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陈寅恪家族旧事

書城自編碼: 36312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吴应瑜
國際書號(ISBN): 9787503477409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周易
《 周易 》

售價:HK$ 44.6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3.8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
+

HK$ 103.0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
+

HK$ 95.7
《在民国谋生:民国人是如何生存的(良友里的民国生活)》
+

HK$ 77.5
《甲骨文丛书·庞贝》
+

HK$ 99.8
《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

HK$ 132.0
《世界史:World History》
編輯推薦:
作者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入手,对陈寅恪家族这个能把“江西”二字写大的文化世家的家史家世、渊源历程和耀眼光环乃至陈氏后裔的人生走向作了较为完善的解读。全书资料翔实,视野开阔,让读者既能了解到陈宝箴湖南新政的前后始末,又可以明白陈三立北平绝食殉国的来龙去脉;既对北平画界领袖人物陈衡恪(又名师曾)文人画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又英年早逝的惊奇叹息,又可以全面了解“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中国现代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诗人寅恪先生苍凉博大的内心世界。何谓独立之精神?何谓自由之思想?也就一目了然,呼之欲出。
全书篇目独具匠心,全部采用四音节名式,读来铿锵有力,回音袅袅,特别是“师友简介”这一章节的设计,几乎把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人文、佛道儒释乃至军界、政界的精英俊杰全部囊括进来,从中既可窥见陈氏家族百年来盘根错节的庞大人脉关系及悠久的历史根源,又可作为研陈学界专家搜集资料的参考借鉴和普通读者的人文历史读本,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读物。
內容簡介:
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是四位名载《辞海》的杰出人物。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四位先贤及寅恪之侄“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的事迹,并对这个“文化世家”的形成作了初步的探讨,对家族其他部分成员及与陈氏相关的部分人物作了简介,这些将对后人在读书、敬业、爱国、修身等方面有所启迪。本书史料较为丰富,语言平实流畅,带有地方特色和趣味性,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關於作者:
吴应瑜,号“愚公”,江西修水人。在陈寅恪故乡江西修水县从事文秘、文史工作近四十年。业余时间喜读古书,尤喜搜集、整理乡贤陈寅恪家族的各种轶闻、史料,退休前夕在县志办校点修水古县志——《宁州志》(明嘉靖版)。
目錄
第一章 义宁陈氏源流

一、族史源流 / 4
二、陈家大屋 / 7
三、珍贵文物 / 12
四、家乡纪念 / 13
五、墓志祭文 / 15

第二章 力行新政的封疆大吏——陈宝箴

一、生平事略 / 18
二、海内奇士 / 20
三、小试凤凰 / 21
四、一路政声 / 23
五、湖南新政 / 25
六、死因诸说 / 35
七、诗联文摘 / 37
八、逸闻趣事 / 44
九、师友简介 / 50

第三章 同光体诗派巨擘——陈三立

一、生平事略 / 67
二、志在维新 / 68
三、袖手神州 / 69
四、祇洹精舍 / 74
五、诗坛巨擘 / 75
六、诗文活动 / 80
七、诗联文摘 / 84
八、逸闻趣事 / 90
九、师友简介 / 99
十、三立芳裔 / 107

第四章 书画大师——陈衡恪

一、生平事略 / 131
二、书画大师 / 132
三、艺术见解 / 140
四、诸艺兼善 / 146
五、法师道友 / 149
六、鲁迅挚交 / 151
七、齐璜知音 / 153
八、朽者不朽 / 157
九、逸闻趣事 / 161
十、师友简介 / 164

第五章 史学大师——陈寅恪

一、生平事略 / 173
二、读书种子 / 175
三、清华名师 / 179
四、学人风范 / 183
五、史学大师 / 188
六、声名卓著 / 197
七、诗联文摘 / 205
八、逸闻趣事 / 211
九、师友简介 / 221

第六章 植物学家——陈封怀

一、生平事略 / 239
二、园林为家 / 241
三、情系名花 / 247
四、家国情怀 / 249
五、康寿园丁 / 251
六、诗联文摘 / 254
七、逸闻趣事 / 257
八、师友简介 / 261

附录一:《陈寅恪“恪”字读音考辨》 / 265
附录二:《义宁陈氏恪字辈的其他人物》 / 273

后 记 / 278
內容試閱
一个可以把“江西”二字
写大的“文化世家”(代序)



