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贫困文化博弈: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

書城自編碼: 36941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國際經濟
作者: 刘燕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0173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7.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算法图解(第2版)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科学的奇幻之旅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編輯推薦:
揭示“贫困文化”本质的拓荒之作
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关涉每位社会成员
摆脱贫困是人类的本能诉求
更是亟须解决的首要命题
以广阔的视角直面人类生存的终极命题
以翔实的史料勾连社会贫困现象与本质
內容簡介:
贫困文化问题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关乎每一位社会成员。本
书尝试系统地从文化与历史实践的角度,审视并揭示人类社会在防
范社会性贫困过程中的社会命题、重要实践及社会效果。分析不同
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社会学者、文化精英、世俗政府的领
袖们的思想倾向、观点主张;揭示其贫困文化的深层次博弈与碰撞,
展示出关注、研究和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其“文化”问
题意义非凡。
關於作者:
刘燕生 资深学者。供职于国家社会保障研究机构,专事社会保障基础
理论与管理研究。较早关注了贫困与社会保障有关政府责任、道德
风险防控、贫困文化等几大核心问题。在考察研究美国、德国、俄
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体制与实践中,
前瞻性地关注了社会保障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反欺诈实践(1993
澳大利亚考察),并关注了“按病种定额预付制(DRG)”付费制度
及健康维护组织(HMO)医疗保险模式等费用管控手段(1996年美
国考察),考察研究了德国的AOK医疗保险反欺诈管控系统(1998
年),在重大课题中提出“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防控问题”
(见《世纪抉择——中国社会保障构架》一书,2000年出版),考
察研究了日本介护保险问题(2001年)等。主要著述:《社会保障
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年)和《社会保障
的道德风险与负激励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等,
主编《社会保障事典》(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目錄
自序
一、《贫困文化博弈—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一书的主题/I
二、“贫困文化”概念/III
三、了解和关注“贫困文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IV
四、《贫困》一书的内容构成简介/V
篇导论
一、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的贫困文化问题/003
(一)贫困文化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社会文化内容之一/003
(二)人类贫困文化的历史阶段跨越/005
(三)贫困仍然是当前全球普遍和棘手的重大挑战之一/006
二、中世纪后期的贫困与贫困文化问题/007
(一)工业社会逐步取代农耕文明,贫困文化发生重大变化/007
(二)理性、世俗化的贫困文化观/009
(三)《乌托邦》显现的贫困文化思想/012
(四)劳动与贫困的关系发生紧密联系是历史性的进步/013
三、当代的反贫困发展目标与贫困文化/013
(一)消除贫困也是现代国际社会的重大发展目标/015
(二)贫困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017
四、有关贫困、贫困文化的相关认知/018
(一)贫困成因的两大思考思路/019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的贫困成因解释/020
(三)20世纪90年代后的贫困成因解释/020
(四)关于贫困和福利的几个观点/027
五、历史性地看待贫困、贫困文化的一般性问题/028
(一)从田园诗般温存的前工业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社会性贫困问题爆发/028
(二)英格兰民族探索解决社会性贫困的首创性和贫困文化的反复纠结/029
(三)英格兰早期探索济贫立法与其贫困文化特征/031
(四)讨论贫困文化涉及的基本内容/034
(五)不同时期贫困文化的不同内涵与特点/036
六、20世纪80年代后,反贫困与其贫困文化的再审视/039
(一)更重要的是让穷人回到工作岗位/040
(二)反贫困与收入保障中的普遍担忧与关注/041
(三)核心是负激励问题/043
第二篇世俗政府反贫困的历史实践与其贫困文化
一、都铎王朝时期开始法制性地治理社会性贫困问题/053
(一)治理流民和解决救贫的一切思路、方法都是初创性的和摸索性的/054
(二)都铎王朝时期贫困文化观的一次飞跃与转变/054
二、英国济贫立法实践与贫困文化的阶段性特征/055
(一)历史上的“惩贫”文化印记是英格兰人内心的痛/056
(二)1349—1495年管理流民的立法——英国社会对贫困的初步反应/056
(三)1495—1601年——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的充分试验/057
(四)1601—1834年济贫立法的思路和方向探索/058
(五)1834—1908年济贫立法的思路和方向探索/059
三、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王朝突出的偏激性的“惩贫”文化/060
(一)以亨利七世济贫法为开端的“惩贫”文化特色/060
(二)用“院内救济”使贫困者懂得劳动,纠正“不愿意劳动的行为”/063
(三)从“惩贫”转向“区别对待”,“惩处懒惰”与“帮助弱者”并重/064
(四)济贫立法中的人员分类与其贫困文化/066
四、治理社会性贫困的首个全面立法——《伊丽莎白济贫法》及其贫困文化/067
(一)总结和凝练一个世纪的济贫实践/067
(二)《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路和制度框架/068
(三)凝练和显示在《伊丽莎白济贫法》中的贫困文化/069
