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編輯推薦: |
足够专业却也接地气。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清晰的逻辑和精辟的论述向读者分享了自身成长、心理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如何处理、案例督导和相关专业话题的研究,提供给专业读者提高自身能力的养料。本书在保证专业水准的同时,不忘普通读者想了解心理咨询的需要,语言通俗、案例丰富,主观且清楚地向普通读者展示了何为心理咨询。
|
內容簡介: |
张海音老师从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处理、个案概念化、常见生活话题的讲解以及案例分享这五个方面入手,总结自己从业30年来的临床经验与个人体悟,包括临床技巧、个人成长、案例督导与个案分享。全书内容相对系统、完善,案例丰富、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既能满足专业读者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也能满足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咨询的需要。
|
關於作者: |
张海音
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和心理咨询中心顾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顾问,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前理事长。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年,处理过的危机个案不计其数。1990年,他与同道筹备创建了上海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面对重大危机灾难,比如汶川地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上海“11·15”特大火灾,他都是心理危机干预牵头人。
|
目錄:
|
01 自 序 有一种厉害叫“张海音的奶奶来了”
05 推荐序1 海音者,我辈之老鹰也
09 推荐序2 功夫在外有秘籍
11 推荐序3 思想深刻而又感性十足的大海之音
部分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
心理咨询是通过非常私密的方式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去理解和领悟另一个人。好的咨询师必须具备五种能力:自我觉察、共情、探索潜意识、成为咨询师的渴望和领悟。
002 心理咨询如何生效?
017 心理压力的身体信号和心理暗号
023 自我觉察力: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师成长
034 分离—个体化:咨询师对待来访者要像父母对待孩子
040 科胡特:不被理解的大师境界
043 读亚隆《成为我自己》中的《寻找明师》
045 正念: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治疗
057 共情: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
077 接纳与众不同的性少数群体
080 成长的结果是有越来越多的孤独
083 转型时期的亲子关系模式
086 躯体化症状:识别病人的防御
089 对身体的内观
095 厌食症和贪食症的心理分析
110 梦的解读
第二部分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处理
有时候不多做就是正确的。有些问题往往就出在多做。
126 创伤心理动力学
136 咨询师如何处理来访者的心理创伤?
148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重要的是不多做
156 心理急救
160 哀悼我们的丧失
第三部分 独创个案概念化,打通治疗思路
临床经验丰富,并不一定是本事大、疗效好,而是吃的苦头多,后还能够幸存下来,分享更多处理个案困难时刻的经验。
180 精神分析个案概念化
190 基本框架和技术原则
209 首次来访:关注来访途径、初次印象和主诉
228 倾听和回应:应对初始阶段的移情和反移情
246 察觉、警惕无所不能的感觉
263 不卑不亢:应对时刻被暗中考验的感觉
281 循序渐进的咨访关系、节制和适度解释
298 迟到、缺席、礼物:如何“计较”这些现实中的细节?
314 言教和身教的把握:一个动态的过程
329 负性移情的呈现和应对
346 永远无法完全搞定的反移情
第四部分 资深心理咨询师告诉你
看得懂,分得清,有方向,你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心理咨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建议身边有需要的人做心理咨询。
364 什么时候结束一段心理咨询比较好?
366 该不该劝说亲人、朋友接受心理咨询?
368 心理咨询中,挖掘过去的负性记忆有何正向意义?
370 心理承受能力是天生的吗?
371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吗?
373 “没有情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吗?
375 为什么“道理都懂,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377 为什么工作没有动力?
379 为什么这么多人反感文艺青年?
381 为什么从小家庭富足,却依旧没有安全感?
383 如何在精神病院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385 如何应对失眠?
387 哪些话不宜对抑郁症患者说?
389 父母生二胎是否需要征得个孩子的同意?
391 40多岁的父母想生二胎,已经21岁的我该怎么办?
393 经常虐打孩子,自己痛不欲生却无法改变怎么办?
395 灾难中,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预?
