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書城自編碼: 364360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作者: 杨美煊
國際書號(ISBN): 9787503970238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8.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瘦肝
《 瘦肝 》

售價:HK$ 99.7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1.1
《我的木偶戏生涯》
+

HK$ 2120.0
《后六十种曲(全十册)(六十种传奇地方戏,半部中华戏曲史)》
+

HK$ 82.4
《京剧音乐基础教程》
+

HK$ 85.0
《罗兰·巴特论戏剧》
+

HK$ 61.4
《春的畅想——徐耿声剧作选》
+

HK$ 267.3
《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
編輯推薦:
杨美煊先生对莆仙戏剧种及传统剧目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他之后的学者有着启发作用。他在莆仙戏与宋元南戏的关系上的研究,得到了著名戏曲评论家王评章的充分肯定。本书稿作为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的精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
內容簡介:
本书稿是莆仙戏大家杨美煊先生的个人学术论文集,是杨美煊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戏剧活动、戏剧学术研究的一次全面回顾。分为四辑:“戏史探究”是对莆仙戏剧种源流和戏神文化进行系统阐述;“戏海钩沉”阐述莆仙戏古老剧目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戏人传奇”记述现当代莆仙剧坛代表性已故名老艺人的简要履历及艺术成就;“戏册弁序”则收入作者为多部莆仙戏书籍撰写的序言或后记。
關於作者:
杨美煊,莆田市城厢区华亭人,1937年出生,莆仙戏剧作家、戏剧史论家、佛学研究专家。从事戏剧工作50多年,上演及发表剧作50多部,其中《刘贺登基》深受中国戏剧泰斗张庚先生的赏识,《孟丽君》、《韩贞姬》、《阿溜过臼杵关》、《三请樊梨花》等剧享誉莆仙,至今仍盛演不衰。
目錄
| 目 录 |
戏史探究
莆仙戏剧种探源…………………………………………………… 3

