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西部地区为例

書城自編碼: 365677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地域文化
作者: 唐剑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656433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售價:HK$ 229.9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售價:HK$ 112.7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78.2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售價:HK$ 66.7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售價:HK$ 86.3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售價:HK$ 79.4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78.2
空间微电子. 第二卷.空间用集成电路设计
《 空间微电子. 第二卷.空间用集成电路设计 》

售價:HK$ 250.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63.2
《江南文化丛书(共五册)》
+

HK$ 92.8
《湖南人怎么了:湖南城市十四脸谱(插图版)(北读莫言高密东北乡》
+

HK$ 102.4
《深圳,深圳(全面展现深圳建市以来40年辉煌成就)》
+

HK$ 116.2
《寻访北京的名人故居》
+

HK$ 69.3
《这也是北京城啊》
+

HK$ 70.0
《济南故事第二辑·曾巩:总是济南为郡乐》
編輯推薦:
立足三大维度原则,构建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长效机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共促机制。运用产权经纪理论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殊产权属性进行分析研究。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外部约束机制与内部约束机制在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系统中的作用激励和实现路径。提炼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
內容簡介:
本书的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全球化进程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问题、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分析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从国际经验比较和系统分析的角度提炼了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理论分析、田野调研、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多种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开发现状及问题,并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再次,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分析了在全球化开放交流的背景下,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市场主体薄弱、产品开发难度大、资源应用不全面、产品吸引力较弱、体验性不足等困难,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竞争力培育模式、构建均衡开发模式、创新一体宣传模式,同时坚持开发文化产品类型、加强人才资源建设、丰富节事活动等途径全面加强特色文化资源转换力度,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全面研究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同互补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作用机制。采用统计分类法、比较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城镇功能弱小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依托差异化发展模式、注重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旅游业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度融合等途径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互动发展。
關於作者:
唐剑,男,经济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2011年6月博士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国家民委、四川省社科规划等各级科研项目25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独立及作者在《民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财经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权威核心期刊2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22篇,人大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2篇;5项研究报告分别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四川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目錄
目录
导论………………………………………………………………………1
第1章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5
1.1国内外研究综述5
1.2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7
1.3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共促机制8
1.3.1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持续开发的基础和源泉8
1.3.2特色文化资源有序开发是有效保护的动力和途径12
第2章西部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15
2.1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及开发模式15
2.1.1旅游文化资源内涵15
2.1.2旅游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模式17
2.2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本策略20
2.2.1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20
2.2.2促进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策略22
2.3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25
2.4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28
2.4.1奠定农村旅游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思想基础29
2.4.2推进农村旅游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实现路径32
2.5典型案例分析:贵州省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34
2.5.1黔南州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概况34
2.5.2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35
2.5.3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38
2.5.4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41
第3章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44
3.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问题44
3.1.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45
3.1.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市场化经营47
3.1.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开发48
3.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50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补偿的经验分析51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补偿的具体措施55
3.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数字化技术58
3.3.1数字化技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58
3.3.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数字化途径63
3.3.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67
3.4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体验与保护性开发70
3.4.1旅游体验的内涵70
3.4.2旅游体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关系71
3.4.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与保护性开发策略72
3.5典型案例分析: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旅游商品化发展76
3.5.1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工艺特色76
3.5.2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综合价值79
3.5.3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的开发现状80
3.5.4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83
3.5.5促进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85
第4章西部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8
4.1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及时代意义88
4.1.1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88
4.1.2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征分析91
4.1.3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时代意义98
4.2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08
4.2.1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面临的问题108
