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內容簡介: |
本书稿将散见于图书、期刊、报纸、网页等处的秦封泥加以集中收集,根据学界对秦职官、郡县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参照《汉书?百官公卿表》《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等体例分部编排,收录包括部分战国秦在内的秦官印封泥、私印封泥约1800种,封泥图版超过2000幅,分为“中央职官”封泥, “地方职官”封泥, “私名吉语”三部分,全面搜集编排历年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与图版并列,并略加按语,对若干种封泥的考释提出自己意见,后附以秦封泥索引,便于研究者检索相关资料。该成果将对秦的职官郡县构成、变化与历史研究,对秦史、秦汉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
關於作者: |
刘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学,同时从事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曾参与西安相家巷秦封泥的发掘和整理,曾先后参加甘肃武威百塔寺遗址、河北邺城潜伏城门遗址、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宫城阊阖门遗址、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撰写发掘报告、简报、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合著,作者)、《南海百咏、南海杂咏、南海百咏续编》《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以考古视角的审视》,主编《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秦汉上林苑2004-2012年考古报告》,副主编《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90册),《秦封泥集》(合编)、《秦封泥集存》等。
|
內容試閱:
|
序
周曉陸
這兩年來新冠疫情很緊,全球群起抗疫,從社會經濟、教育到許多社會領域的活動都受到了躭誤,受到了損失。可是,也有的學者在這個階段極爲發奮,利用難得的空隙接連推出了學術論著。近日,我很高興看見了劉瑞先生的《秦封泥集釋》,這是録有超過2300個秦泥封品種,文字達140多萬的皇皇巨製。
近幾年,據我知道他就協助劉慶柱、李毓芳先生推出了《漢長安城未央宫骨簽(90册)》(中華書局,2020年),主編了《櫟陽瓦當》《櫟陽陶文》《櫟陽考古發掘與研究》(均爲科學出版社,2020年),並出版了《秦封泥集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夸贊一位學者勞動成果的成語叫作“著作等身”,我在這裏毫不夸張地説,劉瑞在這兩三年中就真正做到了著作等身。
他給我看《秦封泥集釋》書稿,令人又驚又喜,這又是一部在秦泥封研究上的重要著作。先説一事,關於比較多的研究同仁稱爲“封泥”的這個文物,我以前在相關的書本、文章中也稱之爲“封泥”,後來經考慮之後,我認爲稱爲“泥封”應當更爲妥當,相關的觀點發表在《西泠藝叢》2019年12期上。在本篇的小序中,我在自己的叙述中稱爲“泥封”,在引用先賢和其他同仁叙述時,在徵引以往著作和文章時照舊録爲“封泥”,這裏就不展開關於這類文物命名的討論了,大家知道這篇序文中所講的“泥封”和“封泥”,指的是同一類文物就可以了。
劉瑞先生囑我在書稿前面講幾句話,我想既是考古學同仁感情所繫,也是與他共同走過的一段經歷的留念,也是至今古璽印和泥封縈回於腦際的一點思索,所以就應允了。和以前一樣,本人在回憶和研究的時候,一方面認識到舊有的可能的問題和錯誤,另一方面也可能會産生新的問題和錯誤,這一點上我也提醒讀者們注意和原諒,並請劉瑞和讀者予以指正。
一
