涯。他先在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工作了6年,之后成为摩根大通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威廉 科汉是《纽约时报》畅销书《轰然倒下的金融巨头: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崛起与覆灭》和《并购游戏的幕后推手:神秘投资银行拉扎德的发迹、毁灭与重生》的作者,并获得《金融时报》高盛年度商务图书奖。《名利场》特约编辑,为《纽约时报》撰写双周刊专栏,长期为《金融时报》《财富》《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和其他报刊撰稿。其著作内容深入,兼具专业性和深刻的历史性,又如小说般生动,引人入胜。
目錄
绪言 华尔街是什么
第一章 华尔街的形成
第二章 银行是什么
第三章 危机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故事
第五章 我们能从大萧条中学到什么
第六章 上市的问题
第七章 创新
第八章 华尔街为何重要
致谢
前言过去十年来,美国国内有关华尔街的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夸张和激烈,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普通人,各种愤怒的声音一定会让你完全抓不住讨论的重点。也许你认为整个金融系统都烂透了。也许你认为华尔街上一定有各种贪得无厌、挥霍无度和肮脏不堪的行为,那些应该为此负责的人却无需承担任何后果。不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之道是否就是拆分大银行呢?或许,令你一头雾水的正是这种说法。
单单是华尔街这个词,也会引起困惑。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吗?是否只局限于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有没有涉及规模较小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是否包括在内?是指整个纽约金融界吗?美国其他地方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是否也算在其中?全球的金融系统呢?我们如今还用这个词来指代什么?大部分人都毫无头绪。威廉福克纳[1]曾经称美国南方是情感概念而非地理方位。华尔街是否也只是一个情感概念?
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不妨可以定义何谓华尔街,可即便有了定义,又应该如何看待它呢?我们应当愤怒,因为华尔街自私成性、违法成风,似乎是一道裸露在外、溃烂化脓的伤口?或者,我们应当满意,因为近年来每当美国经济恶化,华尔街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客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过去十年来,美国国内有关华尔街的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夸张和激烈,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普通人,各种愤怒的声音一定会让你完全抓不住讨论的重点。也许你认为整个金融系统都烂透了。也许你认为华尔街上一定有各种贪得无厌、挥霍无度和肮脏不堪的行为,那些应该为此负责的人却无需承担任何后果。不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之道是否就是拆分大银行呢?或许,令你一头雾水的正是这种说法。
单单是华尔街这个词,也会引起困惑。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吗?是否只局限于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有没有涉及规模较小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是否包括在内?是指整个纽约金融界吗?美国其他地方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是否也算在其中?全球的金融系统呢?我们如今还用这个词来指代什么?大部分人都毫无头绪。威廉福克纳[1]曾经称美国南方是情感概念而非地理方位。华尔街是否也只是一个情感概念?
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不妨可以定义何谓华尔街,可即便有了定义,又应该如何看待它呢?我们应当愤怒,因为华尔街自私成性、违法成风,似乎是一道裸露在外、溃烂化脓的伤口?或者,我们应当满意,因为近年来每当美国经济恶化,华尔街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客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抑或华尔街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输送血液的左心室?可能是一台设计精良的引擎,推动着创新、就业和财富创造,并持续不断地帮助全球各地数十亿人摆脱贫困、过上更为优渥富足的生活?
对于华尔街,我们究竟应该赞扬还是谴责?
