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视域、新变革、新路径

書城自編碼: 368382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
作者: 许立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712183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别怕,试一试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

HK$ 221.8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蓝皮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
+

HK$ 110.0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研究》
+

HK$ 205.0
《洛阳蓝皮书: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21)》
+

HK$ 129.4
《文化和旅游产业前沿 第六辑》
+

HK$ 235.0
《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
內容簡介:
本书在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探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命题,填补了文化产业创新研究的部分空白。一是战略观。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维度审视研究命题,紧紧抓住当前产业、技术、政策等层面的变革。二是生态观。从整体生态观把握具体内容,创新理论视野,系统总结“技术经济”路径、“创意经济”路径、“平台经
济”路径。三是技术观。系统梳理传统产业、业态和新兴产业具体门类的技术特征与发生机制,为本书打上了深深的“技术烙印”,也为文化产业创新路径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注脚。四是创意观。高度重视新兴业态下的个体作用和体验,研究涉及“创意者经济”的理论范畴,即文化科技
融合带来了文化产业的生态变革,形成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關於作者:
许立勇,文化科技政策与管理青年领军人物,文化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事业单位研究员,中央博士团挂职任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文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黔东南州、开封市等政府文化旅游顾问。国研智库、中国旅游研究院访问学者,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业界导师,国家行政学院出站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双学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执行负责国家财政项目2项,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主持文化产业和旅游规划数十项,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与管理,文化科技,文化产业,文化旅游。
目錄
序? 言? ? / I
前? 言? ? / I
篇? 综? 述
绪? 论? ? / 1
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2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 7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 ? / 20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 / 30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 33
章? “文化产业 科技”:技术、产业、政策新变革? ? / 37
节? 技术变革 :文化产业创新支撑? ? / 38
第二节? 产业变革 :文化产业新生态? ? / 45
第三节? 政策变革 :融合性的文化产业政策? ? / 54
第二篇? 传统产业和业态发展路径
第二章? 传统产业和业态的内涵与技术特征? ? / 63
节? 传统产业和业态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 / 64
第二节? 演艺新技术? ? / 66
第三节? 工艺美术新技术? ? / 68
第四节? 影视新技术? ? / 69
第三章? 传统产业和业态的特征与模式? ? / 73
节? 传统产业和业态的特征? ? / 74
第二节? 演艺新特征与模式? ? / 75
第三节? 工艺美术新特征与模式? ? / 83
第四节? 影视新业态与特征? ? / 88
第四章? 传统产业和业态的问题与路径? ? / 97
节? 传统产业和业态存在的问题? ? / 98
第二节? 演艺发展路径? ? / 104
第三节? 工艺美术发展路径? ? / 108
第四节? 影视发展路径? ? / 112
第三篇? 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第五章? 新兴文化产业内涵与技术特征? ? / 119
节? 新兴文化产业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 / 120
第二节? 动漫新技术? ? / 122
第三节? 游戏新技术? ? / 124
第四节? 数字音乐新技术? ? / 125
第六章? 新兴产业特征与模式? ? / 127
节? 新兴产业的特征? ? / 128
第二节? 动漫新特征与模式? ? / 129
第三节? 游戏新特征与模式? ? / 132
第四节? 数字音乐新特征与模式? ? / 135
第七章? 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路径? ? / 141
节? 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 142
第二节? 动漫发展路径? ? / 144
第三节? 游戏发展路径? ? / 147
第四节? 数字音乐发展路径? ? / 150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第四篇? “互联网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第八章? “互联网 ”文化产业内涵与特征? ? / 157
节? “互联网 ”文化产业内涵? ? / 158
第二节? “互联网 ”文化产业特征? ? / 163
第三节? “互联网 ”文化产业传播范式? ? / 167
第九章? “互联网 ”文化产业重点门类? ? / 175
节? “互联网 ”文创? ? / 176
第二节? “互联网 ”创意设计? ? / 180
第三节? “互联网 ”艺术品平台? ? / 183
第四节? 区块链 艺术品? ? / 187
第十章? “互联网 ”文化产业问题与路径? ? / 193
节? “互联网 ”文化产业问题? ? / 194
第二节? “互联网 ”文化产业新路径? ? / 197
第五篇? 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第十一章? 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 207
节? 文化产业创新生态与模式? ? / 208
第二节? 钻石模型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创新? ? / 211
第三节? 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 ? / 217
內容試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探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命题,这个选题抓得很准,也很好。相对其他领域来讲,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研究相关的政策研究、实证研究还很薄弱,尤其缺少基础研究。许立勇博士是一位比较勤奋的年青学人,我很欣喜地看到他历时数年,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视域、新变革、新路径》。本书有以下特点:一是战略观。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维度审视研究命题,紧紧抓住当前产业、技术、政策等层面的变革,聚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这个核心问题,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二是生态观。从整体生态观把握具体内容,关注传统理论在文化艺术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新变化,不断拓展与完善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外延;创新理论视野,系统总结“技术经济”路径、“创意经济”路径、“平台经济”路径。三是技术观。系统梳理传统产业、业态和新兴产业具体门类的技术特征与发生机制,这在社科类研究中并不多见,为本书打上了深深的“技术烙印”,也为文化产业创新路径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注脚。四是创意观。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申明“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a。本书以此为指导,突破传统研究过分强调生产的藩篱,高度重视新兴业态下的个体作用和体验。