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 22

莆仙戏是莆田市的历史文化投影……………………………… 47

“去雨留田”说戏神… …………………………………………… 58

戏海钩沉

论莆仙戏《傅天斗》的源流、特色与地位… …………………… 65

莆仙目连戏……………………………………………………… 76

宋元南戏有遗篇………………………………………………… 121

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 ………………………… 136

《明刊三种》戏曲剧本价值之我见… …………………………… 148

解放后莆仙戏剧界挖掘收藏传统剧目情况…………………… 161

继承与创新

——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三改”谭概……………………… 180

解放后莆仙戏改革及其五度上京概况………………………… 189

莆仙戏在台湾…………………………………………………… 202

老一辈领导人看莆仙戏………………………………………… 215

郭沫若在莆田…………………………………………………… 224


戏人传奇

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 237

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续一)…………………………… 246

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续二)…………………………… 256

永不消失的星光

—— 悼念朱国福老师… ……………………………………… 271


戏册弁序

一个“保棚”人的脚印

——《保棚忆往》序…………………………………………… 279

《莆仙戏传统科介》影印再版前言… …………………………… 283

莆仙戏的金嗓子

——《莆仙戏名旦黄宝珍》序………………………………… 286

《莆仙十音八乐》序… …………………………………………… 294

《杨美煊剧作选》后记… ………………………………………… 299

《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三卷 剧本》后记… ………………… 303

锣鼓经声传有谱

——《莆仙戏锣鼓经》弁言…………………………………… 307

南戏传统兴化腔

——《莆仙戏传统曲牌》小序………………………………… 310

杨美煊先生八旬双庆祝寿诗…………………………………… 314

后记……………………………………………………………… 322
內容試閱
序一
地方文化学者的情怀与魅力
王评章
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厚,一是看它大传统文化即上层文化的积累,一是看它小传统文化即地方文化、底层文化的积累。莆仙地区历来有“海滨邹鲁”盛誉,出过无数的状元进士、宰相尚书、文人学者,又有古老独特的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有丰富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传说、故事,可谓“郁郁乎文哉”。但论及一个地方文化的独特与丰富,论及一个地方人文个性、情感心理,似乎还需更多从小传统文化入手,才能见其本源、本真、本体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的个性与文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地方个性生命和文化魅力自我展示也越来越自觉,越来越丰富和深层,由此催生出一代地方文化学者。似乎地方文化越深厚的地方,地方文化学者越多,学术成果也越丰富,越厚重。杨美煊先生即是莆仙文化,尤其是莆仙戏研究的代表性地方学者。除了这本《莆仙戏文史论集》,他还与人合作撰写出版了《莆仙戏曲》专著,参与《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专卷的编校、注释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莆仙戏史论》的专章撰写。此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莆仙戏研究文章。
地方文化学者与大学专业学者当然是有很多区别。他们的学问学科系统性、学术逻辑性没有那么严谨规范,或许有些泛学问化、泛学术化,有些细碎,有些零散,但他们似乎有自己的学术目的和特点。
他们的成果也有自己的独到、深刻和不能被覆盖的特点。他们对地方文化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有赤子之心的纯粹,更少甚至没有学术功利目的。他们不把地方文化当成研究对象、客体,而是把自己的情感、生命,融入地方文化,与之一体化。他们是为地方的、为文化的,其次才是为学术的。他们身上更多积淀着丰富深厚的地方知识,口传和亲历的,带有不可证之论、无逻辑的合理的原始性和直接性。甚至这些口传和经历、经验已经最后凝聚、积淀在他们身上,使他们不仅成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也成了地方文化的载体,甚至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优点不在于典籍的引用、学识的浩瀚。他们是地方文化、地方知识活的地图、字典、百科全书。在早期评议非遗传承人对象时,我就一直觉得我们更需要引入一些这样的无法在技艺、学术上量化的地方文化精神和知识上最权威、最公认的赓续者、阐释者。

有时候他们的成果带有强烈鲜明的亲历性、经验性,带有感性的色彩、感性推测的色彩。这种带有感性的学术,或者说学术的感性,总是与生活、艺术的睿智、洞察相联系,往往有丰富的学术逻辑、“溢出”规范的部分,鲜活生动,有情感生命色彩,给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有另一种知识、学问的真解。有时候他们的成果是细碎的、零散的,似乎他们更热衷于捡拾、打捞、发现、聚敛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碎片、细节,捕捉一丝遗痕、气息,似乎这样能更真实、更具体地抓住过去。他们是收藏者也是继承人,像个守财奴看护着他的财富,捡拾,擦拭,登记,归类。他们的学术成果是继承人的收藏记录。

杨美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20 世纪 80 年代初认识他时,他是一个很有成绩的剧作家,是当时极有莆仙戏剧种特色的剧作家,是最能体现莆仙方言的智慧和韵味的剧作家。到了 90 年代,我们之间由于专业上的交错,少了来往。一直到新世纪以来才又和他一起参加《莆仙戏史论》和《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的编校、注释工作。他一直是最重要的撰写专家,是项目专业上可依靠、可信赖
的学术支持力量。可惜我对他的学术成果的认识,因为自己的粗浅无法进行准确、完整、深刻的概括和评述。他的选题都是难度极大的,要解决、要填补的都是莆仙戏研究必须马上面对的根本性的问题。莆仙戏剧种探源、莆仙戏与梨园戏的关系、莆仙戏目连戏的研究、莆仙戏与南戏研究,无一不是重大课题。书中的论文,很多是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每一篇论文都需要大量的历史典籍、地方文献资料积累,需要丰富、独特的感性知识积累。而像目连戏、南戏研究,又都得融入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的共同学术话语、知识框架之中,并不是地方特性的独白。这些论文句句艰辛,都是青灯古卷下孜孜不倦的追求,都是心血之作。除了这些论文大作,书中还有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亲历的莆仙戏重大事件、活动的有历史价值的文字,他所认识的已故和在世的重要老艺人的述略,以及他为一些书写的前言、后记,里边都是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和独到见解。