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至今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或者不敢尝试回答。如果强迫作答,他们可能会本能地赞同十八世纪启蒙哲学家让雅各卢梭[2]的观点。卢梭曾说,金融是一个奴役人心的词,而金融业则无异于一种制造小偷和叛徒、将自由和公共利益摆上拍卖台的手段。在现代社会,同样的情绪反映在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的思想中。桑德斯是佛蒙特州[3]的参议员、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他在政治演说中对华尔街大加鞭挞。贪婪、欺诈、狡猾、傲慢,这些词是当今华尔街最真实的写照,他在2016年1月如此说道。随后,他提到了奥利弗斯通[4]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用其中的一幕致敬当代华尔街最为出名的一条文化准则。在这一幕中,由迈克尔道格拉斯[5]扮演的戈登盖柯(Gordon Gekko)满嘴油滑、洋洋自得地对志向远大的年轻徒弟巴德福克斯(Bud Fox,由查理辛[6]扮演)进行了一番说教,主旨是贪婪是个好东西。对于此刻可能正在听我讲话的华尔街人士,我要明确一点,桑德斯参议员继续说道,贪婪可不是个好东西。事实上,华尔街和美国企业界的贪婪正在摧毁我们的国家机制在华尔街的操控下,我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不惜牺牲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一心只为美国最富有的人牟利。对此我们将不再容忍。
桑德斯参议员运用自己日益壮大的政治力量,主导了2016年民主党党纲中的反华尔街言论。党纲称:要恢复经济公平,华尔街就不能是一座自主为政的岛屿,不能一面把数万亿美元投向高风险的金融工具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一面又认为纳税人会再一次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我们必须着手处理大银行以及存在于金融系统其他领域的高危风险。为此,民主党主张拆分那些对经济稳定构成系统风险的大到不能倒(too-big-to-fail)的金融机构,实行经过更新和改进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这一法案强制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于1933年生效,直至1999年才被废除。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后,桑德斯参议员在宣传他的新书《我们的革命:创造人们可以信赖的未来》(Our Revolution: A Future to Believe In)时继续炮轰华尔街。2016年的共和党党纲也呼吁恢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见鬼,华尔街实在是太不受欢迎了。只要略微想想这些事儿,便可放心了。尽管特朗普当选,民粹主义者对华尔街的怒火也不会立刻烟消云散。
桑德斯参议员说的对吗?华尔街真的是被人为操纵,只为美国富人牟利,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吗?或者说,究其本质,华尔街的种种行为(根据前文提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华尔街一词已经是一个庞杂的概念,涵盖了不同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资本分配方式,促使资本以合理的价格,且最高效地从拥有者流向需要者?
如英国经济学家、基金经理、作家费利克斯马丁(Felix Martin)所说:复杂融资[7]既神秘莫测又平庸无奇,这怎么可能呢?如今的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收入不均、人权压制、核扩散、政治动荡等,但排在这些之前的,是令所有美国人都困惑的问题华尔街到底是好是坏、是应该被赞扬还是被谴责呢?这个问题妨碍了必要探讨的进行,使我们无从弄清华尔街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应该禁止。
因此,我要做的就是撬开过去几十年来华尔街在其周围精心构建的黑匣子。这是一个对华尔街大为不利的黑匣子。由于它的存在,普通人几乎无法了解华尔街上发生了什么,弄不清为什么华尔街对我们珍视的几乎一切都至关重要,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会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华尔街的世界里。是的,华尔街总是使用他们的专业术语,令人费解,可这对它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对于华尔街银行家、交易员和管理者使用的大部分术语,人们理所当然困惑不解。如有价证券一词就是华尔街的行话,但其含义不过是持有的股票(即公司的股权价值)或债券(即债权人通过借钱给企业或政府机构,在一段时间内从企业或政府机构获得固定收益及本金返还的权力)。但是,当普通人听到杠杆收购或信用违约掉期这类术语时,一定会两眼发直,大脑一片空白。或者,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无情抨击华尔街,之后又让华尔街老手簇拥在他身边。
