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相遇语文家常课——一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札记(梦山书系)

書城自編碼: 366933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张敏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91291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0.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语义学(下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语义学(下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56.4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24.2
夜幕之下.5:极恶都市
《 夜幕之下.5:极恶都市 》

售價:HK$ 63.3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售價:HK$ 147.2
暂别(邓安庆全新文集)
《 暂别(邓安庆全新文集) 》

售價:HK$ 89.7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

售價:HK$ 78.2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

售價:HK$ 67.9
数学史(第三版) 国际数学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著
《 数学史(第三版) 国际数学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著 》

售價:HK$ 181.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2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
+

HK$ 79.7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
+

HK$ 117.4
《学生第一》
+

HK$ 66.2
《学校的变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系列)》
+

HK$ 79.2
《万千教育学前·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第2版)》
+

HK$ 50.8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編輯推薦:
作者选取的15篇高中课文皆是很有教学难度的,且文言居多,撷取的这些片段,或是教学绕不过去的重要段落、语句,或是许多教师教学时易忽略的内容。作者对这些段落、语句的教学处理,是其师者德性及语文教育主张与教育理念的体现和表达。专家的评点文章,既析胜处亦指不足,精彩到位,给读者良多启发。
內容簡介:
本书是张敏老师的15个家常课堂教学片段在一定归整下的呈现,作者以教学札记的形式,立体展示这些家常课堂的真实风貌与原生态味道,力图通过细节切入、破题入文、品悟文字、课堂生成四个教学视角呈现如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15篇教学札记,分别由15位在中语界有独到见地的名师、名教研员进行评点,这些评点,“旁观者清”,能更好地认识这些课堂教学的优胜之处和个别的缺憾。全书融教者对文本的解读、课堂教学、教后反思与专家的评析、点拨、矫正于一体,对高中语文教学富有启发意义。
關於作者:
张敏,1981年10月生,语文高级教师,现任职于合肥八中教育集团铭传高级中学。系安徽省名特级教师工作室吴忌工作室核心成员、市级学科带头人,全国语文名师李仁甫生成语文团队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专业期刊发表教育教学稿件五十余篇。有教学案例入选《语文教学艺术镜头
目錄
辑 从细小处切入


01.每一个生命,都让我们牵挂
——《祝福》教学札记
点评
好的教学要有好的引发/陈继英

02.从批判性思维视角组织教学
——《荆轲刺秦王》教学札记
点评
“批判”金针度与人,藕花深处美生成/成少华

03.细节,请细细品读
——《项脊轩志》教学札记
点评
让学习真正发生/郭跃辉


第二辑 于破题中推进


04.依体解构聚焦难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札记
点评
在比较中实现熟悉与陌生的相乘/汲安庆

05.依“劝”破题披文入理
——《劝学》教学札记
点评
文本教学价值的转化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欧阳林

06.依题寻道探文明理
——《过秦论》教学札记
点评
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黄争荣

07.一次课前演讲改变了一堂课的进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札记
点评
也谈教学的境界和艺术/程浩平


第三辑 因品悟而抵达


08.依托学情突破难点
——《荷塘月色》教学札记
点评
让阅读教学真实发生/肖培东

09.这并非闲笔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札记
点评
散文教学“散”与“闲”/吴忌

10.赏字析句质疑问难
——《师说》教学札记
点评
批判性阅读教学要把握好“五个度”/邹天顺

11.对话“君子”的背后
——《劝学》教学手札
点评
在常识处洞开幽微深邃的世界/段增勇


第四辑 在生成中突破

12.紧扣重难点动态显生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札记
点评
新闻教学中的生成味道与语文底色/李仁甫

13.用好三类号课堂妙生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札记
点评
“学习中心”的建立与呈现/陈兴才

14.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舞蹈
——《项羽之死》中“垓下之围”教学札记
点评
合理预设有效生成/周丽蓉

15.在动态生成中“裸”出精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札记
点评
自由呼吸的课堂/陈淮高

附录

静水流深,方见其真
——《沙之书》听课札

从视角观照生成课堂

回望一段相约成长的生命时光

后记 努力活成一束光
內容試閱
01.每一个生命,都让我们牵挂
——《祝福》教学札记

清明放假回来,我开始上《祝福》。这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时间为我们与文本相遇创造的一次机会。师生刚刚从祖先的坟前跨进教室,肯定也思考过死亡。

小说中这样一句话——“(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浩浩天地间,每一个人都如一粒不起眼的尘埃。祥林嫂正是那万千飞扬的尘土中的一粒。这篇小说的作者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祥林嫂也应该和我们有关。

肖培东老师讲过:“课堂需要有和文本匹配的场景和氛围,但天地的营造只是辅助。”此刻,站在讲台上的我,又会把学生带到哪里呢?