397 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400 怎么安慰炒股失利的人?
402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就是逗人开心吗?
第五部分 讲好自己的故事
每个个案都有各自独特的防御内心痛苦的方式和风格,但这也会导致咨访关系处理困难,需要咨询师识别并进行工作。个案的改变和咨询师的成长往往是同步发生的。
410 总是为了妹妹好的哥哥
厚脸皮自恋——你不行!没有我,你什么也干不成!
413 我到底要怎么做你们才能满意?
假性自体的痛苦,别人看重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416 委曲求全,只为被看到
女性来访者,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与人起冲突后常常懊悔自责
418 被强加责任的女强人
无所不能,与众不同,非常成功、独特,可以超越很多男性,在家里被依赖,经常替弟弟承担责任,被贴上女强人标签
|
內容試閱:
|
自 序:有一种厉害叫“张海音的奶奶来了”
昨夜又从梦中哭醒—我梦到奶奶了,类似的事情近几年已经发生好几次了。醒来的一刹那虽然知道是梦,但还是感到深深的悲哀,整个身体往下沉,一动也不想动,脑海中反复闪回奶奶无声哭泣的画面,而我坐在她对面怯怯地看着她,什么也做不了……
奶奶生于1904年,年轻时就在商务印书馆做装订书籍的工人,算是中国的代产业工人,当时可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她性格外向、豁达幽默,做事果断,又极其坚忍顽强。我哥和我是由奶奶带大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式石库门房子的二楼里,住着五户人家,就在那公用灶间,奶奶经常边做饭边和邻居们聊天,结合时事新闻指点江山,调侃讲评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酸甜苦辣,时不时地来一点儿“冷面滑稽”,气场大,感染力强,很多邻居都特别敬佩、尊重她。后来我才懂得,敬佩、尊重的背后,还有同情甚至可怜,我也明白了什么叫“本来想做大哥心中的女人,后却做成了女人心中的大哥”。
奶奶中年丧夫,含辛茹苦地独自带大了父亲和姑姑。但老天真是不长眼啊,奶奶在晚年又痛失她寄予了极大期望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那时候我才3 岁,这对我们全家来说真是晴天霹雳。之后的好几年,奶奶几乎每天以泪洗面。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小时候没有空调,夏天人们在晚饭后都要到弄堂或马路上纳凉,奶奶会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哭唱着痛彻心扉的心绪,引得路人注目。我在边上会感到深深的羞耻和无力, 这也是我内心很重要的底色和烙印。现在我们专业领域经常喜欢说“创伤的代际传递”的话题,有时我会感到很可笑:亲生的,当然会传递! 那叫血脉相连,生命的传承!那种很深的连接,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把两个孙子抚养成人的责任和使命支撑了奶奶此后20多年的晚年时光。奶奶特别宠我,非常明显,亲朋好友和邻居都能感受得到。任性之余我隐隐有些纳闷:我长得没有我哥好看,不如我哥听话,不如我哥学习用功,我哥还是班干部,我是凭什么“上位”的?应该是我从小练就了捕捉奶奶内心情绪的武功吧,凭直觉“迎合”她的内心需求。我小时候非常调皮、爱捣蛋,常常闯祸惹麻烦,她总是为我操心。记得上幼儿园时,我经常哭闹,不听老师的话,也不好好睡午觉,老师十分头疼, 经常向奶奶告状。奶奶就气急败坏地发火,甚至会迁怒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边发火边拿拐杖狠戳地面,凌厉的目光向四周一扫,大家吓得气都不敢出。所以只要幼儿园午睡时有人不听话,就会有小朋友说“张海音的奶奶来了”,有时候老师也会拿此话来吓唬不听话的小朋友。至今我们小学同学(多为幼儿园时就是同学)聚会时说起过去的事情总要提起“张海音的奶奶来了”这个梗。
奶奶在宠我的同时,对我的管束也是很严的。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了游泳活动,集体去区里的游泳池游泳。我没有获得准许,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回去问你奶奶。”回到家奶奶说:“学校里说你身体检查不合格,要过几年才能去游泳。”我又去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支支吾吾的,我非常委屈和恼火,凭直觉觉得肯定是奶奶和老师串通好的,故意不让我去。回到家后我拼命哭闹,还对奶奶说了很多怨恨难听的话。现在想来好后悔啊—奶奶太怕我出意外了,已经痛失了儿子,要是孙子再有什么三长两短,那还怎么活啊。