目连戏是莆仙戏的“戏母”,里边积淀、保留了莆仙戏最丰富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有了目连戏,莆仙戏传统艺术便保存了半壁江山。杨美煊先生在莆仙目连戏研究上花了巨大工夫,做得最为出色。他的研究除了历史方面,还有许多个人艺术经验的介入,以及他早年曾经是中国佛学院学生、佛门弟子,对佛学经典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这方面的成果是有他个人独特的贡献的。在莆仙戏与相关的南戏研究上,他除了对 58 个宋元南戏剧目进行一一比对,对明初南戏及未见于宋、元、明初南戏记载的古剧目,也从古抄本和戏联中一一钩沉,并对一些最重要的南戏古剧目和本剧种独有古剧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记述,为后来的研究者做了清场开路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虽然他对《张协状元》的研究,带有更多的地方情感色彩,但也附带出大胆推测的丰富理由,具有自成一家的参考价值。
遵照杨美煊先生的嘱咐为本书作序,当时受他高情高看的感染予以答应,可是书稿放在手中两三个月一直下不了笔,一方面是事多人懒,一方面是面对着这部著作,深感有学术上的无力和畏难,数次掩卷废然而退。实在被催得拖不下去,才勉为上述文字,心中深生悔意,应该请北京的专家或大学的学者作序,庶几能为本书增辉,彰显它的学术价值。即使这样,心中仍有暗许,像杨美煊先生这样的口传亲历、博闻强记、满腹莆仙戏真学问的地方学者越来越少,他们是一些有特殊经历、特殊情怀的人,任劳任怨,衷肠不冷,心甘情愿隐身于地方文化,日出而作,日落不息,能为他们写点文字,也是有缘有幸了。
己亥年季冬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序二
觉海行舟说梨园
王 鸿
这是一本值得重视和收藏的书。
它是杨美煊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戏剧史及戏曲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与心血结晶。美煊先生是著名的莆仙戏剧作家,又是著述丰富的戏剧史、佛教史研究专家,也是颇具个人风格的地方文史学者和诗人;曾连续五届担任莆田市政协委员并兼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还曾担任莆田市文联委员,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莆风诗社社长;在福建戏剧、佛学、文史、诗词诸领域均享有盛誉。故而,本书以其学术与文化方面的双重价值,承载着福建文化界尤其是戏剧界从名家到爱好者的普遍期待。
杨美煊先生是在新中国“戏改”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编剧和戏剧研究学者。在声名远播的莆仙戏剧作家群中,他被认为是极具莆仙戏剧种特色、最能体现莆仙方言智慧与韵味的一位。而在从事莆仙戏学术研究的福建专家行列中,他又是作出独特贡献、承前启后、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一位。他在求学、择业、创作、研究诸方面,一直跋涉在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上。
美煊先生出生于原莆田县华亭镇埔柳村。华亭古称文赋里,北靠三紫山、龟山,南临木兰溪,山川清淑,人文炳蔚,自古为钟灵毓秀
之地。旧、新“莆田二十四景”中,这里占了两处——“三紫凌云”和“龟洋积雾”。美煊先生的身世与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生于三紫山下一个崇佛世家,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抚养,勉强读了五年私塾。为了生计及求学,15 岁的他自愿往龟山寺当小招客。该寺的满临法师怜其聪颖好学,主动出资供他读书。不久,他经人推荐往厦门南普陀寺修学 3 年。1956 年春天,中国佛学院在北京创办并向全国招生,他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该院首届本科学生。是年,著名佛学家、哲学家、诗人虞愚先生自厦门大学奉调到北京,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主讲古典文学和因明学。美煊先生有幸成为虞愚教授的学生,获其赏识,奠定了厚实的佛学与文学功底。1959 年 2 月,他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回到厦门,暂留市佛教协会服务。恰逢莆田县 7 个专业剧团之一的荔声剧团来厦巡演,他被几位同乡拉去看戏,还写了篇小剧评发在《厦门日报》副刊上。这篇剧评引起该剧团支部书记兼团长余平的注意。在余团长的劝说和推荐下,美煊先生于 1960 年初回到莆田,分配到荔声剧团当文书兼文化教员,一边学编剧、写剧评。1961 年调入莆田县编剧小组,此后一直从事莆仙戏编剧和学术研究工作。
在职近 40 年间,美煊先生除了改编、创作剧本供各莆仙戏剧团演出外,还参与挖掘、整理莆仙戏传统剧目,致力于莆仙戏剧种学术文化的研究,全面梳理和熟悉莆仙戏综合艺术,为莆仙戏的保护、传承和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共编写经舞台演出、各级会演及刊物发表的大小型剧作 50 多部,发表戏剧研究论文 30 多万字,先后 4 次撰写论文参加全国和国际性的中国南戏学术研讨会。1997 年,他应邀撰写长论出席在台北召开的海峡两岸中国戏剧学术研讨会。他出版过《杨美煊剧作选》及《莆仙戏曲》(与谢宝燊合作),还负责《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三卷、第十二卷的校注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莆仙戏史论》有关专章的撰写。业余时间尤其退休之后,他潜心于福建佛教史研究,曾参与《福建省佛教志》部分章节的编撰工作,在中外佛教和各种刊物上发表有关文论数十万字,出版有《龟洋古刹》《古囊名刹》及《马来西亚麻坡净业寺》等作品。