然而,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己的iPhone(这是肯定的,因为自2007年6月上市以来,iPhone已在全球售出了10亿多台)、宽屏电视、汽车或早餐中的培根,抑或对自己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制度感到满意,那他就一定是华尔街的粉丝,尽管他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喜欢脸书、Snapchat[8]和推特的强大功能,他实际上就是喜欢华尔街的。华尔街几乎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地向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提供自由流动的资金,且源源不绝。离开了这些资金,上面提到的所有事物都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大范围地普及,也不可能如此便宜和易于获取。华尔街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向需要的人提供资金,这并不是什么魔术或奇异的炼金术,也不可怕可憎。它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应该受到赞扬。
华尔街还是一个企业庞大的企业。和地球上的其他企业一样,它做任何事均以赚钱为目的或是怀着赚钱的希望。没必要因为这一点对它大肆诽谤。好比苹果公司,如果没有盈利,或者无法让投资者相信有朝一日它会盈利(多年来,亚马逊等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它就不会存在。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苹果公司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因此能够高薪雇佣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才。成功还令它有能力购买新设备、建造新工厂,包括斥资50亿美元在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Cupertino)兴建太空飞船式环形总部。当然,财务上的成功也让苹果公司设计和制造出了iPod、iPhone和iWatch等具有开创性的新产品,并且帮助它畅想未来,规划苹果汽车或者像《杰森一家》[9]那样的苹果私人交通工具。
我很清楚,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这些话如同华尔街或苹果公司的冗长乏味的宣传词。不过,关键是这些都千真万确。苹果公司这样的企业需要依靠华尔街来完成使命、成就伟大。
诚然,苹果公司的产品是第一世界国家的奢侈品。但它们吸引的远远不止富有的西方人。全世界几乎每个领域的人都拥有或渴望拥有苹果产品。原因在于:iPhone手机的计算能力之强、提供的信息量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而其体积则小到可以放在口袋中。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问一问苹果公司有没有为了股东、管理层和客户的利益而剥削非洲的金矿工人或中国的工厂劳工;也不表示我们不应该再问一问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全球超过13亿的赤贫人口。然而苹果公司的成功是非同寻常的,其本身及产业生态系统在全世界创造了将近70万个就业机会。许多人热爱并需要它创造的产品。无论怎么说,iPhone手机绝对是一款改变世界的高科技产品。这是一件好事,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人们对iPhone手机的赞誉的确实至名归。
令桑德斯厌恶却又无法驳斥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华尔街,苹果公司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的企业就无法书写成功传奇。我们可以快速浏览一下苹果公司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说明书。IPO说明书是指企业在公司股票(即负债及其他债务清偿后的公司价值)被公开销售和交易之前必须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证交会)审批的文件。从苹果公司的IPO说明书中我们能发现,在苹果公司(以及全世界数以百万计希望成为苹果公司的企业)想方设法获取资金以维持运营、实现梦想的每一步中,华尔街都曾经且依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可不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琐事,也不是不合道德的坏事,而且它一点儿都不神秘。但是,很少有人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或者它为何如此重要。相反,只要一想到此,人们的关注点很可能就是华尔街银行家收取的佣金太高,而承担的风险却太低(尽管实际风险肯定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高)。于是,人们把一切都归结为贪婪的银行家和受操控的金融系统。除此以外,便不再深究。
但是,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从掌握资本并愿意投资的人手中获取资金,这是人类社会的惊人发明之一。我们完全不清楚一个没有华尔街的世界会是怎样。(也许和中世纪差不多?)因此,有必要让普通民众更好地了解华尔街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它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苹果公司于1980年12月发布的IPO说明书是一份47页长的简洁文件,华尔街几十年来的技巧和技术在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投资者几乎能在这份文件中找到所有想要了解的有关苹果公司的信息:公司如何以及何时成立;公司如何以及向谁融资;IPO前的股份由谁持有;公司打算如何使用IPO的收益。一份IPO文件公开透明企业的信息并不是凑巧,而是政府有效监管的结果。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随后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主要目的是尽力避免投资者受骗上当,让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更好地了解那些想要从他们手中获取资金的企业。为了确保苹果公司遵守公开原则,证交会的监管人员要求苹果公司提交IPO说明书。而在证交会成立之前并无此类规定。这是一件好事。
