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內容簡介: |
笔者曾经于2014年6月,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本著名行政法学者原田尚彦教授的《诉的利益》一书。但由于该书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研究成果当然无法对其后尤其是今天的理论发展风貌有所体现。鉴于此,同时考虑到“;诉的利益”;作为行政法学上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于是萌生了撰写本书的念头,一为梳理日本诉的利益的来龙去脉,二为填补原田教授《诉的利益》成书之后的理论空白。
本书中,笔者主要以日本行政诉讼的主要形态—;—;抗告诉讼,尤其是撤销诉讼为素材,在对日本行政法学上有关诉的利益的理论,从行政处分性、原告适格、狭义的诉的利益等三个不同角度做一个整体把握之后,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典型意义的*法院判例,梳理并详细分析诉的利益的发展脉络,对该理论所面临的各种课题加以全方位考察,以期揭开日本是如何通过丰富诉的利益来不断拓展行政诉讼救济范围的发展历程,找寻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特征,井希望借此能够为国内今后探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行政作用的可诉性,确立要件审理的应然模式,进而围绕行政诉讼的诉的利益形成相关理论等,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系。
本书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就相关判例做了大量的实证性考察,既适合学界同仁与法学生阅读参考,也为实务界人士了解国外同类判决提供了一个窗口。
|
關於作者: |
石龙潭 1968年生,辽宁人。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山口大学教授。研究领域:行政法。
|
目錄:
|
目录
前 言 / 001
章 诉的利益概观 / 001
一、行政诉讼制度的变迁 / 001
二、行政诉讼的类别 / 007
三、“;抗告诉讼(撤销诉讼)中心主义”; / 012
四、行政诉讼的提起要件与诉的利益 / 018
五、抗告诉讼与诉的利益 / 021
六、小结 / 022
第二章 行政处分性 / 024
一、抗告诉讼(撤销诉讼)与行政处分 / 025
二、何谓行政处分与行政处分性 / 030
三、现行法上的规定 / 031
四、行政处分与行政行为 / 032
五、行政处分性的问题所在 / 036
六、认定行政处分性的意义 / 040
七、如何认定行政处分性 / 043
八、有关行政处分性的学说 / 045
九、具体案例分析 / 048
(一)早期的判例 / 051
1.垃圾焚烧场案(1964年) / 051
2.蓝图案(1966年) / 055
3.大阪国际机场案(1981年) / 059
4.用途地域指定案(1982年) / 062
5.违章罚款通告案(1982年) / 066
6.海关关长通知案(1984年) / 070
7.厚木基地案(1993年) / 073
(二)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改前后的判例 / 077
1.道路指定案(2002年) / 077
2.就学补助案(2003年) / 079
3.富山行政指导案(2005年) / 083
4.供水条例案(2006年) / 086
5.事业规划案(2008年) / 088
6.横滨市立托儿所案(2009年) / 092
(三)点评 / 096
1.早期判例的总体特征 / 096
2.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改前后判例的总体特征 / 098
十、小结 / 103
第三章 原告适格 / 107
一、何谓原告适格 / 108
二、现行法上的规定 / 109
三、问题的所在 / 110
四、学说上的主要见解 / 111
(一)法律上保护的利益说 / 112
(二)值得保护的利益说 / 114
(三)两学说的差异与相互接近 / 115
五、具体案例分析 / 118
(一)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改前的判例 / 119
1.主妇联合会果汁案(1978年) / 119
2.长沼内木基地案(1982年) / 121
3.伊达火电站案(1985年) / 124
4.新潟空港案(1989年) / 126
5.近铁特快票价变更许可案(1989年) / 128
6.伊场遗址案(1989年) / 130
7.“;文殊”;核反应堆设置许可案(1992年) / 133
8.国分寺市弹子房营业许可案(1998年) / 135
9.六环线案(1999年) / 137
(二)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改后的判例 / 138
1.小田急铁路公司案(2005年) / 140
2.“;卫星大阪”;案(2009年) / 143
(三)点评 / 145
六、小结 / 149
第四章 狭义的诉的利益 / 153
一、何谓狭义的诉的利益 / 154
二、现行法上的规定 / 155
三、问题的所在 / 161
四、具体案例分析 / 167
(一)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改前的判例 / 167