劉瑞先生一開始接觸的秦泥封文物,與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所藏的秦泥封有很大關係。借此機會,我要將古陶文明博物館,即路東之先生的秦泥封收藏的“小史”稍作梳理。在這之前,我就秦泥封與古陶文明博物館有關的發現的小史不止一次地做過簡 單的回憶和報告,其中確實有不够準確、嚴謹之處,我想借忝爲劉瑞的大著小序之機,在與有關先生仔細核實之後,做出比較準確的回憶,以往所有的不確切之處由我負責,也對其他先生的引用表示歉意。
路東之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一方面進行他喜愛的文學創作,包括小説、散文、詩歌;另一方面也涉獵古代文物的收藏。他收藏的特點是比較少地關注宋、元、明、清之後的文物(書畫除外),比較多地關注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代的文物,早他以收藏西北地區的彩陶和戰國秦漢瓦當見長,曾經號稱北京市收藏界的“瓦當王”。其中,他也收藏了一些商代甲骨文、古代璽印,至遲在1986年他收藏了一百多枚古代泥封(以西漢、新莽、東漢泥封爲主)。這見於他在1991年12月出版的部詩集《情况》,不僅在詩文中提到了瓦當、碑石等收藏,附録中提到的《二十“泥痕”記》一文就是指漢泥封的收藏。
在1995年的春天,路東之先生從西安地區不止一位收藏家和文物愛好者手中分幾批得到新見的泥封,對比他以往收藏的漢代泥封,泥質相對駁雜一些,泥塊及上面的印面要略小一些,泥封的面上多帶有十字界格,字體近於小篆,字畫纖勁,東之當時就認爲可能是早於漢代的泥封。當收藏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在1996年春節甫過,他到西安西北大學上門去求教秦漢考古學家王建新教授。由於王建新教授此時忙於赴日本講學,於是介紹路東之與我相識。當天,即1996年2月下旬那個早上,“我衣履不整地開了房門,由王建新先生介紹了大約同樣衣衫不整的東之兄。從懷疑他口稱見到一批定然早於西漢的封泥,到我細細地看過一通之後,激動地拍桌子留下他喝酒”(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456頁)。1995年春天,是東之敏感地發現和收藏秦泥封的開始,1996年初春是我們正式確認秦泥封的時間。
在1996年9月之前,我們的這一發現以及初步研究,一直面對着社會和學界的懷疑、不解、嘲諷以及反對的巨大壓力。當時的西安正陷在新發現《孫子兵法》的熱鬧當中,有許多同仁也將秦泥封的發現視爲和所謂《孫子兵法》一類的事情。在當年“五一”節之前,我們就複印了上百品新見的秦泥封紙本資料,有的寄出被拒收,有的約請專家結合實物看一眼而告没有時間,避之不及,這些都是出於學術的謹慎,我們深表理解,其中酸楚非他人可知。當時向省市級文物主管部門,以及數所綜合性、專題性博物館通報這次發現,無有回聲;感激的是西北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周偉洲教授親自陪我向省局作專門的匯報,可還是僅落得無人理睬;當時我們長嘆感慨道“懷璧之哭,豈惟昔者”!
1996年,將紀念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40周年,當時西北大學的領導余華青教授、文博學院領導周偉洲教授,堅决支持我們的研究,並且定於當年12月在紀念儀式上正式向社會公布。在做出這一决定時,西北大學校内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爲慎重起見,有人提出赴北京請示李學勤先生,這是余華青先生以作思想工作的形式委婉地告訴我的。我聽後則是非常高興,自從1983年在南京博物院研究“陳璋圓壺”時候受到李學勤先生的鼓勵,已經有約10年没有見到先生了。國慶期間,我和路東之、程任先生到北京紫竹苑李學勤先生的府上做了匯報。
李學勤先生看到實物非常高興,他講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指出秦泥封的發現本身可以分爲三個層次:“個層次是農民田間勞動時對實物存在的發現;第二個層次是一些收藏家認爲是古代的遺物,加以收藏;第三個層次是確認遺物的年代和作用。你們的發現屬於第三個,太重要了。”李學勤先生面對實物,談及泥封所記職官反映了“周秦之制”,談及泥封所記地理内容“看來還是秦的中央、郡、縣三級合理”。記得剛一見面,李先生打趣地説:他早知道這個發現,有人寫信通報:周與路會刻圖章,對於這批東西要“當心”,我們四人都會心地笑出聲來。
