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內容簡介: |
2000年,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基本设计”课程,它成为南大建筑教育的标志性课程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语言”,即一种理性的设计思维和评价体系,其基础是对现代建筑的理解——认为现代建筑的形式是功能空间、材料构造,以及基地场所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将回顾这一品牌课程在过去二十年中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包含“基本设计”课程的教案和设计教学成果。本书适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与城市研究人员、建筑师与规划师阅读,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200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学术志。
|
關於作者: |
傅筱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工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集筑建筑工作室(Integrated Architecture Studio)主持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创作、BIM辅助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建筑作品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各类文章、作品专栏、专访多篇。参与教改一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一项,参与编写教材一部,主讲的建构课程入选“南京大学百门优质课程”。
张雷 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硕士,瑞士苏黎世高工研究生。现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政府首批“设计大师”,《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可持续乡土建筑等领域的研究。201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入围奖,2012年荣获第三届”瑞士建筑奖”(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提名。近年来其设计作品在GA Document, Domus, Lotu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Review, Architecture Record, Mark, Icon, Area, Oris, Space, L’ARCA, Architecture Now!, Architecture Now!Houses,Architecture Now!Museums,100 Contemporary Houses 等国际一流建筑杂志及刊物上广泛发表。
|
目錄:
|
通向认知的“基本设计”
2001—2010
高校学生宿舍设计
集合住宅设计
单身教师宿舍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
南京大学入口区域设计
城市院落住宅设计
校园研究所设计
创作基地
SOHO 工作室设计
拆·建
东西向低层住宅设计
校园文艺馆设计
建筑师的家和工作室
分析—重构
某设计院建筑创作空间扩建
两个艺术家会所—两件“家具”
民国住宅群中的艺术家 SOHO
私人青年会所
Framing Surface:校园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南京老城南民宅的功能置换及改造研究
经济型宾馆设计
高差:校园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2011—2020
南京老城南大板巷西侧、绫庄巷两侧的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南京老城南升州路北侧评事街至大板巷段、评事街两侧的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鄂尔多斯东胜区林荫路幼儿园设计
南京大学幼儿园设计
传统乡村聚落复兴研究
低龄老年人休闲社区设计
一家人的城乡
宅基地住宅设计
后记
|
內容試閱:
|
通向认知的“基本设计”
傅筱
一、“基本设计”的缘起
从2000年起,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在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开设“基本设计”课程,这一课程开设至今已近20年,回溯当年,南大开设这一课程是有其显著的时代背景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尝试引入西方现代建筑,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近70年的时间,现代建筑从未作为一种正式的建筑理论和实践方法引入中国。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种主义、思潮仍然是国内建筑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可以说“现代建筑的引进一直是一部似通未通的历史,各种主义的引进则近乎导致了一场混乱”(冯仕达,2000)。
1998年前后,一些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建筑师开始了新的思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由张永和教授提出的“回归建造”,由丁沃沃、张雷教授提出的“强调技术逻辑性、注重建造真实性”,由张雷教授提出的“基本建筑”等思想。张永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向工业建筑学习》一文和《平常建筑》一书中。而丁沃沃、张雷则在1998年《形式的逻辑》一文中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随后又出版了由丁沃沃、张雷、冯金龙主编的《欧洲现代建筑解析》系列著作,对其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相继建成了一批有着探索意义的实验作品,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张永和早期的北京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以及后来的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张雷设计的南京大学陶园研究生公寓、南京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作品。这次探索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继续探究“似通未通” 的现代建筑,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再受到风格的困扰,次从“建筑本源”的角度探索和引进现代建筑。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开设基本设计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了。基本设计本质上是在讨论现代建筑的基本问题,并不同于通常的基础设计教育。基础设计是向学生教授一些为基础性的设计知识,是面向建筑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这也就是为何基本设计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开设,而它通常是本科入门阶段的训练。
二、“基本设计”的两个十年
2000年前后,建筑学基本问题、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方法,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学者们的热点议题。对建筑学来说,教学应被看作另外一种实践(丁沃沃),这种实践摒除了工程实践中的种种不可控因素,可以较为自由地探求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这对于一些处在摸索中的设计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所以,从2001年起,南大的基本设计课程开始邀请国内外有探索精神的中青年建筑师来执教,先后前来教学的外聘教师有吴刚、K. Rossen、王方戟,葛明、冯国安、冯路等,本校任课教师有张雷、周凌、朱竞翔、吉国华、傅筱等。与其说是邀请众多的建筑师前来教学,不如说是通过基本设计教学,诚挚邀请学者们前来探讨我国建筑学之发展。基本设计课程教学呈现一种开放的氛围,每一次课程答辩都是十分隆重和热烈的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参加,答辩已经不只是教学范畴之事,而是教师之间的一种学术探讨,只是这种探讨的对象是学生的作业而已。教师的点评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而激昂,时而深沉;学生也从中获益匪浅,每一次答辩,学生几乎全程参加,甚至吸引很多高年级研究生以及外校学生前来聆听答辩。
