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钱穆作品精选:新亚遗铎(精装)

書城自編碼: 366975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钱穆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7153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42.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相泽沙呼作品集(心灵侦探城塚翡翠+城塚翡翠倒叙集)(共2册)
《 相泽沙呼作品集(心灵侦探城塚翡翠+城塚翡翠倒叙集)(共2册) 》

售價:HK$ 204.7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售價:HK$ 78.2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售價:HK$ 172.5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售價:HK$ 148.4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售價:HK$ 147.2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牛津大学课堂讲义,带你重新审视俾斯麦与德国近代史!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埃克,用全新的视角,重新为你解读德意志统一的神话!世界历史)
《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牛津大学课堂讲义,带你重新审视俾斯麦与德国近代史!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埃克,用全新的视角,重新为你解读德意志统一的神话!世界历史) 》

售價:HK$ 68.8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解析
《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解析 》

售價:HK$ 102.4
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延伸与细化,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巨作,深度解析欧洲的发展真相)
《 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延伸与细化,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巨作,深度解析欧洲的发展真相) 》

售價:HK$ 158.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9.8
《到山中去(张晓风散文·全彩珍藏版)》
+

HK$ 69.6
《鲁迅经典文集 精装读书会》
+

HK$ 1443.0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八种九卷)》
+

HK$ 26.1
《海行杂记》
+

HK$ 59.8
《忆着烟村旧风景》
+

HK$ 37.8
《毛泽东诗词欣赏(国民阅读经典·平装·插图本)》
內容簡介:
1949年钱穆先生南下香港创立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4年辞职,先后凡十六年,呕心沥血。本书即是作为教育家的钱穆这一段人生历程的重要记录,汇集其主政新亚书院期间对学生的各种讲辞,包括历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日、校友日致辞,鼓励青年立志,提倡为学、做人并重,讲述传统文化之精要,阐述大学教育之宗旨,体现其矢志不渝且终身实践的教育思想。同时亦包括多篇重要的学术演讲,如《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有关学问之道与术》《有关学问之系统》《历史与地理》《我如何研究中国古史地名》等。我们由此可知钱穆先生在港英时期创办学校、从事教育的苦心孤诣和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坚信不疑。
關於作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錄