有了李學勤先生的支持,研究的窘境就頓時改觀了。許多朋友紛紛來索要拓本複印件;陝西省考古所、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南京印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都請我們去介紹了此次發現;《西北大學學報》和《考古與文物》專門約稿報道這次發現,《西北大學學報》還在1996年10月將1997年第1期的有關秦泥封的内容做出抽印本,提前發給學人們。1996年12月25—26日,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40周年紀念會上披露了這次發現,李學勤和衆多學者即席作了書面發言。
之後,陝西省西安市考古所在1996年末到1997年初對泥封的發現地“相家巷南地”進行搶救性發掘,有了重要的收穫,秦泥封數量很大、品種衆多,可惜至今還没正式公布。在2000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有目的地在相家巷南地進行發掘,又出土數百枚秦泥封,弄清了地層並見到了相關的瓦當、陶片等遺物,2001年在《考古學報》第4期發表《西安相家巷遺址秦封泥的發掘》。這樣,這批重要的由民間收藏的“零散文物”,就具有了考古學地層學的背景。
以路東之1995年的發現,1996年的披露,到1996、1997年至2000年的考古發掘,這是“相家巷南地”古泥封發現的一個完整的過程。其實在更早時間,孫慰祖先生在1996年7月12日香港《大公報》發表《新見秦官印封泥考略》一文,這是相家巷出土秦泥封(收藏於澳門文物學家蕭春源先生的珍秦齋)的首次披露。二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是要感謝一批學者給予及時、堅定的支持,當時先後有張沛、吴剛、周偉洲、余華清、袁仲一、焦南峰、李伯謙、李學勤、王一羽等等;在這裏特别要感謝當時的兩位年輕人:劉瑞、陳曉捷。
二
劉瑞是1992年進入西北大學本科學習的,他爲人正直,愛憎分明,尊師重友,是一個很正的大學生。他非常熱愛考古工作,尤其是對於三代、秦漢、魏晋南北朝的考古和文獻關注得非常扎實。他在兼任學生幹部時有大量社會活動,同時學習成績在班上屬於拔尖的。在1996年初,東之先生開始和我正式投入秦泥封研究後不久,我就約請了劉瑞、陳曉捷兩位在校的同學幫助研究,他們兩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時,我有意地讓劉瑞和陳曉捷進行交叉研究,即在部分論文中劉瑞進行秦漢職官方面的攻關,陳曉捷進行地理問題的攻關;另外在一些論著中又反過來,讓劉瑞關注秦漢地理,曉捷關注職官。當時没有一分錢的支持,能否出版也未可知,這是一個非常枯燥、艱苦,無名無利,同時沉浸在發現喜悦中的特殊勞動。
爲了做好秦泥封的研究,我和劉瑞、曉捷多次在西安西北大學和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之間往返。記得有一天傍晚,火車過了鄭州停下,我們詢問得知是鄭州黄河鐵橋,第二天早上起來,依舊停留在此,居然在橋上晚點停留了十二小時之久。我們在古陶文明博物館進行攝影、測量、做拓本的時候,多次忘記了吃飯的時間,甚至有時候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打地鋪、睡沙發、啃冷饅頭那是常事。後來我在《秦封泥集》後記中寫道:“劉瑞、陳曉捷二位,在職官、地理的考辨上出力尤多,許多新見亦出自他們,他倆不遠千里,奔走二京,在校對、校稿以及一些技術處理上付出了大量的勞動;他們的學識亦在工作之中有了長足的進步,將來之大成就已屬可期。”(見《秦封泥集》,第456頁)他們的工作成果出現在近十篇論文之中,我們的共同工作,也爲成功申報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批項目奠定了基礎,直接促成了2000年5月《秦封泥集》的出版,成爲秦泥封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同樣,我的關於劉瑞、陳曉捷二位成長的預言,也獲得實現。劉瑞先生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常年負責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與研究;陳曉捷先生現在是陝西省銅川市博物館負責人、研究員,考古、文物和地方史研究專家。