中国近代颇有书香门第、世家显族,“义宁陈氏”即其中之一(“义宁”即今江西修水县)。与其他世家显族相比,“义宁陈氏”不以权势、豪富名世,只有书香一脉,绵延不绝。我国著名学者吴宓教授称义宁陈氏为“文化贵族”。
清同治初年,陈寅恪祖父陈宝箴以举人身份入席宝田、曾国藩戎幕,立下战功,从此踏上仕途,累擢至湖南巡抚,领导了在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是晚清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其子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长子陈衡恪,我国近代大书画家;三子陈寅恪,我国现代史学大师;二子陈隆恪、四子陈方恪为著名诗人;五子陈登恪,武汉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教授;陈衡恪次子陈封怀,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庐山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一个地方能够拥有一位杰出人物,足可为父母之邦增光添彩,何况一个家族,一个人才群体。这是一个可以把“江西”二字写大的“文化世家”,是江西文化人的骄傲与光荣。
中国古代向有以地望、籍贯代称名人的风俗习惯,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人们称陈宝箴为“义宁中丞”,称陈三立为“义宁公子”,称陈衡恪为“义宁陈君”,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称他的学术为“义宁之学”,称他的人格为“义宁精神”。“义宁陈氏”作为一个家族的徽号,声名远播。“义宁”也因了陈氏家族的存在,从一个地名演绎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嵌入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内心深处。
由于近世政治形势的影响,“义宁陈氏”沉寂了很长时间,与陈氏声名密切相关的“曾国藩”“维新改良”“同光体”都不是主流史学的正面研究对象。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终于出现了转机,“义宁”的声名再度响起。在“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影响下,文化学术界兴起了持续甚久的“陈寅恪热”,纪念与研究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相关研究被称为“陈学”。人们从对陈寅恪的学问、人格、经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到发现这位学术大师原来背靠着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惊讶这个家族早在清末民初就已名闻遐迩。与此同时,有关陈寅恪的掌故逸闻也在知识界、读书人中间广为流传,如留学列国不要学位,能背诵“十三经”,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通二十几国外语,没有学位而被梁启超推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中国的“读书种子”,教授的教授,记忆力惊人,目盲著书等等。以致著名赣籍作家方方在一篇礼赞文化名山匡庐的文章中开篇即说“修水在江西的西北方,从地图上看它显得那样偏僻和冷清。过去从它那里到省府南昌要花上几天时间,但这个地方的山水却很有灵气,它会在蓦然间出个大名人让你吓一跳,多少人一提起陈寅恪的名字就肃然起敬,修水这个地方真是有福”。
陈寅恪就这样一步步走进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的视野中。他早年的专业学问属于“小众话题”,那是专家之学,如蒙元史、中古史、敦煌学、佛学、中亚语言(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藏文、蒙文)等等。那是一片高远、清明的星空——一个众人难以涉及的领域。然而陈寅恪并不是象牙塔中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文化的命运,透彻体悟中国的历史。晚年在失明膑足的身体条件下,用十年光阴,写成一部七十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全书以明清之际文坛领袖钱谦益与江南名媛柳如是的情感婚姻为主线,旨在揭示考察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史实和当时士大夫的道德气节。此书寄寓的历史与时代内涵,绝非作者自谦的“颓龄戏笔”。中国学术史上代代相传“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的佳话。2500多年后,有陈寅恪出,与左丘、孙子鼎足而三。其助手黄萱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钩稽沉稳,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史学家严耕望说:“陈寅恪先生双目失明,在一般人而言,绝不可能仍写分析入微的细密考证文字,而先生却在助手诵读的协助下,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烦琐考证论著,其精细邃密较之前此诸论著有过之无不及,不能不令人叹为奇迹,绝非任何并世学人所能做得到!而这种奇迹的表现,可以说是凭其旷世奇才与无比的强毅不屈的精神,因特别环境的激发而产生的。这在世界学术史上极为罕见。”