但那时候我根本不懂这些,虽然学习成绩很好,数学竞赛得奖,会做饭、会烧菜、会做其他家务,但真是很能调皮捣蛋,又打架又旷课, 小学阶段头就被打破不下五六次,放学后经常被老师留下来,要家长来领,但老师看着奶奶手拄拐杖,朝着地上边戳边气急败坏地为我辩护的样子,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回家后奶奶就对我一顿狠揍,用湿毛巾抽, 用藤条抽,我总是忍着不吭声。直到我上初一,有一次她打我,我突然生出很大的力气,抓住她的双手一下子把她推到了门背上。她无法动弹, 一下子愣住了,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茫然的眼神里含着深深的悲哀…… 从此奶奶再也没有动手打过我,而我也明白了,她老了,打不动我了。从那以后我懂事很多,学业方面也更加开窍了,中考考上了交大附中, 再后来不管是学业、家务、工作、恋爱还是结婚,都没有让她多操心。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习时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今后要成为精神科医生。
这几年,我的人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越来越多地想梳理一下自己的过去,所以会常常想起奶奶,那个我既往生命中重要的人。本书收录的文字,有很多是有感而发,也是职业生涯一个阶段的见证。以此怀念奶奶。
推荐序1:海音者,我辈之老鹰也
故事,通常是跟儿童联系在一起的,喜欢听故事的是儿童,而童话百分之百都是故事。但是在心理治疗领域,故事超越了儿童的范围,延伸到了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故事治疗和叙事治疗都是独立的后现代治疗学派,此外故事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终极意义。这一终极意义的具体表达是:活着,就是要讲好自己的故事。
先说说有些人为什么讲不好故事。一般说来,有两个原因。,你的先辈们,他们就没有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个惯性以藏匿于基因的方式传给了你。没有人是基因的对手,你也不例外,所以你无力讲好自己的故事。相信这个原因的,被视为生物学派。第二,仍然是这个惯性,不在生物学层面,而在关系层面,用一切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方式,传给了你,同样使你既不愿也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相信这个原因的,是非生物学派。
如果天空中有一双眼睛,千百年来一直看着人间,那它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读着自己的故事,流着泪说“可惜了”;另外一些人读着别人的故事,也流着泪说“可惜了”。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每个人本来都可以讲好自己的故事。如果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天意, 那他讲好自己的故事也算天意。帮助他人讲好自己的故事,则是顺从天意,替天行道,而做这件事的,或者以此为职业的,一定有心理咨询师。
海音曾经同时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森田疗法专业委员会、内观疗法学组的主要领导,责任不可谓不重大。当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大楼开张一年有余,出现了亏损,领导慧眼识珠,让海音出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一年后就扭亏为盈。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盈利不是通过榨取病人利益实现的,而是通过在法规范围内的管理变革实现的。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上海“土著”,海音的天生精明得到了升华。他还同时担任心身科病房主任十几年,该科在很多人眼里,排名都是全国。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退居二线之后,有好几位专业人员可以替代他的位置,相比后继无人的情景,这说明他一直都在深谋远虑地操心事业本身的天长地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中国好和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也是生物精神病学的堡垒。