新亚学规
新亚校徽
新亚校歌
校歌手稿
亚洲文商学院开学典礼讲词摘要(新亚校刊创刊号)
招生简章节录
新亚书院沿革旨趣与概况
告新亚同学们(校刊二期)
敬告我们这一届的毕业同学们(校刊三期)
新亚精神(校刊四期) 附 :校闻一束
新亚五年(校刊五期)
欢迎雅礼协会代表讲词摘要 附 :校闻一束
一九五四年除夕晚会讲词摘要
校风与学风(校刊六期)
新亚书院五年发展计划草案节录(校刊七期)
研究所计划纲要
新亚校训诚明二字释义 附 :校闻一束
新亚理想告新亚同学(校刊八期)
农圃道新校舍奠基典礼讲词摘要
告本届毕业同学(校刊九期) 附 :新亚书院·亚细亚大学交换学生协定
雅礼和新亚双方合作三年来之回顾与前瞻 附 :校闻辑录
第六届毕业典礼讲词
第九届开学典礼讲词
孔子诞辰纪念讲词
天才技艺大会开幕词摘要
次月会讲词摘要
第四次月会讲词摘要
发刊词(《新亚生活双周刊》一卷一期)
惜别和欢送(一卷五期)
责任和希望(一卷六期)
第七届毕业典礼讲词 附 :本院南洋侨生申请免试入学办法(一卷六期)
告本届新同学(一卷八期)
孔子思想和世界现实问题(一卷九期)
变动中的进步 附 :建校九年大事记
孔道要旨
新亚书院概况序言(一卷十二期)
介绍张君劢先生讲词(一卷十三期)
中国史学之特点(一卷十五期)
知识、技能与理想人格之完成(一卷十八期)
介绍董之英先生讲词(一卷二十期)
择术与辨志(一卷二十一期)
家庭母爱与孝道(二卷一期)
研究生报告指导摘要(二卷二期)
通情达理? 敬业乐群(二卷三期)
为学与做人(二卷四期)
研究生报告指导摘要
第八届毕业同学录序(二卷五期)
开学致词(二卷六期)
友情的交流
珍重我们的教育宗旨(二卷七期)
中国传统思想中几项共通的特点(二卷九期)
欢迎英国大学委员会代表福尔顿博士访问本院讲词
校务概况(二卷十期)
新亚书院十年来的回顾与前瞻(二卷十四期)
本校今后的理想与制度(二卷十五期) 附 :钱校长赴美欧行程
自美来函(一)
孙君鼎宸历代兵制考序(二卷十六期)
人(二卷十七期)
何蒙夫诗境记(二卷十八期)
曾何两先生哀辞(二卷十九期)
自美来函(二)(三卷一期)
自美来函(三)(三卷二期)
自美来函(四)(三卷四期)
美新港雅礼协会公宴讲词
自美来函(五)(三卷五期)
自美来函(六)(三卷六期) 附 :钱校长伉俪讲学归来(三卷七期)
三十四次月会讲词(三卷八期)
中国史学之精神(三卷九期)
第二期新校舍落成典礼讲词(三卷十期)
从西方大学教育来看西方文化(三卷十二期)
让我们过过好日子(三卷十三期)
课程学术化? 生活艺术化(三卷十四期)
从新亚在美校友说到校友对母校的重要性
关于新亚之评价(三卷十五期)
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
关于丁龙讲座(三卷十六期)
本刊进入第四年(四卷一期)
欢祝本届毕业同学(四卷三期)
竞争比赛和奇才异能(四卷四期)
第十届毕业典礼致词
《论语》读法(四卷五期)
秋季开学典礼讲词(四卷六期)
327 孔诞与校庆讲词(四卷七期)
欢迎罗维德先生(四卷八期)
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四卷十期)
关于学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四卷十三期)
学问与德性(四卷十七期)
中国历史上关于人生理想之四大转变(四卷二十期)
写在本刊五卷一期之前(五卷一期)
回顾与前瞻(五卷三期)
对十一届毕业诸君临别赠言(五卷四期)
新亚书院文化讲座录序
有关学问之道与术(五卷五期)
英国文化协会赠书仪式中致词
校庆日劝同学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五卷七期)
秋季开学典礼讲词(五卷八期)
孔诞、校庆及教师节讲词(五卷九期)
有关学问之系统(五卷十三期)
读书与做人(五卷十五期)
衡量一间学校的三个标准(五卷十六期)
历史与地理(五卷十七期)
学术与风气(五卷十八期)
第三期新校舍落成典礼讲演词(五卷二十期)
新亚艺术第二集序
礼乐人生(六卷一期)
对十二届毕业同学之临别赠言(六卷五期)
月会讲词 / 540 漫谈《论语新解》(六卷八期)
秋季开学典礼讲词(六卷九期)
庆祝中文大学成立
孔诞暨校庆纪念会讲词(六卷十期)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六卷十五期)
关于我的辞职
校风与学风(六卷十六期)
事业与职业(六卷十七期)
述乐记大意(六卷十八期)
中国文化体系中之艺术(六卷二十期)
《新亚生活双周刊》第七卷首期弁言(七卷一期)
从中西历史看盛衰兴亡
学问之入与出(七卷三期)
推寻与会通(七卷四期)
对新亚第十三届毕业同学赠言(七卷五期)
我如何研究中国古史地名
上董事会辞职书(董事会档案)
有关穆个人在新亚书院之辞职(七卷六期)
致雅礼协会罗维德先生函
校庆日演讲词(七卷八期)
谈《论语新解》(七卷九期)
亡友赵冰博士追思会悼辞(七卷十一期)
赵冰博士墓碣铭
悼赵故董事长两挽联
《大学》格物新义(七卷十四期)
校友日讲词
《史记导读》序(七卷十七期)
韩文导读序
新亚二十周年校庆典礼讲词(十二卷八期)
人物与理想(十二卷十期)
我对于雅礼新亚合作十七年来之回忆(十三卷十五期)
事业与性情(十四卷三期)
王道先生碑文(十四卷十六期)
悼念苏明璇兄(《新亚生活月刊》五卷二期)
附:敬悼青瑶师(钱胡美琦作)(《新亚生活月刊》六卷七期)
新亚书院创办简史(新亚书院四十周年校庆特刊)
新亚四十周年纪念祝辞
內容試閱
衡量一间学校的三个标准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春季开学典礼及五十八次月会)

