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温暖而励志的家书,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喜马拉雅音频同步上线。
年糕妈妈创始人李丹阳:吕瑜洁的身上,有一种书卷气的认真。她把对人生的体悟和阅读中的心得,融入生活小事,用书信的形式记录下来,交付给两个女儿,用自己的文字给孩子力量,对写作者来说,这大概是母爱的最好表达了。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作者写给两个女儿的50封信。作者将自己30多年的人生经验,化为一个个情真意切的小故事,向女儿们娓娓道来。主要分为学习、生活、亲子关系三大板块,有鼓励,有鞭策,更有对孩子深深的爱。希望孩子养成好的性格,培养良好习惯,并且能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情商。
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常有的心态,难得的是作者能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们聊聊天。她热爱阅读和写作,同时紧跟网络潮流,写作中能用通俗的例子生动地阐明人生和养育中的大道理,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清楚成长中的问题和对策。
|
關於作者: |
吕瑜洁,浙江绍兴新昌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一直相信,家庭是人生的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 父母给孩子的好礼物,不是财富的传递,而是家风的塑造。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坚持给孩子写信。将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经历过的故事,化为150封情真意切的家书,陪伴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2020年6月,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2021年5月,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插画版)。 2022年,计划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未来——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和孩子一起成长,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
目錄:
|
(插画版自序)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一、学海无涯
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你思,故你在不是为了被世界看到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和考试和解挫折,来得越早越好笨功夫,并不笨
8.笑纳你的困顿期
9.有些弯路,需要你自己去走
10.总有一件事情让你痴迷
11.把喜欢沉淀为信念
12.你想要的,时间都会给你
13.你有多努力,就有多自由
14.庄严感,凝聚向上的力量
15.有些道理,需要我们去悟
二、生活无限
16.清平的日子一样有滋有味
17.那些记忆中的味道
18.一包荔枝和一道疤痕
19.女汉子是这样炼成的
20.自己种的土豆特别香
21.有些苦,需要你自己去尝
22.既然总有遗憾,不后悔
23.选择,或许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24.你的眼里,有我曾经的样子
25.不负身体,方不负自己
26.稀罕自己的“臭皮囊”
27.你有趣了,生活才有味道
28.你能在石头上睡觉吗?
29.心中盛开善意的花
30.生命不可或缺之“厚”
31.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32.你究竟是哪里好?
33.你是一颗抗晒的菜吗?
34.成为自己的雕刻师
35.对生活有所期待,对自己有所要求
36.欺骗我们的,是自己
37.有些事情,不值得纠缠
38.走过千山万水,原来是“格局”二字
三、亲情无边
39.背起行囊走天涯
40.读城记
41.猜猜我有多爱你
42.委屈的泪花儿,妈妈替你擦
43.不想用爱绑架你
44.因为爱,所以爱
45.将我心,比你心
46.不说“为了你”
47.在一起的时光
48.做一个从容淡定的母亲
49.长成属于你们自己的样子
50.我在原地,等你回来
(番外)妈妈住进了我们心里
(后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內容試閱:
|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插画版自序)
1
2017年1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出版;
2020年6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出版;
2021年春天,插画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即将和广大读者见面;
与此同时,第三本亲子家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未来》也正在酝酿中……
从2017年至今,一晃已有四年。虽然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有一件事始终不变,那就是我对写作一如既往的喜欢。
于我而言,不是用尽了力气去写作,而是从写作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快乐。
我至今依然记得,2017年1月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前夕,我问了自己这样两个问题——我为何给孩子写信?我想写一本怎样的书?
今天,我想认真回答这两个问题。
2
促使我给孩子写信的,是源于小女儿欢欢的一次考试。
欢欢读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不曾上过学前班,拼音基础较弱,学得有些吃力。如果第二天有考试,欢欢就会很担心,怕自己考不好。
我忽然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曾一直害怕考试,将考试看得比天还大。虽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总害怕万一考砸了怎么办?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无数次考试,都是我的无数次梦魇。
直到经历过高考,我才终于明白,如果学习是一场需要耐力、毅力和恒心的长跑,那么,考试就像长长的跑道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跨栏。每一次跨越,干脆利落地跨过去了固然精彩,但难免摔倒几次,其实又有何妨?