在这样一个地方植入非生物学理念、开展谈话治疗(所有心理治疗都可以称为谈话治疗),难度可想而知。20 多年来, 得益于历任院长的智慧、胸襟和远见,加上以海音为首的具体执行者的老成谋国,各学派的心理治疗都得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顺利生根发芽,跟生物学传统相处得一团和气。促成这一切的,绝不是人际交往的那些小技巧,而是人格层面的大成熟。在更大的背景上,即全中国的生物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关系上,冲突变得越来越少,和谐越来越多, 这也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典范作用有显著关系。千秋功德,此时已可评说。
在专业上,海音也相当活跃。他的课程几乎涵盖心理治疗领域所有重要话题,这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课,海音讲课的特点是直指要点,这对听惯了病理性赘述的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海音还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这使他的课程内容有源头,似活水。
海音的故事很精彩。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让来访者变成百无一用但道德高尚的圣人,而是要他们变成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人,专业的说法叫提升自我功能。所以,咨询师自己首先要有用。海音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十分有用了。
如果要我用简洁的词描述海音和我的关系,那我的回答是“酒肉朋友”。在我需要回忆温暖的关系以抵御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寒冷的日子里,脑海里无数次出现海音的形象:他作为东道主坐在上海某餐厅里等我,或者是在武汉我的工作室里拿大杯子喝白酒,全都跟吃喝有关。学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与吃喝有关的关系就是深的、接近灵魂的关系,因为灵魂是我们吃喝的时候看着的那些人变成的—早的那个人叫母亲,后来的那些人叫朋友。
推荐序2:功夫在外有秘籍
海音让我给他的新书写序,他说书的内容繁杂,所以我可以杂写,我没看书相当于盲写,这很像精神分析师在探索潜意识,就是我其实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他想让我写出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一个初见我的来访者说:“施医生,您肯定能治好我的病,因为您是专家,您肯定知道我为什么得病。”
我们将海音的这种认同称为原始信任感。我们在一起喝酒时,先喝白酒,后喝红酒,在上海还得喝黄酒,后海音把所有酒掺一起,说:“不管了,都喝了。”他把一切交给酒,其实是把一切交给大家,之后陷入全然不知的状态,发生什么他全然不知,也全然不管,在大家手忙脚乱时,海音夫人来了一通电话,他一下回到了尘世,告诉夫人她找的钥匙在哪个柜子的第几层,之后又陷入托管状态。大家都是相处了几十年的同学,于是对海音抬的抬,抱的抱,而海音陷入了拈花微笑的状态,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出神状态。因为海音是国内森田治疗的专家,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他的书外功夫,把人际关系拉乱而不淫,然后趁势获得治疗效果。
几年前,海音胃痛,心想这是吃多了,于是上跑步机锻炼,却越跑越痛,到医院做胃镜,一切正常,过了几天才被发现心脏出了大问题, 于是就变了一个人。记得他病后一个月左右我们专程飞去上海看他,他同以往一样亲自下厨,不断地做菜、上菜,而且个个都是硬菜,他自己居然不吃。他看着我,笑着说:“吃吧吃吧。”这让我想起一个临床例子: 女子患贪食症,结果她带丈夫来看病,说我想吃的时候就让我丈夫吃, 你们给我治病,也得给我丈夫减肥!
森田疗法的一个操作是将人关在一个房间一周,顺其自然,海音弄过一个“精神分析与孤独十讲”的课程,看似热闹的背后,他其实是很孤独的,但孤独是一种高雅的爱好,它不同于杯觥交错的热闹,也不同于独居一隅的寂寞,它是乘风归去、高处胜寒的感觉。
一年前,海音突然宣布退出江湖!从此,江湖只剩海音的传说。一年过后,他从过度减肥的枯槁形象回归正常,这次突然致电久未联系的我,说:“老施,来份序!”遂重出江湖。
这本书,估计就是海音的修炼秘籍,我顿时脑补小岳岳的魔幻表情: 好期待!
