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編輯推薦:
文章提出了汉语量化词的分布限制和解读的机制。形式句法的研究,向来注重“如何”的问题,《量化》所提出的量化的机制,具有精确的技术细节,基本采用管辖和约束理论时期主流的技术,其论证细致严密、逻辑清晰,对于语言事实具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力。本研究所探讨的语言事实和问题,至今仍是相关研究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为回答这些问题而所做的研究,包括儿童语言获得的实验研究,必将提供新知,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
內容簡介:
本书利用管辖与约束理论的主流技术手段,细致刻画了汉语的一些量化词的分布和解读。对于量化词分布和解读的描写,虽然是经验事实问题,但是怎样才能将这些语言事实挖掘出来,并准确地加以描述,则依赖于理论的眼光和工具。本书对于量化词的分布和解读的描写,是从形式句法的视角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本身带有跨语言的视角,是在对英语和其他语言中同类型的量化词的表现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關於作者:
李行德教授,为国际著名语言学家。198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英国约克大学语言科学系纳菲尔德 (Nuffield)研究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脑认知科学系访问科学家、香港城市大学特约教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教授。担任《中国语言学学报》《东亚语言学学报》《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和《现代外语》的编委。研究领域包括:语言习得、句法和语义学,尤其关于粤语和普通话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和规律,先后发布论著50余篇。
目錄 :
Preface
Chapter One Three Aspects of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1.0 Introduction
1.1 Dou as a Universal Quantifier
1.2 Referentiality of Numeral Phrases
1.3 Quantifier Scope
Notes to Chapter One
Chapter Two Acquisition of Quantificational Scope in Chinese
2.1 A Principled Account of Acquisition of Quantificational Scope
2.2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Quantifier Scope
2.3 Possible Triggers for the Scope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 in Chinese
2.4 Conclusion
Notes to Chapter Two
References.
Appendix 1 Test Material for Chinese Children
Appendix 2 Test Material for Chinese Adults
Appendix 3 Test Pictures and Props
Appendix 4 Test Material for English Children
Appendix 5 Test Material for English Adults
VITA
內容試閱 :
海外语言学论著,博士论文难寻,盖因未曾公开出版。然而,我们出版《中国语言学书院·海外语言学博士论文文库》,不仅仅是为了给语言学研究者提供查阅上的方便,还为了把那些优秀的、未曾公开发表过的海外语言学博士论文整理成一个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学术发展的文库,以助中国语言学研究更好地取得累积性的进步。
学术上的进步都是累积性的进步。没有学术成果的积累,便不会有重要学术发现并形成学术发现上的量增;没有学术发现上的量增,对问题的认识就不会达到足够的深度;对问题的认识不足够深,自然也不会在学术上产生思想的飞跃,乃至创建新的学派或理论,从而引发方法论上的革命。现代西方人文科学研究,总是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整理、吸收和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学术传统无异于学术研究的“周礼”,其作用在于维护学术发现之积累,是对学术累积性进步的一种准制度化保障。晚清以降,西学成风,人文科学之翘楚多自矜学贯中西,而在内地做学问普遍讲究西方的那套学术规范却是近二三十年才有的事。虽然西风东渐已一世纪有余,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学术论著的发表数量已有指数爆炸般增长,但还是有许多研究只把学术规范当作表面文章来应付。有些论著,虽然其中的论述也煞是热闹,但透过喧嚣,仔细看去,就鲜有多少分析是在充分尊重前人已有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如此这般下去,就是发表或出版的成果再多,也很难说能形成累积性的进步,更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创新。这种状况,究其成因,或许也与有些文献远在异域,,于另一地研究者来说查找不便有关,以至于说起那些文献,很有一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感觉;也或许正如顾准所言,是因为中国人善于做“根据不足的综合”,而疏于精细的分析,因为希冀获得那顿悟式的大智慧,所以不愿意下笨功夫细究他人论著中提出的那些看似琐碎的论证和分析细节,满足于仅仅知道他人提出的某个说法,甚至只是知道某个说法的名称就可以按自己对这个名称的理解在自己的研究中批评或使用了。中国人这种聪明的综合功夫大概也是影响我们学术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吧。一如顾准所言:“中国人正因为没有这个笨劲,所以中国有天才,而没有科学上系统的步步前进,不停滞、不倒退的前进。”
语言学研究的进步,大概也只能是累积性的。要想发现新的事实,提出可证伪的新方法,当然要首先知道已有的事实和方法。语言研究之目的,在于探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复杂语言现象做深度刻画,以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对相关现象做统一理论解释,进而揭示表象背后的底层机制。语言学研究不分国界,研究任何一种语言,包括中国境内的语言与方言,都应该充分了解前人已有的发现和总结,不管这些发现和总结来自何种学术传统,或以何种语言、何种形式展示。因为自己没看到而把已经发现或提出来的东西(哪怕是难以寻找的、未曾公开出版的博士论文中的)重新发现或提出来,除了无谓重复前人之努力,只能说明自己还没有就有关课题做好起码的学术准备,或者还不具备从事有关题目研究的基础。做一个题目的研究,起步就是要充分了解前人研究这个题目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出版《中国语言学书院·海外语言学博士论文文库》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能部分地帮助学界实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