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編輯推薦:
通过本书,读者将了解
当前智慧城市设计师、记者和研究人员使用的术语。
智慧城市发展的三种模式及实例:从头开始建设型智慧城市、
改造型智慧城市和社交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涵盖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包括传感器、公共WiFi、大数据
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
內容簡介:
本书首先回顾了当前技术设计师、记者和研究人员使用的术语和理由,随后描述了智能城市发展的三种模式——从零开始建设型智慧城市、改造型智慧城市和社交型智慧城市——并提供了每种模式的实例。本书涵盖了传感器、公共wifi、大数据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各种技术和方法,还讨论了开发人员如何设想建成环境、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公民和公民参与之间的交互。研究过世界各地智慧城市的作者认为,智慧城市开发商应该与当地社区居民更紧密地合作,认识到他们与城市的原有关系,认识到技术修复的局限性。
關於作者:
高慧敏,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会委员。2009.9--2010.9,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访问学者交流一年,合作导师David E. Goldberg教授。2017.9,访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国际创新研究中心。长期从事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优化与调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企业委托项目5项;参与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目前主持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嘉兴光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在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收录。
目錄 :
第1章智慧城市概述
1.1什么是智慧城市
1.2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
1.3高效的服务供给与优化的基础设施
1.4城市认知与响应能力
1.5智能成长与可持续性
1.6新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
1.7市民参与和参与式政府
1.8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2章智慧城市的开发模式
2.1从零开始建设型智慧城市
2.2改造型智慧城市
2.3社会型智慧城市
2.4业务与筹资模式
2.4.1供应商驱动的“回音室”
2.4.2筹资
2.4.3PPP模式
2.5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智慧城市相关技术
3.1相关技术
3.2开放数据和实时数据
3.3智能系统和互动环境
3.4物联网与人工智能
3.5显示屏和数字标牌
3.6无人驾驶汽车和公交系统
3.7关于智慧技术的评论
3.8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4章市民的参与
4.1智慧城市中的市民参与
4.1.1市民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4.1.2无人代言的人
4.1.3人,被排除在智慧城市对话之外
4.2智慧城市规划师眼里的市民参与
4.2.1客户服务
4.2.2众包对话
4.2.3数据与公众参与
4.3智慧市民及其他视角
4.4编程马拉松之外的开放数据
4.5科技手段和数据采集
4.6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5章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5.1互联城市的民主化
5.2重塑智慧城市
5.3建议及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每个城市的政府官员都希望能宣称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全世界早的、的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新闻记者也乐于报道此类事件。例如,2017年1月1日,科技新闻网站Digital Trends将新加坡、西班牙巴塞罗那、挪威奥斯陆和美国纽约列为将“前沿的智能技术”和“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融入城市建设的四大城市。这些创新技术包括: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用于监测和报告交通流量、能源及水资源消耗、公共场所安全状况的WiFi网络,还有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自动化——从感应调光的路灯到能检测马桶冲洗次数的传感器,等等。这些城市被称为“智慧的”是因为它们都通过数字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了“城市问题”。智慧城市开发者希望通过采集和处理有关城市的各种活动、流动性以及基础设施的数字信息,使城市反应更快、更有效率、更具可持续性且更安全。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实际中应用的试验场和展示厅。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政府机构和开发商都在推动智慧城市成为可实现的未来之地,并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使城市生活变得可理解、可管理。智慧城市被设想为利用增强的数字基础设施、实时数据和无处不在的计算来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的效率,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尚未“智慧化”的城市或许也在发挥技术的作用,但其基础设施和网络模型是过时的,采集的并不是全部的城市活动数据,因此被认为是低效的。
政府机构、科技公司和独立基金会设立了很多竞争性的资助项目,包括“智慧城市挑战赛”(Smart Cities Challenge)和“智慧千兆社区计划”( Smart Gigabit Communities Program)等,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与思科、IBM、英特尔、微软和西门子等公司之间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利用传感器、数字信息亭、公共WiFi和联网摄像头对现有城市进行改造,或从零开始建设新的智慧城市。
尽管智慧城市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建设,但围绕智慧城市开发的概念、目的和结果,人们达成的共识有限。
智慧城市建设到底是不是颠覆性或创新性的呢?随着全球越来越多所谓智慧的城市在改造或新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智慧城市开发的支持者强调技术在“智慧增长”、改善公共服务、高效基础设施和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但批评人士对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数据化、城市居民受到的监控以及政府官员迫切希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解决城市问题的做法表示怀疑。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和规划者则认为,智慧城市开发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拓宽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思路,吸纳城市居民的建议,促进社区及邻里的合作。