2011年后,基本设计教学在教师安排上开始有所变化,逐渐固定为张雷、傅筱两位老师授课。其主要原因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当初探讨的现代建筑基本问题已逐渐深入人心,通过基本设计教学来探讨现代建筑的使命已经告一段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南大的本科教育也迎来了届毕业生,基本设计的理念已经在本科教育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和落实,但是对前来南大求学的研究生而言,基本设计仍然是深受喜爱的重要课程。南大在外聘教师的方向上逐渐转向于概念设计、建构设计、国际工作坊等研究生课程。
三、小中见大的“基本设计”
对于设计课而言,设计题目的选定十分重要,题目代表了课程需要探讨的内涵和目标。根据近20年的统计结果看,基本设计共计31个不同的题目,部分题目重复使用,共计教学367组学生,参与学生共663名,其中包含11个建筑类型,主要包括住宅(包含宿舍)、小型改扩建、办公、办公居住混合、幼儿园、小型旅店、小型展览馆、文艺馆、校门以及公共设施、家具等。在这11类中,住宅占32.6%,小型改扩建占26%,办公(居住办公混合)占20%,其余各类型占21.4%。
从中不难看出,基本设计课程的题目是以与人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类型为主,设计的范围涵盖了整个建成环境的探讨。在这些题目中,绝大多数的题目规模都控制在几百平方米范围之内,的单体规模也未超4000平方米,这一方面是为了便于问题探讨,利于学生掌控,但其中还含有更重要的教学研究目的,那就是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建立在建筑规模的增长上,也不能只建立在建筑功能类型的训练上。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是从小向大的建筑类型逐渐过渡,学生毕业时对复杂的建筑类型十分熟悉,但是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却十分陌生,“功能泡泡图产生平面,平面再产生立面,立面主要研究美学”是学生对设计的主要认知。实际上,建筑学基本问题不是由规模决定的,无论大体量还是小体量建筑,场地、空间、功能、建造等基本问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些基本问题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将演化为更为具体的次级问题,如何通过设计整合这些基本问题以及延伸的次级问题,这里面显然是需要方法的。如果学生掌握了由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规模大小就不是障碍。同理,如果掌握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建筑类型也不是问题,合理的方法将引导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此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频繁地更换题目,也会造成教师对题目吃得不够透,而无法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方法的问题。在近年来的宅基地住宅设计中,教学组尝试了反复使用同一个题目的方式,根据每年的教学结果,对题目进行打磨,经过5—6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十分熟悉题目中的各种基本问题碰撞产生的矛盾,较容易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从而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设计操作中体会到设计方法的价值,这样的认知是难以通过书本获得的。从教学成果看,两块基地,共计50组作业,学生基本上能够学会从问题出发,然后用形式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结束时多数同学抛弃了翻阅杂志做设计的习惯,较好地理解了形式源于问题的基本内涵。
四、“基本设计”教学是另一种实践
基本设计课程的题目几乎都是来自任课教师的设计实践,或者来自实践中某个问题的发现,有针对性地设计的题目,其本质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工程实践挪移至课堂之中,而是反映出教师的实践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教师如何实践就如何教学,教师如何教学也将如何去实践,二者是一,不是二,这充分表明了南大建筑一直秉持的“教学是另外一种实践”的观点。基本设计的题目从实践中选择,也避免了没有问题导向的教学,更避免了没有真实问题导向而制造问题的教学方式。只有题目涉及的基本问题是有依据的,教学才可能成为另一种实践研究,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将是教学的受益者。
在近年来的设计题目选择中,张雷教授根据自己的实践做出过两次较为重要的改变,一是增加了乡村老建筑测绘的内容。在教学中,张雷发现房子在许多学生眼中只是空间和美学,缺少基本的建造观念,通过测绘的练习,让学生补充必要的基本知识储备。另一次改变是在基本设计教学中加入了小规模规划和项目策划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建筑师的工作不只是空间和形体,建筑师的能力应体现在对问题的综合把控上,这是跟随当下社会需求对教学中基本问题所做的重要补充,扩充了基本设计的外延。
五、通向认知的“基本设计”
基本设计课程探讨的是建筑学为基本的问题或者说是基本要素,诸如场地、功能(空间)、材料、构造、建造等,而形式是来源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操控,不鼓励先入为主的形式,形式是设计过程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设计过程的引导,引导设计过程的是基本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探讨一种属于个人的设计喜好。更为重要的是,这让建筑设计教学从传统的“领悟”走向了“可教”。
可教的部分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它通常是逻辑的、理性的,学生之所以缺乏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判断能力,根本原因是在于学生头脑里充满了各种视觉感官的图片,这些图片基本上来源于媒体,学生醉心于能够在设计中创造类似的形体空间感受,而不知道这些形体空间背后的推动力是基本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进行逻辑分析能力的引导,当学生遇到问题纠结时能及时发现,帮助他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警觉学生脱离问题的形式追求,鼓励学生养成用形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反复的探讨和形式操作,大部分学生会逐渐掌握其中的道理,虽然终的设计仍显稚嫩,但已经摆脱了媒体宣传图片的控制,体会到设计的基本内涵。
当学生明白设计的基本内涵之后,教师通常在课程结束时会告诉学生,设计中同时存在着“不可教”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属于个人的,它通常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思想境界乃至个性偏好紧密相关,但是这些不可教的部分与基本问题并不矛盾,它们是在基本问题基础上的个性追求。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其根源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偏向任何一边,都将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灾难。
六、“基本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基本设计课程开设之初,得力于国内众多学者、建筑师的大力支持,从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路走来,同样离不开学界友人们的倾力奉献和帮助。一个课程,能够持续开设近20年,说明它必然在探讨一个建筑学的重要问题。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是能够持续开设下去,还是已经到达初预设的终点而可以结束?
在课程设置之初,南大建筑研究所曾经有所思考,当时设置的研究生设计课程包括两个方向,共四门课程。一个方向是注重设计思维和认知训练的课程,包含“概念设计”和“城市设计”;另一个方向是注重基本问题和操作实训的课程,包含“基本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实际上,这两个方向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分项训练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整合才是终目标,两个方向的课程同时开设,其目的也是让学生理解二者均不可偏废。基本设计课程以讨论建筑基本问题为起点,它的终点却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概念设计课程的目标虽是训练设计思维,但其讨论的起点却是实践中的问题,离开问题导向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基本设计课程必将有终点,但是基本设计探讨的问题是没有终点的,不同的时代将面临不同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永远是设计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