美煊先生在编剧方面擅长言情与历史题材。他真正的成名作是编写于 1979 年的古代传奇剧《孟丽君》(上、下本)。该剧根据同名莆仙戏传统连台本改编,由莆田县莆仙戏三团首演,一经推出即轰动莆仙,多年来盛演不衰。此外,莆田县莆仙戏一、二团与仙游县鲤声剧团也演过该剧,一样备受观众欢迎。《孟丽君》是部当之无愧的“常演戏”,在莆仙地区可谓妇孺皆知。时至今日,仍被各职业剧团排演,在城乡百姓的婚庆喜事场合,还时常播放其中的精彩唱段,可见该剧为广大群众喜爱和认可的程度。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先生在《杨美煊剧作选》序言中真诚地回忆道:“那时(指 1979 年冬),莆田县莆仙戏三团在仙游城关戏院公演杨先生改编的莆仙戏传统剧目《孟丽君》(上、下本),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当时还在莆田师专读书的我,是通过‘开后门’才买到票的。曲折而又自然的剧情,通俗而又优美的唱词,让我赞叹不已。”
20 世纪 80 年代是美煊先生剧本创作的喷发期。继《孟丽君》之后,他编写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莆仙戏剧作,成为多个剧团的“常演戏”和保留剧目,有的还被外省剧种移植。主要有:新编古代
传奇剧《韩贞姬》、新编历史传奇剧《刘贺登基》;由莆仙戏传统剧目改编的《醉中情》(曾获福建省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优秀创作奖)、《将军恨》、《三请樊梨花》以及《阿溜过臼杵关》(曾获福建省首届民间剧团会演剧本创作一等奖、文化部“群星奖”)等几个精彩的小戏。创作
1982 年的新编历史剧《刘贺登基》是美煊先生最重要的剧作。该剧写的是西汉权臣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仅 27 日又将之废掉的历史故事。该剧以讽刺喜剧的手法,借助“皇家族谱”与“无字天书”两样道具,构建起一组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关系,解剖了一段黑白颠倒、荒诞不经的宫闱秘辛,解读了一出皇权专制、权臣擅政背景下的历史闹剧,令人捧腹、发人深省。就其核心情节的营构、揭示人性的深度与嘲讽艺术的效果看,与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有异曲同工之妙。1983 年 5 月,由莆田县莆仙戏三团演出的《刘贺登基》参加福建省第十五届戏剧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创作二等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和演员奖。1984 年莆田市举办首届戏剧节,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剧协副主席张庚率领全国各省市专家来莆观摩,并主持召开全国新时期历史剧创作会议。张庚先生对参加展演的《刘贺登基》极为赞赏,认为是一部颇具特色、思想性与观赏性俱佳的历史喜剧。同年 9 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莆仙戏三团演出的戏剧连环画《刘贺登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被浙江嘉兴市越剧一团移植为同名越剧,上演后在当地产生良好反响。郑怀兴先生在其编剧学专著《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中,谈及“人物与人物关系的设置”时,以《刘贺登基》为例作了颇为深入的分析:“《刘贺登基》是个很深刻的讽刺喜剧。其喜剧性并不仅仅存在于驿丞任有嘏等几个丑角身上,而是将剧中所有的人物——从皇帝、皇后、大臣直至驿丞、差役都作了夸张、变形处理……刘贺的故事是历代王朝皇位继承之争中的一个缩影,美煊先生既依据史实,又超越了题材,大胆进行了艺术虚构,非常形象而又犀利地揭示、批判了封建专制腐朽、荒谬的本质,让人们在笑声中受到了历史的启示,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应该说,作为新时期历史剧创作的重要代表、蜚声全国剧坛的剧作家,郑怀兴先生对历史剧《刘贺登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美煊先生总说自己是莆仙戏一介普通编剧,编写的作品单从戏剧性而论,相比本剧种传统好剧本还差得远。作为从莆仙戏传统“搬戏簿”摇篮里成长起来的著名剧作家,美煊先生一直是谦抑、率真与自足的。他总是把自己放在莆仙戏这一古老地方剧种的文化和话语体系里,几十年如一日,写自己想写的剧本,做自己愿做的学术研究,似一位老农,亦似一位禅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埋头劳作,远离追逐与虚妄。在他的身上,我们似乎可隐约感受到其龟洋古寺自唐代无了禅师开创的“农禅并重、禅净兼修”之宗风,领略到“一下锄头一声佛,哪有闲光管凡乐”传世诗偈的微言深义。
