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本书聚焦大学资助文化研究,共六章约18万字,从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角度较全面地介绍和探讨了我国和国外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并就未来走向作了分析,同类选题并不多见。大学资助工作不仅是物质帮扶,也是文化涵育,对于资助文化的构建与培育,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又一方略,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国家资助政策肩负着育人功能,而资助文化的构建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保障教育公平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探索高校育人体系、培养一流人才、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大学资助文化为主线,以文化育人为目标,以文化建设为根本,形成“内涵分析-历史诠释-制度比较-现实困境-现实突破-典型示范引导”的思路,讨论了大学资助文化的培育和建构问题。书中较为全面地对我国资助文化的内涵、历史沿革、制度形成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并站在国际视野下对中外高校资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以大学资助文化的四大典型示范剖析了我国大学资助文化的建设成果及未来走向,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资助文化构建与培育的内涵。
本书可供关心和服务于大学生资助事务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和参考,使广大资助工作者、资助政策制定者及资助制度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大学资助制度及其文化功能,使高校更好地构建大学资助文化及发挥大学资助文化的育人功能;也可成为广大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阅读书籍,让他们了解大学资助政策的历史、当代措施和文化意义,更好地把握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传承大学资助文化的决心。
|
關於作者: |
迟海波,1967年生,吉林省柳河县人。白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科规划办教育学科评审专家。吉林省“新文科”建设专家工作组委员。吉林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特聘教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3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政策史、文化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主持和完成多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等。出版《文化融入的双维度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视阈》《吉林省近代报刊评介》《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专著三部。主编、参编著作十余部;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两次获东北师范大学社科特等奖、省社科二等奖。为社会各界作各类专题报告二百余场。
|
目錄:
|
章 大学资助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
节 大学资助工作的特殊属性...1
第二节 大学资助工作的文化定位 ... 3
第三节 大学资助文化的主要内容 ... 16
第四节 大学资助文化的育人功能 ... 35
第二章 我国资助文化传承的历史诠释... 42
节 古代资助文化的发展脉络 ... 42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大学资助文化的变迁 ... 5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资助文化的演变 ... 61
第四节 我国高校现行资助制度的形成 ... 67
第三章 国外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比较与启示... 73
节 西方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特点与启示:以英美为例 ... 73
第二节 亚洲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特点与启示:以日韩为例 ... 82
第三节 亚洲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特点与启示:以印度为例 ... 91
第四节 俄罗斯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特点与启示 ....98
第五节 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 105
第四章 我国大学资助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08
节 资助文化主体地位不突出 ... 108
第二节 大学教育理念中资助文化内涵未充分彰显 ....118
第三节 大学资助文化育人环境未得到优化 ... 127
第四节 大学资助文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 ... 136
第五章 我国大学资助文化建设的现实突破...145
节 加强顶层设计,激发资助文化的内在活力 ... 145
第二节 树立大教育理念,强化资助文化育人功能 ... 148
第三节 优化资助育人环境,提升资助文化影响力 ... 158
第四节 抓好“大合唱”,构筑资助文化合力 ... 164
第六章 我国大学资助文化建设成果及未来走向分析... 179
节 大学资助文化融入大学文化的典型示范 ... 179
第二节 大学资助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典型示范 ... 188
第三节 大学资助文化科学体系的典型示范 ... 199
第四节 大学资助文化产生社会影响的典型示范 ....206
参考文献....212
后 记...219
|
內容試閱:
|
章 大学资助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国家而言,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根本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大学资助工作的文化属性不断凸显其文化育人功能,有待我们去培育和彰显。
节 大学资助工作的特殊属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标。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不仅体现为一种常态的持久的制度设计,更上升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内在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资助政策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振兴。*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也是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基本保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基本内容。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济贫救困、兴学助学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恢复和发展了高等教育,主要实行公费学习制度,从1952 年的人民助学金教育资助制度,到1983 年实行的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行的教育资助制度,再到1987 年的奖学金与贷学金并行的教育资助制度,可以看出,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事业,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1989 年大学收费制建立之后,高等院校改变了过去“统包、统分、免费入学、毕业分配”的招生就业制度,公费教育逐步走向了收费教育,高校扩招以后迎来了学费的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为了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实现其个人理想及家庭寄托,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资助政策,“奖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贷学金、学杂费减免”并行的现代大学资助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自1999 年大学扩招后,助学贷款大面积铺开。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规定:“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至此,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已趋于完善。
二、大学资助工作的特点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社会公平。2016年9 月9 日,*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到,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的贫困生不仅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包括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学生。大学资助工作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帮助,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项以资助学生完成学业为主的管理工作,本身蕴含着人文关怀的精神,蕴含着社会公平的价值,蕴含着以民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和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大学资助工作不仅是一项高校管理工作,它的鲜明特点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大学资助工作,培养学生的诚信守信品质、自立自强精神、知恩感恩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自觉担负起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包括静态的资助管理制度,包括国家奖学金、贫困补助、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等管理办法,还包括动态的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渗透过程,这种教育管理工作的隐形育人功能有待我们去发掘和发挥,其中的文化特质有待我们去思考和凝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