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內容簡介: |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曾在齐、魏等国游说,推行儒家思想。《孟子》一书由其门徒汇编整理而成,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是先秦著名诸子作品之一。唐宋时期,由于韩愈、朱熹等人的推崇,《孟子》的地位逐渐升高,*后成为与《论语》并重的儒家经典。《孟子详解》是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详注、翻译和评析本,是非常适合当代读者阅读《孟子》的版本。
|
關於作者: |
白平,山西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任山西大学文学院汉语言系副主任,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语史、训诂学、校勘学、《春秋左传》学、山西方言的教学与研究。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主持的《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库》项目获山西省政府一等奖。多次评为优秀教师。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春秋左传集注》及山西省教委项目《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库》。
|
目錄:
|
目录
前言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
內容試閱:
|
前言
孟子(前385?—前304?)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其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一个学生。孟子特别崇拜孔子,自觉地向孔门后学学习孔子的思想,终成了儒家学派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孟子事迹过于简略,关于他的生平情况,可以根据《孟子》中的一些有关记述,从而知道其梗概。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孟子,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型政治活动家。他曾经“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带着众多门徒先后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支持自己的君主,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在齐国,他曾经长期担任“卿”的官职,地位不能算低,却并没有受到齐宣王真正的信任和倚重,只能算是对他很优待。在滕国,滕文公很赏识他,曾经推行他设计的“圣人之政”。滕国推行儒道的详情已不得而知,总归是没有能像孟子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兴盛起来。
战国时期是乱世,诸侯靠武力兼并,而孟子则主张依靠仁政统一天下,诚如司马迁所评,是“持方枘欲內圆凿”,所以不能被诸侯接受。孟子奔波一生,其政治理想终不能实现,便和学生们一起著书立说,给后世留下了《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孟子》中到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比起《论语》来,孟子对“仁政”的叙述更加丰富具体。他主张君主应该为民父母,与民同乐;如果他们荒淫奢侈,则是“率兽而食人”,是造成民众苦难的罪魁祸首。
孟子响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论述了“得民心则得天下”的道理。为了民生,他提出实行井田制。这一主张的正义性,在于使民众获得“恒产”,有“恒产”方能葆有善良的“恒心”。此外,他还提出减轻税负的主张,通过富民达到强国的目标。
孟子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见正文2.7)在重要政务方面,要以“国人皆曰”为取舍准则,这一主张闪耀着现代民主思想的光辉。
《论语》一书对“君子”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刻画,《孟子》则使这一形象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孟子也以他个人的言行彰显了这一形象。他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但其政治主张却不被重视,因此也多年不肯领受俸禄,前后累计达十万钟谷米。
在各国君主面前,孟子坚持既不失礼貌又不降格调的原则。他认为士人是诸侯之师,应该受到应有的礼遇,决不可向权势者阿谀屈节,处处体现出一股骨鲠之气。齐宣王想让他主动到朝廷去拜见,他辗转拒绝,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他认为:“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见正文4.2)
孟子关于“养气”的思想也颇值得重视。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见正文3.2)他认为自己的勇敢是层次的,因为它有道义和智慧的制约,是一种君子气概,是一种高大无比的理想的精神状态。
《孟子》是儒家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属于中华文化的源头典籍。尤其在后来成为“四书”之一以后,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孟子长于论辩,善于修辞,其文章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备受后人的推崇。