客观来说,苹果公司的IPO说明书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没有华尔街,苹果公司就不会存在,至少不会以目前的形式存在。说明书中写道,自1976年成立开始,苹果公司就得到了众多早期投资者的支持。那一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两位创始人设计、开发并组装了以微处理器为基础、只有一块印刷电路板的Apple I电脑。1977年1月3日,苹果公司正式注册。3个月后,Apple II推出。Apple II和Apple I类似,但是多了键盘和塑料机箱。从1977年1月到9月底,苹果公司在9个月内赚取了近4.5万美元的利润。
但是,IPO说明书也清楚地显示,苹果公司有远大的抱负,而实现抱负需要资金大量资金。每一个发展阶段,苹果公司都有诸多资金来源。最初,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风险资本家,如纽约的文洛克创投公司(Venrock Associates)和旧金山小型技术投资银行汉茂风险投资(Hambrecht & Quis,)的前银行家阿瑟洛克(Arthur Rock)。苹果公司IPO时,文洛克创投公司持有其7.6%的股份,阿瑟洛克持有1.3%。另外还有一些风险资本家,在苹果公司IPO之前他们共计持有苹果8.7%的股份。至于当时二十五岁的乔布斯和三十岁的沃兹尼亚克,他们分别持有苹果15%和7.9%的股份。1977年5月起担任苹果首席营销官及董事会主席的小AC马库拉(A.C.Markkula Jr.)持有14%。苹果公司的第一任CEO、仅短暂任职的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t)在1977年5月加入苹果时以每股1美分的价格买入了130万股苹果股票。
风险资本家支持苹果公司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想要赚钱。其中一些人相信他们会因此变得富有。文洛克创投公司和阿瑟洛克投资苹果,背后的决策过程与其他投资项目并无二致,华尔街公司的投资决策过程也是一样。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方式就是如此:投资者愿意承担超高风险(1977年出资支持苹果公司就是承担超高风险,因为当时苹果只有远大的理想却无甚成就),以期通过投资获得超高回报。当然,苹果公司的IPO为其最早的投资者带来了巨额财富。他们中的许多人当初购买股份时,每股的价格还不到10美分,而IPO的价格是每股22美元,可想而知,初期投资的回报率有多惊人。(如果这些投资者坚持持股到现在,他们的财富增值将无法想象。据说,史蒂夫乔布斯的遗孀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身价约为180亿美元。)当然,情况并不总是像苹果公司的IPO一样成功。一败涂地的企业不在少数,因赌错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也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来说,因赌错而遭受损失与明智投资并从中赚钱同样重要。
除了风险资本外,苹果公司的IPO说明书还揭示了华尔街帮助苹果实现初期目标的其他方式。和许多公司一样,苹果公司向一家银行申请了2000万美元的信贷额度,并按照优惠利率(1980年9月时为12%)偿还银行贷款。这家银行贷款给苹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即想要赚钱。苹果公司还拥有200万美元的资本租赁[10]信用额度,这使它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各种生产设备、办公设施以及汽车。苹果公司向某家银行支付资本租赁利息,而这家银行之所以为苹果提供资金,是因为它希望通过借钱给苹果来赚取利润。
承销苹果公司的IPO本身也是华尔街赚钱的又一种方式。IPO是华尔街向企业客户销售的最赚钱的产品之一。承销IPO时,华尔街需买下企业股票、找到新投资者并立即将股票卖给他们,为了规避这一过程中的风险,华尔街通常按照所筹资金约7%的比例收取佣金。1980年12月的苹果IPO筹得了1.02亿美元的资金,苹果获得了其中约8300万美元,在IPO中出售股份的风险资本家获得了1240万美元,剩余600万美元作为佣金支付给了以摩根士丹利和汉茂风险投资为首的承销商,以酬谢它们的服务。(在此次IPO中,乔布斯通过协商将佣金比例从7%降到了6%。)苹果公司的IPO非常热门,承销商和投资者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参与承销的华尔街银行数量多得惊人:IPO说明书列出了全球各地参与承销苹果股票的银行,数量接近140家。其中许多承销商,如巴林银行[11]、贝尔斯登[12]和雷曼兄弟[13],早已销声匿迹。这说明华尔街和人们想象的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一个危机重重、风险巨大的地方。冒险确实会造成恶果,即便对华尔街来说也是如此。
华尔街交给苹果公司的8300万美元远远超过它在过去四年内筹到的任何一笔资金。单单从这一点上考虑,此次IPO就应该被视作成功。苹果用筹得的资金做了很多事:785万美元用来偿还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剩余的资金实际上充当了苹果自己的银行,用来满足其流动资金需求。苹果公司还计划在1981年用这笔资金中的1100万美元投资新的大型项目。该公司表示不考虑进一步贷款,但它也提醒新的股权投资者,未来不排除贷款的可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苹果的IPO都是一次绝对的成功:对苹果公司、对新的投资者、对出售股份的股东、对承销IPO的华尔街银行都是如此。
我并不是说华尔街无可指摘,我决无此意。我的意思是
內容試閱
