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5.2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91.8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9.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80.5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8.8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8.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91.9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梳理、语境分析、类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在具体的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民法解释学、比较法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诉之合并、共同诉讼、第三人诉讼、反诉和重复诉讼法等诉之具体形态的分析,分析其中均蕴含的诉之牵连现象。本书认为,应依据案件事实的同源性和诉讼请求的竞争性,类型化梳理,给出强制合并、合意合并或裁定合并的多元路径;同时,应辅之以必要配套机制,如改进法官考核办法、谨慎行使释明权、具有诉讼标的视角的案件移送管辖机制和人案配套机制改革等,方能真正解决船和桥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梁开斌,福建工程学院法学院,曾承担项目“民事诉讼请求之裁判界限研究”,发表论文《重复起诉之界定》;出版图书《民事裁判的边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等。
|
目錄:
|
导论
一诉之牵连问题的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学术创新
四学术价值
章诉之牵连的基础逻辑
一诉之牵连的概念界定
二诉之牵连的发展阶段
三诉之牵连的法律形态
四诉之牵连的实务认知与抽象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诉之牵连的程序正当性
一诉之牵连的司法哲学之问
二诉之牵连的程序结构限度
三我国诉之牵连技术的程序正当性设定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诉之合并的牵连性
一诉之合并分类中的牵连性
二比较法视野中诉之合并的牵连性
三我国诉之合并中牵连性的实证考察
四诉之合并中牵连性问题之梳理
五基于牵连性的诉之强制合并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共同诉讼的牵连性
一共同诉讼分类中的牵连性
二比较法视野中共同诉讼的牵连性
三我国共同诉讼中牵连性的实证考察
四共同诉讼中牵连性问题之梳理
五基于牵连性的必要共同诉讼之合意简化可能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第三人诉讼的牵连性
一第三人诉讼分类中的牵连性
二比较法视野中第三人诉讼的牵连性
三我国第三人诉讼中牵连性的实证考察
四第三人诉讼中牵连性问题之梳理
五基于牵连性的第三人诉讼地位之确立和转化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反诉的牵连性
一反诉分类中的牵连性
二比较法视野中反诉的牵连性
三我国反诉中牵连性的实证考察
四反诉中牵连性问题之梳理
五基于牵连性看反诉之扩张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重复诉讼的牵连性
一重复诉讼分类中的牵连性
二比较法视野中重复诉讼的牵连性
三我国重复诉讼中牵连性的实证考察
四重复诉讼中牵连性问题之梳理
五基于牵连性的重复诉讼之再界定
六本章小结
第八章诉之牵连的审判模式
一民事审判对象界定路径的反思
二我国司法实务中变动的民事审判对象裁判路径
三诉之牵连视角下的民事审判对象内涵的重释
四诉之牵连视角下民事审判对象的审理原则
五法院对当事人选择与合意的规制
六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自序
近年来,中国学术发展和理念更新迭代之速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既有学界对西方相关理论研究的日益精纯之故,也是中国学术研究自觉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成果。在此背景下,中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走向了受外来知识启蒙后的自我觉醒和成长。因此,如何提出和建立起中国审判经验上的诉讼理论,尤其是处于此理论大厦核心的诉讼标的理论,便成为民事诉讼研究者被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成长并逐渐成熟于这个转折时代的民事诉讼法学人,基于应有的学术敏感和学术责任感,本人从博士论文选题时就希望能有一个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大学术容量的选题,能成为一辈子的学术奋斗目标。自2006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我的研究始终高度聚焦,博士论文为《民事诉讼标的之研究》,这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毕业之后,拾级而上,2012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出版了个人的本专著《民事裁判的边界》。该书围绕着诉讼标的之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历史脉络、理论动向和经验分析等逐次展开,提出了自己的诉讼标的观。该书结论部分,也许可称之为“我做出的学术增量”,是对民事审判实务中诉讼标的界定方法中一些普遍性现象的理论性升华。
教育部项目结题后,我希望能把此理论在民事诉讼法体系中的各种适用,做一项系统梳理和验证性研究。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获批,直接助力了这个继续深入的探索过程。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性研究,本书历时约五年。本书的基本内容延续并拓展了前期研究,更多的是在中国审判道路自信基础上的学术思索。对自己的“孩子”,无论如何自评似乎均会陷入“当局者迷”,借由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组织的五位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或能展现“旁观者清”。专家们从宏观的学术理想到中观的理论构建再到微观的实践操作上,都给出了令我振奋鼓舞的学术响应性评价。在学术理想方面,专家认为,“该成果对民事诉讼中的诉之合并、共同诉讼、第三人诉讼、反诉、重复诉讼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