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报告(2019)》回顾了2018—2019年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呈现了基础教育研究的进展。报告通过主题式研究,从基础教育公平、教师与学生发展、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督导与评价四方面描绘了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
內容簡介: |
《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报告(2019)》致力于记录中国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回应基础教育学术与实践领域的热点议题,围绕基础教育公平、教师与学生发展、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督导与评价等四个主题,阐释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反思实践行动背后的理性思考。通过分析2018、2019两年来基础教育的政策内容与事业发展数据,呈现基础教育在五育融合、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普及而有质量的高中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家庭教育立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关注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实践领域内采取的新举措,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发展、校园欺凌、集团化办学、中小学特色化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等主题,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描绘基础教育多维度发展图景,剖析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關於作者: |
胡耀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管理学系系主任,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财政、教育政策和学校绩效管理等。2010年以来主持完成各类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上海市哲社等省部级课题8项。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网和教育部官网等转载。
|
目錄:
|
前言
基础教育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编 基础教育公平 20
章 教育公平 20
一、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缘起 20
二、教育公平的经济价值与政府责任 21
三、教育公平的政策逻辑 23
四、教育公平的政策成效 29
五、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 34
六、教育公平的政策走向 36
第二章 基于“充足性”生均经费标准的中国区域教育政策设计 38
一、“充足性”生均经费标准 38
二、上海义务教育充足性生均经费标准的模型 40
三、“充足性”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测算 47
四、落实“充足性”生均经费标准的财政政策设计 54
第二编 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 56
第三章 新生代乡村教师离职行为的深层逻辑 56
一、研究问题提出 56
二、个案研究的选择依据 58
三、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61
四、总结与讨论 71
第四章 如何理解骨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77
一、骨干教师的历史背景 77
二、骨干教师和领导型教师 78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 79
四、教师领导力视角下的骨干教师的角色认知 81
五、教师领导力视角下的骨干教师作用影响 84
六、教师领导力视角下影响骨干教师作用发挥的因素 87
七、如何提升骨干教师的领导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92
第三编 教育管理现代化 97
第五章 集团化办学政策执行的行动逻辑 97
一、问题的提出 97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98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103
四、规划、重塑与整合:集团化办学政策执行的过程机制 106
五、结论与讨论 117
第六章 中小学特色建设的成效与影响 120
一、中小学特色建设的政策与实践 120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122
三、中小学特色建设是否有助于增进公平 129
四、特色建设是否有助于提升质量 137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45
第七章 校园欺凌:现状、诱因、后果及其治理策略 151
一、引言 151
二、校园欺凌的发生状况 152
三、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 154
四、校园欺凌的影响后果 157
五、基于PISA2015证据的校园欺凌治理策略 160
第四编 教育督导与评价 163
第八章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163
一、引言 163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64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65
四、结论与建议 175
第九章 高考改革的关键问题、实施进展及未来展望 179
一、立足核心素养的测评技术 180
二、克服“唯分数论”的顽瘴痼疾 188
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考定终身” 195
四、关注并强化受众对改革的接受程度 203
|
內容試閱:
|
基础教育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18-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基础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增长5.44%,入园幼儿1688.2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21.26万所,在校生1.54亿人,专任教师1001.6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4万所,在校学生3994.9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总的来说,2018-2019年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尤为瞩目的“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普及高中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和家庭教育。
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首次对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从“五育偏颇”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新时期的基础教育重在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实现这一政策目标,我国通过“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聚焦高考改革”、“重视家庭教育协同育人”,以此来牵引“五育”齐头并进。
(一)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义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实施策略
2019年,《意见》的印发确立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义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实施策略,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方向,《意见》指出具体五项改革措施: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突出德育实效。义务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具有奠基性作用,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需要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这六个层面共同凸显德育的实效,并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等青少年组织为载体发挥团体育人的功能。德育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必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统领,层层有序地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提升智育水平。《意见》指出,智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智育作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测评要素,落实高质量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突出教师的引导功能和启发手段,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在教学改革上要求教师善于开展研究型教学、项目化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在教学指导上注重学情分析并注重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在教学管理上突出学校管理特色,形成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
第三,强化体育锻炼。体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维度,2018-2019年的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发育整体较好,但存在学生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的情况。为此,《意见》也指出,要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通过中考的指挥棒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实现强化学生身体体能、引导学生正确体育观的的目标。