过去十年来,美国国内有关华尔街的讨论已经变得极为夸张和激烈,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个普通人,各种愤怒的声音一定会让你完全抓不住讨论的重点。也许你认为整个金融系统都烂透了。也许你认为华尔街上一定有各种贪得无厌、挥霍无度和肮脏不堪的行为,那些应该为此负责的人却无需承担任何后果。不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之道是否就是拆分大银行呢?或许,令你一头雾水的正是这种说法。
单单是华尔街这个词,也会引起困惑。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吗?是否只局限于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有没有涉及规模较小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是否包括在内?是指整个纽约金融界吗?美国其他地方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公司是否也算在其中?全球的金融系统呢?我们如今还用这个词来指代什么?大部分人都毫无头绪。威廉福克纳[1]曾经称美国南方是情感概念而非地理方位。华尔街是否也只是一个情感概念?
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不妨可以定义何谓华尔街,可即便有了定义,又应该如何看待它呢?我们应当愤怒,因为华尔街自私成性、违法成风,似乎是一道裸露在外、溃烂化脓的伤口?或者,我们应当满意,因为近年来每当美国经济恶化,华尔街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客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抑或华尔街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输送血液的左心室?可能是一台设计精良的引擎,推动着创新、就业和财富创造,并持续不断地帮助全球各地数十亿人摆脱贫困、过上更为优渥富足的生活?
对于华尔街,我们究竟应该赞扬还是谴责?
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会引发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至今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或者不敢尝试回答。如果强迫作答,他们可能会本能地赞同十八世纪启蒙哲学家让雅各卢梭[2]的观点。卢梭曾说,金融是一个奴役人心的词,而金融业则无异于一种制造小偷和叛徒、将自由和公共利益摆上拍卖台的手段。在现代社会,同样的情绪反映在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的思想中。桑德斯是佛蒙特州[3]的参议员、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他在政治演说中对华尔街大加鞭挞。贪婪、欺诈、狡猾、傲慢,这些词是当今华尔街最真实的写照,他在2016年1月如此说道。随后,他提到了奥利弗斯通[4]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用其中的一幕致敬当代华尔街最为出名的一条文化准则。在这一幕中,由迈克尔道格拉斯[5]扮演的戈登盖柯(Gordon Gekko)满嘴油滑、洋洋自得地对志向远大的年轻徒弟巴德福克斯(Bud Fox,由查理辛[6]扮演)进行了一番说教,主旨是贪婪是个好东西。对于此刻可能正在听我讲话的华尔街人士,我要明确一点,桑德斯参议员继续说道,贪婪可不是个好东西。事实上,华尔街和美国企业界的贪婪正在摧毁我们的国家机制在华尔街的操控下,我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不惜牺牲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一心只为美国最富有的人牟利。对此我们将不再容忍。
桑德斯参议员运用自己日益壮大的政治力量,主导了2016年民主党党纲中的反华尔街言论。党纲称:要恢复经济公平,华尔街就不能是一座自主为政的岛屿,不能一面把数万亿美元投向高风险的金融工具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一面又认为纳税人会再一次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我们必须着手处理大银行以及存在于金融系统其他领域的高危风险。为此,民主党主张拆分那些对经济稳定构成系统风险的大到不能倒(too-big-to-fail)的金融机构,实行经过更新和改进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这一法案强制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于1933年生效,直至1999年才被废除。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后,桑德斯参议员在宣传他的新书《我们的革命:创造人们可以信赖的未来》(Our Revolution: A Future to Believe In)时继续炮轰华尔街。2016年的共和党党纲也呼吁恢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见鬼,华尔街实在是太不受欢迎了。只要略微想想这些事儿,便可放心了。尽管特朗普当选,民粹主义者对华尔街的怒火也不会立刻烟消云散。
桑德斯参议员说的对吗?华尔街真的是被人为操纵,只为美国富人牟利,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吗?或者说,究其本质,华尔街的种种行为(根据前文提到的所有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华尔街一词已经是一个庞杂的概念,涵盖了不同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资本分配方式,促使资本以合理的价格,且最高效地从拥有者流向需要者?