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在每学期开学典礼和结业礼中,我总讲一些关于半年来学校的进步,和对下半年的希望。此即我常所讲之回顾与前瞻。

今天我的讲题,可称为:“衡量一间学校的三个标准”。我将把此三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新亚之已往。

衡量一间学校的个标准是物质上的,包括建筑和设备,那是具体摆在那里,可以与人共见的。

此刻我们第三期校舍建筑已完成,香港政府今晨正派员来查验,已予通过,下星期便可正式使用。记得我在第二次校舍落成典礼和以后好几次月会中,都曾再三说过:“待第三期校舍落成后,我们学校在建筑方面,暂时将不会再增加。”到今天,第三期校舍落成了,我们也确可认为在校舍建筑上已粗具一规模,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除建筑外,更重要的,则属内部设备。如图书馆和理学院各科实验室等,此刻也在日求充实中。回想我们学校在桂林街以前,曾有半年,只借人家一所中学的两个课室,夜间上课。以后搬到桂林街,又扩充到嘉林边道,后始在此地自建校舍,至今已经过三期的建筑。在初,真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今天的 “新亚”,总算已成为一间小规模的学校,已算奠定了一个相当的基础,值得我们满意。

衡量一间学校的第二个标准,我们要问那间学校拥有多少教授和开设几多课程?乃至这间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究如何?在桂林街时,我们只有极少几位教授。到今天,我们教授人数,专任兼任,比较当时,何啻增加了十倍二十倍。关于我们学校诸位教授在学术上的地位,我们固不便自吹自许。但诸位既是来此就学,在诸位心里,也自应明白。至少在我本人,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大家。我们历年聘教授都不是随便的,各教授的学历资历和其学术成就如著作论文等,这些也都是具体可以与人共见的。至少我们学校的教授人选,应不会比别的大学太差了。这也不单是把来和香港一地相比,即把来和目前乃至以前国内的大学和世界各国大学相比也如此。我们的教授们,有些在学术上有地位、有名誉,他们有著作、创造,而且大多数并不单是一位专一从事讲堂教课的教书先生,而同时是一位继续从事研究的学者。当然,我也不好说我们的教授每一位都如此。我们只是一间五百学生的学校,论我们的教授阵容,就其比数言,定可说决不比国内和国际大学的教授阵容过于相差了,这是我至少可以说的。因此我们当前所拥有的教授阵容,也该值得我们看重。而且诸位更应知道,一位教授只要在学术上真有成就、有地位,则其成就与地位不仅限于今天,至少该有十年二十年以上的继续价值。因此,也可说他们的成就不单是今天的,而还是明天的。这层诸位应该郑重认识。

其次,学校所开课程,一部分亦可代表教授们的成就。我们在桂林街时,虽然设有文、商两学院,但所开课程,却简陋得可笑。如文学院,文学、历史、外文只合设一个文史系。商学院情形也如此。到今天,我们络续增设有十二个学系,共有了三个学院。诸位当知,一间大学要添多一学系,增辟一学院,那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如我们文学院添设艺术系,开始甚困难,我们既无经济准备,在校务会议和校董会议上,都引起了很多辩论,才获通过设立。当时我曾说:“我们的艺术系真是从无到有,恰如新亚的缩形。”虽然到今天,我们艺术系的成绩仍不够理想,但总是我们新亚一特色,社会上各方面也都很看重这一系。至于此后我们能否扩大成立一艺术学院,乃至有一所像样的艺术馆等,这正待我们的努力。

我们若用第二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新亚,把来回比在桂林街时的情形,我想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进步,也并不比在校舍建筑和图书仪器设备方面的增加,特别慢了些。

另外,要讲到学生的表现。

新亚从开办以来,同学们的读书风气可说一路都很好,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如我们研究所的成绩,可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研究所所出《学报》,早开始,多数是外边人写文章。到今天,已减到极少了。大部作品,都是本所导师和助理研究员的成绩,显见这是进步。又如:学校的《学术年刊》,那是代表全校各系教授们的研究成绩的。虽较《学报》为后起,但也已有其同等的价值和进步。另如:《生活双周刊》,报道学校同学们的团体活动,又刊登一些先生和同学的讲演或文章。又如经济、外 文、中文、艺术各系,都已出版或在筹备中,有各系自己的刊物, 而且也都有很充实的内容,这也是代表成绩的。

