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著名儿科专家鲍秀兰力作
图解式讲述0~2岁宝宝生长发育黄金期
轻松掌握育儿关键,成就宝宝人生开端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鲍秀兰教授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鲍教授认为,0~3岁是孩子拥有人生开端的关键时期,但是2岁之内则是孩子拥有人生开端的飞跃黄金期,所以在孩子2岁之前家长不要错过任何一个让孩子心智发展飞跃的机会。书稿按照宝宝生长发育的特点,按照不同黄金节点给予广大家长有关孩子2岁之前心智发展黄金期科学、权威和具体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每个黄金期的特点,并得到的发展,让孩子能够拥有的人生开端。
|
關於作者: |
鲍秀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宝秀兰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首席专家。
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50余年,擅长新生儿行为评估、婴幼儿发育、0~3岁早期教育、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及儿童矮小疾病的诊治。
|
目錄:
|
第1章 大脑正常发育是宝宝实现人生
飞跃的关键
大脑的发育过程 / 002
宝宝生长发育中的关键期 / 003
环境和遗传在儿童智力发育中的作用 / 004
0~3岁早期发展的五大保护性因素 / 005
早期教育和干预的效果显著 / 006
窒息儿和早产儿早期干预研究成果 / 008
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 010
第2章 读懂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育规律 / 016
婴幼儿感知觉发育规律 / 018
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 / 023
婴幼儿学习的发展 / 024
婴幼儿注意的发展 / 026
婴幼儿记忆的发展 / 027
婴幼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 028
婴幼儿个性发育 / 030
第3章 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健全人格
培养
情绪智力伴随孩子成长 / 036
对孩子的情绪要求给予相应的感情照顾 / 037
宝宝健全人格的形成要从小培养 / 038
如何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 / 040
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 047
第4章 胎儿与新生儿养育简明指导
胎儿期的营养 / 052
胎儿的发育 / 053
胎儿期的发育促进方法 / 053
新生儿的生理发育 / 054
新生儿的发育水平 / 055
新生儿期的发育与促进 / 058
第5章 1~3月龄宝宝养育简明指导
生理发育指标 / 068
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 068
早期发展促进方法 / 069
第6章 4~6月龄宝宝养育简明指导
生理发育指标 / 080
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 080
早期发展促进方法 / 081
第7章 7~9月龄宝宝养育简明指导
生理发育指标 / 092
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 092
早期发展促进方法 / 093
第8章 10~12月龄宝宝养育简明指导
生理发育指标 / 102
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 102
早期发展促进方法 / 103
第9章 13~18月龄宝宝养育简明指导
生理发育指标 / 114
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 114
早期发展促进方法 / 116
第10章 19~24月龄宝宝养育简明指导
生理发育指标 / 128
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 128
早期发展促进方法 / 130
第11章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的正确理念 / 140
大脑发育及损伤修复的保护性因素 / 141
大脑发育及损伤修复的不利因素 / 141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核心要点 / 142
早期干预评估和课程设计 / 146
附 录 / 148
|
內容試閱:
|
时间过得真快,《0岁宝宝》出版至今已经有17年了,由于该书的责任编辑退休了,《0岁宝宝》出了第1本,就没有继续出版。现在我重温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觉得它很适合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阅读,他们只要翻一翻此书,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读完了,却可以从中受益很多。所以,我认为此书值得重新出版。我以原书为基础,对文字及图片内容进行了重新加工、梳理,并且增加了1~2岁的内容。近17年来,我一直在从事0~3岁早期教育和干预的工作,又通过组织全国协作研究,开展了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早产儿早期干预、预防脑瘫等研究。2001年,我负责的项目“儿童早期教育、高危儿早期干预实施和测查方法”,被列为原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的第八批应用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近30年,我和同事们在全国举办学习班80期,向全国推广应用,学员近万人。10年前,我又创办了宝秀兰儿童早期发展优化中心,专门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服务。我和我的团队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我渴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将我总结出的这些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供广大的父母以及从事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的医护人员和幼教工作者参考和运用。
通过多年来的工作,我深深地感到在儿童早期——脑发育快的时期,大脑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通过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可以发挥孩子的潜能。即使有脑损伤的孩子,通过早期干预,其大脑也可以发挥的代偿能力,完全有可能恢复成智能和运动正常的孩子。
权威著作《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一书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脑瘫。近年来,我们通过全国大协作的研究证明,不用任何药物,通过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完全可以预防和明显降低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用早期干预(相当于早期教育方法,但需要加强一些)的方法,按照婴幼儿智能和运动发育的规律,通过早期的强化训练,可以预防或减轻智力低下、脑瘫的发生。