一、课文导入

上课伊始,便有了这样的导入:

清明刚过,想必大家一定祭奠过祖先,也思考过死亡。不管怎么样,人们对亡人总是怀有一份关注与尊重。但是,有一个人死去了,却并未享受到这样的礼遇,哪怕是礼节性的。这个人,就是祥林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说《祝福》,去审视这样一个人。

课前,多数学生已经阅读过这篇小说。这样的导入后,学生们也似乎陷入了沉思。这,恰恰是上课需要的状态。于是,便直接切入对文本的解读。

二、文本解读

“这样一个人,她死亡时,周围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她的呢?请同学们先找出相关语段,再大声地读一读。”我慢慢地说。

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相关段落:在课本的第16页。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我又让大家齐读了一遍。

(一)阶级的冷漠

很快,学生便发现:四叔、短工、“我”对祥林嫂的死亡这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同的。于是课堂上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四叔说:‘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的‘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说明了什么?”我问。

“‘这个时候’是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的时候。这说明四叔这个人只关心祝福的事,不关心祥林嫂的死亡,足见其自私和冷酷无情。”

受我提问的启发,“‘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又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问。

课堂上有了沉寂。

我提示:“这是个什么句式?这里的‘谬种’是什么意思?”

“四叔把祥林嫂叫‘谬种’,注释里说‘谬种’是坏东西。在四叔的眼里,祥林嫂是个东西,而且是个坏东西,只是不是个‘人’。他不把祥林嫂当‘人’看,又体现了四叔对祥林嫂这个生命的漠视。”

“这句当中,‘这’字就是‘这个人’的省略,但四叔不说‘这个人’,而是说‘这’,也体现出其对祥林嫂的不屑。”

“这里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四叔对祥林嫂在这个时候死去还有些愤怒。人都死了,他还愤怒,足见其毫无人性。”

“那么这里的破折号呢?”我又问。

短暂的沉寂后,我再一次提示,“请大家关注句意”。

“破折号,带有解释、强调的意味。破折号前面说是‘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说的话比较含蓄,可能四叔觉得心中的不满表达得还不够直接,便又叱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足见其内心的不满与愤怒,更加凸显四叔的自私和无情。”

学生们开始深入文本。他们开始明白四叔只说了一句话,便可以读出如此海量的信息,讨论也变得更加热烈。

(二)弱者的悲哀

趁热打铁,我请大家梳理短工听到祥林嫂死讯时的表现。

“这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死了。”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借鉴上文对鲁四老爷的一句话的分析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的路径,得出了短工对祥林嫂死亡的冷漠、漠不关心等信息。不过,我乘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封建大家族的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展现出冷酷无情、毫无人性的神情,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因为鲁四老爷是社会的上层;但是同祥林嫂处于同等地位的短工,为什么对祥林嫂的死亡也是如此的漠不关心呢?

这个问题又让课堂有了短暂的沉寂。

不过一个眼尖的同学似乎发现了我表述的问题。

“老师,此时的祥林嫂,是乞丐,而且还乞讨了很长一段时间,连碗都破了,拄着的竹竿下端开裂了。她此时地位比短工要低。”

“那又说明了什么呢?”我笑着轻轻地问。

“说明短工毫无同情心。”

“说明短工自视高祥林嫂一等。”

“说明短工他不觉得自己像祥林嫂一样,都是处在社会的底层。”

“短工嘛,连长工都不是。祥林嫂好赖曾经在四婶家做了几年的长工,短工是临时请来帮忙的。”

学生们开始慢慢地说到点上,我点拨:“这体现了短工怎样的性格特征?”

“麻木”“心里有等级观念”“他不知自己地位低,甚至瞧不起比他地位还低的人”。

至此,学生对短工的挖掘才开始进入小说文本的较深层次,为后面的讨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三)人性的萧索

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的死亡态度很明显同四叔、短工是不同的。这一点从“我”心情的变化就看得出来。因此,梳理“我”的心情变化必然成为这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大家分析了四叔和短工对祥林嫂死亡的态度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这场对话的连接人,以及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我”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学生很快发现,这一对话片段中没有较多的语言描写,有的只是大量的神态和心理描写。

“‘我’的态度,体现在文中描写‘我’的神态、心理的词语当中。”

“这些词语主要有哪一些呢?能否梳理一下。”

很快大家便找到了相关的词语:诧异、不安、赶紧、突然紧缩、脸上大约也变了色、惊惶、宽慰、轻松、负疚。

“除了这些,还有吗?”