(四)中央集权的资金调度和教区(社区)自治分权的结合是一个创造/072
(五)济贫款项的来源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历程/075
五、不同的济贫模式与其显现的贫困文化/077
(一)中央政府调控与教区合作济贫模式/077
(二)教会开创医疗救助的实践/081
(三)几个国家济贫实践与贫困文化展示/083
(四)德国“宗教济贫”到“世俗济贫”转变的实际意义/090
(五)18世纪后期济贫思路与贫困文化的变化/090
六、1832年济贫法修订与其贫困文化/095
(一)修订济贫法是重新审视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博弈的过程/095
(二)英国“惩贫”文化的几个阶段/096
(三)1832—1834年济贫法修订所展现的贫困文化/097
(四)新、旧济贫法体现的贫困文化差异/100
(五)新济贫法的贫困文化理念仍有重大缺陷/101
(六)新济贫法的贫困文化观念分析与反思/103
第三篇19世纪前后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上)
一、19世纪前后众多思想家、智者关注贫困问题,反贫困与贫困文化思想活跃/112
(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解决社会性贫困的试验/112
(二)友谊会、共济会、工会、乌托邦等思潮/115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待贫困问题/116
(四)庇古《福利经济学》所含贫困文化思想/119
二、累积英格兰民族400年的反贫困思想精华—《少数派报告》/126
(一)《少数派报告》显现了反贫困和公共贫困保护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26
(二)公共贫困保护文化激烈碰撞的成果—《少数派报告》与其贫困文化
的闪光点/127
(三)《少数派报告》展示的全新贫困文化思想、理念/132
三、19世纪前后的重要著作、事件及展示的贫困文化/135
(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35
(二)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137
(三)政府干预与公共贫困保护/139
(四)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争论影响着公共贫困保护的发展方向/147
第四篇19世纪前后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下)
一、防范社会性贫困手段的成型方案—《贝弗里奇报告》/155
(一)《贝弗里奇报告》制度框架、思路与贫困文化概述/155
(二)《贝弗里奇报告》展示的公共贫困保护观点、观念/157
(三)《贝弗里奇报告》告别“惩贫”文化观,彻底否定济贫法的几大缺陷/158
(四)《贝弗里奇报告》思路是之后的“福利国家”方案的“预演版”/159
(五)《贝弗里奇报告》的不足和需要思考的问题/160
二、防范社会性贫困的政府形式—“福利国家”及其贫困文化博弈/162
(一)“激活”保障目标,防止“福利依赖”是一个重大题目/162
(二)寻求福利的恰当平衡/164
(三)改革社会福利必然要付出代价/166
三、20世纪中后期的贫困文化博弈/168
(一)里根、撒切尔的紧缩经济行动/168
(二)维多利亚福利原则与撒切尔改革思想/169
(三)马歇尔的福利权利、自由裁量思想综述/174
(四)《公民权与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T.H.马歇尔福利思想综述》要点展示/177
(五)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182
(六)阿罗的道德风险防范理论/186
(七)普惠性的可持续性与挑战/189
(八)英国社会保障改革绿皮书/195
(九)克林顿的福利改革/196
第五篇美国的贫困文化
一、独特风格与内涵的美国文化/199
(一)高度发达,但贫富差距也很大/199
(二)宗教性文化特色突出/200
(三)美国文化的源与流/202
(四)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突出的文化观/210
(五)美国医疗保险推进显现的自由主义文化观/212
二、美国独具特色的贫困文化/217
(一)贫困问题突出,解决穷人的问题并不顺利/218
(二)美国贫困文化的独特性/219
(三)美国的福利保障体系发展大脉络/220
(四)美国公共贫困保护框架构成/222
(五)美国贫困文化理念的源与流/223
(六)基督教新教理念与其矛盾的贫困文化观/227
(七)美国在贫困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与文化纠结原因/232
三、“有劳动能力穷人”的救助与文化纠结/234
(一)20世纪30年代前后反贫困的启示/234
(二)20世纪60年代前后反贫困的实践/238
(三)20世纪80年代前后,反贫困难点仍是“有劳动能力的穷人”/240
(四)1996年的福利改革——减少依赖性/242
(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援助”(AFDC)项目的立与废中的贫困文化/247
四、美国贫困文化显现的基本价值观内涵/249
(一)观念上的文化差异/249
(二)“自由”的道德准则与文化纠结/252
(三)美国式的老年人保障、儿童保护问题/253
(四)家庭、婚姻、单亲母亲与儿童照料福利中的文化问题/254
(五)贫困文化的差异性/255
五、若干贫困问题管理显现的贫困文化/257
(一)贫困的衡量标准/257
(二)贫困原因的文化分析/259
(三)负所得税理论构想/260
(四)美国乞讨中的文化问题/261
(五)美国政府解决穷人居住中的文化问题/269
第六篇中国社会保障覆盖的推进与贫困文化问题
一、中国政府防范、消除社会性贫困的决心巨大,举措果断/275
二、中国政府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76
(一)以社会保障的形式解决主要社会成员的贫困风险/276
(二)社会保障覆盖迅速扩大/277
(三)推进济困扶贫/277
三、中国反贫困战略需要关注贫困文化的博弈问题/279
(一)中国社会保障运行中的贫困文化博弈现象/279
(二)防范贫困的负能量、负激励问题/279
第七篇贫困文化博弈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
一、贫困文化博弈的现实意义重大,需要更多的关注/287
(一)贫困文化博弈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287
(二)贫穷者的思维方式,比贫穷状态本身更可怕/288
二、贫困文化的心理反应复杂、角度多样,评判不一,甚至大相径庭/289
(一)对社会保障模式的评价案例/289
(二)从贫困文化角度看几则小故事/294
(三)贫困文化差异和认定穷人的标准/299
三、“防止社会性贫困”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301
(一)从“公共贫困保护目标的确定”,看其展现的贫困文化问题/302