至于毕业离校的校友,已有十一届,在国外大学深造的比数 相当高。我们全校学生,每年不超过五百个,但在海外的,到现在不止五十人,且能在有名的国际学府获得学位,而在国 内外大学正式任教的也已不少,已有了五六人以上。虽然数字像 不算多,但论比数,则决不算少了。

我们若以标准,即物质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新亚,从无到有,短短十三年,现有成绩差可自慰。若用第二标准,即在学术研究上来说,我们幸运地能请到很多好教授,也有很多好学生,凭他们的学术成绩为新亚争光,此十三年来,实在也可使人满意。只是学术上的标准,不易看。如外边有人来参观,只看建筑,看图书仪器设备。纵说我们有《学报》,有《年刊》,有教授著作等,匆匆不易看。也不是只我们有,别人家没有。这一标准固重要,而衡量却不易。我们不好自己尽说自己好,要等别的识货人说,才算有意义。

这一假期内,吴副校长赴美出席杜威年会,顺道去耶鲁、哈佛等好多所和我们有关系的著名学府。他来信说:他接触到很 多我们毕业的校友,和那边关心我们新亚的人。他所得印象,也很使我们得一些安慰。有几所大学,他们提起希望和我们能在学术上有紧密的合作,许多则愿在经济上帮助我们。诸位须知:我们只是一间十三年历史、只有五百学生的一所小学校,我们可能与具有十倍以上的历史,二三十倍以上学生的大学在学术上有合作,这是何等值得安慰的事!这层,待副校长回来,我想请他与诸位详细作一番谈话,让他告诉诸位。

回想我们在桂林街时,当时只希望能租有十间二十间房间作校舍,已很不易。今天我们有了三期的建筑,这真是大进步。但这种进步究不是了不得,只要有钱,就能有建筑。而且学校价值也不在建筑上。换言之,没有大建筑,甚至没有建筑,纵使是租屋设校,也可不失为一所有价值的学校。而且校舍建筑,也有个止境,再往前建筑尽多,价值却不免要递减。又如图书和仪器等设备,这种扩充,应是没有底止。但仍不是一个学校所值重视的。所值重视的,还是我们的成绩。此十三年来,究竟我们在此方面进步了多少?如教授们固然不断在研究,不断有新著述出版,但在学术上究竟有多少进步?那是不易言的。我们此十三年中,校舍可以从无到有,图书可从一本添到十万本,只要有经费,那些都容易。但求学术进步则甚难。甚至不但不进步,可能有退步。至少就我个人说,这几年在学问上,实是退步了。实因没有时间,潜心学问。遇执笔为文,总不比以前那般从容探讨,精心结构。现在写文章,往往竟是逼来的。我常因此自惭。就我们学校论,教授阵容是充实了,课程编排也扩大了。但如把近几届毕业同学的成绩来看,难道也比前几届有很大进步吗?又难道可以说定没有退步吗?

我们的学业成绩万不能自满,要求天天向上,求能在国际学术水准上有份。若说校舍,不及哈佛、耶鲁,不及港大,甚至不及崇基,这些都可不论。但我们的学术水准,则决不可不论。只因此一标准衡量不易,也可说我们自己了不起,关起门来自称王,由我们自己夸张,别人也难辩。正因这方面的标准很难定,因此我们更该虚心,更该求上进。其实我们能用一个很高的水准来作衡量的话,那就十分容易了。

我们讲学问,万不可你我彼此相比。若讲历史,来和司马迁相比,或司马光相比。讲哲学,来和朱子、王阳明相比,不是很易知道自己的渺小吗?只有知道自己渺小,才能奋进,叫你有希望够标准。

我们在此标准上,即第二项学术标准上来说,我们实该时时 警惕。我们需要一种做学问的胸襟和气度,不要比较学年分数,比较所得学位高下,比较毕业后职业。该在学术上把标准尽量提高,应以此一门学问中成就者来比。应知:他们也和我们一般,我们应该有志和他们作比。如我们理学院的同学们,大家和不久以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金的我们两位中国青年学者来作比,便知道我们新亚目前的学业水准太不够。

