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編輯推薦: |
蒋智由是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诗文,多层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字里行间洋溢着忧国忧民、启迪民智、疾呼变革的爱国主义情怀。本书首次汇集他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这位近代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与其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
內容試閱:
|
前 言(节选)
蒋智由(1865—1929),清末民初浙江省诸暨市紫东乡浒山村(现店口镇朱家站村)人,民国著名军事家蒋尊簋之父,原名国亮,字观云、愿云、性遂、信斋、信侪等,号因明子。蒋智由出身贫寒,早年求读于杭州紫阳书院,能诗善文,工书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廪贡生应京兆乡试举人,授山东曲阜知县,因怀救国、革新之志,故未赴任。甲午战争后,蒋智由同情和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力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选报》主编。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与蔡元培、叶瀚等在上海建立号称“革命团体”的中国教育会,同年参加光复会,任爱国女校经理。不久自费东渡日本,任《浙江潮》编辑和《新民丛报》主编,发表了大量时评和杂文,颇为时人所重。光绪三十三年(1907),和梁启超发起组织政闻社,后又与梁启超共组政闻社,任《政论》主编,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同盟会的革命主张。辛亥革命后,拥护歌颂共和政体。晚年寓居上海,思想趋于保守。
蒋智由留下了大约70余万字的各类作品,内容颇杂。他的文章,有反映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的内忧外患和列国的虎视眈眈,有抗俄卫国的演说辞,表达了激越的爱国之情,它们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见解深刻,情文并茂,极富说服力和鼓动性,是近代演说辞中的佳作;有介绍西方进步思想,表达变法改良主张的时评杂文与专著,如《变法后中国立国之大政策论》《政论》《宪政胚论》等,文中提出了很多进步的主张,在当时社会变革中有比较大的影响;有引进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现其教育思想的文章,如《中(小)学修身教科书》《蒋性遂君与爱国女学校经理蔡民友君书》《敬告绍兴人请合力建设公众学堂启》等;有体现文学艺术主张的文章,如《冷的文章热的文章》《维朗氏诗学论》《中国之演剧界》等;有风俗杂记类的文章,如《风俗》《上虞沙湖始建石塘碑记》等;有考据研究性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如《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中国上古旧民族之史影》《中国人种考》等,其中《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是学术界公认的关于中国神话学的篇学术专论,《中国人种考》中蒋智由首次引入“人种学”概念;还有发表在《清议报》《选报》《新民丛报》《浙江潮》《政论》上的各色时评杂文,各种有关时事、生活的散文与应用文。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蒋智由的作品无不以爱国救亡为宗旨,以忧国忧民、爱国变革、宣扬科学、开启民智等为主题,深刻反现了当时的历史状况与社会思潮。
蒋智由在艺术上的成就在于诗歌。作为“诗界革命”的主将之一,蒋智由对“新诗派”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用新事、新典、新名词,写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人物,艺术上虽还不够成熟,但对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冲击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均起到一定作用。蒋智由早期诗歌抒发拯时济世的抱负,反对封建专制的束缚与压迫,颂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呼吁变革,期望祖国的复兴强盛,豪宕恣肆,富有朝气,如《时运》《醒狮歌》等。其《有感》言:“凄凉读尽中国史,几个男儿非马牛!”《卢骚》言:“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花;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这些诗传达时代的“潮音”,不全受旧诗格律的限制。20世纪初,梁启超曾把蒋智由与黄遵宪、夏曾佑并称为“近世诗界三杰”(《饮冰室诗话》)。在日本的后几年,蒋智由的诗多写忧时伤世、去国怀乡之情。晚年诗作则转向守旧。其诗集现存有《居东集》《蒋观云先生遗诗》,其余诗作散见于《清议报》《选报》《新民丛报》《浙江潮》等报刊。蒋智由现存的诗歌有300余首。
本书首次将蒋智由的诗文汇编成全集。全书分诗集、著作集、文集三部分。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为已出版的蒋智由的文集《海上观云集》、专著《宪政胚论》《中(小)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人种考》、诗集《居东集》《蒋智由先生遗诗》,以及蒋智由在各家报刊上所发表的诗文。另有一些书信、文章见于后人编的各种文集,属于第二手资料,由于受条件制约,一时无法获取原文加以校勘,本书编注时姑且以为底本,敬请读者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