(二)对穷人实施外界援助的作用始终存在意见分歧和争议/305
(三)“无条件基本收入”(UBI)实验的文化分析/306
(四)当今之际,当年的“劣等处置原则”实质精神还有意义吗/309
(五)中国在防范社会性贫困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贫困文化博弈问题/311
参考文献/313__
內容試閱
自序
摆脱贫困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逃离贫穷也是人类基本的本能与天性。人们
看待贫困现象,出手帮助贫困弱者,社会有组织地解决贫困问题,都有一个丰富的“文化”
内涵,我们可以将其总括为“贫困文化”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和系统地分析贫困现象,
既有趣,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从防范规模性的社会性贫困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防范、化解贫困问题,
是人类历史重大的社会实践内容之一。在人类文明审视贫困现象,与防范、化解贫困问题
(重点从社会组织、世俗政府层面的角度)的过程中,有一个事实上的“文化”问题,即被
称为“贫困文化”的问题。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审视贫
困现象,防范、化解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贫困文化”还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与纠
结,这也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本书的初衷即是运用大量的史实,展示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
象与贫困文化的碰撞。
一、《贫困文化博弈—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一书的主题
本书是中国较为系统地讨论“贫困文化问题”的拓荒性专著。
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涉及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贫困文化博弈——人类文明审视的贫
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以下简称《贫困》)一书,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贫困现象、评价解决
贫困问题的对策、举措,以其观点倾向、看法主张等所形成的“贫困文化”内容为主线,对
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展示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所审视的贫困现象与
贫困文化的碰撞。全书力所能及地以广泛的社会视角,对防范和化解社会性贫困问题的过程
中,包括贫困者本人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态度、反响、观点和主张等进行展示。
总体而言,在宏观上,现代国家对社会性贫困的防范和对贫困者保护手段的选择上经历
了长时间的摸索和认识。在看待贫困现象上,从中世纪之前的“贫穷”具有“美丽的光环”,
到之后的“贫困与懒惰相连”,再到贫困是“社会的责任”,在判断“是否是贫困者”的方法
上,其筛选方法反复实践。例如英国的“贫民习艺所”“感化院”等是代表性的产物,
还有后期的“贫困线标准”等。对穷人和遇到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需要出手相救?千百年来
也是反复地在“帮”与“不帮”,以及如何“帮”上实践。这展现了丰富的伦理道德的文化
纠结、平衡;展现了对道德风险与负激励后果的担忧;展现了丰富的心理纠结与文化碰撞。
其中为让英国人记忆犹新的恐怕是那个查德威克在1832年修订济贫法时提炼出的“劣等
处置原
则”了。
笔者写作《贫困》这本书是以“有关贫困现象、贫困文化的话题”为主线,围绕与之相
关联的文化内容展开的。比如,如何看待贫困问题,如何评价贫困现象,以及相关观点、看
法、主张等,笔者将其统称为“贫困文化”。通过《贫困》一书,笔者将对大量的贫困文化
的相关问题进行回顾和系统的梳理。展示人类社会贫困文化丰富的内容;展示政治、经济、
社会学家,有识之士,以及近现代主要社会活动家、世俗政府领袖们等,在看待贫困现象、
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过程中不同的思想倾向、思路方法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主张;力所能及地
从广泛的视角展示社会对反贫困、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过程中社会和贫困者本人的客观反响
等。
审视历史,应该说人类社会具有史诗般的反贫困的历史实践,不同时期、
不同思想家、智者所主张的反贫困手段、反贫困目标,以及所主张的帮助贫困弱者走出
困境的策略、举措是有所区别的,由此所显现的贫困文化博弈与碰撞及其规律性将是本书的
基本看点。
二、“贫困文化”概念
总括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应该说所谓的“文化”一词,其定义纷繁复杂,不下百种,
但就“贫困文化”这一概念而言,其定义却并不多见,且不统一。近60年前,美国人类学
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曾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观察贫困现象,通过对贫困家庭和
社区的实际研究,于1959年在《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个案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和
使用了“贫困文化”的概念。这一“贫困文化”概念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生
活条件、居住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
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
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
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
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获得此种贫困文化,并发生世代的传递。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
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刘易斯认为,“贫困文化”涵盖了穷人的社会参与、经济生活、家庭关系、社区环境和