与陈寅恪的“义宁之学”相比,“义宁精神”更为读书人看重。他生逢一个江山换代、朝服易色、大起大落的变革年代,看惯了多少知识分子趋炎附势,曲学阿世,插标高卖,落井下石,但终难逃脱“一锅端”的劫运……道德的孤城一日日崩析,他却宁可做这孤城上的最后一名守卒,高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面大旗。其高标峻格,来自其世家子弟的身世和放洋留学的经历。他何尝不了解时局大势?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就看过外文版的《资本论》。在法国留学时,就结识了正满腹躁动革命思想的周恩来。但他1948年却对助手说:“我不怕共产主义,我怕的是俄国式的共产主义。”他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源于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立场。他认为我们可以学西方的先进管理、机械技术,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仁义、忠信、廉耻等这些价值观绝不能丢弃。他晚年的诗作寄寓着眷恋精神故土、维护中华文化之根的深意。在1999年中山大学举办的纪念陈寅恪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季羡林先生特别说到陈寅恪的爱国主义,说“爱国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如血战沙场的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但像陈寅恪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大爱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关切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怎么保留中华文化之本位,从更高的层面上讲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而且是更高境界的爱国主义”。陈寅恪念念不忘守护中华文化本位,非关“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与顾炎武“亡国”“亡天下”的概念相感相通。
按照古人“三代承风,方为世家”的说法,一个家族必须三代都崛起了有影响的人物,才称得上“世家”。“义宁陈氏”从陈宝箴、陈三立到陈衡恪、陈寅恪,恰好符合这个条件。1979年,修订本新《辞海》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分立条目。由于《辞海》的权威性,一家三代四人上《辞海》成为美谈,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名人词典》为他们分立条目的先河。在世界范围内,一家祖孙三代四人同上《世界名人词典》的现象也属罕见。可谓数代清华,一门儒素。
陈宝箴是晚清巡抚中改革思想最为坚定、开放者。湖南新政三年,使湖南的风气为之大变,湖湘文化从此崛起于南中国,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黄兴、蔡锷、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几乎主宰了中国一个甲子的命运。而1898年冬陈宝箴遭慈禧太后革职挈家回江西老家时,连安家费都没有,还是一位老友朱禹田给了一笔银两,才得以营葬已去世的黄氏夫人,并建“崝庐”隐居。1901年陈三立挈家定居南京,湖南工商界又馈赠银两,才得以营建“散原精舍”安家。楚人一直饮水思源,至今感念陈宝箴的德业恩泽。
陈三立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时,对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戊戌变法”夭折后,一心致力于诗,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庐山做八十大寿后,名声达到了顶点,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坛泰斗。江西士绅以拥有这样一位“名父之名子,名子之名父”而自豪。
陈衡恪作为陈氏世家第三代恪字辈之首,以其诗、书、画、印兼善多能,人品高洁世其家声。他是民国初年北派画坛的领袖,在金石书画界享有崇高声誉。曾建议、鼓励齐白石衰年变法,是吴昌硕之后、齐白石之前承先启后的书画大家。1923年9月,陈衡恪猝逝,师友同仁同声一哭。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访问的蔡元培得知噩耗,悲叹“陈师曾君在南京病故,此人品性高洁,诗书画皆能表现特性,而画尤胜……在现代画家中,可谓难得之才,竟不永年,惜哉”。