早期干预效果好是有脑科学依据的,因为大脑在幼年的时候有非常大的代偿能力,通过早期干预、康复训练可以塑造大脑,使受伤的大脑功能得到代偿。我们亲眼见到了很多有脑损伤的孩子智能和运动发育完全正常的实例。
为了使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推广应用,惠及更多的孩子,本书的早期教育(对于高危儿称早期干预)方法,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书写方式,使父母容易理解和掌握。希望正常孩子发挥的潜能,高危儿的脑损伤得到好的代偿,期望更多婴幼儿成长为健康可爱的孩子。此书也供工作繁忙的儿科医生、妇幼保健工作者和康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和参考。
后,能对本书的读者有所帮助,是我们的心愿!本书书写有不到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鲍秀兰
2021年8月
大脑正常发育是
宝宝实现
人生飞跃的关键
大脑的发育过程
人脑的发育大部分是在出生后发生的。人出生时脑体积约350立方厘米,6个月时增加一倍,2岁末为出生时的3倍,4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此时已经接近成人脑的体积。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宝宝出生时连接神经细胞的突触较少,6个月时增加7倍多,2岁达到高峰——每个神经细胞平均有15000个突触,为成人的1倍半。这种水平将保持到10~11岁,以后按“用进废退”的原则逐渐修剪。
神经细胞之间连接模式图
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在出生时很少,出生后通过突触形成数以亿万计的网络连接,有序地进行功能活动,这是智力发育的基础。大脑在快速发育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适宜和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使神经细胞长得更大,突触增加更多,神经细胞之间网络连接更广泛、更完美,并形成稳定的通道,使孩子变得聪明伶俐,良好的行为模式也能稳定建立。
宝宝生长发育中的关键期
关键期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易获得和形成,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获得或达到好的水平。
1.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人的视觉关键期可长达4~5年,尤其是婴儿如果出生后缺乏有效的视觉刺激,大脑视觉细胞将萎缩。例如,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儿,由于出生后即失明,大脑视觉皮层的神经细胞得不到刺激而逐渐萎缩和死亡,如果3岁以后做手术,虽然眼的晶体透明了,但视觉皮层已经丧失感知的功能,患儿也无法复明。
2.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婴儿在出生后就有区分语言刺激和其他刺激的能力。0~3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语言优先在大脑左半球发育,如果在青春期前没有接触到正常语言,其左半球语言潜能就会消失。语言学习过了关键期(5岁),学习效果和速度明显降低。
视觉在大脑中的反映
环境和遗传在儿童智力发育中的作用
智力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对智力发展,尤其对早期智力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促进脑功能发育,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儿童脑发育。
健康大脑(左)和受虐待儿童大脑(右)
一个孩子可能有身材特别高大的基因,但环境时常决定他实际上生长的高度。如果孩子从小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就会影响长高。也就是说,尽管遗传基因的意义重大,但提供给孩子的环境才是决定基因如何表达和何时表达的关键因素。基因如同行为和心理发展一样,也是动态变化的。当今关于儿童发展的观点是,遗传基因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0~3岁早期发展的五大保护性因素
0~3岁早期发展的五大保护性因素是健康、营养、安全和保护、回应式照顾及早期学习(2016年lancet系列回顾)。
儿童发展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它的有序发展包括感觉、运动、认知、语言、社会情绪和自我调节等。因此,终身获得的技能是建立在儿童早期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
多种因素影响这些能力的获得,包括健康、营养、安全和保护、回应式照顾及早期学习。养育性照顾是必需的!养育性照顾可减少不利于脑结构和功能发展的有害因素,从而改善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早期教育和干预的效果显著
1.正常儿早期教育研究成果
本书介绍的早期教育方法经过系列研究证明是有效的,也已被全国很多单位的研究证实。下面简略介绍如下:
1989年,62名正常新生儿从出生后不久接受早期教育,为早期教育组;另设116名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家庭常规育儿)。2岁时,早期教育组的智力发育指数比对照组高8.7分。对照组中有6.2%智力低于正常。因为这些都是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因此智力低下可能为心理社会因素所致。早期教育组无一例智力低于正常,说明早期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智力低下。
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2岁时智力发育指数分级比较
1997年,对79名正常新生儿从出生后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为早期教育组;另设86名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家庭常规育儿)。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的智力发育指数比对照组高19.6分,非常优秀的比例增加了6.7倍。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儿健康活泼、爱学爱问、社会交流能力好、有爱心、生活自理能力强。
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1岁半时智力发育指数分级比较
2.受伤大脑的可塑性
孩子的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强。由于窒息或早产引起的大脑缺氧、缺血或脑发育异常等脑损伤,大脑在未成熟以前,可以实现整个大脑的功能重组,在损伤部位周围有效地实行功能替代,使脑功能得到良好的代偿。
有一个婴儿生下来脑室很大,从新生儿期开始,母亲倾注全部精力和爱心,按照我们介绍的方法(可参考我们出版过的图书《0~3岁儿童的人生开端》,中国妇女出版社,2019年),给婴儿做按摩、体操、运动、认知、语言以及生活能力的训练,7个月时虽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脑室仍很大,但智力和运动功能正常,11个月会走,各种能力均比同龄儿更加优秀。这说明,虽然大脑仍有缺损,但其功能得到了代偿。
窒息儿和早产儿早期干预研究成果
窒息新生儿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血液循环气体交换发生障碍,使新生儿血氧供应不足,造成脑损伤,严重者可影响智力发育。有4%~9%窒息儿发展为智力低下,还可引起癫痫或脑瘫等。