个人心态等方面,可谓物质与非物质生活,个人心态与群体互动关系兼具。实质上,他是把
贫困看作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刘易斯所提出和使用的“贫困文化”概念是一个
具体的、狭义的概念。应该说明的是,在大的框架上,笔者在《贫困》一书中所指的“贫困
文化”
首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文中所称“贫困文化”是在宏观意义与范畴上使用,即总体上
对社会性贫困问题、贫困现象,对贫困者的态度、看法、价值观取向等的表述。“贫困文化”
指的是社会多方面对解决贫困问题的不同举措、不同主张、不同思想倾向、不同态度,以及
评价、反响的一种概括性的表达。此“贫困文化”讨论的内容也会涉及贫困者当事人在不同
的解决思路、对策下的不同文化反响等。由此,笔者有关“贫困文化”的内涵中展示的人类
文明进程中的贫困现象,和解决社会性贫困所主张的不同观点与文化碰撞,将是阅读和理解
本书主题思想和“贫困文化”内涵的一把钥匙。
应该说至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都反复证明了——贫困现象是人类社会重大的和
复杂的社会现象。反贫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以来,所有世俗政府的要务;与此同
时,在当前力所能及地推进公共贫困保护、维护社会弱势群体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要条
件,是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
审视历史可见,有关贫困现象、反贫困的话题,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不断地
思索、审视、评价其贫困现象、贫困问题的话题,以及与之相关联所积累的“贫困文化”,
内容丰富而厚重。所以,此“贫困文化”是一个涉及面极广、内涵极为厚重的广义概念,笔
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之下使用“贫困文化”概念的。
三、了解和关注“贫困文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贫困》一书力所能及地从广泛的视角展示了社会对反贫困、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过程
中,包括贫困者本人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反映、反响、观点主张等,是一部兼具知识
性、现实教育性和史料性的实用性书籍。在国外,贫困文化问题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中
国才刚刚在有限的范围内,被迟一步的关注。写作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提升全社会对贫困
文化问题的应有关注,提升处理社会性贫困保护的诸多问题的理解层次,同时力所能及地使
该书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史料性。对于中国而言,了解和关注“贫困文化”问题,从深一
层次的文化规律方面,引导全社会关注“贫困文化”的博弈与碰撞问题也具有实用性,如国
家主席习近平在扶贫新论断中所指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的扶贫方略。
(见中国网2016-01-0318:40:19)既要扶贫,更要扶志,这个“扶志”的关键一语,切中
要害,正是从文化的角度点破了解决社会保障与反贫困要十分关注和认识贫困文化的问题。
贫困文化问题是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政府制度的设计者、制度运行的管理者,在推进社会
进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从贫困文化的角度减少制度性的负激励,增加更多
的正能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和事实证实,实践中客观形成的贫困文化,无论是其积极的倾向、主
张,还是消极的倾向、主张等,都曾经并继续由此引发和形成相关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激
烈的思想碰撞、文化博弈这也是一种无奈的事实,并且,不同的贫困文化导向下,不同主张、
不同对策实践中,贫困保障、社会福利的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
总结和分析这些曾经的和正在发生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就是希望它能给我们现代生活
带来更积极的和更有意义的启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贫困文化的博弈与纠结同样是长久
的和反复的,这也是本书不惜用大量的笔墨叙述和展示历史,以期验证“人类文明审视的贫
困现象和贫困文化碰撞”这一主题观点的原因所在。
四、《贫困》一书的内容构成简介
《贫困》一书分为七篇。篇,导论,综合性地介绍了几个要点:,人类之初和
整个中世纪的贫困文化问题;第二,中世纪后期的贫困与贫困文化问题;第三,消除贫困是
人类社会长久努力的重大目标;第四,有关贫困、贫困文化的相关认知;第五,历史性地看
待贫困、贫困文化的一般性问题;第六,20世纪80年代后,反贫困与其贫困文化的再审
视;第七,更重要的是让穷人回到工作岗位、反贫困与收入保障中的普遍担忧与关注,核心
是负激励问题等。
第二篇,世俗政府反贫困的历史实践与其贫困文化。以英国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王朝时
期首次遇到的大规模的社会性贫困问题的初步反应,重点介绍及开创性地解决社会性贫困的
实践中所反映出的纠结与无奈,特别是期间反贫困的实践与突出的偏激性的“惩贫”文化。
第三篇,19世纪前后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上),第四篇,19世纪前
后人类文明审视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碰撞(下)。这两篇展示了19世纪前后其政治、经
济、社会学家,有识之士,以及近现代主要社会活动家、世俗政府领袖们等,在看待贫困现
象、解决社会性贫困问题过程中的思想倾向、思路方法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主张,分析其不同
的贫困文化的博弈与碰撞。第五篇,美国的贫困文化。分析了美国文化与贫困文化具有的独
特性,介绍了其值得思考的方面。美国的贫困文化观念认为:美国社会给每个勤劳的人以机
会是应该的,但对穷人给予必要的帮助,不等于奖励“失败”。美国的宗教建国理念使帮助
穷人(兄弟)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但对道德风险与负激励的警惕又使社会在救助穷人时,
常常表现出心理的纠结和观念的冲突,这也是美国社会对政府帮助穷人所充当的角色归根到