劉瑞先生在考古戰綫的迅速成長,有前輩們的關注提携,更有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前後,一直奮戰在考古工地,在廣東西漢南越王宫殿遺址、陝西秦阿房宫遺址、秦櫟陽城遺址、西漢中渭橋遺址、漢唐漕渠遺址、西漢昆明池遺址等戰國秦漢唐時期重要乃至核心的遺址發掘中取得了一批驕人的成績,成長爲中國考古界21世紀位居前列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其中,恐怕在他學術起步之時,也有秦泥封研究一定的學術影響吧。去年和今年,他接連推出了《秦封泥集存》和《秦封泥集釋》,可以算作他的重要學術回顧和貢獻。
三
自“相家巷南地”秦泥封面世之後,其有關的數據一直在遞增。在大數據時代,這些數據有着戰國史、秦漢史研究方面的特殊意義。
首先,秦泥封出土的地點,在陝西省已知的已由西安漢城保護區六村堡相家巷南地遺址,擴大到漢城遺址西墻外、陝西鳳翔雍城遺址、陝西高陵、陝西長安等地。在全國已知的“秦式泥封”的出土,已經有河南、山東、遼寧、内蒙古、安徽、湖南、廣西等省區的多個縣市。有的爲古遺址地層出土,有的見於窖穴、灰坑(處理簡牘等垃圾堆性質)、古井和墓葬當中,情况並不單一。大多數是比較單純的“秦式泥封”出土,也有的和戰國楚國泥封混出,還有的和西漢泥封混出,這些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第二,在1995—1996年初步接觸“相家巷南地”的秦泥封之際,它們的數量已經超越了漢泥封的存世總數;到了今天,僅明確可分辨内容的秦泥封存世數量應當超過兩萬枚,包括破碎者其數量會更大一點,這是絶不能小覷的一筆重要文化遺産。目前,在《西北大學學報》《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較大數量披露之後,涉及秦泥封的比較大型的重要著録還有《中國歷代印風系列?歷代印匋封泥印風》(傅嘉儀,重慶出版社,1999年)、《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中國古代封泥》(孫慰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秦封泥彙考》(傅嘉儀,上海書店,2007年)、《問陶之旅》(路東之,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新出封泥彙編》(楊廣泰,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古陶文明博物館藏封泥集》(路東之,古陶文明博物館,2011年)、《新出陶文封泥選編》(楊廣泰,文雅堂,2015年)、《中國封泥大系》(任紅雨,西泠印社,2018年),等等。其間,還有一些主要是民營博物館、民間收藏家的著録集,也披露了一些鮮見品類。2020年和2021年劉瑞分别推出《秦封泥集存》和《秦封泥集釋》,前一本是目前爲止記録秦泥封標本多的集子,本書則是在前一本基礎上輯録每一枚秦泥封各家解説的重要本子。學術研究正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似的不斷向前發展,秦泥封的研究在未來還會有品種、數量的增加,尤其是當西安考古研究院藏品公布之後。但是秦泥封的基本學術框架已經確立,“秦式泥封”的基本標準已經確立,劉瑞先生的《秦封泥集存》《秦泥封集釋》,將是秦泥封研究繞不過去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秦泥封中的中央職官、地方職官,各級各屬的數據分析。這方面看似容易,實際上要從這些職官的分布、意義、性質,看到秦的周秦官制的異同、東周列國官制的區别、秦漢官制的沿革,等等。要看到三公九卿制,職司重要與否之不同,要看到它們下層的具體分布。從秦泥封看,已然有了後世所謂的宫中、府中的區别,宫中系統中又有服務於皇帝和後宫的區别,對於這些問題秦泥封都提供了有益的資料。我在秦泥封之中注意到,除了侍衛體系的職官,似乎没有見到領軍征戰的將軍内容,軍令如何頒布,戰績如何上達咸陽,這爲秦軍制的探討提供了新的思路。秦泥封中見到的封君内容,爲瞭解以地緣政治來完成大一統的秦朝,是如何處理血緣貴族關係,這又是否影響了西漢政治,提供了素材。還有一些名目,是職官名還是地名有待深究。