1991年,我们对足月窒息儿进行了早期干预研究。64名窒息儿为早期教育组,55名窒息儿为常规教育组(家庭常规育儿),另设65名正常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1岁半时,窒息儿早期教育组的智力发育指数比常规教育组高14.6分,完全赶上正常儿组的水平,没有一个智力低下。而窒息儿常规教育组的智力发育指数比正常儿低9分,其中 9%智力低下。
早产儿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儿越早出生,大脑发育越不成熟,新生儿期患疾病的越多,如窒息、呼吸困难、颅内出血、感染、营养不良等,这些将引起大脑损伤,使智力落后。据统计,7.8%的早产儿可发生智力低下,还容易发生脑瘫。脑瘫儿中约有一半为早产儿。
1992年,我们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研究。52名早产儿从新生儿期接受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组),51名早产儿为常规教育组(家庭常规育儿),另设53名正常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2岁时,早产儿早期教育组的智力发育指数比早产儿对照组高14.6分,甚至超过了正常新生儿组,无一例智力低下。而早产儿对照组智力发育指数比正常儿组低8.9分,其中7.8% 智力低下。
窒息儿和早产儿早期干预效果对照表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教育可以预防窒息儿和早产儿智力低下。
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2006年,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研究协作组(全国29个单位)进行了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将出生或者就医于29个协作单位、存活的、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2684例分为两组(有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除外):研究开始前一年内出生和研究后出生、家长不愿意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1390位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常规组),研究开始后出生、家长积极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1294位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婴儿数目相近。干预组早产儿出生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比较强化主动运动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两组婴儿通过详细统计对比,在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内窘迫、胎膜早破发生率、出生体重、阿氏评分、生后窒息等疾病方面,两者之间有可比性。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0.94%(13/1390),常规组为3.55%(46/1294),干预组脑瘫发生率减少了约3/4,两组有显著性(p<0.0001)差异。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指导父母对早产儿出院后开始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
两组脑瘫发生率比较
早产儿胎龄越小,脑瘫发生率越高,胎龄<28周出生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为85.5‰;胎龄28~31周出生,脑瘫发生率为 60.4‰(是<32周的10倍);胎龄32~36周出生,脑瘫发生率为 6.2‰ 。这是因为出生胎龄越小,脑发育越不成熟,受到伤害的机会越大。
因此,我们于2011年又进行了降低32周以下出生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原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子课题),研究的方法同上,也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通过早期干预,脑瘫的发生率降低了约2/3。
32周以下出生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比较
婴儿大脑有很大的代偿能力,通过重复的主动运动训练,可使受伤大脑的功能得到代偿,以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一种药物可以治疗或预防脑瘫和智力低下,但是从幼小年龄开始,加强教育和康复训练可以减轻、预防智力低下与脑瘫的发生。因为婴幼儿的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系列的研究也证明这是正确的。
第2章
读懂孩子的
身心发育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育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出生后动作发育很不成熟,要在1~2年内迅速发展起来。动作发展和心理、智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婴儿期,由于言语能力有限,心理发展的水平更多的是通过动作表现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只有动作发育成熟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1.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发展的顺序首先是抬头,1个月以内的婴儿俯卧时头不能抬起,以后俯卧时逐渐地可将头抬起,3个月的小儿俯卧时不仅头可抬起,胸部也可离开床面,用双上肢支起头胸部,和床面约呈90°。婴儿3~4个月时开始翻身,先是由仰卧到侧卧,约5个月时可从仰卧翻到俯卧,约6个月时可独坐,7~8个月时开始学爬行。爬行在婴幼儿动作发展中很重要,不仅可促进全身动作的协调发展,锻炼肌力,为直立行走打下基础,而且可较早地正面面对世界,增加空间的搜寻,主动接收和认识事物,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另外,爬行对婴幼儿情感和社交的发展也有益处。10个月的婴儿可扶着站,扶着迈步行走。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从摇摇晃晃的行走到独立稳定的行走。直立行走在人的躯体动作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时的宝宝已能够控制自己的部分动作,能够到处走动,也就是说,此时的他有了独立性和主动性。他可以主动地接触各种物体,扩大认知范围,更有利于各种感觉器官和语言器官的发展。
婴幼儿能独立行走后,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在对事物多方面接触的过程中,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为早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2.精细动作的发展
手的动作主要是精细动作的发展,这在婴幼儿智能发育中非常重要。手的动作发展顺序如下:3个月前婴儿的手不能主动张开,但可触摸,一般是被动的。3个月后,婴儿的手可有意识地张开,就有了随意的抓握。开始是大把的、不准确的抓握,以后是准确的、五指分开的、手眼协调的抓握;进一步发展为两只手同时抓握,或相互交换手中的物体,从只能抓大的物体到拇指和食指相对的精细捏取,从无意识地松手到有意识地放下。通过以上发展,婴幼儿的手逐渐灵活,可主动地、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物品,主动地学习和创造各种活动,这时手就开始体现出工具的作用。