底持有保守态度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对那些有可能损伤穷人个人努力的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帮
助,持有极其怀疑态度的根本原因。美国的贫困文化从另一个侧面给世人一种警示与有意义
的借鉴。第六篇,中国社会保障的覆盖的推进与贫困文化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
世界诸国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成功的,在有限的经济能力
下,贫困保护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同时,也应该看到制度管理漏洞及其所引发的道德风险,
这些决定了提高对贫困文化本质性的认识,尽快增强防范道德风险和制度性的负激励的任
务是艰巨的。第七篇,贫困文化博弈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其重点问题包括:贫困
文化问题的内容,利益关系涉及社会的上上下下,贫困文化问题的内涵,不断有新的议题、
新的认识与纠结。由此决定了在我国,贫困文化不仅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
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认识的长久话题。
1.贫困文化的现实意义重大,需要更多的关注;2.贫穷者的思维方式,比贫穷状态本
身更可怕;3.对贫困文化的心理反应复杂、角度多样,评判不一,甚至大相径庭;4.贫困
文化仍然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话题;5.从“公共贫困保护目标的确定”,看其展现的贫困文化
问题;6.对穷人实施外界援助的作用始终存在意见分歧和争议;7.“无条件基本收入”(UBI)
实验的文化分析,这是一个正在引起关注和研究的新领域。
希望本专著能够在此专题的认识和研究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值此机会,也对在此领
域进行先期开拓性研究的学者致以敬意,他们在此领域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为本题目的
研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对给予
本书写作提供帮助的Joyce女士和相关的朋友致谢!
2021年10月5日于北京

导论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制度下,建立和实施公共贫困保护制度,其直接目的在于解决劳动者
和社会成员的基本贫困问题。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可以说贫困现象涉及面异常广泛,贫困文
化既古老,又现实。所谓古老,指的是贫困现象伴随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所谓现实,是
指当今社会,上至世俗政府的政治家、领袖、社会管理者,下至社会成员、普通老百姓的日
常生活和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都难以回避贫困现象的话题和与之相关联的贫困文化的各种
思考。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久远的贫困问题,以及所涉及的相关贫困文化
进行系统梳理与审视,希望从中获得更深一些的规律性的启示。这是笔者讨论此问题的重要
目的和初衷。本文将在广义范围内对相关的贫困问题、贫困文化进行力所能及的梳理和讨论。
从广泛的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角度看,贫困、穷人,以及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如何帮助穷人走
出困境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长久的话题。如何看待贫困现象与贫困人群的社会性问题,世世
代代被社会广泛、反复地讨论和争论,反复地在对策上权衡、选择、比较,其观点也是反复
地纠结与博弈。而贫困现象又是检验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主流价值观取向的敏感、
核心的问题。时至今日,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仍然决定着他们是如何界定和看待贫困问题,如
何处置、对待和保护穷人,以及会倾向何种对策来预防贫困现象的发生。
一、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的贫困文化问题
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摆脱贫困是人类社会一
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是人类社会基本的艰巨任务。逃离苦难也是人类的本能
和本性。人类社会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是挣脱贫困、实现温饱乃至过上富
足生活。归根到底,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贫困做斗争的伟大历史,这场斗争
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贫困的认知已经从
单纯强调对食物、物质生活保障的维系,到对医疗保健、教育的获得、社会生
活的参与度、休闲的丰富度等多方面不断需求和满足要求的认知。
(一)贫困文化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社会文化内容之一
贫困文化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社会文化内容之一。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也
就有了贫困问题、贫困文化,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贫困问
题、贫困文化的内涵各不相同。考察历史发现,在现代公共贫困保护制度建立
以前,特别是漫长的中世纪及其以前,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帮助主要是靠慈善
之心,靠有钱人的施舍。
据相关的文化记载,救助穷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利他主义的
道德说教。早期的贫困救助基本上是由慈善行为和教会施舍来承担的。宗教组
织早规模性地介入社会贫困问题。无论是早的犹太教,还是以公元纪年为
开端的基督教,都曾将帮助穷人作为教徒的一大基本责任。以基督教为例,基
督教救助穷人的思想可以从《圣经》的多处教义中得见。例如,是否要帮助穷
人?《箴言》3第27-28页说: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