江西原本是一个产生文化大师的省份,地处赣西北的修水曾有不俗的表现。南宋初赣人吴虑臣称颂修水虽山川深重,然代出伟人。其中黄山谷及其家族是杰出代表,明、清时期修水士人称黄山谷为修水的“人文初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无不从黄山谷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这源泉汩汩流淌到清末,修水蔚起了另一个书香门第——陈氏家族。黄氏家族从开基祖到黄山谷为六代,陈氏家族从开基祖到陈寅恪也是六代。黄山谷以人品高洁流芳千古,说“士大夫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则不可医也……何谓不俗,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陈寅恪也以人格、气节振响士林,说“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巧合,中国历史文化坚韧的渊源脉络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显示。
但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我们这一代,社会体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家族制度已经解体,旧时王谢之家已失去凭依,人文传统已经断根脱节。江西更是雪上加霜,20世纪30年代的红白相争,损失了一批人才,接着红军长征又带走了一批,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又敲锣打鼓送走了一批。江西文化已中气不足,气度每况愈下,人们已习惯用“领袖小道”“红色江山”来标榜言说“江西”。几十年来,再也没有崛起一两位文化大师,没有产生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派。一个地区,一个群体,一个学科,有没有人文传承是大不一样的,例如清华国学研究院办了三届,培养了八十多个弟子门生,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了学术界的中坚力量。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梁启超广东人,王国维浙江人,赵元任江苏人,只有陈寅恪是赣人。这是我们自己的人文资源,而我们在八九十年代的“陈寅恪热”中却没有抓住,造成“陈家在江西,陈研在省外”“出口转内销”的现象。“家有至宝而不识”,令人汗颜。
1930年,陈寅恪提出做学问要“预流”的观点。所谓“预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进入学界前沿,追踪新动向,发现新资源。陈寅恪研究以及他的家族研究已然成为今日一大学术潮流。回顾三十多年来国内“陈学”兴起的历程和演进轨迹,可以看出“陈学”具有多方面的课题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是一座“富矿”。两岸三地学界以陈寅恪做博士、硕士论文的越来越多。最近几年又延伸到他父亲陈三立,研究陈三立以及陈三立所代表的“同光体”诗派的成果层出不穷。仅苏、沪、宁地区,就有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的多名博士、硕士以陈三立研究作为选题。如果扩大到全国高校,数量更为可观。根据学术的内在规律,下一步势必扩展到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兄弟陈衡恪、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
吴宓教授曾赞扬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机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託命者也”。义宁陈氏实为我国近世人文学术重要一源,也是江西近现代道德文章的一面旗帜。环顾江西近现代的人文学术资源,义宁陈氏确实可以在全国站得住,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为义宁陈氏故里的江西文化人,理应接竹引泉、勺水润根,义不容辞地挖掘弘扬这一笔独特的地域文化遗产,担负起薪火相传的时代使命,发出本土文化人的声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修水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开始融入区域文化、客家文化研究热潮,陈寅恪家族的往事珍闻渐渐浮出水面。1994年,修水县政协文史委利用县博物馆、县志办积累的资料和陈氏后裔提供的资料编印了《一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史料》一书,首次披露了义宁陈氏的客家棚民背景,提供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的生平事略,陈门弟子、研陈学者纷纷来函索求。时任县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的吴应瑜是这个文化项目的主事者,也是编著者之一。2005年,县政协又返聘他重编《一门四杰》,参照修水县重要文化工程“陈门五杰广场”命名之意,将书名改为《义宁陈氏五杰》,内容上增加了陈家第四代代表人物陈封怀的事迹。《一门四杰》《义宁陈氏五杰》均为地方政协系统的文史资料,属于内刊性质。近年,编著者对原书又做了较多的史料补充和文字修改,形成现在的《陈寅恪家族旧事》,并多方联系出版单位,终于列入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选题计划,正式出版,推出一本普及型读物,为陈学园地增添了一朵原汁原味的山花小卉。编著者命我缀序,我佩服他身当老病,犹念念不忘弘扬家乡的文化遗产,故恭敬从事,为之揄扬。