可是我们评论一间学校,仍有第三标准,这就是我们校歌里所唱的“新亚精神”。所谓精神,这标准则更是难说了。

如何叫作新亚精神?让我从浅显易明处说去。犹记我们期校舍落成,捐助我们建筑的某基金会适有人来参观,他表示很满意。我问他满意在哪里?他说:他知道香港房租贵,但我们的校舍全不在此着想,不仅无教授宿舍,连学校办公室地位也很小,而图书馆和课室却大。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的新亚精神了。精神,本应能随处流露,也可流露在建筑方面的。

去年有一位哈佛燕京社的先生,来看我们研究所。我说:“我们的研究室太小了。”但他道:“我们的更小呀!”这是确实的,我去哈佛时,确看到他们的导师室并不比我们的大。

我们学校建筑占地面积虽小,但拿我们的图书馆和教授研究室来讲,在整所建筑中,比例实在不小,也可说很大了。因此只从我们的校舍看,也可看出一部分新亚精神来。

当我们期校舍落成,曾有一位日本京都大学的前任校长来参观,他说新亚很有些处像京都大学。我不知道他说那句话时,在哪一方面欣赏着我们,而把新亚和京都大学比。无论从历史上,从现实上,像是无可相比。我想:那位校长所欣赏于我们的,也即是一种我们的精神流露吧。

但何谓精神?仍难讲,我将改说是一种气象吧。诸位学哲学文学的,都知道宋代大儒喜欢讲气象。我想艺术系的同学们,也该知道这“气象”二字。我从前在北平时,北大的气象是这样, 清华的是那样,燕京的又是另一样。一校有一校的气象,常在学生们身上显露出。因教授可以同时在几间学府里兼课,就很难在他们身上显露出某一间大学的气象来。但从学生身上则很易见。每间大学各有其特殊的气氛,即如美国哈佛与耶鲁不同,英国牛津也与剑桥有不同。衡量一间学校,能注意到他们的特有气象,那是更不易的了。其实学校气象,主要还从学生身上见。学生在不同的学校,会有他们不同的风度和格调。如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度和格调,商人和官僚也有商人和官僚之风度和格调,军人艺术家各有他们各自的风度与格调。同样,作为一个大学生, 他亦该有大学生的风度与格调,然后才有风度与格调上之不同处。以前在内地,一个青年跑进大学,尤其是进了那些有名的大学,他自会觉得他走进了另外一个新天地。他所接触到的都是新,不到一年两年,在不知不觉间,他自会具有一个大学生的风度与格调。可是在今天此地,我实在没有见过真正具有某种风度与格调的大学生。老实说,在殖民地统治下的大学教育,也不容易培养出我所谓的有风度格调的大学生。诸位有机会到外国去,便知道我此刻所说的真确性。

现在我再说,要拿教授水准和课程内容来衡量一间大学,已是困难了。若要把大学生的风度和格调来衡量,那便更困难。新亚在此方面,也实在可惭愧。从此一标准来讲,我觉我们新亚还不像是一间大学。

诸位或要问:所谓大学生的气象和格调究是怎样来的呢?我想有两点可以说:一是每一个大学生应有一个人生理想。一个青年跑进大学,至少应培养出他个人的一个人生理想来。如他看到大学里面的教授们,有哲学家,有科学家,总会引起他一番羡慕向学之心,这就把他的人生理想提高了。至于他在课程方面所接触到的种种人生境界,那自然更广大更高深。诸位来此就学,注册上课,所接触的只是些课程和分数单,可能对一位教授学问人格上的高低深浅,一切莫名其妙。如此般的印象,怎会提起理想,接触到新境界?

我曾屡次告诉诸位:诸位来学校不可只重文凭和学分,要紧的是,能有一个人生理想,一番人生向往。一个宗教徒,他懂得向往天堂和上帝。你且问他天堂的情况,上帝的高矮肥瘦究怎样?他自然不知道,但他总有了这一番向往。我上面说我们要有人生理想,这也并非有具体内容可说。只要有此一向往,有此一想像,就是了。倘若一个人真能具有了如此的向往和想像,他的气象自会不同,他的格调也自会不同。接着第二步他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因此而不同了。

