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领衔主编的CSSCI来源集刊。
|
內容簡介: |
半个世纪以来,发端于海外的中国研究已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这一知识体系的中心,由西方学人独步的学术论域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全球学人共享的研究旨趣,同时也成了世界学术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窗口。《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意在推动中国研究领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增进,更在于使日益成为显学的中国研究领域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
關於作者: |
周晓虹,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并兼任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翟学伟,先后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任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创系主任,2014年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
目錄:
|
特邀文稿
柯兰君:全球背景下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共享的知识与不同的研究视角
吴晓刚: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专题研讨:社会治理与现代化
管兵:城镇化与村治变迁——地方政府创新的内生视角
黄晓星、李学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何以可能?——一项基于情境合法性视角的个案研究
吕方、冯瑞英:生产能动主体:减贫治理中的参与性难题及其反思——_基于“鲁村”的观察
郑广怀、张政:依附与协商——“红色物业”融入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合法性构建
桂晓伟:“阳光信访”的运行机制和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
苏熠慧:不稳定劳动中的“义”——以C市学生工为例
陶宇:单位制巩固时期“单位女工”身份生产的实践逻辑——基于东北地区口述历史的分析
雍昕、邓韵雪:制造业“机器换人”对工人技能的影响——基于2018年广东省“企业-员工匹配”问卷调查数据
董慧娜:增强技术控制权——平台经济下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
卢春天、李一飞:中国中间阶层环境行为探究——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张龙:中国社会学重建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以1981年“南开班”为例
书评与随笔
夏少昂:符号边界:民国国货运动的一个核心间题——评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王东美、谢景慧、蒋桂东、蒋萌:遗留在贵州大山里的“三线”回响
《中国研究》稿约
|
內容試閱:
|
作为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可以看作1949年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横空出世所引发的一种必然的学术反应。而当1978年由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第二次革命”兴起之后,这门首先发端于“西方”的学术至少在如下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研究阵容不断壮大,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加入了对其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的研究;二是逐渐脱离了冷战时期作为“中国观察学”所带有的实用主义倾向和意识形态的束缚,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并在近十年以来显示出走向繁荣的迹象。
不过,考虑到“渐进式改革”所引发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景观的剧烈变迁,考虑到中国社会空间固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科学的“中国研究”似乎才刚刚起步。与这个巨大有机体浓缩了19世纪、20世纪和21三个世纪,凝聚了农业、工业及“后工业”三种社会的博大厚重相比,与它的庞大的人口及其散发的无尽的能量相比,与它的让人兴奋又令人困惑的矛盾性相比,现有的“中国研究”依然显得单薄、单调和单纯。从能够切近它的适当的研究方法,到足以解释它的经得住验证的理论,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从对于其制度和状况的具体描述,到对于其文化和哲学的抽象归纳,也依旧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出版《中国研究》。这份在中国本土编辑的以“当代中国”为研究客体的学术刊物,将成为中国学界面向全球的开放的学术园地,承担起海内外学术同仁沟通和交流的媒介作用,为促进中国研究领域的日益精进而努力。
《中国研究》将本着开放和务实的精神,坚持宏观视野和问题取向。这是它的办刊宗旨。
开放性是指它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中国研究》将努力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和研究领域的禁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都既属于它的研究范围,也成为它的研究视角。开放性同时也包括研究主体(研究者)的多样性,不同学术背景和志向的学者,只要他(她)坚守学术共同体所公认的伦理规范,将得到同样的尊重。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学术界目前的状况和出于学术事业发展的考虑,我们特别鼓励和支持学术新人的艰苦劳作。
务实性是指它的实证性和经验性。《中国研究》奉行“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希冀将重点置于中国的基层社会,从微观的问题或现实经验人手,在对许多单个领域、地域进行切实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追求终的对中国社会整体的通透认识。它当然期望博大而混沌的中国终能产生宏大而精确的理论,但也努力避免“宏大理论”先行或抽象概念主导下的天马行空式的空谈。务实性还表现在鼓励朴实平易的文风和学风,倡导平和的学术批评氛围。
《中国研究》是全球中国学界展示睿智的公共空间,而不是少数编辑、学者的封闭领地。为此,我们热切希望整个中国学界的广泛参与,希望有广泛而深层的互动。同时,我们也真诚欢迎来自学术界的监督和批评。这种严肃的监督和批评是《中国研究》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