推荐序3:思想深刻而又感性十足的大海之音
心理咨询师就像外科医生,讲究操作能力。纸上谈兵很难解决来访者的实际问题。所以得有人传帮带,好能够手把手、一招一式地传授。因为理论的东西往往是抽象思维处理过的内容,语言文字能表达得很清晰,但是到了实践中就会出现变化无穷的现象,会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有了督导师的引领,才能练成火眼金睛,透过纷乱的现象,提取本质特征。而想要做好一名心理咨询师,就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样的书能帮助自己,也需要知道跟什么样的人学习会早得“真经”,少走弯路。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心理咨询师能力建设的三部分内容:系统的理论学习、精到的技术运用和清晰的自我觉察。
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要系统完整,忌讳望文生义、东拉西扯。碎片的理论只能抒发感慨,无法有效指导咨询和实践。所以需要跟随系统的理论介绍学习理论。
精到的技术运用:技术运用要学啥像啥,不能照虎画猫,不要随意拼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需要手把手的带教模式,跟随一位资深的咨询师,让他以案例督导为基础做教学引领。
清晰的自我觉察:咨询师犹如照人的镜子,对自我了解得越多,在会谈中就越容易去除自己的干扰,更清晰、准确地反映来访者内心的真实面貌。这需要做自我体验式的精神分析。
此外,你还可以看到心理咨询流程的四大步骤:粘得住、看得懂、玩得转和脱得开。
“粘得住”,即建立咨访关系:稳定、安全、包容、有所限定的关系是保证咨询工作持续进行的基础。
“看得懂”,即建构概念化理解:建构理解基于不同流派的理论基础, 为的是解读内心世界,并以此为路径,帮助来访者了解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达到对自我的感悟和理解,进而探寻发展、改变的可能。这不是为了宣示真理,更不是咨询师用于比试武功高下的宝典。多掌握几套理论,咨询师选择工作路径就更灵活,适应的来访者类型就更多。在实践中,既要强调理论的系统完整和细腻具体,还要不局限于理论的表达形式。要看到鲜活生动的人,而不只看到一个案例模型。
“玩得转”,即干预改变:干预改变从一开始就发生着,并随着咨询的进程逐渐展开。在一个治疗性的关系中,随着对自己的理解,很多变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这就要看咨询师是否能够看得见、看得懂这些变化,并继续引领、促进这些变化。
“脱得开”,即分离结束:咨询的意义在于来访者能够获得自我主导生活的能力,离开拐棍独立前行,而不是永远拄着咨询师这个拐棍。作为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员,要为来访者能够离开咨询师这个目标而工作。
所以这本书既有系统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理论的讲解和技术督导的内容,也有对重要的专业主题的研究探索,还有对常见生活话题通俗易懂的讲解。相对系统、完整的框架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了提升能力的参考书,而通俗易懂、烟火气十足的风格也满足了普通读者接受心理学启发的需要。
作者海音教授是一位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又能兼容多个心理治疗流派理论的好导师。我俩曾经密切搭档十余年,共同主持过多种形式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连续督导和理论教学。我原先只知道他对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掌握得精准细腻,技术操作融合了性格、为人处世的慈悲厚道, 与人交流的共情能力超强。令我刮目相看的是,2017 年春天在西安大雁塔下举办的一场文化心理论坛上,他的演讲“森田疗法在中国:东方的心理治疗理念如何体现在设置中”,一个小时内洋洋洒洒,把十几个不同心理治疗流派的重要特征点评得十分精准、清晰、透彻,对东西方文化理念如何影响治疗的思考深刻而感性十足。我在台下听得振奋不已,等他讲完立刻上前握手,期待他把自己多年深刻的思考和珍贵的体验编辑成书,惠及更多人。
终于等到这本汇集了海音教授独到智慧的著作出版,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智慧,也是中国心理治疗学界的财富。我期待再次拜读,并和他继续切磋。
心理压力的身体信号和心理暗号
心理健康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几十年来,医学模式也一直强调要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对于身体健康,可以通过X 线、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身体组织切片等方式或血液指标等明确的、量化的、肉眼可见的正常值范围确定,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尚无法从定量的角度确定,只能从定性的角度确定。
国内外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心情;有所成就,面向未来;心态完整,抗御应激;能自主,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真实理解客观现实,有同情和共感能力;是客观环境的主人;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做事懂得适可而止。当然,以上这些标准都是理想的状态,在一个阶段内,能够符合两三条就很好了。这是一个给我们参照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接近的标准。所以,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因为适应现实需要感知周围世界,而感知现实往往会带来痛苦的感受,这是正常的存在体验。
心理压力的身体信号
生活经验和医学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心理冲突会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持续疲劳感、多次感到疼痛和不适、胸闷心慌、局部或浑身绷紧感、记忆力差、注意力下降、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等,如果排除了躯体疾病的原因,这些生理不适就可能是心理状态不良的信号。虽然精神分析学说早就有心理冲突躯体化的概念,但这种以躯体的痛苦表达心理冲突的方式在东方文化中更为常见,一部分人会表现为容易感受到身体痛苦, 进而寻求帮助,但医学检查后发现身体上并无器质性疾病,在他们的潜意识层面,似乎直接感受并表达心理痛苦是某种禁忌。以躯体痛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障碍在临床实践中为数不少。