第四,有關歷史地理的數據。秦泥封中見到中央(内史)、郡、縣三級,以及鄉、亭等記載,也有地方官的職官、名稱和職守的記載,其中的地名數量多寡、具體地點職守出現頻次的高低,都能説明戰國秦代和秦朝的政治風雲,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秦泥封地理内容的比對,作爲重要的文獻就是《漢書?地理志》,再就是參考從戰國到兩漢的金石簡牘材料,還有清代人的《讀史方輿紀要》等等。於是,主要可以分作幾種情况:1. 《漢志》有,記爲秦,甚至更早;2. 《漢志》有,不記爲秦,記爲漢;3. 《漢志》無,戰國、秦、兩漢金石簡牘材料可能有;4. 《漢志》無,《讀史方輿紀要》等地理書上可能有;5. 一切其他文字資料都没有;面對秦泥封資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大數據意義上的重要價值。秦泥封中關於宫苑、禁苑的記載,遠遠多於其他地下出土文獻,這是服從於中央、皇室的一種特殊的地理單元。同樣,還有一些名目,是地名還是職官名有待深究廓清。
第五,我曾經指出,秦完成了漢字形態史的第三次大整理。在戰國時期,由於天下分裂導致的政治、經濟、軍事差異的複雜原因,又因爲手刻金文、書寫簡牘的盛行,當時的文字總體表現十分紛亂、簡率。秦文字得益於後來的大一統,使之下傳有緒,實質上,它也參與了這種“紛亂、簡率”。戰國列國文字,是有其“正體”的,反復鈐於陶胚、封泥、絹帛之上的璽印文字,便是當時正體。同此道理,秦印、秦泥封上的文字,正是秦文字之標準正體。存世的秦泥封數量遠大於秦印,其上單字排列清晰,每字約1釐米見方,單字數量較多,其中大體面目一致,也有繁簡、假借、異體甚至用他國字形的現象。秦泥封文字是秦朝進行漢字大整理(有人稱爲漢字大統一)時的重要依據。
第六,秦泥封本身的物態數據。例如,秦泥封背後的痕迹,屬於簡牘的有哪些?數量如何?屬於封囊的有哪些?而這些囊又有盛物、盛簡牘的不同,能否借泥封區分?封笥箱的有哪些?封錢串的有哪些?這些還没有明確的數量統計,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有些現象有疏忽,有的現象會隨着泥質漫泐而消失。例如,在古陶文明博物館觀察秦泥封的時候,曾經在一枚泥封背面,見到細心繫出的繩結就像五瓣梅花一樣美,當時我們傳看後夸贊一定是宫女秦娥所爲。又例如,曾經在一個收藏家處,看到幾枚秦泥封背面封錢幣留下的半兩的情況,尤其可以分析出半兩的型和式,這樣結合文獻包括秦出土簡牘文字的記載,就可以推導出秦時賦税封錢的大致狀況。
上述這些數據的研究,基礎安放在哪裏?目前,就要放在劉瑞先生的《秦封泥集存》和《秦泥封集釋》兩部大作之中。
四
《秦封泥集釋》這本書功德無量的貢獻,在於將2021年之前各家對秦泥封的解説都匯集在一起,安屬於每一枚秦泥封的標本之下,這爲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從中可以看出研究道路的艱辛,可以看出對於秦泥封品類、内容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觀點也要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接受同仁的批評,接受實踐的檢驗。以本人早先發表的一些意見來看,已有不妥和錯誤,在後來的研究者中已經得到了部分糾正,這點對我而言是非常高興的。因爲錯誤的認識是一個客觀存在,刻意地回護只能使自己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這種糾錯的過程在本書中可以比對看出,這點應該感激不盡,讓後來的研究者少走一些認識上的彎路。