学生一时语塞。“请大家朗读‘负疚’一词后的内容以及下一段,看看‘我’还有什么样的情绪?”我说。

“我想打听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又怕四叔不高兴,怕他说我也是个谬种”,而且“吃饭闷闷的”。

“这一节倒数第二段写祥林嫂死后鲁镇的景象时候,从侧面烘托出一种萧瑟。实际也是我内心的一种表露。”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这一段中说,‘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可以看出‘我’内心对人们的愤慨。”

“但是这一段结尾又说‘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一学生追问。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转问:“有同学可以解答吗?”

“注释6里有一句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作出回答:编者说,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是愤激而沉痛过后的暂时舒畅。一个被当作‘陈旧的玩物’的卑微生命在这样的世界里死去,可以让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世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祥林嫂这个卑微的生命也可以得到超脱,不再被侮辱、不再被损害。所以‘我’心里又舒畅起来,这样的舒畅并不是‘我’真实的情感,而是愤激的反语。”

“很高兴大家能从四叔、短工、‘我’对祥林嫂的死亡的态度中看出了‘人’,看出了对生命的关注。那么,这个卑微的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人们又是怎么对待她的呢?请同学们继续梳理小说的相关情节。”我惊喜地说。

学生很快便有了“战果”。

“祥林嫂初到鲁镇来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先试工再雇工。”

“四叔家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清算了工钱,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她被人从河边绑去,一个帮着,一个抱着,拖进船去了,堵住了嘴,捆了躺在船板上。”

“被绑回家以后,以八十千的价格卖给了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

“丈夫、儿子死后,大伯叫人收了她的房子。”

“再到鲁镇时,因做工不麻利,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四叔告诫四婶,祭祀时不要祥林嫂沾手。”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

“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

“柳妈取笑她、恐吓她”“老女人们嘲笑她”。

总之,人们把她当作玩物和笑料!

“的确,现实的世界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也就是说,这个生命是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是多余的。所以她的生与死,已和她所处的那个世界无关。”我这样总结。

“既然祥林嫂的生死,在鲁镇的人们(包括鲁四老爷、婆婆、大伯、柳妈、短工、鲁镇的老女人们等)眼里与自己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我’这样一个早已离开了家乡、在鲁镇没有房子的人听到她的死讯时,要比生活在鲁镇的人们的心情要复杂得多?”当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大喜。

“为什么呢?”我把疑问抛给学生。

短暂的沉思过后,课堂上又产生了新一波的精彩。

(四)呐喊的远方

“‘我’是谁?‘我’是一个离开家乡的知识分子(过去离开家乡主要是因为读书或做官),连在鲁家说一不二的四叔,对我也算是客气。这说明‘我’在四叔心里还算个人物,‘我’关注着祥林嫂、同情祥林嫂,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我’住在城里,四叔祥林嫂他们住在乡下。说明‘我’同他们不一样,一个城里人关注乡下人,说明‘我’关注城乡的区别,‘我’所代表的城市文明与他们所代表的乡土文明有着思想认知上的冲突。”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小说中的‘我’关注祥林嫂的命运。实际上,寄予了作者对个体命运以及群体(国家)命运的关切,也体现了前面同学讲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

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后,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和你、和我、和我们有关。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关注每一个生命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环境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同学们刚刚讨论分析的,实际上是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大家还可以在小说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写的是社会环境?除了社会环境,这篇小说中还有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这些自然环境描写有着怎样的意味?我们下节课继续赏析。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心里对主要人物祥林嫂除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深度的生命关怀。这自然为后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探讨人物命运变化的缘由(即主题)做了较好的铺垫。学生们由关注祥林嫂以及这篇小说中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而开始关心现实中的小人物的命运。生命的情怀便开始在学生的心里扎根,甚至已经发芽。我相信,假以时日,碰到合适的气候与土壤,学生的心田里一定会开出一朵关乎人性与生命的桃花。


(原载《读写月报》(语文教育)2017年第9期)


【点评】

好的教学要有好的引发
陈继英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其内容为大家所熟悉。但是,真正要将这篇课文教好,真正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真正让学生走近鲁迅的情感世界,并不容易。看到张敏老师的《〈祝福〉教学札记》,其有层次的教学设计和较好的引发技巧,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笔者曾在拙著《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一书中提出:“人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引发,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更在于引发。”什么是教学引发?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设置问题、组织讨论、评价点拨等教学手段,引导、启发、发动学生进一步阅读、思考、体验、探究学习内容的一种教育教学艺术。我认为,这种教育教学引发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比精心传授知识乃至讲究传授知识的技巧方法更重要。张敏老师的《祝福》教学,是运用引发教学艺术较成功的课例。