由企业或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开发仅是城市信息化中的诸多选项之一,但目前俨然已成为智慧城市开发的主导模式。一些评论家指出,这种模式中关于互联城市或网络城市的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城市不仅仅是一系列处理或优化城市生活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社区行为并将其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新兴的智慧城市规划和目标已经开始从盲目地部署传感器和物联网,转变为关注城市问题和不公平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扩大智慧城市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的范围,利用大数据造福人民。智慧城市是为谁服务的,如何衡量其成功,以及谁应该参与到创建和使用的过程中,这些被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值得支持这些项目的企业和政府以及资助智慧城市开发的机构深思。
随着智慧城市关注度的高涨和对其巨大发展潜力的期许,当前智慧城市的开发进程和存在的问题越发受关注。诸多关于智慧城市的讨论和政策制定都是由行业代表、政府官员和开发商在会议室里进行的。为了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有必要让他们了解拟进行的城市转型到底是什么样子,城市是如何通过数字媒介的实施进行重塑的,以及他们能从何处以及如何参与这些进程。
作者自2009年开始对从零开始建设型城市(smartfromthestart cities)和改造型智慧城市(retrofitted smart cities)进行研究,它们或采用政府授权模式或采用企业主导模式,并对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和紧张关系进行了思考。通过采访思科和谷歌等公司的代表,并参加政府内阁会议以及智慧城市相关的会议和活动,作者分析了企业主导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价值观、愿景和社会化决策过程。作者还观察并采访了数字包容性活动家、社区组织者,以及从未接触过互联网、感觉完全被排除在智慧城市视野之外或者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术语了解不多的人,并提出了针对此类人群如何了解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
在本书中,作者拷问了智慧城市开发的企业主导模式,因为它虽然是常见的,但往往不被非专业人士甚至许多采纳该模式的政府官员所理解。尽管企业的愿景主导了智慧城市开发的话语权,但对于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以及到底是为谁服务的,还应该有其他的选项。作者通过本书介绍了智慧城市开发的一些其他模式和观点,这些模式和观点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初具影响。
主流的智慧城市讨论中倾向于将“智慧”作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终目标,但并未充分阐释或质疑其背后的含义、过程和政治倾向。目前,智慧城市开发的企业模式已然成为典范,企业在智慧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不断深化,作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也是撰写本书的原因之一。针对市民参与及合作的机会有限、对未来技术发展的短视、未将城市设定为一个适合人类生活居住且多元化的场所等问题,作者曾撰文探讨过智慧城市开发中未经实践检验的企业主导的愿景。每当听到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执行官(CEO)用敷衍或模棱两可的答案回避市民关于视频监控、隐私权和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担忧时,作者屡屡感到困扰,因为这些回答中充斥着关于大数据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套话或空头承诺。其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社会性公正的机会有很多,规划部门、高等院校、草根组织、社区集体以及能源、通信和计算行业的许多人都在积极努力。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倡导者也开始思考信息通信技术的实施对边缘化人口带来的不均衡影响,并大力开发多种教育方式,将更多的人群纳入智慧城市项目的考量中。本书虽然围绕企业主导的智慧城市开发模式进行讨论,但作者并无意支持或放大智慧城市开发中基于技术的、利润驱动的愿景,而牺牲以市民为中心的更多可能。相反,作者的目的是让专家以及非专业人士熟悉用于支持企业意识形态的空洞承诺,以便更有利于对其进行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批判,并拓展城市中如何利用数据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更多可能。
通过综合目前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工作以及作者自己实地调查的资料,作者在本书中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语境化及评估。每章都包括一系列反对智慧城市的论点,以及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反应灵敏性、参与性等政策目标和市民需求而选择性地使用技术的案例。这样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出并探讨在建设和管理智慧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冲突的观点。特别地,作者将智慧城市是优化的、可持续的、数字化的、网络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的观点,与批评智慧城市是新自由主义、企业主导的、非民主的观点客观地并列提出。
希望通过介绍智慧城市的概念、定义、具体实例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以加入到当前智慧城市开发的对话和辩论中。通过典型的和新兴的商业计划和开发模式(第2章)、智慧城市所使用的技术(第3章)以及智慧城市开发中市民参与的实例(第4章),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以便认清将技术上的智慧作为城市开发目标的局限性。
本书首先回顾了城市规划者、开发商、技术设计师、记者以及研究人员所常用的智慧城市定义和术语。第1章概述了智慧城市开发的理由和数字媒体在当前智慧城市规划实施中所起的作用。第2章重点介绍了智慧城市开发的三大模式,并对多个城市中已建立的新兴商业和网络管理规划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3章介绍了目前已在使用或正在开发的采集和分析城市环境数据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第4章借助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说明智慧城市开发商如何构想建筑环境、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市民参与之间的互动。第5章总结了前几章所提出的观点和主要研究方向,并对智慧城市开发的新视角和主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智慧城市开发商需要与当地社区更紧密合作,以了解社区与城市的现有关系,并认识到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如果政府希望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那么技术只是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市民以及城市社区需要在确定这些技术的终用途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政府、智慧城市开发商和城市居民并不总是知道如何进行这类对话,也不知道怎样鼓励人们去探究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技术和数据。在后一章,作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
城市社区需要了解更多智慧城市是如何构思和实施的信息,以便参与智慧城市开发的决策。我们需要数量更多、更多样化的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意义和感受有深刻理解的市民,需要更多关心公平地获得技术、数据和服务的人,参与到塑造智慧城市的对话中。诚挚地希望本书能有助于这一进程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