虽然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都遵循这一共同的规律,但具体到每一个孩子,其发展速度却各不相同。因为影响动作发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机体、环境、任务等,这些可造成动作发育的个体差异。所以,对婴幼儿动作发育进程的评价要有多方面的考虑和科学的评估方法。
婴幼儿感知觉发育规律
感知觉是婴幼儿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育迅速的能力,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感知觉的发育是从宝宝降生就开始的,并在降生的头几年内发展尤为迅速。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即已发育完成。
视觉的发育
视觉刺激为人和他们所处环境的联系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即能注视或跟踪移动的物体或光点,1个月内的新生儿还不能对不同距离的物体调节视焦距,动力视网膜镜显示焦距为19厘米。2个月以内的婴儿,注视距离是15厘米~25厘米,太远或太近都看不清楚。2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按物体的不同距离调节视焦距。4个月时眼的视焦距调节能力即已和成人差不多。
婴幼儿视觉功能的特点是:看到运动的物体能明确地做出反应,如闪烁的光、活动的球及活动的人脸等。新生儿更喜欢人的面孔或者类似物体,这种偏好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残存的适应性机能,这种机能可以帮助婴儿辨认自己的看护者,并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新生儿容易集中注视对比鲜明的物体的轮廓部分,如白背景下的黑边线,对黑线条附近对比强烈的地方注视时间更长。婴幼儿容易注视图形复杂的区域、曲线和同心圆式的图案。
听觉的发育
现在的研究证明,5~6个月的胎儿即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频率为1000赫兹以下的外界声音。出生后随着新生儿耳中羊水的清除,声音更易传递和被感知。新生儿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分贝~20分贝,婴儿在高频区的听力要比成人的好。
婴儿不仅能听到声音,对声音的频率也很敏感,他们可以分辨200赫兹~250赫兹的差别,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而且能区别不同的语音,即使是母语语言系统以外的声音,他们也一样分辨得很好。显然,这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婴儿对人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尤其是音调较高的女性声音。很多研究表明,胎儿可以透过子宫壁听到妈妈的声音,所以宝宝出生后对妈妈的声音有很强的感应能力。这些都是他们语言学习的基础。
嗅觉、味觉的发育
嗅觉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感觉,在进化早期曾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御危险的价值。在胎儿7~8个月时嗅觉器官即已相当成熟,出生后的新生儿即已有了嗅觉反应,他们嗅到母乳的香味就会将头转向母乳一侧,3~4个月时就能稳定地区别不同的气味。起初婴儿对特殊刺激性气味有类似轻微受到惊吓的反应,以后渐渐地变为有目的地回避,表现为翻身或扭头等,说明嗅觉变得更加敏锐。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发达的生理感觉,它具有保护生命的价值。味觉在宝宝出生时已发育得相当完好。新生儿味觉是相当敏锐的,能辨别不同的味道,他们对甜味的反应一开始就是积极的,对咸、酸、苦的反应则是消极的、厌恶的。把不同的食物放在婴儿的舌尖上,可以看到不同的反应,对苦和酸的食物他会产生皱眉、闭眼等表情。
触觉的发育
婴儿出生后就有触觉反应,如母亲的乳头接触到婴儿的嘴或面颊时,他就会做出觅食和吸吮动作;用物体触到他的手掌,他就会握住;抚摸他的腹部、面部等,他即可以停止哭泣等。对触摸的敏感无疑提高了婴儿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性,所以抚触和亲密接触对新生儿有良好的发展促进作用,可缓解焦虑,帮助他们安静下来,还能够促进神经活动,使大脑发育得更好。
婴儿在4~5个月后视触协调能力发展起来,可以有意识地够到物体,并通过触觉来探索外在世界,先是口唇,后是双手。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在其认知活动和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知觉的发育
宝宝知觉的发生较晚,在出生后4~5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知觉活动,手眼协调的动作也是在此时出现的。有研究表明,婴儿在3~4个月时已出现对形状的知觉,4个月的婴儿对物体有整体的知觉,能把部分被遮蔽的物体视为同一物体。还有实验证明,7~8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就有深度知觉。另外,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等也在婴儿时期逐步地发展起来,但这些都要依据运动发展提供的经验来体现它们的意义。
6.婴儿的跨通道知觉
从一种感觉通道(如触觉)获得的信息推论出另一种感觉通道(如视觉)已经熟悉的刺激物的能力叫跨通道知觉。很多研究证明,婴儿的跨通道知觉能力发展得也很早。视觉—听觉之间的跨通道知觉能力大约在婴儿4个月时出现,某些情况下1岁的婴儿会对通过多感觉通道共同感受到的刺激更感兴趣。
感知觉在刚出生时是一体化的,或者说是未分化的,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将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知觉刺激物,从而发展出真正的跨通道知觉。换句话说,当宝宝学会看、听、闻、尝和触摸时,他们才能够分辨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然后再将它们整合起来。
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
语言的发展在婴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婴幼儿如能掌握部分语言,就得到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可以通过与成人的交往进行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2周左右的婴儿能区分人语声和其他声音,如钟声、哨声等。这种区别不同声音的能力是他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2个月时,婴儿对他人说话时的情绪表现似乎就有所反应,如以愤怒声斥责他时会哭,以和蔼声安慰他时会笑。婴儿4个月时就能区别男声及女声,6个月时即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5~9个月时能鉴别节奏和语调,9~12个月时能辨别出其母语中的各种音素,开始认识到语音所代表的意义。
经过一年的语言准备,幼儿从1岁左右开始正式学说话,1岁~1岁半语言的发展主要还是对言语的理解,即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故事,但说出的词比较少,一般都是单字词。这时幼儿说话的特点是:多为单音重复,如奶奶、猫猫、灯灯等;单字表达多种用意,如“瓶瓶”可能是“拿瓶子喝水”“把瓶子拿走”“水在瓶子里”等多种意思,这些意思只有在具体情景中成人才能理解。这个时期幼儿能说出的词大多是名词。