这本《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是杨美煊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戏剧活动、戏剧学术研究的一次全面回顾。本书 30 多万字,篇幅并不算长,却是一部颇具分量与历史感的专门论著——它浓缩了一位资深编剧、戏剧学者对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长达 60 年的探究与记述,其间呈现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均属罕见。全书以“戏为核”分成四辑,其中:“戏史探究”主要对莆仙戏剧种源流和戏神文化进行系统阐述;“戏海钩沉”较为全面地阐述莆仙戏古老剧目《傅天斗》《目连救母》《张协状元》,以及《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收录的宋、元、明初南戏剧目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详细记述莆仙戏传统剧目搜集、莆仙戏晋京、莆仙戏赴台、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莆仙戏等诸多历史细节;“戏人传奇”重点记述现当代莆仙剧坛代表性已故名老艺人的简要履历及艺术成就;“戏册弁序”则收录作者为多部莆仙戏书籍撰写的序言或后记。就内容特征而言,既有对本剧种历史源流的探赜索隐,又有与其他兄弟剧种溯源关系的异同比对,以及将之置于宋、元、明初南戏研究框架下的钩深致远;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本剧种改革、传承、发展各重大事件、活动的亲历见闻,又有对各代际名老艺人的追忆述略,这些业已成为经过岁月淘洗的戏史文献;而作者应邀为莆仙戏书籍撰写的序言和后记,在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记忆、艺术经验的同时,亦表达了自己对莆仙戏剧目改编、创作与表演艺术的独到见解。
经过认真拜读,我感到本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其一,美煊先生的戏剧学术研究在莆仙戏剧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福建省莆仙戏剧史研究的重要专家、莆仙戏学术研究的代表性地方学者,他继承了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莆仙戏剧史及传统艺术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在黄文狄、陈啸高、朱国福等前辈戏剧家及谢秋雁、陈长城、陈佳润等本地文史学者的基础上,对莆仙戏的历史源流、演变、特色、地位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及 80 年代,因为工作关系,他曾数次陪同著名南戏研究专家刘念兹先生在莆进行南戏遗存的田野调查,这使他对莆仙戏的历史渊源及与宋元南戏的关系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并在刘先生的影响下,对莆仙戏剧种及传统剧目研究的多个根本性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某些观点,经常被国内戏剧界同仁所引用,特别对本省的戏剧研究后辈学者,或多或少起到借鉴与互证的作用。
其二,美煊先生对中国戏曲“不祧之祖”目连戏的研究有其独特贡献。目连戏是中国戏曲的“不祧之祖”,与佛教信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连戏被称为莆仙戏的“戏母”,在莆仙戏剧种中是具有特殊文化艺术价值的古老剧目,积淀、保留了莆仙戏最丰富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其源头可追溯到唐代变文,与全国流行最广的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有所差异。美煊先生在莆仙目连戏的研究上投入巨大工夫,并作出独特的贡献。他的研究除了从历史进行探源辨流,还有诸多个人艺术经验、学问专长的介入。缘于早年的佛门经历及在佛学方面的深厚修养,他在研究《傅天斗》《目连救母》等佛教剧目时得心应手,多有创见。特别是从《傅天斗》看莆仙戏与北杂剧的渊源关系、梁武帝与目连戏剧目之关联、目连南戏结构和大乘佛教形象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获得肯定,为国内外目连戏研究学者提供了重要借鉴,经常被人引用和参考,受到戏剧界的普遍赞誉。
其三,美煊先生在莆仙戏与宋元南戏关系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美煊先生对莆仙戏与宋元南戏关系的研究十分深入。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评章先生充分肯定他:“除了对 58 个宋元南戏剧目进行一一比对,对明初南戏及未见于宋、元、明初南戏记载的古剧目,也从古抄本和戏联中一一钩沉,并对一些最重要的南戏古剧目和本剧种独有古剧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记述,为后来的研究者做了清场开路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他对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的探究就是例证。《张协状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未被发现之前,一直不见其影。而在莆仙戏传统剧目中,此剧至 20 世30 年代前仍在盛演。20 世纪 60 年代初,莆田县编剧小组郑鹤先生根据老艺人口述加以回忆整理,恢复了剧本原貌。美煊先生当时乃该剧目调查组成员之一,故拥有第一手资料。他在对《张协状元》剧本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兴化南戏与温州南戏存在隐秘的渊源关系,从而大胆提出“闽浙南戏流播影响双向性”的假设,虽系推测但理由丰富,具有自成一家的理论参考价值。