1.更正处分案(1967年) / 167
2.东京12频道案(1968年) / 170
3.禁驾处分案(1980年) / 175
4.长沼内木基地案(1982年) / 178
5.建筑许可案(1984年) / 180
6.土地改良案(1992年) / 184
(二)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改后的判例裁量基准案(2015年) / 188
(三)点评 / 190
五、小结 / 191
第五章 诉的利益展望 / 199
一、行政处分性 / 199
二、原告适格 / 207
三、狭义的诉的利益 / 211
四、小结 / 216
第六章 对中国的若干启示 / 217
一、诉的利益的学理式剖析 / 217
二、对中国的若干启示 / 222
附 论 信息公开与“;权利滥用”; / 233
一、日本的现状与问题点 / 234
(一)现状 / 234
(二)问题点 / 236
二、理论上、制度上的应对 / 237
(一)大量申请≠;权利滥用 / 238
(二)导入信息公开制度早期的应对 / 241
(三)近年的应对 / 245
三、若干考察 / 251
(一)信息公开与禁止权利滥用原理的适用 / 251
1.肯定说 / 251
2.否定说 / 252
(二)禁止权利滥用明文化的可否 / 253
1.肯定说 / 253
2.否定说 / 254
3.折中说 / 254
(三)权利滥用还是文书不确定? / 255
(四)今后的课题 / 258
四、小结 / 259
结 语 / 264
附属资料 / 265
后 记 / 285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笔者曾经于2014年6月,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本著名行政法学者原田尚彦教授的《诉的利益》一书。但由于该书问世很早(初版印刷发行于1973年),而日本又于2004年对《行政案件诉讼法》进行了大幅修改,因此,当时的理论与今天的法律现实并非完全吻合。譬如,当时被称为“;无名抗告诉讼”;的“;课予义务诉讼”;和“;禁止诉讼”;,因已于2004年修法时入法而得以“;有名”;,从而不能再将其视为“;无名抗告诉讼”;的典型了。还有从其内容来看,由于该书章到第十章发表于1965—;1973年间,而附论部分则更早(1963年),这些研究成果当然无法对其后尤其是今天的理论发展风貌有所体现。
鉴于此,同时考虑到“;诉的利益”;作为行政法学上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为了方便各位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于是萌生了就当今日本行政诉讼的诉的利益写点东西的念头(参见《诉的利益》第346页“;译后记”;),并从2016年起先后围绕原告适格、行政处分性以及狭义的诉的利益等在国内公开发表了三篇论文。一为梳理日本诉的利益的来龙去脉,二为填补原田教授《诉的利益》成书之后的理论空白。
本书的内容主要基于上述三篇论文,同时增补了近年来笔者在持续思考和研究诉的利益之际所取得的一些新感悟和新成果。另外,考虑到国内信息公开诉讼中“;权利滥用”;或曰“;滥诉”;的情形很多,司法实践中就此出现以缺乏诉的利益为由予以驳回的先例,因此以“;附论”;的形式收录了笔者2018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一篇相关论文,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信息公开诉讼中诉的利益问题的点子。还有,为便于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日本行政法的今日风貌,以“;附属资料”;的形式将现行《行政案件诉讼法》的中译文附在文末。本书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就相关判例做了大量的实证性考察,既适合学界同仁与法学生阅读参考,也为实务界人士了解国外同类判决提供了一个窗口。
众所周知,2014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时尽管删除了“;具体行政行为”;的表述,但行政诉讼的直接受案范围事实上还是被限定于具体行政行为,而将诸如行政立法、行政计划、行政指导等行政作用机械地排除在外。反观近邻日本,通过不断丰富诉的利益的认定范围,从而使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逐渐拓宽,国民可以以此获得司法救济的领域亦愈发扩展。
本书中,笔者主要以日本行政诉讼的主要形态—;—;抗告诉讼,尤其是撤销诉讼为素材,在对日本行政法学上有关诉的利益的理论,从行政处分性、原告适格、狭义的诉的利益等三个不同角度做一个整体把握之后,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典型意义的法院判例,梳理并详细分析诉的利益的发展脉络,对该理论所面临的各种课题加以全方位考察,以期揭开日本是如何通过丰富诉的利益来不断拓展行政诉讼救济范围的发展历程,找寻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特征,并希望借此能够为国内今后探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行政作用的可诉性,确立要件审理的应然模式,进而围绕行政诉讼的诉的利益形成相关理论等,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