如英国经济学家、基金经理、作家费利克斯马丁(Felix Martin)所说:复杂融资[7]既神秘莫测又平庸无奇,这怎么可能呢?如今的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收入不均、人权压制、核扩散、政治动荡等,但排在这些之前的,是令所有美国人都困惑的问题华尔街到底是好是坏、是应该被赞扬还是被谴责呢?这个问题妨碍了必要探讨的进行,使我们无从弄清华尔街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应该禁止。
因此,我要做的就是撬开过去几十年来华尔街在其周围精心构建的黑匣子。这是一个对华尔街大为不利的黑匣子。由于它的存在,普通人几乎无法了解华尔街上发生了什么,弄不清为什么华尔街对我们珍视的几乎一切都至关重要,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会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华尔街的世界里。是的,华尔街总是使用他们的专业术语,令人费解,可这对它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对于华尔街银行家、交易员和管理者使用的大部分术语,人们理所当然困惑不解。如有价证券一词就是华尔街的行话,但其含义不过是持有的股票(即公司的股权价值)或债券(即债权人通过借钱给企业或政府机构,在一段时间内从企业或政府机构获得固定收益及本金返还的权力)。但是,当普通人听到杠杆收购或信用违约掉期这类术语时,一定会两眼发直,大脑一片空白。或者,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无情抨击华尔街,之后又让华尔街老手簇拥在他身边。
然而,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己的iPhone(这是肯定的,因为自2007年6月上市以来,iPhone已在全球售出了10亿多台)、宽屏电视、汽车或早餐中的培根,抑或对自己的退休金或养老保险制度感到满意,那他就一定是华尔街的粉丝,尽管他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喜欢脸书、Snapchat[8]和推特的强大功能,他实际上就是喜欢华尔街的。华尔街几乎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地向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提供自由流动的资金,且源源不绝。离开了这些资金,上面提到的所有事物都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大范围地普及,也不可能如此便宜和易于获取。华尔街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向需要的人提供资金,这并不是什么魔术或奇异的炼金术,也不可怕可憎。它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应该受到赞扬。
华尔街还是一个企业庞大的企业。和地球上的其他企业一样,它做任何事均以赚钱为目的或是怀着赚钱的希望。没必要因为这一点对它大肆诽谤。好比苹果公司,如果没有盈利,或者无法让投资者相信有朝一日它会盈利(多年来,亚马逊等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它就不会存在。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苹果公司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因此能够高薪雇佣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才。成功还令它有能力购买新设备、建造新工厂,包括斥资50亿美元在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Cupertino)兴建太空飞船式环形总部。当然,财务上的成功也让苹果公司设计和制造出了iPod、iPhone和iWatch等具有开创性的新产品,并且帮助它畅想未来,规划苹果汽车或者像《杰森一家》[9]那样的苹果私人交通工具。
我很清楚,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这些话如同华尔街或苹果公司的冗长乏味的宣传词。不过,关键是这些都千真万确。苹果公司这样的企业需要依靠华尔街来完成使命、成就伟大。