其四,美煊先生对明初南戏古剧目及宋、元、明初南戏演变的研究有独到发现。在对莆仙戏与梨园戏源流关系的研究中,美煊先生敏锐地发现《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中《满天春》戏曲选本一种,对福建遗存的众多宋、元、明初南戏剧目以及福建南戏特有剧目的明刊存本,具有极重要的探讨研究价值。《明刊三种》国内无存,乃 20世纪 60 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于欧洲图书馆发现的孤本,文本完整保存了明代梨园戏、南音的真实面貌。在《〈明刊三种〉戏曲剧本价值之我见》一文中,他认为该书刊载的闽南方言折子戏古本及引言所述的明刊《荔镜记》等,不仅是闽南地区也是福建整个“南戏区”早期方言剧作的重要佐证;以其刊梓年代而论,是福建现存最早的戏文作品。他从剧目《刘奎》首出“戏上戏”里,挖掘出《苏小卿月夜泛茶船》《孟月梅写恨锦香亭》这两个仅存残曲的宋元南戏剧目原本中的部分重要情节,以及元明时期其在闽南一带演出的史实,并以之与莆仙戏遗存的明代南戏近似剧目《钟景期》相比对,勾勒出《苏》《孟》二剧原本佚失、停演后,至明代分别被改编为新的传奇剧目之演变过程。此外,他还通过列举《满天春》戏曲文本与莆仙戏传统写本存有众多通用的方言俗字以及沿用雷同的文字符号等,论证了闽南与莆仙两地宋元早期南戏的诞生和流传属于同一血统,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因缘关系。
其五,美煊先生以编剧和学者的双重视角见证和记录了莆仙戏的当代史。美煊先生于 1960 年初进入莆仙戏专业剧团工作,一年多后转到莆田县编剧小组,厥后一直从事莆仙戏剧本编写与戏曲学术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莆仙戏改革、发展历史进程的主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在本论集中,他详细记述了解放初期莆仙戏剧界“三改”、搜集统计古抄本、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发掘抢救表演科介、莆仙戏六度晋京、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莆仙戏以及本剧种流播台湾等诸多历史细节,并对现当代有突出贡献的已故名老艺人的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作了追述与点评。这些记述性文章,与他的大小剧作、学术论文一样,都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莆仙戏历史文化研究资料。
故此,本论集被列为“莆田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得到评审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得到莆田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实属情理之中。
杨美煊先生是我素来敬重的前辈。结缘颇早,相识则较迟。我从小爱看莆仙戏,第一次看《孟丽君》便为之惊艳,从此成为他的戏迷。参加工作后与他有几面之缘,然未作深入的交谈。直至 2011 年我赴城厢区委任职后,因工作关系,和他有了近距离接触,相谈甚契,遂成忘年之交。我在牵头龟山文化生态旅游区规划论证的过程中,得到他的悉心指教与帮助。2013 年我调任市委宣传部后,曾主持“新莆田二十四景”评选、牵头协调莆仙戏传承保护及院团体制改革等,他都积极建言、大力支持。折服于他渊博才学之余,我也深深感受到他对莆仙戏的热爱及守护中华文脉的强烈责任感。
蒙美煊先生错爱,几番嘱我为本论集撰序存念,自忖才疏阅浅,一直不敢允承。2020 年春节前夕,我偕有关人员登门慰问先生,他又一次提起此事,让我愧疚不已,心想待回去看完书再说。讵料数日之后,“新冠”疫情蔓延全国,十数亿人居家“修省”。于此“史上最长寒假”期间,枯坐书斋,得以有充足时间拜读先生的一系列著作。掩卷之余,时有景行仰止之叹。一夕,偶然翻到先生 1993 年正月所作《龟洋古刹》初版后记中的两段话:“法不孤起,缘会而生;众缘会合,事无不成。”“深秋时节请停俗务,闭门谢客,日夜埋头笔耕,一连半载,虽除夕元辰,概未停笔……本书乃众缘所生而成。”读之不禁肠热,遂慨然命笔,勉力为之。
我对戏剧谈不上研究,只是在阅读美煊先生一系列著作的基础上,将有关专家、学者对他剧作和学术成果的已有评介作一个简单的汇总和梳理,结合个人与他平素的交往交流,谈一些粗浅的感受。旨在让部分不太熟悉美煊先生的读者,对他的生平与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疏谬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但愿此文可博先生一哂,谅我班门弄斧之陋,复感薛谭学讴之诚。
谨为序。

庚子惊蛰于莆阳
(王鸿: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莆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