的人施行。你那里若有现成的,不可对邻舍说“去吧!明天再来,我必给你”。
自奥古斯丁时期开始(306-337年),人们之间讲求的理念是“博爱和慈善”
(Caritas),其意思是爱人如己,对上帝以外的所有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要给予无
私的爱。
在中世纪里,以教会的形式帮助穷人是基本的贫困救助形式。在早的
治病救穷方面,从寺院有治病经验僧侣的治病活动开始,到早的医院出现,
都是教会基本的活动内容。在贫困文化的倾向方面,虽然耶稣基督对穷人比
较偏爱,福音书里也有关于贫富对比的论断,但整体说来,初期的基督教既不
反对拥有财富,也没有仇视甚至贬低财富的思想倾向,个人命运与贫富也没有
必然的联系。耶稣基督批判的是那些缺乏爱心,且不愿帮助别人的人,尤其是
为富不仁的人。
考察人类贫困的历史发现,人类文明审视下的贫困现象充满着不同的贫困
观,不同的看法、主张。无论是宗教的济贫行为,还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495年
开始的世俗政府济贫立法的实践、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及至
1834年的新济贫法,都有大量的、内容丰富且不同色彩的贫困文化。研究各个
不同时期的不同贫困文化内涵,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总
是与普通人相伴而生,它不仅影响着很多人的实际生活,而且也考验着全社会
的价值观理念和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在传统社会里,贫穷被认为是自己的过失,
地位低也被认为是个人的懒惰与能力缺乏的结果。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
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
从文化和贫困文化的角度看,如若将“穷”字的词义高度概括,则可以有
两个含义—“褒义”和“贬义”。中世纪以前的“穷”字则更多的是“褒义”
的,可以说,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并没有以“穷”为耻,甚至于贫困者都
曾经具有“美丽的光环”。在那个远古时代,社会结构简单,社会成员主要是
有土地的封建主和无土地的农奴;即使在中古时代,中世纪生产力低下,社会
阶层的区分除了社会上层,基本上是“有钱的富人”和“没有钱的穷人”之分。
在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贫穷和富有是相对的,穷人遇到危难,只能靠富人
的帮助与慈善怜悯。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各种宗教组织在开展其有目的活
动过程中,将慈善和救助贫困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理念和活动形式,救助贫困
是各种宗教组织的基本活动内容之一。人类之初和整个中世纪曾经是一个闪耀
着“慈善”的光辉,“贫困不耻”和“不加区分救贫”的贫困文化时代。总体而
言,整个中世纪期间,基督教文化以道德化的视角看待穷人,并且依《圣经》
所说,穷人有福,穷人可以穿过针眼而进入“天国”(富人则不能),穷人因此
被视为可以得到上帝的保佑。由此,古代教父鼓励人们多多行善,将救助穷人
与得到恩典联系在一起的“神恩济贫观”思想广为流行。“神恩济贫观”成为驱
动教会济贫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二)人类贫困文化的历史阶段跨越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回溯人类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应该说贫困文化经历
了几大历史阶段的跨越。
个阶段是人类历史所显示的,以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苏格拉底式
的,以区分需求和欲望所形成的“以穷为恶”的贫困文化观,即贫穷必然与罪
恶相联系,罪恶也导致贫穷。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中世纪,在基督教教义为主的
文化下,产生“以穷为荣”的贫困文化观。整个中世纪,贫困者都曾经具有
“美丽的光环”,并且穷人会受到上帝的关爱,出手救助贫困者是教徒的责任。
第三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后,兴起了祛道
德化的贫困文化观,“以穷为恶”的贫困文化观再次占据主导地位,贫困与懒
惰,甚至与罪恶相联系。“以穷为恶”的贫困文化观进一步形成“惩贫”文化
思想,并延续数百年。祛道德化的贫困文化观鼓励勤劳创造,抑制懒惰散漫,
肯定了财富积累,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理
由。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初,以韦伯夫妇发表的《少数派报告》为代表的贫
困文化的突破。《少数派报告》思想强调了造成贫困的社会性因素和穷人的尊
严问题,开拓了解决社会性贫困的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案。继而由其工作助
手贝弗里奇完成的《贝弗里奇报告》和之后的《福利国家方案》展示了全新的
防范社会性贫困的方案与全新的解决社会性贫困的新思路。第五个阶段是20
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和负激励现象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冲击
和严峻挑战,警惕和寻求新出路的努力前仆后继。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理论
的提出则标志着西方贫困观的根本性转变,能力贫困观以其实现了对贫困本质
知的回归为公众所接受,全球范围内的反贫困也在能力贫困观引致的“革命
性”转变后,转入多维贫困观的视角。
(三)贫困仍然是当前全球普遍和棘手的重大挑战之一
应当说,迄今为止,贫困问题和反贫困仍然是目前全球现实、重大的
任务之一,许多权威机构不断地发布的许多数据在不断地证实这一观点。例如,
海外网一则数据显示,(张霓:《贫富差距大!英报告:46亿人财产难敌全球
富的两千多人》,2020年1月20日)英国扶贫慈善组织乐施会(Oxfam)发布
的一份2019年报告中指出,全球富有的2153人掌控的财产要超过46亿贫
穷者财产的总和。综合路透社和CNBC网站报道,这份报告发布于正值年度世
界经济论坛在瑞士达沃斯举办之际。在这份研究中乐施会指出,在过去10年中
全球亿万富翁人数增加了一倍,而他们要比全球60%的人口更富有。报告作者
形容称:“如果每个人都坐在100美元钞票堆成的、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上,那
么大多数人都坐在地板上。一个富裕国家的中产阶级将坐在椅子的高度,而世
界上两个富有的人则将坐在太空中。”该组织的另一惊人统计数据还表明,
世界上22位富有的男性,要比非洲所有女性拥有的财富都多。的财富