在中国古代帝制时期,儒家思想一直承载着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形直到现当代才有所转变。伴随着中国近代以来近百年的风雨沧桑,儒家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西施成了嫫母,儒家思想不仅一无是处,甚至成了诸恶之源。在这一百多年里,儒家思想被污名化,经历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造成的后果之严重,远远超出当初批评儒家思想的前贤们所设想的目标。平心而论,儒家思想所包涵的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对于改善当前的恶劣文化氛围,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有关儒家的误解和不公正的批评,学术界有责任加以澄清。当然,这一工作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步骤莫过于准确地解读原典,还原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看看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只有听懂了人家的意思,才能判断其是非。
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历代学者在古籍整理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清代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成果为辉煌。清代学者在正本清源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仅就先秦为重要的三部儒家著作而言,就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荀子集解》这样具有集大成之功的不朽著作。不过,他们的书是写给清代人看的,针对的是当时的语境。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界也应与时俱进,适时推出一些适应当今普通读者要求的解读原典的作品。然而,晚清以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学术界的有关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连前人已经做出的优秀成果也没有很好地吸收,推陈出新多少近于奢谈。基于这种情况,笔者不揣浅陋,决定在这方面做些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至于优劣好坏,还请读者多多批评。
2010年,笔者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论语详解》。2012年,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在求真出版社出版了《孔子传》。这三本书互为表里,表达了我对孔子和《论语》的基本看法。在此之后,笔者又以《孟子》为中心,做了一些研究。
当今学术界对《孟子》的关注不及《论语》,相应的解读著作也不多,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是影响的。但刻书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和讹误,对于其中的问题,笔者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拙著《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中做了较为系统的平议。
孟子说“以意逆志”,这其实也是训释古书的良方。关于语词的解释,笔者根据语理、事理、文理,努力细致地推考《孟子》原文和前人的注释,获得了许多关于《孟子》文本校勘的新见解。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赵岐注:“士师,狱官吏也。不能治狱,当如之何?”据赵注,“治士”当作“治狱”,因为“士师”是治狱之官,本来就不是治士之官。再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赵岐注:“不祭则不宴,犹丧人也,不亦可吊乎?”可见原文的“亦不”当作“不亦”。
在训诂方面,笔者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意见。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这里的“烈”字一般解释为“用烈火烧”,但作者认为此处应为“迾”之假字,意为圈围起来。又,《孟子·万章上》:“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这里的“语”,笔者觉得应该指“当时记载事情的一些书籍,有的叫传,有的叫记,有的叫语”。
本书的《孟子》正文以清人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其中不同于前人的注释则以《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为依托,反映了笔者对《孟子》的理解。在形式上,为了照顾当下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因而舍弃了繁琐的论证过程,读者若有疑义,可以《商榷》参考其详。
后,十分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绚隆、葛云波、李俊等各位老师,他们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严肃的审读把关,对书稿提出了大量珍贵的修改意见。感谢友人吴岫原,她也指出了本书初稿中的许多失误。还要感谢学生孙冰洁,她的毕业论文是与杨伯峻《孟子译注》进行商榷的,其中有几则研究成果被本书采用,因而减少了疏误。
欢迎大家批评!
白平
2013年5月1日
尽心下
14.1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1〕!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2〕,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3〕。”公孙丑问曰〔4〕:“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5〕,大败,将复之〔6〕,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7〕,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8〕。”
【注释】
〔1〕梁惠王:魏国国君,姓毕,名(yīnɡ),死后谥为“惠”。在位时并未称王,其子襄王即位后,追称他为王。公元前362年,魏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开封西北),故魏也被称为梁。