诚然,苹果公司的产品是第一世界国家的奢侈品。但它们吸引的远远不止富有的西方人。全世界几乎每个领域的人都拥有或渴望拥有苹果产品。原因在于:iPhone手机的计算能力之强、提供的信息量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而其体积则小到可以放在口袋中。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问一问苹果公司有没有为了股东、管理层和客户的利益而剥削非洲的金矿工人或中国的工厂劳工;也不表示我们不应该再问一问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全球超过13亿的赤贫人口。然而苹果公司的成功是非同寻常的,其本身及产业生态系统在全世界创造了将近70万个就业机会。许多人热爱并需要它创造的产品。无论怎么说,iPhone手机绝对是一款改变世界的高科技产品。这是一件好事,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人们对iPhone手机的赞誉的确实至名归。
令桑德斯厌恶却又无法驳斥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华尔街,苹果公司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的企业就无法书写成功传奇。我们可以快速浏览一下苹果公司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说明书。IPO说明书是指企业在公司股票(即负债及其他债务清偿后的公司价值)被公开销售和交易之前必须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证交会)审批的文件。从苹果公司的IPO说明书中我们能发现,在苹果公司(以及全世界数以百万计希望成为苹果公司的企业)想方设法获取资金以维持运营、实现梦想的每一步中,华尔街都曾经且依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可不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琐事,也不是不合道德的坏事,而且它一点儿都不神秘。但是,很少有人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或者它为何如此重要。相反,只要一想到此,人们的关注点很可能就是华尔街银行家收取的佣金太高,而承担的风险却太低(尽管实际风险肯定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高)。于是,人们把一切都归结为贪婪的银行家和受操控的金融系统。除此以外,便不再深究。
但是,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从掌握资本并愿意投资的人手中获取资金,这是人类社会的惊人发明之一。我们完全不清楚一个没有华尔街的世界会是怎样。(也许和中世纪差不多?)因此,有必要让普通民众更好地了解华尔街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它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苹果公司于1980年12月发布的IPO说明书是一份47页长的简洁文件,华尔街几十年来的技巧和技术在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投资者几乎能在这份文件中找到所有想要了解的有关苹果公司的信息:公司如何以及何时成立;公司如何以及向谁融资;IPO前的股份由谁持有;公司打算如何使用IPO的收益。一份IPO文件公开透明企业的信息并不是凑巧,而是政府有效监管的结果。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随后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主要目的是尽力避免投资者受骗上当,让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更好地了解那些想要从他们手中获取资金的企业。为了确保苹果公司遵守公开原则,证交会的监管人员要求苹果公司提交IPO说明书。而在证交会成立之前并无此类规定。这是一件好事。
客观来说,苹果公司的IPO说明书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没有华尔街,苹果公司就不会存在,至少不会以目前的形式存在。说明书中写道,自1976年成立开始,苹果公司就得到了众多早期投资者的支持。那一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两位创始人设计、开发并组装了以微处理器为基础、只有一块印刷电路板的Apple I电脑。1977年1月3日,苹果公司正式注册。3个月后,Apple II推出。Apple II和Apple I类似,但是多了键盘和塑料机箱。从1977年1月到9月底,苹果公司在9个月内赚取了近4.5万美元的利润。