我幼年曾在一中学读书,有一位体操先生,他给我印象很深。他是一日本留学生。有一天,我们上体操课,他跑到操场后说:“你们真不像样。”跟着他说起他在日本时,曾听人说:有一位大将临出军前检阅军队,那位大将一跑到检阅场,便说:“这样的军队不行,出去定会打败仗。”他退下,号召部属,叮咛教诫。过了几天,再去检阅。这一次,他满意了。他说:“像样了,可以临阵打仗了。”我常觉得,走进我们新亚,似乎缺了些什么似的。我虽说不出来,但也可说在精神方面,在气象方面,总有些不够。诸位若是信教的,当你走进一所教堂,自会觉得和教堂外面有不同。进到一所理想的大学,简单说,也该有些和外边不同才是。

我们又常说中国文化,究竟中国文化要处在哪里?前几年,曾有人提起此语问我。我总回答说:“中国文化要处,是它的道德精神。”但到现在,我觉得此话不够鲜明。我想,中国 文化之重要、特殊处,乃在其能看重学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以日新月异地上进。这种向上和前进,乃是人格的表现,但不一定便是道德的表现。由外面看来,像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道德和不道德的鲜明界线之存在。但在其内心人格上,是可日有上进,实不平常的。信上帝,进天堂,是死后事。但是讲到孔子之道,中国文化之所重,则全在我们未死之前这一生,全在当下平常日用间。朱子曾说:“读《论语》。今日读一章,明日便该觉得自己像换了一个人。”这已说到中国人讲学问之深、同时切近处。诸位今天进大学,要能在明天也觉像是换了一个人。而且日日该如此。一日复一日,学无止境。“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在我们内心境界上,有一个天天上达、欲罢不能之境,这始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学问和独有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要表露给人家看,所以说“古之学者为己”,又说:“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曾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内心境界,真是天天在进步。又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知:箪食、瓢饮、陋巷,在外面的人尽可见,看来好像总如此。但讲到里面,颜子的内心方面,则天天在进步,所以他觉得是可乐。孔子亦说:“我见其进,未见其止。”

我前面曾说:我在新亚此十三年中,学问是退步了。或许诸位可以说,我虚心,或能谦。但我总不能说我的做人退步了。因每一人之学问,可以停滞不长进。但论人格,却只能进,不能退。又且此种进步,只有自己一人知,不能为别人知。浅言之,如诸位毕业后,去当一小学教师,每月得薪二百元,如此一年复一年,可以老做一小学教师,老得月薪二百,这也无所谓。但论做人,便不能老如此无长进。我们要能活在一个精神境界里,要在自己人格上,不断有上进。一个人从童稚到白发,那只是身体物质上变化。这种变化,一切禽兽生物都有,却不是上进。我们做人,从幼到老,也不是上进。上进则在精神上。

物质上的,只关外面幸运,与人的内在价值无关。孔子所讲的道理,即中国文化之独特、有价值处,是要懂得人之一生,在他内心应能天天有进步。每一人有他一分可能的理想与境界。诸位若知道这一点,人生乐趣与人生大道都在此。并可由此 知道中国文化之高深独特处。我们新亚在这一层上,似乎还是缺乏的。所以我今天要特地提出,使诸位知道,这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也该是我们新亚精神。

我希望诸位以后能从具体的学术研究,慢慢走上路,各从自己内心能酝酿出一番理想,一番向往来。又能由此培养成一种学者风度和学者的格调来。人人如此,便成为新亚一校之气象与精神。到那时,新亚才始有与其他学府之确实不同处。将来要能到这一步,新亚才算成功了。但此事不易,我现在只能把此意告诉诸位,让大家有此一番想像、希望便是。

至于有人批评说:从前新亚像是个大家庭,现在师生间关系不像从前般好。但要知道一个家庭中,子女长大了,气象也会有不同,不可让孩子老是像孩子。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太拘泥。又有人说:从前新亚同学,都向外称赞新亚好,鼓励大家来新亚。现在同学有在外面批评学校,说学校的缺点。我想这也没有关系。正如一个贫家子弟,怕人家说他家穷。但一个富家子弟,却又怕人家说他家富。他常会说我们经济并不宽裕呀!或许说我们还得借债度日呀!从前外面不知道新亚,所以同学们尽向外说新亚好。现在外面知道新亚,我们的同学们却觉得其实也不过如此吧。那是人情,不足为怪的。其他许多讲从前新亚好,现在新亚不如从前的,在我想来,那都不尽然。若把我今天所讲第三标准来说,可说从前到今天,都还不够格,都不符理想,这一层却待我们大家努力的。

这是我今天特别提出来勉励大家,要能共同向往去追求的。
(五卷十六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