于是,我敲击键盘,写下了给孩子们的封信——《和考试和解》。欢欢看了后,搂着我脖子说:“妈妈,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呢……”
从此,我和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书信这种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给孩子们写信,渐渐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或者说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将自己30多年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欣赏过的风景,化为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
《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你想要的,时间都会给你》《猜猜我有多爱你》《委屈的泪花儿,妈妈替你擦》等100多封书信,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睡前书”。
3
写着写着,我忽然明白,我想写的,不是一本教孩子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孩子如何“成长”的书。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缺少的不是如何追求成功,而是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接受平凡。
我总觉得,我们的教育,把“成功”的含义狭隘化了,认为成名、成家、当官、发财才是成功。这样的成功,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疑是个小概率事件。
我心目中的“成功”,可以定义为“成长”。在我看来,身心健康,家庭幸福,长大后有一技之长,且能凭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这样的人生,就是成功的。这样的成功,相信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
因此,在我心目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4
插画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想借此机会,说说我和作家出版社的故事。
知道作家出版社,缘于我大学时代读的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那一年,是1999年。
1999年9月,我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厦大附近有一家名叫晓风书屋的书店,老板选书的眼光极好,厦大很多教授都喜欢去他那里淘书。我也喜欢有事没事去书店转转,选一本喜欢的书,站在书架前看,往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临走时,将书放回原位,下回再去继续看,总要把一本书看完才罢休。
书店老板脾气极好,对于我们这些只看不买的大学生,不仅从来不说什么,还会搬个凳子让我们坐坐,似乎他开这家书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去“蹭书”。
在一次“蹭书”中,我遇见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刘亦婷的成长轨迹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并记住了这本书的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10多年后,当我身为人母后,我读到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的很多做法,都值得父母借鉴。巧的是,这本书也出自作家出版社。我在心中暗暗佩服,作家出版社选书出书的眼光真心不错。
2017年1月,我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将书寄给了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郑建华老师。2019年夏天,当我写完《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后,我再次毛遂自荐,将书稿发给了郑建华老师。郑老师很重视,安排李雯老师跟进书稿……
通过将近一年的修改、审核、校对,中间还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疫情,后,在郑老师、李老师的关心支持下,《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2020年6月如愿出版。
如今,在作家出版社的用心策划下,插画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如约和读者见面。书中的一幅幅插画,生动活泼,灵动简约,和文字相得益彰,相信会给孩子们带去更多阅读的乐趣。
5
香港知名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写信说:“孩子,我们只有这一世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说:“我还有泪,可以祭奠美与岁月。我还有泪,一点一滴,要还给江山。”
我想说,人生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在这场有去无回、无法重来的修行中,若能有幸成为父母和子女,该是怎样一段极其珍贵的缘分?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床前,映照孩子熟睡的笑脸,不知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会在心里默默感恩?感恩孩子参与了我们的生命,感恩孩子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此时此刻,夜色已深,我翻开曾经写给孩子们的书信,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春天已经来了,满城春色,春意盎然。愿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去追求一个自由、自觉、自然的境界,春风拂面,如沐春风。”
后,祝福正在阅读本书的相识或不相识的你,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2021年1月16日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后记)
陆陆续续写完了给欢乐的40封信。即将集结成册时,忽然有了一种不舍。
写信的日子里,总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想要倾诉。也总有一些往事感动自己,想要分享……于是,有了诸多不舍。
有好友问我,看你写了这么多信,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怎样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
我忽然想到了齐白石大师的一句名言:“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太不似欺人。”
好父母,似乎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像父母又不像父母。像
父母,是要在心中明白,身为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像父母,是要提醒自己,和孩子在一起,不要“端”着架子,而要放下身段,放平视角,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心目中的好父母,有很多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给孩子善意的平等的爱。
比如,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省吃俭用供儿女上学的父母。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大多没有文化。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朴实,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不易,生活不易,一切都要靠自己。唯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好父母。
比如,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那对善解人意的父母。有一次,大儿子麦克拒绝去学习跳舞。爸爸看出儿子是害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就幽默地说:“你反过来想这件事,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如果掌握这个诀窍,你会让她融化,你就学会了魅力。”他们懂得孩子心理,善于和孩子沟通,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化解了孩子的烦恼……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好父母。