研究涉及“创意者经济”的理论范畴,即文化科技融合带来了文化产业的生态变革,并形成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总之,本书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实证研究等结合,进行系统研究,比较扎实与深入,填补了文化创新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同时,艺术与科技融合是一个持续变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文化创新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我认为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科技发展与审美需求相互促进融合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都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而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各类技术已经全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科技创新潮流迎面相遇的是整个社会对艺术、审美需求的高涨,人民群众享受美、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前所未有。历史上,科技与艺术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后,总能很快应用于文化艺术,在这里得到涵养,又反哺更广泛的领域;而有些新技术就产生于文化艺术的摇篮。科技与艺术密不可分的规律,在今天表现得更加充分,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审美生活的关注和投入逐步深 化,艺术和技术联袂“表演”,好戏还在后面。数字化技术与审美表现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在数字化应用于文化艺术方面得到了充分印证。一方面,5G加8K高清视屏技术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8K超高清云转播、视听内容云生产、5G广播应用、视听云服务、云游戏、云直播、视频监控、分布式智慧监管、全息投影、超高清内容展示十大创新场景,为综合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触觉乃至嗅觉等种种感官感受,提供了技术支撑,其跨越时空、让人如临其境的技术能力,能做到过去难以想象的事。另一方面,人们似乎重回“故事时代”,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成为种种项目策划中不可缺席的主角和灵魂,文化、旅游、商贸以及众多的生产消费环节追求可看、可听、可走、可体验、可回味的生活方式,消费与生产环节得以打通,互动成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赏心乐事。艺术与技术相互召唤、相互实现,彼此成就又成就了自身、发展了自身。与此同时,艺术有自发展的规律,技术有自生长的规律,它们在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又会向对方提出新的配合、参与的要求,艺术与技术互为供需方,彼此提升,艺术与技术共同创造着美的历程,永无止境。第二,顺应文化传播、传承的民族心理。数字化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重要的是,如何遵循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创造的心理和习惯,朝着复兴中华文化的目标,因势利导,完成这样的一个时代大任。数字化是人类记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历史上,结绳记事、甲骨卜辞、活字印刷、造纸术,每一次围绕符号技术的创新,都成为撬动中华文化发展创 新乃至于重构的杠杆。中国古人很早就预知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易经·系辞下》记载的包牺即伏羲画卦的传说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文化传承创造规律的基本认识。《易经》与数字化在二进上的同构,已为学者所关注。其实,这个中华文化的创世传说,还可以看作是对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隐喻,由此了解我们民族在表达、接受方面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对于今天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有着启示意义。一是工具性。文字也好,数字化也好,都是突破时空限制开展交流的工具。包牺,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正是借助自己创造的文字,上通神明之德,下类万物之情,其表现力深可洞幽烛微,广可包举宇内,其传播力无远弗届。今天的数字化,在交流上,其快捷、便利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字,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等技术,通过以数字化为主导的“新基建”等基础性工程,体现传统文字远不可能有的作用。今天,除了工具,人们还把数字化看作渠道、设施,实际上这都是工具这一基本功能的延伸。二是人文性。按照包牺造字的传说,造字的是人,人是文化主体,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自身为尺度。今天的数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参与文化创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主体。“以人为本”是数字化不断开发新功能、拓展新领域的主要动力,下一步,还将沿着这样的人民路线,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贴近人、服务人。三是审美性。包牺氏造字,“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使得我们的文字乃至于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象天法地的自然品格、情景融合的意境况味和物我一体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观察、重感悟、重体验的审美趣味,今天的数字化,为激活、放大这样的审美效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三,探索数字化时代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一是加强统筹,形成政府与社会合力。要制定规划,形成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促进各方面成果集聚、兼容,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加大投入,推动文旅行业的新基建工作。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一方面关注数字化技术的新进展,积极应用于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另一方面要从文化传承创新的特殊需要出发,组织力量开展攻关。三是加强创意创新,使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充满活力。在这样一个创意制胜的时代,文化活动更需要用富有想象力的想法点石成金,一招制胜。要通过创意的驱动力,激发、统筹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信息共享、审美交流、感互动的文化环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促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其他种种创新,为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充分的支撑。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转型,除了在文化艺术的固有领域深耕细作,还应走出封闭循环,借助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自觉主动地把优秀中华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赋能于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实际上是要推动以这七大门类为代表的种种相关行业,特别是实体产业的融合,使每一件产品都凝结着固有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既为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开辟了新的渠道,又赋予各类相关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以文化内涵和新的价值;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实践证明,再天马行空的想象也离不开脚下的大地,很多出人意表的创意恰恰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我们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通过文化创意重塑经济生活,创造美学生活,让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全息式、沉浸式地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总之,在艺术科技融合的时代探索文化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期望有更多扎实的研究成果问世。
孙若风
(作者系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