2015年岁末义宁刘经富于南昌大学

八、逸闻趣事
“一定聘他”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一日,校长曹云祥与梁启超谈起导师聘任之事,梁启超说:“有一个人校长不知可曾注意过?”曹云祥说:“不知是哪一位高贤?”梁答:“江西修水的陈寅恪,校长有意聘他吗?”曹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曹说:“那他总该有大著吧!”梁答:“也没有著作。”曹笑道:“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没有著作,这就不好办了!”梁说:“我梁某人也不是博士,著作算是等身了,但加起来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梁虽不是博士,但17岁即中举人,维新变法,蜚声海内外,曹氏自不敢小视。接着,梁启超便介绍哈佛大学要高薪聘请寅恪,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教授对陈寅恪是推崇得无以复加、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梁启超说:“就算你想聘人家,人家来不来还是个问题呢!”曹云祥到底不是个思想僵化之人,连忙回答:“我一定聘他,我一定聘他!”
陈寅恪到清华任教实为吴宓所荐,但梁启超与曹云祥对话情节经陈哲三教授演义出来后,颇具传奇色彩,故广泛流传。
谈葡萄酒
陈寅恪的学生蓝孟博说,陈先生讲演,字字是精金美玉,同学们都显得程度很不够,恨自己语文修养太差,但先生诲人不倦,很耐心。一次,我们在闲聊时问起葡萄酒的来历,先生便把葡萄酒原出何处,原名是什么,何时传到何处,何时变成何名,如此这般,从各国文字的演变过程谈到传播的过程。一件小事的闲谈,使我们学到许多知识。
条幅作媒
陈寅恪先生自幼即体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所以直到中年仍未婚娶。其时,散原老人年逾古稀,见儿子婚姻还无着落,十分着急,说:你再不娶,老父就要做主包办婚姻了!陈寅恪请求宽以时日。亦是天赐良缘,一日,同事间闲聊中偶然提到女教师唐筼家中悬一条幅,署名“南注生”,大家都不解其来由。陈寅恪的舅舅俞明震乃清代著名学者,曾与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共事。陈寅恪读过唐景崧的《请缨日记》,了解唐氏的家世,当然亦知唐景崧的别号“南注生”,几个因素再加上时间的推算,因而推断唐筼是唐景崧的孙女。此后,陈寅恪便与唐筼结识了。1928年8月,俩人喜结连理,一些好友参加宴会,并作画、作诗、撰联以贺喜。吴宓先生以红笺题诗:“廿载行踪遍五洲,今朝箫史到琼楼。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横海雄图传裔女(新夫人为昔台湾巡抚甲午起兵抗日之唐公景崧孙女,现任北京女子大学体育教员),望门耆德媲前修。蓬莱合住神仙眷,胜绝人间第一流。”
伉俪情深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婚后40余年,感情诚笃纯真。夫人长于吟咏,且书法亦佳,一直以“诗弟子”自居,夫妇时相唱和,饶有情趣,尤其是两相离别时,书信往来,常以诗作互倾思念。1928年暑期婚后不久,陈寅恪即只身返校上课,其《渤海舟中作》一诗有“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之句。1946年陈寅恪赴英治疗眼病,作《大西洋舟中记梦》诗,前四句云:“贫贱夫妻已足哀,乱离愁病更相催。舟中正苦音书断,梦里何期笑语来。”《癸巳元旦赠晓莹》一诗写道:“烧余红烛岭梅边,珍重残妆伴醉眠。枕上忽闻花气息,梦惊魂断又新年。”1955年在陈寅恪先生66岁初度之时,夫人赋诗中有“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同时,夫人诗中赞寅恪“斋中脂墨助高才”寅恪答谢诗中,则赞夫人“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同年,唐筼有《题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一绝》,诗云:“孤干如虬伴竹栽,共扶清影上妆台。东皇似解诗人意,故遣寒香映叶开。”寅恪和曰:“老梅根傍倚窗栽,疏竹光摇玉镜台。待得月明双弄影,愁心千叠一时开。”在纪念夫妻结婚纪念日时,寅恪诗云:“同梦匆匆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夫人答句是:“甘苦年年庆此秋,已无惆怅更无愁。”夫妇二人几十年间,趣似琴瑟和谐,情如血肉相连。
不信佛道
陈寅恪先生对佛学研究很深,但他研佛不信佛,而是为了研究中西文化史。他精通梵文,研习圣经、佛经、可兰经,甚至花2000元积蓄买《大藏经》,却从不为书中的说教所惑。其父散原老人去世,他坚决反对请僧道唪经,反复劝告兄弟们不要搞迷信蠢事。
粗通医学
陈寅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写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狐臭与胡臭》等有关医学方面的文章,还经常读外文版医书。在法国留学时,当时英、法等国上层人士有一种风气,凡出身书香门第之子女,必须具备法学和医学方面的修养,如此方不失体面。所以陈寅恪学医是为了便于与外国学者交往,有利学术研究。他对医药也很熟悉,上药房买药,他问到许多药名,一位医生惊奇地说:“陈教授知道的药比我知道的还多!”
记忆惊人