1岁半~3岁,幼儿的语言发展非常迅速,一般都已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语言。从说单字到出现双字词,然后会说简单的句子,即主要包括主谓语或谓宾语的短句,如“妈妈上班”“姐姐走了”“送送奶奶”,等等。2~3岁,幼儿开始说一些复合句,但仍是比较短的,为6~10个字。总之,幼儿到3岁末已掌握了基本的语言。
语言能力是智能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因此,语言发育应是家长和保教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要给婴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使婴幼儿的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
婴幼儿学习的发展
婴幼儿的学习有四种基本方式。
种,习惯化能力,即婴儿能够辨认出反复出现的刺激物,并不再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比如,当同一声音刺激反复出现时,婴儿就不再注意它,不再对它做出反应了。这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习惯化能力在婴儿出生以后就出现了,在年内迅速发展。习惯化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那些可快速产生习惯化的婴儿,今后智力水平是高的。
第二种,经典条件反射,即一个中性的条件刺激和一个非条件刺激匹配在一起反复出现,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就能够引出反应。例如,反复多次地摇铃后喂奶,但如果只摇铃没有奶瓶,婴儿也会出现吸吮动作。新生儿即可产生经典条件反射,一般都是在生理需要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确实是小婴儿的学习方式之一,他们借此来识别在自然环境中某些同时发生的事情,并学到很多重要知识,如乳房和奶瓶可提供奶,照料者能给自己温暖和抚慰。经典条件反射对婴儿来说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第三种,操作性条件反射,指个体首先表现出一种反应,然后将此行为与所引发的特定后果相联系。行为导致的结果会决定该行为以后发生的频率,所以小儿倾向于重复那些令人高兴的行为,抑制那些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这是婴儿学习的一个基本原则。早期操作性学习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婴儿会经常微笑和发出咿呀声来吸引看护者的关注和爱护,同样看护者也在学习如何引发婴儿的积极回应。这种社会交往会越来越顺畅,为建立深厚的情感依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种,观察、模仿,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方式。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如学习语言、吃东西、解数学题等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的是,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新反应不需要一再强化和演练,只需要观察者密切关注被观察者。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人的许多表情,这种积极的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激发看护者的爱心,是建立融洽亲子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 8~12月龄婴儿的模仿能力越来越明显和稳定,9月龄就有延长模仿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成人的某些动作,宝宝不仅在大人做完后马上模仿,可能过了一段时间还可以模仿出来。这种能力在1岁以后得到迅速发展,2岁时能够在模仿对象不在的情况下再现一些动态的动作,这种观察学习称为仿效。观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使得儿童能够通过观察社会榜样迅速获得很多新习惯和好行为。
婴幼儿注意的发展
1~3月龄的婴儿,当有发亮的东西或色彩浓艳的东西出现在视野内,他就会发出喜悦的声音或睁眼注视。这个阶段的婴儿具有选择性注意的特点,喜欢注视曲线胜过直线,偏好对称的物体超过不对称物体。
3~6月龄的婴儿,随着头部运动自控能力的加强,扫视环境变得更容易;更加偏爱有意义的物体,如喜欢注视母亲以及喜欢的食物或玩具。
6~12月龄的婴儿,随着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已不完全集中在视觉方面,而是从更多感觉通道和活动中表现出来,如注意更多表现在抓取、吸吮、倾听,以及操作和运动选择上。
1~3岁以后,随着语言能力发展,幼儿能听懂很多话,言语活动支配注意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可逐渐明确,时间会逐渐延长。
婴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宝宝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宝宝能力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一般多认为人类个体的记忆在胎儿时期已经产生。从孕期8个月起,给胎儿听音乐,出生后通过吸吮方法证明,婴儿对所听的音乐有记忆力。新生儿早的记忆是对妈妈抱或吃奶姿势的记忆。吃母乳的婴儿,只要把他抱成固定的喂奶姿势,就会寻找乳头,说明经过多次反复,婴儿已对这一姿势有了记忆。
在2~3个月时,婴儿注意的物体从视野中消失时,他能用眼睛去寻找,这表明婴儿已有了短时记忆。
在4~5个月时,婴儿就已能记住喂奶和经常抚爱自己的人(多是妈妈),能把她与陌生人区别开,即能够对熟悉的人再认。但这时的再认只能保持几天,如多日不见就不能再认了。婴儿记忆时间的长短是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发展的。
5~6个月以后,婴儿能记住妈妈的模样,见到妈妈时,表现为欢乐、四肢舞动、面带笑容,甚至发出笑声。
8~12个月的婴儿能记住刚看到的玩具,在间隔短时可找出。
1~3岁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1岁多的幼儿能记住自己用的东西和一部分小朋友的名字,2岁时能记住简单的儿歌。这时期孩子的记忆保持时间明显延长,能保持几个月。如果父母离开几个月后再回来,幼儿仍能够再认。2岁以后的幼儿才能出现再现的回忆。
婴幼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1.认知发展
认知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的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以及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维果茨基提出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文化影响着认知发展的形式。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他们所处的文化关系密切。