第二,細心的研究者可以找到再研究的空間。秦泥封提供了秦百官制的目録式表達,也提供了地理志的目録式表達,超過了《史記》《漢書》的記載。相對於秦的出土文獻(金文、陶文、簡牘文字、石刻等等),其整齊、完整程度遠遠超過之。未來對戰國、秦、漢史的研究,這是一筆不容錯過的基本的基石。這方面結合已有文獻、秦漢出土文字的研究已經做出了不小的成績,《秦泥封集釋》及時做了很好的總結。
第三,秦泥封中有些印例可以做比較性的研究,認清其性質。例如,秦圓型印面的“中謁者”泥封和戰國楚國圓形的公印“專室之璽”,兩者所用圓形是否和它們傳遞文件、傳遞官方的上下信息這樣的流轉職守有關,是否傳遞了秦楚之間的某種相似的制度。又例如,秦公印和秦公印泥封上常有文字排列的非規範的讀法,還有如“泰”“太”不分的用法,這裏面究竟藴含着什麽樣的意義?是用印制度規定,還是在當時一定情況下的隨意性所致,這些留下了等待揭示的謎團。例如,相對於漢泥封,秦泥封的用泥顯得隨意,這些泥取自何處?和文獻中指出的青泥、武都紫泥是什麽關係?這些值得做進一步泥封成分的研究。上一節講過泥封背面的痕迹,泥封面背都有留下指紋的痕迹,在當時的簡牘學、包裝學、痕迹學上都有特殊的意義。
第四,秦的大一統對中國政治、歷史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其中一項就是用印制度的表達。秦的公印雖然有一定的出土,但總的數量並不多,其中可能還有少量隨葬印的出現。而秦泥封所反映的公印,是秦時實用印章的遺蜕。因爲秦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自然秦印就成爲全國一統化的標準,這一點,秦保留了齊楚的某些規定,但也基本改變了六國璽印的許多要素。漢代的印章繼承秦風,但在秦的基礎上發生改變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在三國魏晋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治、軍事、度量衡、計量的原因,各朝代、各地的印制也有了變化。這一變化直到北朝末期、隋唐時期才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秦開創的“方寸璽”之制,是中國古代長時期公用印的定制,即便在隋唐之後也可以看到這種制度的影響——重品階、重字形、重尺度。在《秦封泥集釋》基礎上,人們對古代印制的研究方面也會有重要的收穫。
第五,秦泥封具有重要的傳統藝術價值。在篆刻領域“印宗秦漢”是個經典性的表述。較長時期以來,印壇實際上是“宗漢”多於“宗秦”,主要原因是秦印和秦泥封之美被人認識得比較晚近。現在,這些秦印和秦封泥的巨量出土,爲“印宗秦漢”做了很好的資料補充。對篆刻藝術而言,應該迎頭而上汲取秦泥封、秦印更多更豐富的營養。新著録的秦印以私印爲多,這些私印印面、印字的變化、隨活程度遠遠高於秦公印、秦泥封(包括秦泥封中的私印),秦私印中大部分鑿刻得很淺,似乎秦私印有用於泥封和不用於泥封之分,這種區分在秦印、秦泥封實際上可以定義爲藝術表現的“流派”分歧,這可以看出秦泥封很重要的啓示作用。
第六,秦泥封的研究實際上是多方面的,目前秦泥封的研究缺陷尚多,更高的學術願景在前。這並不是《秦封泥集釋》一書自身的問題,反之,這本書給研究者們大致指出秦泥封存在的學術待考處,成爲學者們可以進行更多方面的研究的出發點。
五
後,我想指出一點。二十多年前珍秦齋和古陶文明博物館的收藏,開啓了“相家巷南地”大批的秦泥封研究的序幕。所以,我們不要輕視民營博物館和私人的文物收藏,他們以學術爲天下公器的胸懷,值得人們品味,他們的收藏與發現,往往是後來重大考古學探討的先聲。
拉拉雜雜寫了以上一些意見,人與秋老,明日黄花,事理難明。寫來請劉瑞先生哂正,請讀者們批評。填詞一首,用紀其盛:
《過秦樓?序〈秦封泥集釋〉》
廿載如煙,長安城角,相家南地村頭。
指帝嬴重現,握塊塊青泥,抑印綢繆。
夜石祖龍憂,或成將,路子春秋。
在陶然亭下,劉陳初試,金甲銀勾。
港澳初捷報,函關繼,學林蒸渭水,章沸新謳。
當職官來雨,看安排郡縣,千歲悠游。
零簡掇研究,聚時難,不免成愁。
感榆涂集釋,梳瀑如流,重洗秦樓。
2021年8月31日於秦漢杜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