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編輯推薦: |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实落地?
这是一线教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们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优质成果集合。虽然本书是来自温州市的课例研究,但经验和方法是相通的。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一线教师不仅能收获一些切实可用的教学设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形成更为深度的思考。
|
內容簡介: |
2003年秋季起,浙江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自该课程实施以来,温州市历史与社会教师围绕着课程综合意图、学科核心素养、关键问题解决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转型。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课堂变革行动的阶段性成果。全书共收入30篇温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优秀教学课例,分为四辑:辑,聚焦“空间感知”素养;第二辑,聚焦“历史意识”素养;第三辑,聚焦“综合思维”素养;第四辑,聚焦课程拓展。为深入理解素养导向下历史与社会课堂转变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每一辑均在课例之前加以概述。前三辑概述部分,分别从内涵解读和培育路径两个角度对“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三大核心素养进行理论阐释,并从素养测评的角度对近年来温州中考典型试题做了评析。第四辑聚焦课程拓展,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等角度结合具体课例开展了理论阐述。
|
關於作者: |
夏陈伟,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历史与社会教研员,教育部中考命题评估工作历史学科组核心成员,浙江省教育学会社会分会常务理事,温州市名师。著有《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现场》,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月刊(中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
目錄:
|
序/牛学文
辑
导言 “空间感知”核心素养解读与培育路径
课例1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屠心怡
课例2 沙漠绿洲/陈立钢
课例3 IT新城:班加罗尔/蔡永
课例4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朱晓平
课例5 季风的影响/毛鲜艳
课例6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吴陈洁
课例7 富庶的四川盆地/陈利
课例8 在希望的田野上/陈飞展
第二辑
导言 “历史意识”核心素养解读与培育路径
课例1原始先民的足迹/王鸿飞
课例2 古代西亚国家/陈雯雯
课例3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李冰
课例4 经济重心的南移/方海东
课例5 “人的发现”/彭凌芳
课例6 美国南北战争/林建海
课例7 俄国十月革命/潘素梅
课例8 伟大的历史转折/吕良栋
课例9 欧洲跨入近代的400年/翁建群
课例10 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化探索/夏陈伟
第三辑
导言 “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解读与培育路径
课例1 综合探究:带着地图去越野/程思思
课例2 综合探究:走进台湾/王甜甜
课例3 综合探究: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吕良栋、甘泽海
课例4 综合探究:探寻丝绸之路/姜建忠
课例5 综合探究:感悟工业时代的生活变迁/樊恬恬
课例6 与时俱进的中国改革/李启建
第四辑
导言 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拓展
课例1 “长不高”的东京/陈森森
课例2 远山出好茶/王苏昶
课例3 “辣”么有理/宋睿
课例4 黑脸张飞儒将路/ 王品华、洪晓滨、黄一如
课例5 舍身?觉民/姜牧仁、夏陈伟
课例6 传奇总统罗斯福/项秀平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牛学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等地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综合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试验,在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21世纪初综合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初中阶段设置了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
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科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分科型历史和地理的学科体系,初步实现了在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并且能从学生了解社会的角度出发,拓展课程内容,把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知识综合进来。社会课程的设置减少了学科门类,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浙江省的先行探索和经验积累,为国家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了各方肯定。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已走过了32年,基本实现了综合化,即由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由分科教学到综合教学、由分科考试到综合考试的转变;生本化,即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为主到学为中心、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素养化,即由关键问题到核心素养、由学力培养到素养落实、由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历史与社会课程自2003年在浙江实施以来,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为了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我们凝练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了十五大教学关键问题,形成了图表运用、史料实证、社会实践、综合探究、议题活动等不同类型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
我们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学习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家国情怀等。这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空间感知”的过程是时间(历史),“历史意识”又离不开特定空间;“空间”和“时间”构成了“社会”,“空间感知”“历史意识”都必须有社会体验,从而指向“社会参与”。“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的过程渗透着“综合思维”,凝聚着“家国情怀”,“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又推动着“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家国情怀”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四大素养的旨归。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综合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也决定了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与课程目标的整合性。因此,我们在充分借鉴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细化,其构成维度见表1。
表1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维度
学科核心素养 构成维度
空间感知 人地协调、区域认识
历史意识 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历史评判
社会参与 实践取向、社会活动
综合思维 时空观念、多元联系
家国情怀 国家认同、国际视野
在浙江课改大潮中,温州市一直走在前列。市教研员夏陈伟老师及其核心团队不仅参与了上述改革,作出了温州贡献,而且带领本市学科同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落实核心素养、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为重要抓手,积极构建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范式。《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就是他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课堂变革的阶段性成果。
全书分为四辑,至三辑分别聚焦“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从内涵解读和培育路径两个角度对“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三大核心素养进行理论阐释,并从素养测评的角度对近年来温州中考典型试题作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分别精选不同课型的课例,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排列,以诠释该核心素养的实践价值。第四辑围绕着素养导向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拓展这一话题,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等角度结合具体课例开展了一些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上,精选6个课例,以实践温州自主开发的历史与社会拓展性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发拓展性课程,既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程发展的需要,实属必要。
当然,这样的分类并非,也非全面。因为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阵地,并非一节课的学习仅仅落实了某一素养的发展要求,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比如,辑的8个课例只是更加关注了“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同时也适时落实了其他核心素养。此外,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本书重点关注了“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不等于“社会参与”“家国情怀”不重要,而是需要在所有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过程中加以落实。事实上,“社会参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已经散落在本书有关课例之中。
本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研究成果,不仅对当前课堂教学变革和考试评价改进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课程深入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与社会教研员。本序写于2020年10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