2.思维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智能的核心。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由于思维和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的发育分不开,所以它的发生较迟。一般认为,婴儿在9~12个月时就产生了思维能力,但是比较低级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能有目的地运用动作来解决问题,比如找到一个藏在某个地方的物体。这种思维可称为前语言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的思维,是和婴儿手的抓握和摆弄物体分不开的。
1岁以后,幼儿在言语发育的基础上才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这时仍以直觉行动为主,概括水平还是很低的。我们可以根据婴幼儿的这些特点,注意调动婴幼儿感觉器官的作用,不断丰富其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启发其思维,培养他们用基本的语言进行简单抽象思维训练,为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
婴幼儿个性发育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经常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根据婴儿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仅介绍自我意识的发展、气质和性格的发展规律。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
出生后头5个月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他们吃手、吃脚,把自己的手脚当物体来玩。5个月以后的婴儿逐渐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5~8个月的婴儿,对镜像显示出了兴趣,他会注意镜中出现的某一形象,但他仍不能区分自己的形象与他人形象的差异。
9~12个月的婴儿能够认识到自己是镜像动作的来源,能区分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
1岁左右,幼儿学会了走路,逐渐认识了自己能做出动作,如滚动的球是自己踢的;可以把自己和别人及别的物体区分开,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存在,这就是初级的自我意识。
1~1岁半,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能用名字称呼自己,这表明幼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与自己的动作区别开。
2~3岁,当幼儿掌握了代词“我”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幼儿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到3岁以后,幼儿才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的能力。
2.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态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婴儿在生后早期就明显表现出某种气质的特征,这主要是由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决定的,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先天遗传的影响。例如,有的婴儿一出生就很活跃、活动较多,对什么事都反应强烈、较急躁;有的婴儿则较安静,活动相对少,对事物反应平静而缓慢;还有的婴儿介于这两者之间。
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由于气质影响婴儿的活动方式,所以它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父母的反应,影响着婴儿的个性形成、亲子关系、早期社会交往以及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婴儿早期教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气质也是可以改变的,可通过环境经验,在成熟的过程中调整。后天环境和教育对气质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及保教人员应当了解每个婴儿的气质特征,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教育,注意帮助婴儿发扬气质特征中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促使每个婴儿形成个人特有的活动风格。
3.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适应的比较牢固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性格不是遗传决定的,是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婴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充分重视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早期的性格培养主要是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包括喂养习惯、睡眠习惯、自我服务习惯、分享的习惯及待人接物的习惯。这些习惯从小培养是非常自然和愉快的,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和痛苦。所以,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会终身受益。
第3章
重视孩子的
情绪管理和
健全人格培养
情绪智力伴随孩子成长
宝宝天生就具有情绪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情绪反应,这是宝宝重要的适应生活的方式。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的认知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例如,新生儿吃饭后就安静,饥饿或尿湿时就不安、哭闹等;2~3个月的婴儿吃饱、睡好后就会微笑,当成人逗他时,就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5~6个月开始,婴儿对新鲜的玩具特别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有婴儿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婴儿在情绪高涨时做什么事都积极,也乐于学习,而情绪不好时,则什么也不听、不学、不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婴儿凭兴趣做事”。
12~24个月时,幼儿开始出现复杂情绪,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骄傲等,这些情绪一般被称作自我意识情绪,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对自我感觉的提升和降低。到了3岁,幼儿能够更好地评判自己的表现优劣时,会在成功地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后表现出骄傲,也会在未完成一项简单任务后表现出羞愧。