凡接触过陈寅恪的人,无论学生老师以至有关领导,都钦佩他惊人的记忆力。其实在孩提时代,他的记忆力即与众不同。平时大人说说笑笑,别的小孩打打闹闹,而他经常是静坐沉思。他幼年在湖南抚衙,祖父会客交谈,他则在一旁静听。客人走后,别人有时记不得刚才说过什么,而他却能娓娓道来,照述无遗,故常得大人夸奖。“留心处处皆学问”,他之所以具有超常的记忆力,首先是具有超乎常人的“用心”。他从小爱看书,许多典籍皆能背诵。后来他双目失明,而备课、著文、著书,却能准确地指导助手查阅数十种数百种资料,几达胸藏万卷之境界,令人惊叹!
苦学碎闻
陈寅恪从小好学,刻苦用功,非常人所及。陈封雄曾听长辈说,小时候遇冬天寒冷,深夜时分身上的棉衣不能御寒,陈寅恪就往身上裹一床棉絮坚持看书。夏天蚊子多,招架不住,他就用木桶装满水,双脚浸在水里,以防蚊子叮咬。点着小油灯,看书到半夜后,更是常事。
敢破“洋书”
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回忆说,他在中学时读的世界史,是根据美国的教科书编的,一般应该是准确可靠的。但有一次寅恪叔翻阅这本书时,看见一张图片上注明的是“刻有巴比伦文的出土碑碣”,便立刻指出:“这不是巴比伦文,是突厥文,写书的人用错了图片。”我当时很惊讶,感到寅恪叔真是学识渊博。
爱书如命
“七七”事变后,北京西苑兵营被日军轰炸,陈寅恪赶紧从清华回家,说其它东西都可牺牲,但一定要保住书籍和著作手稿,他要封雄等立即去雇车抢救。由于一时忙乱,《大藏经》及其他一些贵重书籍还是不及捎上,他为此久久不安。1938年,他从香港取道越南赴昆明上课,特地买了一只比较好的箱子装重要书籍和手稿,不料被贼“惦记”,以为好箱子里肯定有金银财宝,所以被偷。为此,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过很长时间还耿耿于怀。陈封雄还回忆说:“寅恪叔爱书成癖,为买书宁可节衣缩食,一掷千金而不惜。每年春节,他必须逛游北京琉璃厂书摊,曾带我去过两次。他一到书摊便流连忘返,如醉如痴。我当时才11岁,跟着他转,觉得无趣,且又苦又累,以后就再不想跟他去玩了。”
戒养丫头
陈家以前也收养丫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便要求家里不要再养丫头。家里人很尊重他,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原有的几个丫头,以后分别选择清白殷实或有一技之长可以自立的人家出嫁,并赠以嫁妆。婚后,丫头还把陈家当亲戚来往。
心疼保姆
陈寅恪娶妻生小孩后,因夫人身体很差,就请了保姆王妈帮做家务。抗战爆发后他们一家逃到香港,因经济困难,春节买肉很少。陈师母在饭前叮咛流求等孩子:王妈很辛苦,过年了,你们吃饭时少吃一点肉,让王妈多吃几块。
是好就学
陈寅恪常对学生说:“凡事不论是本国的或是外国的,只要是好的就要学”。他不会喝酒,但他赞扬法国白兰地是好酒,建议别人喝一点。一次宴会上,他用法国白兰地酒瓶盛白开水代酒与客人对饮,以表示他对名牌好酒的推崇。
不弃传统
陈寅恪认为骑马射箭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好传统,既可练武又可健身。他曾建议家里买马置箭,大家都可以当作体育活动玩一玩。但因师母不同意,他也就不勉强。
客串马戏
据其侄陈封怀回忆,有一次上海来了外国马戏团,要请中国人做客串参加表演,陈寅恪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演出时,他虽穿中国服装,却说一口流利的外国话,很吸引观众。
讲究卫生
陈寅恪一向待人和善,不端架子,尤其尊重劳动人民。但在生活的卫生方面却很认真,往往容易引起误解。如他规定家里人各用各的洗脸巾、茶杯,如果别人错用了他的,他宁可丢掉也不再用。他这种做法,并不是轻贱人,只是比当时的国人超前而已。我们现在一家人共用一条毛巾、一只茶杯的恐怕极少,不都是各用各的毛巾和茶杯吗?
不受馈赠
陈寅恪生活节俭,廉洁自爱,不爱接受别人的馈赠,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于律己。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其侄陈封怀见他穿着比较单薄,便送了一件皮袄给他。但他一直没穿,在家里放了一个冬天后,又原物退还给封怀。
有趣试题
1932年暑期,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为学校拟国文试题时,出了一道“对对子”的题目。因苏东坡《赠虔州术士谢晋臣》一诗中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遂出题为“孙行者”。答卷中有对“祖冲之”的,有对“王引之”的,有对“胡适之”的,陈寅恪认为都很好,“祖”对“孙”妙,而“引”又胜于“冲”,“胡”对“孙”,盖“猢狲”乃“猿猴”也。他认为“对对子”“即是最有关中国文字特点,最足测验文法之方法”。其目的:(1)测验考生对词类之分辨,如虚字对虚字,动词对动词,称谓对称谓,代名词、形容词对代名词、形容词等;(2)测验考生对四声之了解,如平仄相对求其和谐;(3)测验考生读书多少,如对成语,须读诗、词、古文多,才能信手拈来,缀成妙对;(4)测验考生思想如何,妙对巧对不但要求字面平仄虚实尽对,“意思”也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要“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之“一正,一反,一合”也。
有趣对联
