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赛博格人类学对人类“类性”的探究别具一格。……与以往的人类学展示不同,它在超文本的意涵涌现中,拓展了“后人类”数智生活的跨学科天地,揭开了“元宇宙人类学”新序幕!
|
內容簡介: |
赛博格人类学对人类“类性”的探究别具一格。如果说以往的人类学展示的是特定时空内人的体质衍生、社会特征、文化秩序与文明迭代,那么赛博格人类学则通过对网络链接、云计算、复杂数据库、人类计算、量子纠缠、场域效应、非对称聚合等超越时空的流动与链接的书写,展示元宇宙、星链化、数字孪生、价值时空、人机景观、全视监狱、人际关系嬗变、文化秩序重构及爆涨式数字文明等,从而在超文本的意涵涌现中,拓展了“后人类”数智生活的跨学科广域研究,揭开了“虚拟人类学”新序幕!
|
關於作者: |
阮云星京都大学法学博士、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政治人类学、赛博格人类学、东亚文化遗产人类学等。主要学术作品:《中国の宗族と政治文化-現代「義序」郷村の政治人類学的考察-》(2005)、《政治人类学:亚洲田野与书写》(主编2011)、《吸纳与赋权:当代浙江、上海社会组织治理机制的经验研究》(合著2016)、《赛博格人类学:全球研究检视与当代范式转换》(主编2021)等。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社会学会中日社会学专委会副主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等。
梁永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类学研究》主编,AmericanAnthropologist编委。主要研究兴趣为人类学理论、亚太民族志、本土宇宙观、世俗化与国族建设等。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社会学评论》及AsiaPacificJournalofAnthropology,Religions,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AsianJournalofSocialScience,ChinaReview等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专著有《地域的等级》(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象征在别处》(民族出版社,2008),ReligiousandEthnicRevivalinaChineseMinority(Routledge,2018)。
高英策,重庆人,管理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信息社会治理、赛博格人类学、互联网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等。先后于《开放时代》《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社会发展研究》等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赛博格人类学:全球研究检视与当代范式转换》等著作的编著。
|
目錄:
|
社会转型与范式转换
流动与链接——人类学研究的转变与进路
网络民族志的涌现——一种当下世界人类学书写的文化转型
类民族志范式:多点、共谋与“根状茎”
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社会互动的赛博格探索
赛博格亲密——元宇宙田野中的赛博格身体在场
赛博-赛博格人类学
后人类社会图景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感官的主体性——感官人类学的思考
社交媒体用户:情绪社会里的“拾穗者”
人与“非人”: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赛博格互构
寄生虫还是造物主?——“同人女”的赛博格体验
驯顺自我:数字赛博格与身体规训——对美颜自拍应用程序的考察
互联网时代民族文化展演的空间转换与传承创新——以快手平台为例
公共卫生、生物技术与数字博物馆
中国麻风村建制始末
全球视角下的基因技术发展与治理
浅谈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
伞业博物馆)为例
民族志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所谓“赛博格人类学”(代跋)
|
內容試閱:
|
摆在读者面前的《赛博格人类学:跨学科理论与应用人类学探索》文集,是浙江大学“赛博格人类学:人工生命时代的智识生产”工作坊论文集。它是同题研究项目文集《赛博格人类学:全球研究检视与当代范式转换》的姐妹篇,也是浙江大学团队赛博格人类学研究今年出版的第三部文集。
本文集缘起于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之“赛博格人类学:人工智能与智识生产”交叉创新项目和由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的该项目结题学术工作坊。在工作坊参会论文的基础上,文集再经论文修改完善,遴选、拓展编辑而成。
借此文集出版之际,谨向下列机构和个人深致谢忱!