〔2〕以:连词,为了。及:惠及。
〔3〕及:连累到。
〔4〕公孙丑:孟子的一个学生。
〔5〕糜烂:毁伤。
〔6〕复:再作战。
〔7〕驱:逼着。殉:从,参加。
〔8〕之谓:叫作。
【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很不仁义啊!仁义的人为了他所爱的人惠及他所不爱的人,不仁义的人为了他所不爱的人连累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说:“您指的是什么事呢?”孟子说:“梁惠王为了夺取土地的缘故,不惜伤亡他的百姓而去和齐国打仗,大败之后,要再打,担心不能取胜,便逼着他所亲近的大臣的子弟参战,这就叫做为了他所不爱的人而连累到他所爱的人。”
【讲解】
梁惠王为了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与周边邻国多次打仗,屡屡失败,连自己的儿子和大臣们的子弟也都送了命。可参看上文1.5的内容。邻国的民众本来是梁惠王不爱的人,自己的儿子、大臣的子弟、魏国的民众都不同程度地是梁惠王爱的人,但他却为了夺取自己不爱的人而葬送了自己所爱的人,不惜用人命换取土地、财富等,所以是不仁义的。
孟子认为,仁义的君主应该推行仁政,使自己所爱的人过上好日子,从而吸引其他国家的民众来投奔,这就是惠及所不爱的人了。
14.2孟子曰:“春秋无义战〔1〕,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2〕,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3〕。”
【注释】
〔1〕春秋:孔子编写的《春秋》记载了东周时期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义:正义的。
〔2〕征:出兵征讨。
〔3〕敌国:地位平等的国家。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那次战争比这次战争好一点的情况是有的。出兵征讨是地位高的攻打地位低的,地位相等的国家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讲解】
春秋时期,周王朝对诸侯的统驭能力丧失,诸侯之间互相攻战,大部分战争都以兼并掠夺为目的,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之中。有的战争虽然也打着道义的旗号,但背后往往有相应的利益企图。
正常的情况下,只有天子才有征讨诸侯的权利。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攻打,所以是社会统治秩序崩溃的表现,也是其战争不具有合法性的理由。
孟子讲“春秋无义战”,其实有点,例如齐桓公曾经为救燕国而征讨山戎,这样的战争就不能说是不正义的。
14.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吾于《武成》〔2〕,取二三策而已矣〔3〕。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4〕,而何其血之流杵也〔5〕?”
【注释】
〔1〕《书》:《尚书》。
〔2〕《武成》:《尚书》中的一篇,没有流传下来,内容可能是关于周武王伐纣的事情的。
〔3〕取:认可。策:竹简。当时的古书大都写在竹简上。
〔4〕以:凭着。至:极,。
〔5〕其:会。流:漂着走。杵:舂米的棒槌。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记载,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只相信它两三条竹简上的话。仁人在天下是无敌的,凭着周武王这样贤仁的人去讨伐纣这样不贤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漂起杵来呢?”
【讲解】
孟子见到的《尚书·武成》上,可能说周武王伐纣时打得很激烈,血流成河,将杵都漂起来了。孟子认为仁者的军队是正义之师,是敌方民众的救星,所以不会受到激烈抵抗,自然也不可能死伤那么多人,因而认为《武成》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说战场上血流成河,当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孟子认为仁义之师不会受到激烈抵抗,这确实有点想当然。不过,读书时不能盲从,应该根据事理去判断真伪,这一主张还是十分可贵的。
14.4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1〕,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2〕,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3〕?’武王之伐殷也〔4〕,革车三百两〔5〕,虎贲三千人〔6〕,王曰:‘无畏,宁尔也〔7〕,非敌百姓也〔8〕。’若崩〔9〕,厥角稽首〔10〕。征之为言正也〔11〕,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释】
〔1〕陈(zhèn):阵,作战时的阵势。
〔2〕南面:面向南。夷:此处泛指中原以外的部族。
〔3〕奚:何,为什么。后:把……事情放在后面做。
〔4〕武王:周武王,他打败纣而建立了周朝。殷:商朝。
〔5〕革车:兵车的一种。两(liànɡ):辆。
〔6〕虎贲(bēn):勇士的称号。
〔7〕宁:使……安宁。尔:你们。
〔8〕敌:把……作为敌人。
〔9〕崩:指百姓纷纷跪倒。
〔10〕厥角:磕头。厥:蹶,指跪地。角:额头。稽(qǐ)首: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并停留一会,整个动作较缓慢。
〔11〕之为言:说的是。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会布阵,我会打仗’,这是大罪过。国君喜欢仁政,就天下无敌了。他到南方征讨,北方的国家就会埋怨;向东方征讨,西方的国家就会埋怨;人们会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周武王讨伐商朝时,只用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对商朝的人们说:‘不要怕,我是来使你们安定的,不把百姓当作敌人。’商朝的人们纷纷跪下,向他磕头参拜。‘征’的意思就是‘正’,人们都希望仁者来使自己的国家变‘正’,哪还用打仗?”
【讲解】
孟子反对掠夺兼并的战争,他认为仁政能够征服人心,在暴政折磨下的民众会十分欢迎仁君来解救,无需血战,敌方的民众就会倒戈,变为支持自己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