第四,增强美育熏陶。过去由于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师资的稀缺以及“重成绩,轻素养”的理念倾向,美育往往无法落到实地。因此,《意见》也强调,实施美育提升行动,强化美育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中的渗透作用,并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建设艺术特色课程。为解决美术、书法等师资的稀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吸引社会专业艺术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
第五,加强劳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劳动教育的战略价值、育人方向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质量从“形式教育”向“高质量教育”迈进,才能使劳动教育从标签式的“传统灌输”走向内涵式的“质量标准”。而推进的主要策略是对劳动教育进行多维度、多路径和多价值的评价,多维度体现在重点观察学校劳动教育是否在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劳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深化;多路径是分析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途径的劳动教育是否具有协同效应,通过三者共同育人才能化的发挥劳动教育的实效;多价值则是判断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规范意识、科学态度、意识观念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以高考改革为“指挥棒”探索高中“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综合素质的评价。自此,新一轮高考改革首先在浙沪两地拉开序幕,此后逐步在全国其他省市有序推进。新高考重点要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以高考改革为抓手充分彰显“五育并举”,并注重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察,运用高考评价的“指挥棒”,从根本上解决过去“重智育,轻德智体美”的问题,强化高考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
在“德育”的考察方面,以“立德树人”为原则统领全面发展。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各地方有序出台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合于考试评价中,突出德育的基础性作用。如2017年北京市印发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18年上海市印发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都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德育渗透入学科教学并作为考察学生品德素养的核心要素。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中国考试评价体系》,突出考试评价的核心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高考改革是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起到教育方向的引领作用。
在“智育”的考察方面,从传统“知识积累”的测评转向“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核。在《中国考试评价体系》中提出,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所考察的素质教育目标核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其中“核心价值”是以“立德树人”作为基本考核的风向标,而“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则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体现,目的指向学生能够在进入高校学习过程中,在面对生活实践和科研探索时,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整合基础学科知识,创新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和能力,深刻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基于此,2018-2019年高考着重以学科素养考核为中心,在基础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充分凸显“灵活考评、探索创新、问题解决”的能力考查。
在“体美劳”的考查方面,首先,高考改革不断强化对体育的考查力度,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指出,目前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群体的突出问题。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要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且在高校组织的考核中增设体育测试。其次,采取渗透式浸入美育素养进行考核,2018-2019年高考考题不断渗透入学生审美素养的考核,对统考科目的考题中渗透入美育素养的测评。且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学校、考核教育、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后,劳动教育作为过去有所忽视的考核素养,2019年的高考作为重点考核对象纳入考题,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作文题就是写一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这篇关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命题,具有深刻的蕴意,其意蕴指新时代语境下劳动价值的重塑,劳动教育的复兴与回归,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以家庭教育为保障发挥家校协作共同育人的引导功能
教育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作共同育人的系统性任务,在推进“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强化家庭教育协作共同育人的引导功能。
,以家庭教育为基石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2019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及,要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统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等。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一面,必须予以发掘。学校教育的环境相对单一,对德行品质、责任感等培养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渗透为主,而家庭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通过家校协作育人,才能有效推进德育落到实处。
第二,以家庭教育作为提升智育质量的突破口。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特别是对智育方面,人们往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分工合作。所以,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在智育方面应有作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重点在于学校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共同提升智育质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要通过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家庭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过去由于家庭对子女智育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庭往往盲目的将校外教育的责任寄托于校外培训机构,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只有通过家校协作,突破家校共同育人的壁垒,才能真正实现提升智育质量。
第三,以家庭教育为保障监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方面,学校主要通过每周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初步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但学校作为学业学习的主阵地,并无足够的体育实践时间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身体机能和体育技能,因此,需要以家长为保障监督和引导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的补充,充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并引导找寻合适的运动爱好。
第四,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推动劳动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家庭与学校全过程,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在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只能以日常教学过程和劳动课程予以教授,但仍然是受到很多外在条件的限制。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使劳动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学业学习等全过程中,如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活动、社会劳动实践,强化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五,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增强美育熏陶。学校通过是通过音乐、美育常规课以及各学科的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总体来说,学生的主要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多来源于家庭的引导。由于美育的特殊性,美育往往是多数家庭所忽视的核心教育。2018-2019年间,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更强调家庭教育对美育的支持作用,通过家庭习惯养成,引领孩子美育素养的提升,家庭教育习惯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特性,能够使得正确的美育观如春风化雨,在润物无声中让学生美育素养得以培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