比如,余光中、刘墉、张晓风、席慕蓉、杨澜……他们,都不是虎爸虎妈,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理性的思考能力上,花了很多心思。他们该放的放,该抓的抓,在收放自如间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好父母。
当然,还有我的父母。在那个物质清平的年代,父母用他们的爱,给了我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和青少年。认真、努力、自信、乐观,是父母从小就教给我的让我受益终身的礼物。
某晚,我和欢乐闲聊。我问:“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没想到,她俩异口同声地说:“你好像不太像个妈妈呢!”我暗喜,自认这是女儿们给我的评价。
爱之道无他:用对的方法,爱对的人。
期待下一个五年,与女儿们的青春期相遇。也期待下一个五年,能再为她们写一本家书。
2016年11月20日
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
亲爱的欢乐:
某晚9点,我下班回到家,姐姐卧室的灯还亮着,捧着《意林》,看得如痴如醉。我说:“不早了,快点睡吧。”姐姐说:“哦,我想把这个故事看完。”于是,我轻轻掩上门,不忍再去打扰。妹妹已酣然入梦,床头手机里的有声书正播放着一个个儿童成语故事……
孩子,你们都已经爱上了看书、听书,享受到了书带给你们的快乐,妈妈很欣慰。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无论你开心、忧伤,抑或烦恼、孤独,它都会无怨无悔地陪伴你,那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书。如果今生选择与书为伴,那么,这一辈子,你的精神世界都不会陷入绝境。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从有记忆以来,家里就有很多书、报纸、杂志。别人家的爸爸是“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我爸爸却从不抽烟、很少喝酒,的爱好是看报纸、逛书店。虽然父母工资微薄,但买书、订报的开支,父母从来没有省过。
每次去新华书店,我喜欢去儿童书柜台,里面有各种连环画和小人书,好像是5毛钱或一元钱一本。我把脸凑到柜台玻璃上,仔仔细细地将每本书的封面看一遍,从书的封面猜测内容是否好看,选好后让售货员阿姨拿给我。每次去,爸爸总会买几本送我,我会开心一整天。
10岁那年,爸爸妈妈送给我一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林汉达先生主编的《上下五千年》。共上、中、下三册,外面有一个深蓝色的书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畅销书。林先生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叙述风格,开创了通俗历史读物的一个新时代。近回老家,我又找出了这套书。虽然纸张已经发黄,书角已经起皱,但我仍视若珍宝,并准备推荐给你们看。
小学高年段时,父母带我去新昌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从此,我如鱼得水,就像大文豪高尔基先生说的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陆陆续续看完了《365夜》《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三毛流浪记》《十万个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孩子们爱看的书,我几乎都看过。
初中、高中的六年,虽然学习越来越忙,作业越来越多,但书桌上的课外书似乎一直没有间断。那时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的阅读口味从儿童故事转向了文化散文。
那几年,余光中、余秋雨、刘墉、张晓风、席慕蓉、三毛、罗兰、张爱玲、白先勇、舒婷等作家的书,滋润着我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刘墉写给他刚考上高中的儿子刘轩的系列书信集——《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深深吸引了我。如何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如何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人?这些书给了我答案。
当然,我也瞒着父母,读完了琼瑶的50多本爱情小说。从《窗外》到《在水一方》,从《六个梦》到《梅花三弄》,无数个夜晚,我默默地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琼瑶喜欢在书中引用诗词曲赋,读得多了,我也渐渐爱上了唐诗、宋词。爸爸的书架上有一本《唐诗三百首》,他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初中毕业那年暑假,闲来无事,我每天都背一首。记得首是张九龄的《感遇》,句是“兰叶春威蕤,桂华秋皎洁”。“葳蕤”两字见所未见。于是,一边读唐诗,一边翻《新华字典》。一句一句读,一首一首悟。这样坚持了一个暑假,把《长恨歌》《长干行》《蜀道难》《将进酒》等一批“巨无霸”都啃下来了。后来意犹未尽,买了《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但功课越来越忙,终究没有像对唐诗那样好好下“笨功夫”。
高中毕业,整理书房。课本和教辅书,大多要么送人,要么卖给收废纸的阿姨。但这些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的课外书,我一本都不舍得处理,好好保存着。它们是我初的精神家园。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一生中可以肆无忌惮看书的时光。摆脱了中考和高考的束缚,可以真正到书的海洋里畅游了。我到大学报到后的件事,就是办好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证。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看3本书,并特地买了一个笔记本,登记看过的书。望着笔记本上与日俱增的书名,我有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欧也妮.葛朗台数金币时的心情吧。
大学毕业时,登记在册的,有750多本。记得本系有位师兄,也是嗜书如命,竟然看书看得视网膜脱落,我自叹不如。
我的专业是历史学。课程表上,有《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文化史》《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等课。每堂课上,教授都会推荐和这门课相关的学术参考书。
我常常在课后就去图书馆找这些参考书。在看这些书时,作者会注明他引用观点的论文出处和参考书目。我顺藤摸瓜,继续去借这些参考书目。渐渐的,看书范围越来越广,对书的质量高下也有了一定的眼光和品味。
阅读,就像一个圆,如果半径代表阅读量,圆周代表未知世界,那么,读书越多,半径越长,未知世界就越大,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越强烈。
印象深的是费正清、崔瑞德两位汉学大家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共15卷、17册。我爱其中的《剑桥中国隋唐史》。有一段时期,我喜欢一批旅居国外的汉学家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渐渐明白,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历史,却不可能还原历史。而这,也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因为喜欢经济史,一位在浙大经管学院读研究生的师兄就给我开了长长一串经济学著作的书单。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弗里德曼的自由资本主义、约翰.纳什的博弈论、道格拉斯·诺思的路径依赖……
沉浸在这些书里,渐渐觉得,学问没有界限,无论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后都会水乳交融、触类旁通。杨振宁先生也曾说过:“物理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
大学四年,开卷有益的读书方式让我收获了很多。我渐渐明白,学会用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思维方式思考、处理问题,远比我们只会记住历史事实本身,要有用的多,且受益终身。
工作后,也继续保持着看书的习惯。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同样的,无书,也会令人俗。有段时期,孩子还小,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琐事,无法静下心来看书。时间久了,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腹内草莽。
我喜欢带你们泡图书馆、逛书店,也常和你们开玩笑说:“妈妈享受的事,就是每晚睡前,一边泡脚,一边看书,这是真正属于我的世界。”
近夜深人静时写文章,曾经读过的书,竟奇迹般地一一苏醒。即使是当时觉得艰深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写的《历史研究》,如今想来也倍感亲切。
人生路上,朋友或许会辜负你,但我们读过的书,度过的时光,不会辜负你。你的身上,会有你曾经读过的书的味道。孩子,愿你们也喜欢并享受这种味道。
2016年4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