4.2.2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116
4.2.3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117
4.3典型案例分析:广西贺州市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120
4.3.1贺州市原生态文化资源概况120
4.3.2贺州市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121
4.3.3促进贺州市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途径122
第5章西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125
5.1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别及属性125
5.1.1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属性125
5.1.2红色文化资源分类的基本准则128
5.1.3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132
5.2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础、原则及路径137
5.2.1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础137
5.2.2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原则139
5.2.3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路径140
5.3典型案例分析143
5.3.1川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143
5.3.2黔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148
第6章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产权界定与保护性开发…………153
6.1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成就154
6.1.1特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开发种类154
6.1.2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157
6.2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面临的问题168
6.2.1主要问题分析169
6.2.2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问题的产权经济学分析174
6.3特色文化资源的产权界定与保护性开发体系181
6.3.1形成科学的文化资源产权制度安排181
6.3.2构建完善的特色文化资源产权管理系统182
6.3.3建立健全社会声誉机制,规范利益博弈强势方的开发行为186
6.3.4立足三大维度原则,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189
第7章“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195
7.1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战略机遇及挑战196
7.1.1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战略机遇196
7.1.2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197
7.2特色文化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197
7.2.1种类多且地域性色彩鲜明198
7.2.2文化积淀丰富,可应用价值高198
7.2.3古镇特色显著,名人遗迹较多199
7.2.4特色文化旅游模式逐步形成200
7.3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201
7.3.1地域位置限制,市场主体薄弱201
7.3.2受文化属性限制,产品开发难度大201
7.3.3模式单一,资源应用不全面202
7.3.4创新不足,产品吸引力较弱202
7.3.5以观赏性产品为主,体验性产品较差203
7.4“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文化资源
可持续开发的模式选择203
7.4.1依托宏观规划,完善竞争力培育模式204
7.4.2拉动民间资本,构建均衡开发模式204
7.4.3拓展综合渠道,创新一体化宣传模式205
7.5相关的对策建议205
7.5.1尊重自然、保护传统,坚持可持续开发原则205
7.5.2创新文化产品类型,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206
7.5.3注重人才建设,增强研发、管理、推广的效率207
7.5.4开发节事活动,提升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7
第8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208
8.1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机制209
8.1.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分析209
8.1.2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机制214
8.2川西北地区城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成就217
8.2.1城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及成就219
8.2.2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种类及产业化发展现状223
8.3川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226
8.3.1城镇化进程中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2266
8.3.2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229
8.3.3典型案例分析:甲居藏寨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232
8.4促进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
建设协调发展239
8.4.1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239
8.4.2通过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41
参考文献……………………………………………………………………245
后记……………………………………………………………………249
內容試閱
前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由于缺少工业化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难以通过工业
化途径来完成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而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以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培育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广大西部地区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本书以西部地区特色
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路径和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化理论与实证的结合,积极探
索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
保护性开发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尤其是对
于广大西部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关于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部分研究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展开了产业化或市场化的探索,但
需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同步性研究。
第二,有的研究者明确指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并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是,没有从文化资源本身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解决方案,另外,从现代
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当地民众、投资者,以及特色文化传承人在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
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则更少。
第三,相关研究成果注重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对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影响,但对于西部地区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
展的路径及机制的研究则更少。
以上问题正是本书的基本研究视角和研究任务。
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必
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推动其稳步实施。首先,应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基本原则;其次,要结合民族文化资源
所特有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诉求;同时,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
发达地区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
在综合各种重要因素的前提下,结合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本书将西部地区特色
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主要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增进人们对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
展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人文生态意识;二是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产业公平、
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改善文化资源开发地区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向社会各界提供
高质量的特色文化产品;五是保证未来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质
量。
围绕此目标体系,主要应深入分析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积极探索
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既不能为了保护而停止开发
建设,更不能为了开发而盲目破坏。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
验,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特点,操作性强的保护性开发路径。