情绪、情感是宝宝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他们的情绪表现具有影响看护者行为的交流功能。婴儿出生后不久,对人即有了泛化的认识,他们见任何人都微笑,6~7个月开始表现怯生情绪,并产生了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感。8~10个月,婴儿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在13~15个月强,1岁半以后逐渐减弱。1岁多的幼儿即可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体验,如有同情感。2岁时幼儿已出现快乐、兴高采烈、爱亲人、爱小朋友、害怕、厌恶、苦恼,甚至嫉妒等情绪的表现。
对孩子的情绪要求给予相应的感情照顾
父母应注意在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情绪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感情照顾,帮助孩子适应成人社会中对他来说不可避免的环境要求,这将有助于逐渐培养孩子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6个月以前好的养育方式是让孩子经常笑,这种良好情绪稳定下来就会成为乐观开朗的情绪特征。婴儿早是通过情绪和人交流的。新生儿生下来用哭声呼唤成人的照顾。当宝宝吃饱了,在睡梦中会显露出甜美的微笑,说明他很舒适。婴儿从2~3个月开始,情绪不仅受生理需要调节,也受心理需要的控制。从2个月开始,当成人逗引时他会出现应答性微笑,这种微笑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3个月时会“啊”“呀”发声,当父母离开时他的微笑停止,会发出某些声音或用眼寻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对面逗笑玩。对孩子的情绪要求如果成人不应答,孩子会哭泣、情绪低落。因此,为了发展孩子愉快和稳定的情绪特征,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和他接触,与他玩耍,同他说话,给他唱歌。
宝宝健全人格的形成要从小培养
忽视宝宝良好行为培养,会产生许多行为问题,比如,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眠,不愿意进行控制大小便的训练,不和他人交往,经常打架,爱发脾气,不遵守纪律,过分胆怯或焦虑,等等。更严重的是,由于当前很多家长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孩子长大后,甚至酿成了一幕幕痛心而愚蠢的悲剧。这都和人格不健全有关系。
婴幼儿健全人格包括哪些呢?我国著名婴幼儿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婴幼儿时期人格的健全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乐观、稳定的情绪;思维和活动的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发展和智力发展与脑功能的关系同样密切。早期教育尊重有关脑功能的发育规律,可以科学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为孩子成年后拥有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情绪产生和调节的基地——边缘系统,它包括情绪低层中枢和情绪高层中枢系统。
情绪低层中枢(底层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下丘脑、脑干,它在新生儿期功能已成熟。
情绪高层中枢(高层边缘系统)——脑前叶边缘系统,它发育较晚。6~8个月眼眶皮质回神经元开始伸出树突,生长迅速,神经元之间的信息连接通道——突触迅猛增长,2岁达密度。约2岁起,前额叶皮质进入漫长的突触修正阶段,这将持续到青春期。突触的精减和淘汰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它会为情绪发展奠定基础,以备成人期人格形成所需。人格可塑性比气质的可塑性强,是因为两者由脑的不同部位支配。大体而言,气质是底层边缘系统的产物,是先天决定的。个人逐渐形成的人格,主要是受高层边缘系统——发育缓慢的前额叶皮质管控的,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前额叶皮质的可塑性非常高,按照个人累积的情绪经验而发展。在婴儿6~8个月时,前额叶的突触刚开始形成,并且以极快的速度重塑自己的结构,完成信息连接,直到童年结束。
婴儿边缘系统发展方向重要的引导者是父母。亲子互动的每个时刻,不论是一同进餐、玩逗笑游戏,还是给予适当约束,都在引导边缘系统中一群突触的伸张,让这些突触攻占空间,稳住阵地。父母做出某种情绪反应与社会交往互动范本,子女(从新生儿开始)就会按照父母的方式演练。这样会启动特定的神经畅通,连接边缘系统线路。由于反复强化巩固,会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这就是很多孩子的举止反应非常像自己的父母的原因。因此,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
如何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中国人来说,孩子一出生就是1岁了,所以古人所说的3岁指的其实是我们现在的2岁。这也符合大脑发育的规律。培养健全人格要从小开始,因为一旦形成任性的坏习惯,改起来是很痛苦的,而从小对孩子因势利导,在大脑中形成良好的神经连接,使习惯成自然就比较容易。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呢?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婴幼儿心理学的原理,从孟昭兰老师所讲的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供父母们参考。
1.如何培养乐观、稳定的情绪
婴儿早是通过情绪和人交流的。通过情绪,如笑、哭等表达需求,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婴儿的需求,及时给予喂养和护理,经常和孩子逗笑、玩耍,让孩子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孩子总是每天很快乐,笑口常开,就会逐渐培养起乐观、稳定的情绪。
乐观和稳定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有利于体格发育。
有利于智力发展。婴儿只有在愉快的情绪下才有兴趣进行学习和探索。
有利于交流。婴儿主要依靠情绪交流,而乐观、稳定的情绪会让他用微笑逗引成人的关爱。
有利于开朗个性的形成。宝宝经常很快乐,情绪比较稳定,就会形成活泼开朗的人格特征。
乐观、稳定的情绪对孩子意义非凡
2.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
1岁左右的宝宝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逐渐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
独立想象和思维在独立活动中产生,要给予孩子活动和玩耍的充分自由。在宝宝的活动中,只要没有危险,父母就不要干预,不必过分保护。
2~3岁时,可分配给宝宝一些简单的事情让他做,如果在他参与的简单劳动中获得了点滴成果,家长给予称赞,他就会更加乐于去做。这样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还培养了他的责任心。
孩子需要陪伴、鼓励和赞美,才能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独立性的培养既靠生理自然成熟,也靠后天的学习。当孩子碰到问题,家长要让他想想如何解决,不能要求他完美地完成任务或满意地回答问题,绝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还是我来吧!”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影响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
自己站起来