一、营造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真正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探究兴趣浓,参与度、思考度高。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的内在原动力。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而且还要有卓越的教学引发艺术,而这种引发艺术要素之一,就在于营造良好的与阅读文本相契合的学习氛围。

张敏老师的《祝福》教学,正好选在清明节放假回来这个节点,他说:“这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时间为我们与文本相遇创造的一次机会。师生刚刚从祖先的坟前跨进教室,肯定也思考过死亡。”教师这样思考教学问题,很好地把握这样的教学良机,说明张敏老师深深懂得语文课堂学习是需要有和文本相匹配的良好氛围的,这样的氛围能够引发学生浓烈的学习探究兴趣。

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才有用“导入语言”进一步营造这种学习氛围的方法。这样,学生探究有关生命死亡内容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张敏老师的上课导入
“清明刚过,想必大家一定祭奠过祖先,……去审视这样一个人”,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沉思和探究的氛围,这正是高效课堂所需要的学习氛围。因为,这种氛围和导入,很好地把学生的人生体验与文本自然而然地有机关联起来,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文本内容的强烈欲望。

二、巧设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层面的体验与思考

高效课堂教学是生本、师本、文本三者的和谐共振,是教师引发学生对文本做有效深入阅读、思考与探究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好的问题设计,既是搭起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互动交流研讨的桥梁,又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的关键。

张敏老师设计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文本人物语言与态度到人物内心,由麻木的等级观念到人性的考量,由此再进一步探究鲁迅先生对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态度和写作的意图。这种问题设计与引发,颇具匠心——

1.四叔为什么说:“不早不迟,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同祥林嫂处于同等地位的短工,为什么对祥林嫂的死亡也是如此的漠不关心呢?

3.作为这场对话的连接人,以及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我”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4.“我”这样一个早已离开了家乡、在鲁镇没有房子的人听到她的死讯时,为什么要比生活在鲁镇的人们的心情要复杂得多?“我”究竟是什么人?

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互动探讨,步步推进,很有层次性,直到引发学生探究鲁迅对待底层人物悲惨命运的态度,探究其创作意图,实现训练学生深层次思维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既行云流水,又有高潮与波澜,很为难得。

三、用生生互动,引发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探究

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要引发学生对人性和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引导学生对人性和现实生活作深入探究。可以说,课堂教学中,根据阅读文本引发学生对人性问题作深入探究,是语文教学文学类文本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祝福》教学中张敏老师用自己不露痕迹的引导和铺垫,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实现了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探究,可圈可点。

课堂导入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文本解读环节用系列问题引导。当课堂出现沉寂时,张老师再及时铺垫引发:“这是个什么句式?这里的‘谬种’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就被“点”开了,于是就出现了学生发言讨论的“高潮”——

“四叔把祥林嫂叫‘谬种’,注释里说‘谬种’是坏东西。在四叔的眼里,祥林嫂是个东西,而且是个坏东西,只是不是个‘人’。他不把祥林嫂当‘人’看,又体现了四叔对祥林嫂这个生命的漠视。”

“这句当中,‘这’字就是‘这个人’的省略,但四叔不说‘这个人’,而是说‘这’,也体现出其对祥林嫂的不屑。”

“这里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四叔对祥林嫂在这个时候死去还有些愤怒。人都死了,他还愤怒,足见其毫无人性。”

再如,在“呐喊的远方”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认识到“我”是个离开家乡的知识分子,“我”住在城里,四叔、祥林嫂他们住在乡下。“我”作为城里人,却关注乡下人,说明“我”关注城乡的区别,是“我”所代表的城市文明与他们所代表的乡土文明有着思想认知上的冲突。有学生还联想到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小说中的“我”关注祥林嫂的命运,也在反思自己的无能为力,实际上,这是寄予了作者对个体命运以及国家命运的关切。这样的思想认识,都是在教师搭建桥梁之后,在学生互动中实现的思想认识的“飞跃”,而不是老师生硬地灌输。

当然,课堂教学的引发艺术,并不是仅仅着眼于一节课的教学,它是一种涵盖整体教与学的教学方法与艺术。虽然我们这里看到的是张老师《祝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也深知这很难“窥一斑而见全豹”,但是这节课的良好教学设计与循循善诱的引导与引发,确实值得语文老师学习与研究。


(作者系深圳市首届教育名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教育局人生语文工作室主持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