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編輯推薦: |
本教材基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整合创新实验班“整合创新设计”课程的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一套有效进行整合创新的工具设计开发方法,通过此教材的推广,希望为我国整合创新实践者提供方法与工具上的支撑。
|
內容簡介: |
近年来,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越发复杂,越发需要与其他专业或学科进行合作。与此同时,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得以不断发展, 有的企业甚至提出“全链路”设计师的招聘需求。这一系列变化对设计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动着设计教育及课程的变革。在此变革背景下,整合创新及跨专业的课程在国内高校的设计专业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环节中迅速涌现。
本教材分为四章。第1章为教材的撰写背景及目标,以便读者了解本教材的成因;第二章为整合创新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帮助读者深入、全面认识和理解本书所指的整合创新设计;第三章重点阐释整合创新设计的方法、工具与流程,以形成开展整合创新设计的“工具盒”;第四章为整合创新设计教学案例解读与课题训练,以真实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强化读者对整合创新设计方法与工具的教学方式的理解。本书可以为设计专业中希望进行整合创新实践的师生、高校里整合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中的师生及所有对整合创新感兴趣的设计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
關於作者: |
邓嵘, 设计学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秘书长。研究方向:健康设计方法、生活方式设计、体验设计。指导学生获多项IF奖、红点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南大学至善教学奖、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一等奖及团队奖。在核心期刊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健康设计思维与方法》、教材《产品设计表达》,被评为“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主持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3项。作品连续入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获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入选奖、工信部优秀工业设计国家奖入选奖、中国设计红星奖;并入选“光华龙腾奖中国十佳设计师”,担任工信部工业设计优秀奖国家奖评委、中国设计红星奖评委。
时迪,设计学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思维与方法。指导学生获红点奖、太湖奖金奖、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在核心期刊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其中A&HCI论文2篇,C刊3篇,中文核心4篇,出版专著《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主持省部级纵向课题1项,参与多项跨学科整合创新横向课题。
|
目錄:
|
第1章 整合创新设计概述
第1节 背景与定位
一、实践及教育背景
二、内容定位
第二节 概念、含义与理念
一、创意、创新、发明的概念及关系
二、方法论、方法、流程、工具的概念及关系
三、整合的含义
四、关于非设计师的理念
五、关于设计师的理念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设计与商业
二、设计与品牌
三、设计与管理
第二章 整合创新设计的方法与工具
第1节 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
一、设计思维的特征
二、思维发散的方法与工具
三、思维归纳的方法与工具
第二节 设计研究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
一、以“访谈”为途径的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
二、以“观察”为途径的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
三、以“创作”为途径的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
第三节 设计研究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一、数据洞察分析
二、商业模式分析
三、BTU综合分析
第三章 整合创新设计的流程
第1节 线性设计流程
一、IDEO设计流程
二、ViP设计流程
三、金字塔设计流程
第二节 非线性设计流程
一、国外学者对非线性设计流程的解释
二、整合创新设计中的非线性设计流程
第四章 整合创新设计实践课题训练与案例解读
第1节 有技术限定的课题训练与案例解读
一、课题简介
二、案例解读
第二节 无技术限定的课题训练与案例解读
一、课题简介
二、案例解读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设计思维与其他学科的思维不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学习设计思维的方法与工具之前,有必要对设计思维的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设计思维与传统思维的不同在于,传统思维主要运用大家熟知的归纳(Inductive)推理和演绎(Deductive)推理,而设计思维运用的是溯因(Abductive)推理。
溯因推理的概念zui早由美国哲学家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提出。他认为,任何一种科学探索都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推理组合。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它试图证明什么是正确的,但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它展示什么是起作用的,得到的结果肯定是正确的;而溯因则仅仅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它是根据事实推导出zui合理解释的推理过程。
下面借用荷兰独立研究组织荷兰应用科学院资深科学家麦克·斯迪恩(MarcSteen)在研究中给出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解释这三种推理。归纳推理始于观察,然后从观察中找出一个模式。比如如果一个人通过观察发现:黄铜在加热之后会扩大(P1-Q1),钢铁在加热之后也会扩大(P2-Q2),那么他就可以归纳推理出金属在加热之后会扩大(P-Q)。这种推理在自然和人文学科中都有应用。演绎始于一个或者两个前提,然后从中得到一个结论。比如一个人得到两个前提:所有的人类都是会死的(P-Q)、苏菲是一个人(P),那么他就可以演绎推理出苏菲是会死的(Q)。这种推理是数学和逻辑中常用的推理方式。而溯因推理则是始于一个特殊的情景或者问题,然后同时形成对问题情景和可能方案的理解。例如设计一个有市场的水杯,当想到了一个带有温度显示的杯子后才明确了需要解决杯中水温的可感知性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归纳推理仅得出结论不作一般性解释,而溯因推理会对事物和现象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演绎推理是根据事实和规律得出结果,而溯因推理是根据结果和规律得出事实。溯因推理的过程,既需要思维的发散,也需要思维的归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