表明经济体系正在崩溃,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缩小富人与社会
其他阶层之间的差距,并优先考虑所有公民的福祉,而不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和
利润。
又例如,印度籍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V.Banerjee)和法国籍学者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在其所著《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
贫穷》中所说:“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贫穷的人,就全球穷人多的50
个国家来说,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各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
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根据写作本书时的汇率标准,16卢比相当于36美
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来
购物,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钱——99美分。因此,要想知道穷人是怎样生活的,
你就要想象如何在迈阿密或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要用这点钱购买
你一天所需(除了住房),这并不容易。比如,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
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05年,全球有
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印〕阿比吉特·班
纳吉(AbhijitV.Banerjee)、〔法〕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贫穷的本
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景芳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
二、中世纪后期的贫困与贫困文化问题
(一)工业社会逐步取代农耕文明,贫困文化发生重大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中世纪后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对后世影
响深刻的历史事件,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尤其是影响深
远的人文主义、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理性、仁爱价值
观的兴起。注重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思想自由等人文主义以及基督教人文主
义文化观,对世俗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清教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充满
活力的思想源泉和有力的文化支撑。以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
为开端,其所开启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促使济贫实践与贫困文化都开始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中世纪后期,有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有
了资产阶级革命,经圈地运动,开启并完成了改变人类历史文明的人类工业
革命。
1.在看待“贫穷”现象方面,基督教人文主义促使贫困文化发生改变
在对待自愿的贫穷以及因闲散、懒惰导致的贫穷方面,基督教新教和基督
教人文主义都持以无情的批判态度。在救助“贫穷”方面,基督教人文主义认
为,慎重的施舍十分重要,因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认为,在乞讨者之中,有些人
更懂得乞讨技巧,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强取勒索救济物的人,而这些救济物本应
该分配给需要救助的真正的穷人。在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眼中,“用错地方
的善行,实际上是干坏事”。(〔美〕玛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
社会秩序》,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
218页)因为不加区别的施舍也是罪恶,因为它供养了闲散、懒惰、生活散漫
而又无德的“健康乞丐和流浪汉,那些人本可以工作却沉迷于乞讨,是易于犯
罪的人,是社会害虫,养着这类无道德游手好闲的人当然不是教会的责任”。
(〔美〕玛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刘榜离、崔红兵、
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8页)宗教改革后“贫困者”
的神圣光环消失,贫困者甚至于开始与懒惰、缺乏斗志、“失败者”等贬义的
思想文化相联系,并开始了以“惩贫”为特征的贫困文化时代。
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中世纪末期社会剧变的时期,处于社会巨变阶段的
英格兰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的敞田制时期,到圈地运动等资本主义国家原始资本
积累历史时期。这一进程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社会性的贫困加剧,直接导
致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持续性的社会性问题爆发。
2.传统贫困文化观念发生重大的改变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伊拉斯谟对懒惰持坚决的批评态度。伊拉斯谟认
为,勤劳是有价值的东西,懒惰与贫困直接相关。如美国作家玛戈·托德所述: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虽然没有完全背离这一中世纪观点,但却与此观点有很大
分歧。他们继续对懒惰口诛笔伐,视懒惰为罪恶的诱因。但对于伊拉斯谟和他
的同仁来说,世俗职业中的劳动,其神圣程度绝不亚于牧师的职业;宗教职业
不能作为行乞的借口,清规戒律既要贵族和传教士来遵守,也要传统上的劳动