有一次,陈寅恪与学生闲聊,向在座者吟一对联,上联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下联是“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此联涉及四人,上联: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圣人”,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现在梁在清华任教,那你们就是康圣人的“再传弟子”了;下联:王国维是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王现在又是你们的老师,那你们就是皇帝的同学,溥仪与你们就是师哥师弟的关系了。
抗战时,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到云南、四川等大后方轰炸。遇有空袭警报,老百姓就要赶紧跑去钻地道。针对这种情况,陈寅恪也曾戏作一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儒将风流
罗家伦虽然在外国留学,喝了不少洋墨水,但回国后从军从政,在北伐后曾官拜少将。1928年,国民政府任命罗为清华校长。罗到校后,推行党化教育。一次,罗家伦去看望陈寅恪,并赠其新作《科学与玄学》一书。陈寅恪说:志希(罗家伦字志希),我赠你一联如何?随即吟出一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一时不明白“儒将风流”所指何事,陈寅恪笑着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娶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呢!”在场众人大笑。
卖书买煤
1947年冬,北京甚寒,而清华大学经费紧张,无力为住户供暖。陈寅恪体质很弱,一向怕冷,又患心脏病、双目失明,实在难以熬过严冬。家中无钱,只得忍痛将一部分书籍卖给北京大学,得区区120元,买点煤回家,仅在一室生只火炉,以度寒冬。当时某报刊登“天吁”所填《生查子》一词并序。序曰:“陈寅恪教授卖书买煤,为之意苦者久之”。词曰:“铮铮国士名,矻矻寒窗苦。生事困樵薪,珍袭归书贾。燎原战火燃,断续炊烟舞。何异又焚书,风教委尘土。”
“万请删去”
陈寅恪的学生罗香林曾做了一篇论文《客家源流》,请先生指正。文中叙述了客家人孙中山的家世,随后也简单地提起老师陈寅恪也是客家人。陈寅恪看了此文后,认真地指示罗香林:孙中山先生是开国的伟人,我们自然应该宣扬他。怎么能把我陈寅恪也写在文中呢?“万请删去!”
“万分佩服”
刘文典是民初著名学者,抗战时在西南联大任教。此君学问深厚,也颇自傲,且快人快语,还吸食鸦片。他对庄子颇有研究,却又过于自负。曾说:世上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是庄子本人,二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甚至倔劲上来,敢与蒋总司令对骂。但就是这样傲气的刘文典,提起陈寅恪先生,却是“十二万分佩服”。
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发空袭警报。刘文典知道陈寅恪眼睛不好,体力又差,便急匆匆带几个学生找到陈寅恪,挟着他往防空洞逃避,还边跑边喊:“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看见沈从文也在跑,刘即大骂:“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哇,你干嘛跑哇!”因沈从文是搞新文学的,写白话小说,刘看不起他,加上刘有时喜欢骂人,所以在联大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亦大骂:“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要选上他”
据张稼夫《庚申忆逝》一书记载,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学部委员(院士)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比较单纯,人员落实比较好办。但社会科学方面就很复杂了,名额本身有限,党内就有一批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人有待评选。像陈寅恪先生,属于“不宗奉马列主义”的党外人士,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改造、批判胡适和俞平伯等运动又明显持抵制态度,但学术成就巨大,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又是爱国主义者,有关领导觉得选与不选都很为难。此事呈报毛泽东拍板,毛泽东明确表态:“要选上”。
莫明其“妙”
“文革”开始时,造反派给陈寅恪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他不理解这莫须有的罪名。一天,他问助手黄萱:“什么是反动呀”!黄萱不知该如何回答好。事后,黄萱沉痛地回忆说:当时所谓的“革命行动”,连博古通今的陈教授也莫明其妙,何况他人?又有一次,批判陈寅恪是“不学无术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喃喃地说道:不学无术怎么成了学术权威?既是学术权威怎么又不学无术?不通,不通。
代师挨斗