1)浙江大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2020年度立项项目基金);2)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3)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2020年度客座教授招聘项目,合作者飯田卓教授);4)(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尤其石红华、冯彤责编);5)“赛博格人类学:人工生命时代的智识生产”工作坊合办人李恒威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秦红增教授(~2020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秦教授不幸因病于2021年6月英年早逝,谨以此文悼念对我国人类学研究和学术出版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秦红增教授!)和全体参会校内外师友同仁(本跨学科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玺首席教授和金小刚副教授,虽无法参会,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们分别以自己的专业视角和方式,支持、参与该跨学科项目,对此挑战性的研究探索做出贡献,特此铭记);6)本文集的各位国内外作者、文集封面寄语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当代全球视野、中国语境的“赛博格人类学”有两个学理要点,其一为“赛博格”概念的科学(“赛博”学理·世界观)、哲学(本体论隐喻·人本主义反思)原理,其二为对数智时代之“新轴心时代”性(相当于人类智识生产质变性之巨变期)的判定和当代智识生产范式转换自觉的主张和探索。
本文集的诸多作者也以自己视角各异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回应着该议题。若从“学科”视角论之,当代赛博格人类学或可归入(新)科技人类学研究领域,所谓新科技人类学又可归属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之中研讨。此外,当代赛博格人类学又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而这两方面关联研究,文集尚未充分衔接与展开。
留下遗憾,或许亦为继续前行的美学动力。此序言也面临这种美学体验,入境隔离几经辗转中再度审读即将付梓的文集、开展拓展阅读和调动田野积累,多点互动式构思、行文;然而,刊行在即、已无夜可熬,转场鸣笛、已“身不由己”。特定的喜忧参半场景,亦为当代多维度杂合“劳动”之“赛博格”经典构型;民族志构思的“文火”序章留待来日,允以下述两段文字,为此“赛博格人类学”文集之“是为序”结句:
对于遍布全球的科幻迷而言,赛博格,一个缩写于“控制论有机体”(cybernetic organism)的合成词,绝非是一个生涩的词汇。它所代表的正是《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等一系列作品中的经典形象,那是一种被技术改造以至于机器与血肉融洽地合而为一的躯体,一种被改造强化的人类。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在我们的一系列研究中,赛博格反倒是脱去了这一层颇具趣味的外衣,而被赋予了更为艰巨的使命:它被视作一种反思信息时代人之主体性的“工具”。
正如许多文章所阐述,在基础的意象上,赛博格通常意味着人与某些设备的深度拼装结合,正是这种拼装过程让人思考“人何为人”——无论是支持并应用赛博格概念的学者,还是批判并否定赛博格概念的学者,这个词汇往往在此意义上被把握应用。不过,在我们的研究中,对赛博格的理解更多回归到了其与控制论的深厚关系之上。它所指涉的,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主体性质,即其是一种在不断熵增的宇宙中围绕信息开展通讯—控制的“系统”过程,以维持自身组织性的主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类与其他生命乃至部分先进机器一道,获得了彼此可类比的主体性质。因此,在我们的理解中,赛博格并不仅仅是对“人机拼装”过程的强调,它力图将人类视为地球所有生物与部分控制论机器所共在的信息交换网络中的普通参与者,并由此挑战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本主义光环,思考当下这个人与技术之关系愈发纠缠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赛博格并不是关于科学怪人的超前狂想,也不是“拿起工具的人类就是赛博格”的泛泛之谈,它是对人类与生俱来的控制论属性的强调。因此,或许赛博格不强调拥有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是一种对人类及其所属世界的理解方式;赛博格人类学也并不是一个拥有明确边界的学科,而是一种关于研究路径的呼吁。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的身体被数据所评估,人的行为被算法所指引;以一种一以贯之的逻辑,将人类不假思索地视作社会的主人与分析的起点,已经让我们越来越难恰当地理解这个世界;而赛博格,无疑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起点与视角。这种努力将人类与其他生物乃至部分设备混为一谈的论调无疑是激进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怀旧而保守”的。当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愈发沉迷于人类在线上信息交互中的“抽离”性体验时,赛博格概念,却在努力地将人作为信息收发装置的血肉之躯,将人与机器在物质、信息世界中占据的时间与空间,重新放回到当今与未来的研究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