我接诊过一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教授转介过来的病人,这是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太太,在瑞金医院检查了半年多, 一直查不出导致肚子痛的原因。起初,这位老太太在家里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她马上去医院挂了急诊,外科医生检查了腹部,发现没有压痛、反跳痛,没有包块,体温、心率正常,白细胞正常,所以给她吊了一瓶盐水就让她回家了。然而不到一周,她又痛了。再次来医院检查, 在消化内科就诊,X 线、B 超、CT 和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都正常。除此之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还做了五次胃镜和三次肠镜,结果均正常。一般人会认为做这么多检查很痛苦,但对这位病人来说,检查不出原因才痛苦。只要能查出肚子痛的原因,再痛苦、再麻烦的检查她都愿意做, 因为查不出病因就意味着她“没资格”表达痛苦,而她的痛苦感受是真实的,不是臆想出来的,这让她感到很委屈。后,消化科专家对陪她看病的三个女儿建议道:“不要再看消化科了,去看心理科,可能是心理障碍。”回家后,三个女儿对母亲说要去看心理科,没想到老太太听了后拍起桌子就骂人:“我怎么会有心理毛病?我从小什么苦都吃过,什么困难都克服了,坚强得很!你们父亲死得早,我把你们三个拉扯大,自己在单位工作也是勤勤恳恳,退休后还帮你们带孩子。我这么痛苦,半年多都没查出什么毛病,还说我有心理毛病!”她越说越生气。但消化科查不出原因,老太太无奈之下,由三个女儿陪同来到了心理门诊。
心理压力的心理暗号
抑郁、焦虑、愤怒等是人类常见的负面情绪。人们一般在面对丧失性情景时,会出现抑郁的反应;面对不确定的事情而且还没有结果时, 会产生焦虑情绪;面对失控无助的情景时,会有愤怒的表现。情绪抑郁低落,兴趣减退,愉快感消失,消极、悲观,有无助、无用、无意义感, 自我评价降低,焦虑、烦躁不安,莫名恐惧,容易担忧方方面面,有些人还表现为敌意明显,冲动易怒,疑心增多,也有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会短暂改变人生观或价值观。在这些状态下,容易发生人际冲突、唐突的决定、意外的失误,甚至暴力行为等,需要我们注意、防范。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的许多感受都是短暂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适应、恢复,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后悔莫及。
在职业方面,心理压力可表现为以下体验:并不期待每天工作的开始,只想留在家里;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感到非常疲倦;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常有厌恶、抗拒的感觉;对待工作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有时甚至给自己不同的借口以逃避开展工作;不再喜欢自己的职业;对待工作伙伴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当工作伙伴倾诉困境和问题时,会觉得越发厌烦并且越来越麻木;觉得自己渐渐失去自我,并厌恶这样的变化;对工作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别人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态度。
心理压力调适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经常说“心态好坏决定一切”, 这其实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误区。如果把好心态作为开始做事情的前提, 操作起来就很难,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的心态并没有完全调整好, 我们也要做不少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人生体验多了, 有积累了,心态自然就会好。我们能即刻努力的是外在行为的积极,而所谓好心态则很难刻意追求。
误区二:做事情一定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只有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人,或者做有经验、有把握的事情时,一个人才会有很强的自信心。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事情又很重要,人们在刚开始时也会没有自信,但时间、环境又不允许我们拖延,我们就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忐忑的心情去做。做到后来再回过头去看,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这样自信心就在实践中积累起来了。
误区三:想不开的人才会有心理障碍。出现心理障碍很痛苦,但与是否想得开没什么关系。心理障碍并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能马上克服的, 很多心理障碍者都是被周围的人评价为很想得开的人,甚至是挺能理解和开解别人苦恼的人。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各自独特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出现某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我们需要正确面对。
心理压力的来源
心理压力往往来自于学业、工作、人际、情感、家庭、经济、身体状况等,但个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一个人来说很刺激的事情,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无所谓。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对自己有足够深的理解, 就容易察觉自己为什么会以某种方式来感受压力和应对压力。那么,如何深入理解自我呢?
