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內容簡介: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二十余年前发现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绝大多数为两千年来已失传的逸书,文献价值非凡。本书以文本整理为主,以义理分析、思想史和文献学探讨为辅,对《从政》《君子为礼》《弟子问》《仲弓》《颜渊问于孔子》《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相邦之道》《孔子见季桓子》《史蒥问于夫子》及《季康子问于孔子》等十二篇孔子语录类文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诸篇与《论语》《礼记》等传世古籍中的相类文献加以对读,不仅为先秦儒家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释读文本,也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了更多可能的方向。
關於作者:
顾史考(Scott Cook),1964年10月生于美国底特律市。美国密歇根大学中文博士,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陈振传汉学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及思想史,著有《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郭店楚简综合研究与英译》(The Bamboo Texts of Guodian: A Study and Complete Translation, Vols. I & Ⅱ,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列出版社,2012年)及《上博等楚简战国逸书纵横览》(中西书局,2018年)。另在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錄 :
序言
凡例
上博楚简孔子语录文献与《论语》对读(代导言)
弟子接闻于夫子及孔子应答弟子之短语
上博二《从政》篇拾遗
上博楚简《君子为礼》再探
上博楚简《弟子问》再探
孔子应答弟子的长篇对话
上博楚简三《仲弓》新编
上博楚简八《颜渊问于孔子》新释读
从“闲居”类文献看上博简《民之父母》及相关篇章的性质
上博楚简二《子羔》篇新编及概述
孔子应答鲁公及弟子的长篇对话
上博竹书《鲁邦大旱》篇及其形成探索
上博简《相邦之道》拾遗
孔子应答公卿士大夫的长篇对话
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简序追补及义理概述
上博九《史蒥问于夫子》再探
上博楚简五《季庚子问于孔子》新编及概述(修订)
附录:孔子“重言”两篇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新编
上博楚简《缁衣》简注
內容試閱 :
上博楚简孔子语录文献与《论语》对读(代导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乃1994年初为上海博物馆所入藏的一批重要先秦竹简文本。虽为盗掘之余而具体来源不得其详,然经过与约同时出土(且为考古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在竹简形制、字形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可知其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国竹书无疑,下葬年代推算为公元前300年上下。这批竹简,相对完整者居多,然残缺者实也不少,简序亦仍有许多不明之处,经过学者的不断研究才能逐渐解读各篇,对其内涵得有大致的理解。竹书之中,相当重要的一类即孔子语录类或孔子对话类的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者的会话,或以简短的问答为主,或以长篇的对话为形式,多为颇堪玩味的言论,而皆可与《论语》及《礼记》等传世古籍中的相类文献进行相当有意义的比较。
本文依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笔者过去几年对各篇的专门整理与探索以为基础,先介绍上博楚简《君子为礼》《弟子问》《仲弓》《颜渊问于孔子》《子羔》《鲁邦大旱》《孔子见季桓子》《史蒥问于夫子》《相邦之道》《季康子问于孔子》《从政》及《民之父母》等十二篇的主要内容(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思想内容而非整理,因而今一以通行字列之),然后在各篇所显现的思想主旨之内再与《论语》中相关章节的内涵仔细进行比较。目标在于探讨上博简各篇对先秦儒家思想史及孔门文献史究竟带来何种信息与意义,其在先秦孔门思想史脉络中的位置如何,能给我们提供何种新意来更加确切地了解此种思想史的发展。
…………
通过对以上所述十二篇上博竹书与《论语》各章的对比分析,可知这些竹书尽管偶见《论语》所未及之后期概念、用词或修辞策略等,然所反映的核心思想则基本上与《论语》中的孔子所倡者并无二致,亦往往见有雷同之章句焉。固然,各篇皆有不同的重点,因而其大同外亦有小异之处。比如这几篇虽偶尔提到“学”之重要性,但并未见到其深究学之为道者,而《论语》则是处处强调之。如《学而》第八章夫子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及“主忠信”,强调以内在之厚重、忠信为主,外在之威严亦依赖于是,而具体学业则非是亦不稳固。《学而》第十四章则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重言、行(/事)为求学中之两大事及就有道者以正己之理。《为政》第十五章的夫子则着重于“学”与“思”之相辅相成关系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于《卫灵公》第三十章则略偏重于“学”的一方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此种例子不胜枚举,而在竹书中则未见相同之例。然此则以其重点稍有不同耳,而求学之道亦未尝不已成为其各种论点的默认前提之一。
从春秋末年孔子过世后,战国时代经过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变迁、经济改革及政治动乱等,而在诸子百家的互动影响下,思想史亦因而经历了相应的发展与变革,孔门内固然亦不能例外。然而上博简的这些孔子语录类文献亦可证明,孔门思想在其不断应变而发展的同时,亦始终维持其中心理念,而通过各种新的文体、策略及概念以便加强之耳。此其发展中的微言大义间,尚有许多微妙之处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与发掘,以上仅属笔者个人此一方面的初步探究,希望对方家学者的未来探索或将稍有所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