1967年的某一天,造反派要将双目失明、腿又瘫痪且78岁高龄的陈寅恪揪出去批斗,夫人唐筼上前求饶,被推翻在地。此时,前历史系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时年67岁的刘节教授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代替陈教授挨斗,造反派果真揪斗了刘节。在批斗会上,造反派以嘲讽的口吻问刘节,代人挨斗有何感想。至诚至德至义的刘节说:“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这无疑是给造反派一个大气凛然的回答,但也显示陈寅恪在正直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正直无畏
陶铸同志在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时,对陈寅恪先生多有照顾。“文革”初始,陶铸调中央工作后,还打电话到广东,要求保护陈寅恪。“四人帮”曾拉拢陶铸,拉拢不成,便以“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党内第三号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罪名迫害他。这时,广东的造反派紧跟“四人帮”的步伐,想整陶铸的黑材料,便数次找到陈寅恪,要他大胆揭发陶铸的“罪行”,并暗示“揭发有功”。此时陈寅恪已陷入待死的绝境,但面对威胁利诱,他大义凛然,丝毫不去考虑以揭发陶铸或其他领导的“罪行”去换取廉价的“宽大”,只是交代:“他(陶铸同志)是以中南局首长的身份看望我,并无私人交情。”当要他揭发原校长陈序经时,他说,“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说完,便闭着眼睛不做声。
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无中生有或小题大做“揭发”别人所谓“问题”者屡见不鲜。这些人大概属两类,一是斗争别人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图“进步”,一是出卖别人以求划清界限而图“自保”。对比陈寅恪的高尚人格,这两类人只能算是政治投机者。
“他是好人”
陈封怀回忆:“文革”中的某一天,中山大学两名专案组人员到我家,迫令我爱人张梦庄写陈寅恪的揭发材料,张梦庄坚决不写。她说:“寅恪先生是好人,是爱国人士,从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事,我不能写。”专案人员威胁:“你敢担保吗?”张梦庄义正词严地说:“我敢以人格担保。”专案人员只好悻悻而归。张梦庄敢于逆潮流担风险为寅恪叔担保,当然不仅仅是因亲属关系,而完全是出于对寅恪叔的尊崇和信服。
梦中传情
吴宓与陈寅恪是情同手足的朋友。1961年,吴宓在经历反右派、反右倾等重大政治运动后,总放心不下久别的陈寅恪先生。这年8月,吴宓千里迢迢从重庆辗转来到广州看望陈寅恪,陈寅恪亦在家中坐等到半夜以后。此次会面,陈寅恪赠诗有云:“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1969年10月,陈寅恪去世,身陷囹圄的吴宓并不知道。1971年9月,吴宓实在放心不下陈寅恪,不顾挨批斗的风险写信给“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极欲知其确实消息”,而校方未作答复。1973年6月3日,吴宓在梦中与陈寅恪会面。吴宓日记云:“六月三日,阴雨,夜一时,醒一次。近晓4:40再醒。适梦陈寅恪兄诵释其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枝雁’,莫解其意。”朋友相交如此魂牵梦绕,令人感动。
魂归匡庐
陈寅恪夫妇于1969年去世后,骨灰长期不能入土为安。“文革”后,虽经多方甚至包括有关领导的努力,而有关方面总是善于以种种理由拖延、推诿,至使此事拖了一二十年仍无头绪,期间又何止“一波三折”?幸有寅恪先生三位女儿和有关领导如毛致用(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社会贤达如黄永玉等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诞辰日这一天,在中国科学院江西庐山植物园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陈寅恪夫妇骨灰安葬仪式。
陈寅恪墓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形式,它是由十余方大小不同的数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石垒成的不规则堆积体。右边矗立一块一人高的柱石,柱石的正面刻有“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11个字,此石的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公元二〇〇三年六月十六日”28个字;中间由几块两尺来高的小石块横着架起一块横卧的巨石,巨石的主体部分刻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个大字,左下方刻有“后学湘人黄永玉敬书壬午春月”13个字。
墓址所在的小山岗被命名为“景寅山”,含景仰寅恪先生之意,并在小路旁立有1米来高的石头,上刻“景寅山”3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