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年的心理成长非常关键,一岁以内的婴儿,没有能力照料自己和判断现实,需要得到他人足够的照顾,这对于一个人形成基本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非常重要。一岁到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意识,但仍会感到弱小无助,想依赖他人,同时想脱离大人的控制,自由行事,但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所以非常矛盾,有时会通过乱发脾气来掩盖无助、恐惧和软弱。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需要鼓励和支持,以练习与依赖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进而能够承受一定的分离焦虑、孤独,逐步在心理上形成能够独立的信心。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也要能承受有一定风险的焦虑,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或忽略,长大后会有较明显的依赖。4~6 岁的孩子要处理与父母双方的关系,男孩与妈妈亲密,女孩与爸爸亲密,这种愿望是否被理解且有界限,决定了一个人今后分享情感、合作竞争和妥协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模式会在一个人一生中不断翻版重演。因此,除遗传因素外,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个性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一个人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安全感、自我肯定、异性交往、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领导(权威)的关系、对待竞争合作、妥协和分享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每个独特的人在不同环境、人生阶段感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背景。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增进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接纳;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别人的心理,促进人际互动;再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加生活感悟,使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心理压力的调适
进行心理压力调适,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更多知识,这是为了不断深入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有时候,掌握了一些知识后,我们会对号入座。我经常碰到学习心理学的朋友说对照书上说的,自己好像有抑郁症或其他一些病症。这样说着好玩,还能提高兴趣,没啥关系,但我们的终目的是通过深入理解“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让自己释然并接纳自我。
同时,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知道,个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千万别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上。深入的态度虽然是积极的,但这样太可惜了,有时候缺点会越斗越大,就像俗话说的:本性难移。如斗不过自己的缺点, 不如将之搁置一边,把精力放在发挥自己的优点上,这样相应地,缺点的影响也就小了。
碰到难以释怀的心理矛盾时,要勇于求助,运用周围的心理支持资源,及时接受别人的反馈。有人会说:“别人不可能解决我的问题,说了也没用。”其实说出来了,压力也就释放了一半,同时你还会发现,别人也经历过难以释怀的情景,这个发现虽然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苦衷。当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被支持了,应对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
我们也需要及时疏泄不良情绪,养成适合自己的心理放松习惯,这是善待自己的行为。只要方法适合自己,环境又允许,都行得通。关键是在调节的同时,还要保持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不能指望调节效果立竿见影,即使暂时没有效果也要及时进行调整。做好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的准备,努力经历并承受一切,这是自信的资源。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回顾过去时说当年是多么多么的艰难,话语中透着些许自豪, 因为他经历了,闯过了,还走到了现在,“艰难的当年”终变成了人生财富!
为了成功地适应生活,我们必须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接纳不那么理想的自我,做现实可行的努力和改变,朝前走,不停留。
你哭了,只有你一个人在哭;你笑了,大家会和你一起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