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1989提出抗震概念设计的概念以来,工程界对于抗震概念设计已是耳熟能详的了,但“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目前工程和学术界关于这一议题著书立说者不在少数,但大量的文献只是对工程概念及概念设计的某些侧面进行阐述,对工程概念的本质属性、本质内涵的揭示还不够充分、也不够彻底,尤其是概念设计的实际操作层面的人为干扰还比较多,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0页。一是概念设计的“概念”的来源问题。概念设计的“概念”是人脑中或规范中(书本中)固有的,还是随实践不断产生、不断发展的?是单一来源还是多重来源?是单一因素还是多重因素、多环节、多方面的综合?本书的第二章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角度对此展开了系统的论述。这一章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梳理近40多年来国际上比较典型的23次大地震的特点、震害及对抗震设计的启示;二是在总结震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系统阐述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理的屈服机制、延性概念的具体内涵,介绍了根据延性的要求工程界构筑的延性框架、延性剪力墙的基本内涵及相应的设计要求,是马克思提出的“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辩证方法的具体体现。二是概念设计的“概念”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是固定的还是可以随工程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是约定俗成的还是基于严格的理论并有明确内涵的?本书的第三章阐述了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概念的抽象性和具体性、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以及概念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第三章和第一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在第一章详细阐述概念设计是工程设计工作哲理化、学理化和工程哲学实用化的具体体现的基础上,第三章系统阐述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概念本质属性的哲学内涵,又以具体的工程实例对这些哲学内涵进行阐释,第三章和第一章既具哲理性,又兼具工程内涵的深刻揭示,通过工程概念与哲学概念的对偶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概念属性的哲学内涵,同时对工程概念及概念设计有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三是概念设计的“概念”与工程建设经验的关系。工程概念是工程建设经验的理论性总结和提升,因而工程概念不等同于工程建设经验,而是对经验的超越——“砌墙的石头,后来者居上”。四是概念设计的“概念”与工程建设理论的关系。工程概念与工程建设理论都是对工程建设经验、工程建设规律的理性总结与提升,两者是一体两面,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五是概念设计的“概念”与工程理论分析模型的关系。模型诠释了工程概念的内涵,而概念是建立模型的依据,它既深化了模型内涵又阐释了模型的作用和意义。本书的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工程概念与工程建设理论、工程概念与工程理论模型的关系。这一章强调真理是过程,理论(含概念)与实践的一致,是需要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不断反复的过程,因而现阶段理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只是模型意义上的准确可靠,而工程概念与工程计算理论是“对生互补”和“交织一体”的关系。本章说理详尽,内容贴近初学者,其中关于钢筋混凝土梁板计算理论、计算模型的讨论,尤其是关于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裂缝宽度验算问题的讨论,澄清了工程界对这一问题的模糊认识,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也标志着,概念设计不仅是抗震设计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全过程、各环节都需要概念设计。六是概念设计的“概念”与抗震构造及构造措施的关系。抗震构造及构造措施往往是工程概念的直观表述,工程概念有助于分析构造及构造措施的合理性、针对性,是促进构造及构造措施不断完善的推动者(助产婆)。本书的第五章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一章关于钢筋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的文献详细梳理和概念阐释,是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有一定的针对性,期望运用概念设计的方法来解决经常困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早期收缩裂缝问题,是概念设计应用范围的拓展和概念的延申。七是概念设计的“概念”与概括、掌握和运用概念的“人”的关系。工程概念可以说是工程师共同体、工程界的集体智慧与理性能力的综合与总和。它不是个人的经验、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的综合与总和,但它又寓于个人的经验、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的综合与总和之中,并因运用者对概念的理解的不同而产生“变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不同的人对工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这一部分内容在后记中作了简述。1850年12月26日,《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从索伦托给他的朋友居斯塔夫·德·博蒙写信,信中吐露出作者选择主题的苦恼:“如你所知,很久以来,我一直在酝酿写作一部新著。我思量再三,假如我要在这世界上留下一点印记,立言比立功更好……因此,我一边穿越索伦托的群山,一边开始寻觅主题。……然而这次,主题以崭新的看来更可以接近的形式出现在我面前。我想,不必去写帝国的历史,而需设法说明和使人明白构成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原因、特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