导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成为我国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抉择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广大西部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丰富中华文化做出
了贡献,也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储备了独特的优质战略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已成为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优势。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
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压力更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的特色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的
理性选择。本书以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路径和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化理论与实证
相结合,积极探索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运用科学方法对西
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
民基本文化权益,尤其是对于全面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有效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全球化进程与特色文化资源的
保护性开发问题、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等
4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分析了
本书的研究视角、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从国际经验比较和系统分析的角度提炼了特色文
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分
析框架。
第二,通过理论分析、田野调研、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资源、非物
质文化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多种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开发现状
及问题,并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三,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分析了在全球化开放交流的背景下,特色文化资
源开发利用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分
析了西部地区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市场主体薄弱、产品开发难度大、资源应用
不全面、产品吸引力较弱、体验性不足等困难,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竞争力培育模
式、构建均衡开发模式、创新一体化宣传模式,同时,坚持开发文化产品类型、加强人才资
源建设、丰富节事活动等途径,全面加强特色文化资源转换力度,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稳步
发展。
第四,基于系统分析的角度全面研究了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与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协同互补关系,揭示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采用统计分类法、比较分析法、综合评
价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城镇功能弱小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依托差异
化发展模式、关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旅游业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度融
合等途径,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互动发展。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以下5个方面: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共促机制。在国际经验比
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并运用系统分析
法剖析了特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相互交融、互动共促的辩证关系,为深入研
究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目标的实现构建了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运用产权经济理论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殊产权属性进行分析研究。产权经济模型
对把握产权制度安排与文化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的关系、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推动西
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多元化的产权属性和过高的界定成本导致了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纠纷,合理界定
并有效配置文化资源的相关权益是避免纠纷产生的重要途径,约束不同权利主体的产权实现
方式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文化资源本身的价值,进而推动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
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外部约束机制与内部约束机制在西部地区特色文
化资源保护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内外部约束机制的协
同互补关系,指出通过刚性的外部约束机制和柔性的内部约束机制共同作用,来实现西部地
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
第四,提炼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基于利
益相关者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提炼两者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是增进人们对特色文化产
业所形成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人文生态意识;二是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公平发
展;三是改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四是向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经历;
五是保证特色文化资源未来开发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质量。
第五,立足三大维度原则,构建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长效机制。遵循文
化产业发展的长远性、分布性、拓展性三大维度原则,促进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
发。即从时间层面上考虑,协调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分秩序、有选择地开发特色
文化资源;从空间层面上考虑,按各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合理分工,促进相关地区的区际经
济利益交换;从纵深层面来考虑,不断拓展特色文化资源产业链,通过文化资源产业链的科
学延伸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合理发展来促进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的有序推
进。
第1章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1.1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对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和有效地保护,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做到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已引起了
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博尼费斯(Boniface,1999)认为,城镇
化发展中过多注重经济效益,忽略文化和社会的特殊规律,冲突的可能就会增加。贾德(Judd,
1999)的研究表明,历史名城产生的原因是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城市建设的结果。杨
博(2012)、王治福(2012)等认为,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融入文化优先理念,有助于全面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特色文化空间,从而提升城镇品位和竞争力,促进城镇能既好又快
地发展。岑慧(2012)、曹靖(2012)等从文化旅游区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驱动力、空间
和产业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开发模式进行探讨。王紫葳(2011)认为,
小城镇建设雷同,没有特色,应该通过地域文化彰显小城镇特色。
第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巴克(Buckly,2004)强调文化遗产资源
对于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应当给予严格的保护与现代化管理。黄银华
和龚群(2009)、王沛智(2007)等认为,政府对开发组织结构与规模的政策导向模糊是民
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大问题。张军毅和龙梅(2000)、贺星(2006)、彭延炼、盛竞凌
(2010)等认为,文化管理体制僵化导致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大量问题。
还有部分研究人员、学者,如陈秋萍(2006)、黄荣平(2008)、赵鑫和赵立德(2010)、李
铁(2011)等人认为金融政策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也是制约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利用的重要因素。
第三,特色村寨建设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问题。黄萍(2005)、钟洁(2006)、张华
明和滕健(2006)、罗琳(2007)等从不同角度对特色村寨开发的模式进行了划分,并根据
不同开发模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段超(2011)、田力(2011)等学
者从政府、制度、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阐述了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蒋彬(2006)、
罗奋飞(2011)、姚俊一和陈应新(2011)、房亚明(2011)等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不同村
寨文化的调研,提出应该因地制宜,创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保护方式。
第四,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杰恩(Jayne,2010)指出,英国文化产业