但是,IPO说明书也清楚地显示,苹果公司有远大的抱负,而实现抱负需要资金大量资金。每一个发展阶段,苹果公司都有诸多资金来源。最初,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风险资本家,如纽约的文洛克创投公司(Venrock Associates)和旧金山小型技术投资银行汉茂风险投资(Hambrecht & Quis,)的前银行家阿瑟洛克(Arthur Rock)。苹果公司IPO时,文洛克创投公司持有其7.6%的股份,阿瑟洛克持有1.3%。另外还有一些风险资本家,在苹果公司IPO之前他们共计持有苹果8.7%的股份。至于当时二十五岁的乔布斯和三十岁的沃兹尼亚克,他们分别持有苹果15%和7.9%的股份。1977年5月起担任苹果首席营销官及董事会主席的小AC马库拉(A.C.Markkula Jr.)持有14%。苹果公司的第一任CEO、仅短暂任职的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t)在1977年5月加入苹果时以每股1美分的价格买入了130万股苹果股票。
风险资本家支持苹果公司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想要赚钱。其中一些人相信他们会因此变得富有。文洛克创投公司和阿瑟洛克投资苹果,背后的决策过程与其他投资项目并无二致,华尔街公司的投资决策过程也是一样。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方式就是如此:投资者愿意承担超高风险(1977年出资支持苹果公司就是承担超高风险,因为当时苹果只有远大的理想却无甚成就),以期通过投资获得超高回报。当然,苹果公司的IPO为其最早的投资者带来了巨额财富。他们中的许多人当初购买股份时,每股的价格还不到10美分,而IPO的价格是每股22美元,可想而知,初期投资的回报率有多惊人。(如果这些投资者坚持持股到现在,他们的财富增值将无法想象。据说,史蒂夫乔布斯的遗孀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身价约为180亿美元。)当然,情况并不总是像苹果公司的IPO一样成功。一败涂地的企业不在少数,因赌错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也数不胜数。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来说,因赌错而遭受损失与明智投资并从中赚钱同样重要。
除了风险资本外,苹果公司的IPO说明书还揭示了华尔街帮助苹果实现初期目标的其他方式。和许多公司一样,苹果公司向一家银行申请了2000万美元的信贷额度,并按照优惠利率(1980年9月时为12%)偿还银行贷款。这家银行贷款给苹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即想要赚钱。苹果公司还拥有200万美元的资本租赁[10]信用额度,这使它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各种生产设备、办公设施以及汽车。苹果公司向某家银行支付资本租赁利息,而这家银行之所以为苹果提供资金,是因为它希望通过借钱给苹果来赚取利润。
承销苹果公司的IPO本身也是华尔街赚钱的又一种方式。IPO是华尔街向企业客户销售的最赚钱的产品之一。承销IPO时,华尔街需买下企业股票、找到新投资者并立即将股票卖给他们,为了规避这一过程中的风险,华尔街通常按照所筹资金约7%的比例收取佣金。1980年12月的苹果IPO筹得了1.02亿美元的资金,苹果获得了其中约8300万美元,在IPO中出售股份的风险资本家获得了1240万美元,剩余600万美元作为佣金支付给了以摩根士丹利和汉茂风险投资为首的承销商,以酬谢它们的服务。(在此次IPO中,乔布斯通过协商将佣金比例从7%降到了6%。)苹果公司的IPO非常热门,承销商和投资者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参与承销的华尔街银行数量多得惊人:IPO说明书列出了全球各地参与承销苹果股票的银行,数量接近140家。其中许多承销商,如巴林银行[11]、贝尔斯登[12]和雷曼兄弟[13],早已销声匿迹。这说明华尔街和人们想象的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一个危机重重、风险巨大的地方。冒险确实会造成恶果,即便对华尔街来说也是如此。
华尔街交给苹果公司的8300万美元远远超过它在过去四年内筹到的任何一笔资金。单单从这一点上考虑,此次IPO就应该被视作成功。苹果用筹得的资金做了很多事:785万美元用来偿还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剩余的资金实际上充当了苹果自己的银行,用来满足其流动资金需求。苹果公司还计划在1981年用这笔资金中的1100万美元投资新的大型项目。该公司表示不考虑进一步贷款,但它也提醒新的股权投资者,未来不排除贷款的可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苹果的IPO都是一次绝对的成功:对苹果公司、对新的投资者、对出售股份的股东、对承销IPO的华尔街银行都是如此。
我并不是说华尔街无可指摘,我决无此意。我的意思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