民众来遵守。而且,提出这些新的要求,目的是要确保公共福利。”(〔美〕玛
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在对待“勤劳”的看法上,如玛
戈·托德所总结的:“勤劳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不论是在防止个人罪恶
的层面上,还是在广大的社会利益层面上,都是如此。从经济和道德意义上说,
清规戒律对于社会改革都是必要的,个人和群体都需要遵守。结果是,基督教
人文主义者出于对国家改革的文艺复兴式的关心,发起了一场反对懒惰闲散的
文学运动。”……伊拉斯谟说:“懒惰无恶不教。由它教导出来的人中包括赌徒、
寻欢作乐者、暴饮暴食者、酒鬼、喜欢吵闹者和嫖客。”“在他们看来,闲散懒
惰显然不只是一种个人的过失:它是对全体国民的冒犯—按照伊拉斯谟的看
法,它是国家中大多数邪恶的根源。伊拉斯谟将闲散懒惰比作一种传染病,它
使整个社会染上了贫穷、剥削和不公。大领主们一方面靠穷人的劳动来供养,
另一方面竟然将他们的时间都浪费在跳舞、赌博、狂欢纵乐上,这是多么让人
无法忍受的不公啊!”莫尔指责道:“游手好闲的贵族,其生活,就像靠他人
劳动的雄蜂一样,不仅没有对国家的福利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且事实上将
他们的佃户推向了贫穷、流浪和犯罪,他们应对此负责。”(〔美〕玛戈·托德:
《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二)理性、世俗化的贫困文化观
1.理性而又世俗化的救助
对于救济贫困,基督教人文主义注重采取创新的方法解决贫困根源:主张
向穷人强制推行戒律,促其勤奋,使其相信教育的改正力量。文艺复兴时期的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严厉谴责乞讨中所隐含的混乱现象,认为乞讨中有大量无耻
的、无序的现象,认为个人在教堂门口的台阶上投放施舍物品,或者在婚宴上
给所有的人发放物品,这种做法所关注的更多是施舍者所积累的功德,而不是
为解决接受者的实际需要。他们认为,不加控制、没有条理的施舍,只会助长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所认为的有害的行为方式—乞讨。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对“施舍”形式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基督教人文主义者
还认为,不加区别的救济也是罪恶,因为这样不加区别的救济等于“供养了闲
散懒惰、生活散漫而又无德的‘健康乞丐’和流浪汉,那些本来可以工作却沉迷
于乞讨的人,是易于犯罪的人,是社会的害虫”。(〔美〕玛戈·托德:《基督教
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1年,第218页)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认为,个人向乞丐发放施舍物,应
该被认为是糟糕的管理。按照《圣经》的伦理,财富是上帝托付给捐助者的,
财富的恰当使用必须面向公共福利;而将无力、无助者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
资金转用到众多身强体壮的勇猛乞丐、流浪汉和游手好闲的男女身上,这是不
对的。因为他们这些人若是愿意,完全有可能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而不是乞
求施舍。(〔美〕玛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刘榜离、
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8页)
2.实施现时有效的救助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对有区别的慈善表示出的关注,深深地根植于他们对真
正贫困者的同情之心,而不是出于一种压制乞丐、惩罚流浪行为的孤立冲动。
但是,如果保证不了穷人应得的收入不会遭到不值得救济者的侵蚀,那么慈善
施舍就不能有效地保证穷人得到维持生命物品的权利。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还推
论道,既然“救济物应该发给虚弱无力的人,发给那些因疾病或者高龄而变得
衰弱的人,发给那些无力谋生的人……那些肢体健全、身强体壮而领取救济的
人应被视为窃贼和强盗”,应该将他们从王国里驱逐出去。按照教规的判断,
“多余”的财富就是不需要用来维持生活和地位的财富,应该归于穷人。宗教
法规学者甚至主张,为了维持生计而偷窃的赤贫之人没有犯偷窃罪,因为他只
是取走了正当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慷慨应坚决地拒绝肆无忌惮的乞丐的
恳求。
3.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思想
伊拉斯谟突出的济贫思想是:其一,主张力尽所能地防范懒散损害公共福
利。为了不让贵族的懒散损害公共福利,伊拉斯谟告诫信奉基督教的君王,“要
将其侍臣中游手好闲者的比例减少到限度。要么强迫他们忙碌起来,要么
将他们逐出国门”。(〔美〕玛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
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伊拉
斯谟认为:“兜售圣徒遗物的牧师、放高利贷者、掮客、拉皮条者以及迎合低级
趣味的大宗地产的总管,也应予以遏制。”这些人均被伊拉斯漠视为游手好闲
之徒,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是非生产性的;他们都在掠夺社会秩序,以维持他们
自身的懒惰和铺张奢华。(〔美〕玛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
秩序》,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8
页)其二,伊拉斯谟认为:“勤劳和生产力是对社会各个阶层提出的要求,因为
在人文主义者眼里两者本身都是好的。由于这个缘故,伊拉斯谟谴责教会的宗
教性节日泛滥增多,并以此向新教的改革者发出了警告。这些强制推行的闲散
日子是对上帝的冒犯,只能导致工薪阶层的贫困。”其三,将勤劳认定为完美
社会中的行为和特征。“尽管中世纪的理论家从伊甸园和天堂里消除了辛苦
的劳作,但莫尔却在《乌托邦》中赞美了劳动的美德:每一个乌托邦人都学了
一门手艺,并应在他的行业内天天劳动,游手好闲者要被逐出邦国,闲暇时间
要用来学习知识。在乌托邦内,体力劳动没有被轻视,而且一如伊拉斯谟规划
中的那样,任何社会群体都不得闲散懒惰。”(〔美〕玛戈·托德:《基督教人文
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刘榜离、崔红兵、郭新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第169页)
4.贫困文化的重要改变
宗教改革后期贫困文化发生重大的变化。1.兴起实地调查之风。英国议会__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