政策中存在着忽略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弊端。布里顿(Britton,1991)、祖金(Zukin,1991)
认为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是各地区的政府、群体为了使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而采
用的发展战略。李江帆(2000)、谢名家(2003)、李向民(1999)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
和总结了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属性及结构,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和发展进行了时代审视。
张曾芳(2001)、张龙平(2008)等分析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形态,以及投资营运所面
临的瓶颈,提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要同时遵循商品价值规律和社会价值规律。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关于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
3个方面:
,部分研究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展开了产业化或市场化的探索,
但需要进一步深化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同步性研究。
第二,有的研究者明确指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是,没有从文化资源本身的特性来深入挖掘解决方案,另外,
从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当地民众、投资者,以及特色文化传承人在传统特色文
化资源保护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则更少。
第三,相关研究成果注重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对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影响,但对于西部
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
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及机制方面的研究则更少。
以上问题正是本书的基本研究视角和研究任务。
1.2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
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推动其稳步实施。首先,应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这一基本原则。其次,要结合民族文化资源所特有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充分考虑利
益相关者的经济诉求;同时,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
保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
在综合各种重要因素的前提下,结合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本书将西部地区
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主要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增进人们对特色文化资源产
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人文生态意识;二是促进各民族的文化
产业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改善文化资源开发地区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
向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特色文化产品;五是保证未来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赖
以生存的人文环境质量。围绕此目标体系,主要应深入分析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
逻辑辩证关系,积极探索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既不能为了保护而停止开发建设,更不能为了开发而盲目破坏。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在科学理
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特点、操作性强的保护性开发路
径。
1.3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共促机制
特色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与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就其内在机理而言,二者处于互
动共促、协同互补的辩证关系,是广大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二者紧密
联系,辩证统一。
1.3.1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持续开发的基础和源泉
,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有助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保护特色文化能够促进经
济发展和实现产业机构调整升级。根据其贡献特征,可以分为间接贡献和直接贡献两种,其
中,间接贡献主要指和经济效益相关的部分;直接贡献则是特色文化资源自身价值的增加。
尽管把保护特色文化当作一项长期的社会文化事业,但是,这项事业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产
业效益,而且这种效益并不是直接可以感知的,需要在具体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体现,尤
其是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价值和意义更加明显,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能
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无穷的动力。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无论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还是经济发展的形式都呈现多元化,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非常明显。由于特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特色文化资源也面临着异化和消失的困
境,为了更好地保护并有效利用这些人类历史发展积淀的宝贵资源,文化贸易服务应运而生。
为此,许多地区专门建立了与特色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又
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典型的当属云南民族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
馆,它们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行,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直接的贡献,还将
这些日渐消失的传统特色文化传播开来。广西民族博物馆整体布局上包括1个主馆和10个
特色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在各个主要民族特色文化突出的地区,成特色文
化旅游发展重要的助力,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在这里,特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民族工艺得以传承,旅游业得以发展,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特色文化产业实行有效地保护,不仅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保持文化
资源的独特性的必要手段,从而增加其利用价值,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得到
有效提升。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严重,自然资源更显匮乏,经济发展在能源和资源危机的
影响下逐渐显出疲态,生态环境也变得非常脆弱。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
行合理调整,寻求升级发展的机遇。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原本就相对滞后,而且生态环境
比较脆弱,科技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也有较大差距,转型升级就更加困难,需要更好地立足
于地方特色资源,培育可持续的比较优势,而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的有
序发展则是广大西部地区综合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可以说,特色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可持
续性和传承性,因此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尊重传统特色文化的意识,对特色民族文化保
持敬畏之心,坚持保护文化资源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进而实现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特色文化产业是以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丧失了民族文化资源
的特色属性,必然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无根之木,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对特
色文化资源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是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旅游模式是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民族歌舞的表演和创
作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产生活状态,在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和
生产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民族特色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这一切都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
展的关键,在游客获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刻体验基础上,民族旅游项目才有了持续建设
和开发的动力。在云南丽江和大理等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这其中的关键和共同之处就是非常重视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并且保证了文化资源开发的适度
和科学。
在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广大西部地区在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资
源的过程中,关键的就是保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将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升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不仅需要防止民族文化特色的流失,而且还要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丰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