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內容簡介:
本书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理论与技术,注重微生物基础知识与专业实验的有机衔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原理与技能的结合,重点论述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任务、意义、范围及指标;检验条件、技术与程序;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本书可供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的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对相关领域的科研、食品安全检验人员、生产单位从业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曾峰,博士,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分子营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5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刘斌,博士生导师,留美博士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福建省健康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与益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主要从事基于现代组学技术的食品功效成分介导肠道菌群对糖脂代谢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海源与陆源复方营养保健食品开发、菌草及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Nature、Cell Research、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30多项获得授权。
目錄 :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来源与途径
第二节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对人类和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任务及意义
第四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及指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条件及基本技术
第1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条件
第二节 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食品微生物生化试验与抗原-抗体反应
第1节 微生物生化试验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
第1节 检验样品的采集
第二节 食品样品的处理
第三节 食品样品的检验与报告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
第1节 食品中菌落总数及其测定
第二节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第三节 致病菌的检验
第四节 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
第五节 罐头食品商业?菌的检验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第1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二节 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
第三节 基因芯片技术
第四节 其他快速检测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指导
第1节 水质卫生检测实验指导
第二节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实验指导
第三节 沙门菌的检验实验指导
第四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实验指导
第五节 PCR 检测实验指导
第六节 酶联免疫法检测食品中的沙门菌实验指导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常用培养基及试剂
內容試閱 :
近年来, 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 70%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引起的。致病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寄生虫等生物性危害是食品安全主要危害之一,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祸根之一。因此, 学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 加强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 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 防止食品变质和食源性疾病, 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在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编者在综合了国内外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这门学科的理解及教学、科研的积累, 在版的基础上修订了教材。第二版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为依据, 注重微生物基础知识与专业实验的有机衔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原理与技能的结合。第二版的特点是在体系上与版保持一致, 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内容全面更新, 以确保教材与时俱进。
本教材由福建农林大学曾峰博士和刘斌教授担任主编,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李志明高级工程师和福建农林大学赵超教授担任副主编。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绪论由曾峰、赵超、刘斌编写, 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检验条件及基本技术由李志明、王良玉、杨玉编写, 第三章食品微生物生化试验与抗原-抗体反应由李志明、曾峰、姜德铭编写, 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由刘斌、曾峰、宁芊编写, 第五章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和第六章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由赵超、曾峰、刘斌编写, 第七章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实验指导由曾峰、童爱均、周辉编写,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检验常用培养基及试剂由李志明、童爱均编写。曾峰博士和刘斌教授负责全书统稿。浙江大学何国庆教授审阅了书稿, 同时, 本书还得到了福建农林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第1章
绪论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应用微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如何检测外界环境和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种类、数量和特性, 为食品加工中的环境卫生管理和食品生产管理及产品的质量鉴定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以保证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祉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食品在来源地、加工及运输等过程中都可能受到各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 这使得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广泛。此外, 食品微生物检验还具有实用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 通过检验、控制及利用微生物, 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食源性病害, 进而保证食品卫生的安全, 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1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来源与途径
一、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的普遍性导致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或由它们加工成的食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来源, 对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绝大部分?存在于土壤中, 土壤是食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 每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乃至几千亿个微生物, 以细菌为多, 放线菌、霉菌次之, 其他种类较少。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可随土壤的地理位置、土壤的种类以及有机物的含量、生物种类、湿度、酸碱度等的不同而异。
土壤中除含有大量的原住微生物外, 还有随人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污水等进入土壤的异养菌。在这些异养菌中有一部分是病原菌, 虽然它们一般在土壤中容易死亡、存活期短,但个别能形成芽孢的细菌(如炭疽芽孢杆菌) 可长期存在。它们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饮水或直接感染人或动物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
(二)水中的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土壤, 其次还来自尘埃、人畜的排泄物、垃圾、污水等。水因含有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也是微生物广泛生存的天然环境, 且是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来源。
病原微生物可随患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等一起进入水中, 一般因水的自净作用而难以长期生存, 但有些病原菌可在水中生存相当长的时间并成为传染源。水中的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可因水源的不同、污染程度的差异、有机物含量以及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自净作用等而有很大的差别。食品的生产、加工, 以及设备、场地洗刷等都离不开水, 因此水的卫生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食品的卫生安全。
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是用营养琼脂作倾注平板培养, 于36℃培养48h 后计算的菌落数, 它是水体中粪便等含微生物污染物污染水体程度的指标。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饮用水中细菌菌落总数小于100CFU/ mL, 纯水或净化水的标准为小于50CFU/ mL。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由于干燥、流动、日光直射作用及缺乏营养物质, 进入空气中的大部分微生物都会死亡,只有一些对干燥和阳光抵抗力强、能产生芽孢的细菌以及真菌的孢子可长期存在于空气中。大多数病原菌在空气中存活时间短, 一般仅为数小时, 但在阴暗、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能存活较长时间, 所以空气中基本上不存在病原微生物, 仅在患病的人和动物附近、医院周围等处的空气中含有, 可造成飞沫传染。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地面上的微生物伴随尘埃、水滴, 人和动物喊叫、喷嚏、咳嗽时喷出的飞沫等一并飞扬进入空气中的, 而霉菌孢子则常被气流直接吹散进入空气中。因此, 尘埃越多、越靠近地面的空气以及人和动物活动频繁处的空气, 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空气中的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高度、季节与气候、地区、人口居住的密度、风速、动物的数量等。
检测空气中细菌含量一般采用郭霍氏平皿沉降法(表1-1), 即将营养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于检测场所的四角和中央各放置一个, 打开平皿使其暴露于空气5min (有的规定15 ~20min), 盖上皿盖37℃培养24~48h, 计算所形成的菌落数。食品厂可根据实际情况及生产环境的要求在生产场所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测, 一般每隔1 周或半个月进行一次, 以了解生产
场所的卫生状况。
(四)人和动物体中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 人和动物由于与自然界密切接触, 其体表皮肤、黏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如口腔、鼻咽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 均有一定类群和数量的微生物, 称为常驻微生物。当人和动物被某些病原菌侵害而感染传染病, 或成为带菌(带毒) 者时, 则体内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痰液、粪便等分泌物向体外排出。人和动物的常驻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均可污染外界环境或直接由人或动物污染食品, 成为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 这也是动物性食品发生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的重要原因。
(五)用具上的微生物
应用于食品的一切用具, 如原料的包装物、生产加工用具、运输工具、工厂设备、成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以及食品加工的炊具等, 由于土壤、水、空气或其他因素而被各种微生物污染, 特别是与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或腐败食品接触后, 就能作为媒介将其所污染的微生物污染到其他食品上。
二、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途径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调直至食用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 都有可能存在微生物的污染。作为动物性食品, 其污染还可能来自动物本身, 食品常因此污染某些病原微生物, 这在食品卫生学上是非常重要的。
(一)内源性污染
内源性污染是指由动植物本身携带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也称次污染。这种污染包括健康动物体表、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一些常驻微生物和动物由于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而造成生前在动物组织和脏器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污染。
(二)外源性污染
经过这一途径污染食品的情况较为复杂。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和食用等一系列过程中, 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被微生物所污染, 也称二次污染。这种污染的程度因食品种类、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是食品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方面, 包括外环境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所用水的污染、生产和运输用具的污染, 贮藏过程中的污染, 昆虫等动物的污染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