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适宜常规公交发展视角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是具有空间高密度发展特征的中国超大特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必然选择路径。常规公交(即公共汽(电)车)是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轨道交通不同,常规公交的运行尤为依赖城市道路网络的建成条件。城市道路网络结构特征从等级、密度、拓扑结构等维度对常规公交的良性运营起到关键作用。本书选择上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的道路路段的等级、城市路网密度与常规公交的站点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城市道路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进行量化评价,选择中间性作为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结合重要参数的比较分析,分析该指标对于常规公交线路布局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地,提出综合道路等级、路网密度、拓扑结构属性进行路网结构整体特征评价分析的方法,用于测度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对于常规公交的适宜性。后,结合土地使用开发强度分区案例开展路网结构公交适宜性的评价分析。
|
關於作者: |
陈晨,工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战略、空间网络联系、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等。
|
目錄:
|
总序
前言
章 引言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城市路网布局理念的变迁
第二节 路网结构与交通方式
第三节 公交导向的路网结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道路等级与路网密度的分析
节 案例城市及数据库建立
第二节 基于统计的总体分析
第三节 基于统计的区域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对道路网络拓扑结构的评价
节 网络与拓扑结构的概念
第二节 分析计算方法与关键参数
第三节 对上海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网拓扑结构与密度的综合评价
节 结合路网拓扑结构和密度的必要性
第二节 阶段一:引入节点的路段长度属性
第三节 阶段二:引入道路网络的密度属性
第四节 两阶段方法的结合
第五节 方法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合城市布局特征的研究
节 城市路网与城市布局需相适应
第二节 结合城市布局与路网结构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 对上海的分析
第四节 关于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评价方法应用示例
节 应用示例的概况
第二节 城市路网结构的公交适宜性评价
第三节 土地使用开发强度分区方案的评价
第四节 应用示例的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总结
第二节 讨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具有空间高密度特征的大城市内部,发展公共交通,不但能够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还有利于提升出行的便利性和公平性。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发展公共交通是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中所承担的比重和作用日益增强。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时刻准、运量大等优势,但是常规公共交通(公共汽电车)所具有的相对较低的建设成本、高密度的站点覆盖率、灵活的运行安排、较强较易的步行可达性、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等优势依然明显。与轨道交通不同,常规公交的运行尤为依赖城市道路网络的建成条件,城市道路网络结构的从等级、密度、拓扑结构等角度对常规公交的良性运营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城市路网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因而也能够成为促进公共交通良性发展的有效规划手段。
本书聚焦适宜常规公交发展视角的城市道路网络结构,选择上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的道路路段的等级、城市路网密度与常规公交的站点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城市道路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进行量化评价,选择中间性作为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结合重要参数的比较分析,发现该指标对于常规公交线路布局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地,探索性地提出一个道路等级、路网密度、拓扑结构属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用于测度城市道路网络结构的常规公交适宜性。后,结合城市空间布局特征(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开发强度等)进行路网结构公交适宜性的评价分析。
本书内容包括基于文献的理论和方法回顾,也有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探索,亦有基于城市实际路网数据和公交数据的案例实证。对于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的介绍,本书的阐述较为详细,穿插了大量的分析数据,表达方式上图文并茂,相对较为直观,以便于读者理解。对于开展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要求、工具平台等条件,本书亦有详细的介绍,便于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借鉴。
本书基于本人在同济大学城市与建筑规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形成 的博士学位论文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而成。这项研究目前仍 在继续开展,也是值得共同努力的方向。欢迎关注这一领域议题的学者、工 程师,以及所有感兴趣的读者批评指正,共同交流、探讨与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