3.如何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信心决定人做事的成败,制约着人接受任务、面向外界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自尊和自信是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特征,应从小培养。
积极评价是激发孩子潜力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当孩子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和赞美时,成人要给予适当的应答。家长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孩子的微小进步,不过分指责孩子的失败和错误。
家长要像尊重一个重要的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就有人格,在和孩子相处时,应该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对他粗暴、冷淡或漠不关心。为了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对他的兴趣爱好或“艺术作品”,如体操、唱歌、跳舞、涂鸦作品等应当场赞扬,并适当奖励。
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应当场赞扬
4.如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在社会任何地方都有必须遵守的秩序和原则,在家庭育儿生活中也是一样。这种遵守社会团体规则的能力就是社会适应能力。为了适应社会,还需要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自我控制以及独立思考等。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重要的,但情绪智力才是孩子未来成功与否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就是认清与克制自己感情的能力,以及理解并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
糖果试验说明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实验者给一群4岁的小朋友每人一粒糖,并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了这粒糖,就不会再得到第二粒糖;如果愿意等15分钟,实验者回来后再发一粒糖,这样就可以有两粒糖吃。结果,有些孩子还没有等实验者走出去就把糖送进嘴里;有些孩子为了克制吃糖愿望,变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或者唱起歌来,自言自语,甚至捂着眼睛不敢看这粒糖,但终获得了第二粒糖的奖励。值得重视的是,这次实验的表现与4岁智力测验的分数关系不大,但却成为预测高中毕业成绩的依据。结果是,4岁时较能克制冲动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进大学前学业智力测验也优于自制力较差者;青春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佳,融入同伴能力以及成人互动的稳定性也比较好。这项实验证明调整情绪(使注意力集中,将欲望满足延后)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缺乏情绪能力和自控能力,智力再高也不能得到发挥。
自控能力要从小培养,例如,1~2岁的幼儿要开始学会等待,这也是在培养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孩子要吃点心或要人抱时,父母要让他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教会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闹,而父母不耐烦了,立即答应他的要求,孩子就会学会通过哭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父母不答应要求,他就一直哭闹,直到父母答应为止。这样就不可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约束不好的行为。教会孩子控制不正确的行为,也是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重要的内容之一。例如,当孩子急着抢东西吃时,家长必须制止,训练他学会忍耐和等待,可以告诉孩子:“等一等,妈妈在给你准备。”
学会和同伴交往。幼儿和同伴交往的作用是成人不能替代的,因为在交往中,同伴的反应更真实、自然和及时。通过与同伴交往,引发同伴的反应,可以提高交往技能。幼儿的友好行为,如分享、微笑等,能马上引发另一个幼儿的积极反应,得到肯定的反馈;而消极、不友好的行为则正好相反,如抢夺、抓人等,会马上引发另一个幼儿的反感。由于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双方社交地位平等,较亲子交往,更加需要幼儿的社交行为符合友好、积极的要求,克服不友好行为,以获得同伴的肯定与接纳。在和小伙伴玩时,要互相帮助,如交换玩具或有礼貌地借用玩具,并按时归还。上幼儿园后还要学会和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
通过游戏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游戏也是婴幼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每一种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而许多有益的游戏本身就含有社会行为规范的演示和训练,在游戏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过程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接纳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并迁移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
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
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由中国优生优育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牵头,组织全国21家医学院校和妇幼保健院儿科进行了0~3岁早期综合干预协作研究,探索0~3岁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和效果,为提高婴幼儿素质培养提供依据,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
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婴幼儿健全人格的水平。以下为具体的数据分析。
2岁半~3岁人格趋向比较:干预组人格趋向良好比例(30.30%)高于对照组(12.55%),干预组人格趋向较差的比例(3.41%)低于对照组(11.72%)。
2岁半~3岁人格趋向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2岁半~3岁,干预组不良行为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少。
2岁半~3岁不良行为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探索主动性、合群和适应性、情绪稳定和自我控制、独立性这四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早期训练有助于健全人格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