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內容簡介: |
对轻罪概念的确定需要对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论证。轻罪所需要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罪量的标准,而是需要从犯罪规制目标、犯罪处罚原则、犯罪处罚模式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轻罪的确立标志着刑事犯罪分层的实现,也标志着刑事政策领域内分类化实现的可能性。只有确立完整的轻罪范畴,才能将轻罪刑事政策的导向性功能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事处遇等方面加以贯彻,终实现轻罪体系的独立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
關於作者: |
凌萍萍,女,1979年3月生,江西九江人,201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刑法学博士学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一部,主编教材两部。
|
目錄:
|
章 轻罪刑事政策的基础性条件——“轻罪”的界定
节 各国对轻罪概念的界定
一 法国
二 意大利
三 德国
四 日本
五 美国
六 英国
第二节 轻罪确立的基础——犯罪分层的需要
一 犯罪分层概述
二 犯罪分层的理念
第三节 轻罪概念的确定
一 我国学界对轻罪概念的界定
二 轻罪概念在刑法中的确立
第四节 “轻罪”边界的确立
一 非罪与轻罪的界限认定
二 轻罪与重罪的界限认定
第五节 轻罪标准的设置
一 轻罪标准确立的基础——法益的确认
二 轻罪标准设立的核心——具体法益标准认定
三 轻罪标准设立的重点——形式标准的确立
第六节 轻罪具体类型的确立
一 轻罪的基础性分类
二 轻罪的实质性分类
第二章 轻罪刑事政策的概述
节 域外轻罪刑事政策的体现
一 非刑罚化
二 刑罚轻缓化
三 非监禁化
四 社会化
第二节 “轻罪刑事政策”的品格定位
一 轻罪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
二 轻罪刑事政策是相对独立的刑事政策
第三节 轻罪刑事政策的功能界定
一 轻罪刑事政策的立法功能
二 轻罪刑事政策的司法功能
三 轻罪刑事政策的刑罚执行功能
第四节 轻罪刑事政策的关系范畴
一 轻罪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的关系
二 轻罪刑事政策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系
三 轻罪刑事政策与刑事程序的关系
四 轻罪刑事政策与正当化事由的关系
第五节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轻罪刑事政策
第三章 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刑事立法模式构建
节 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轻罪立法要求
一 轻罪入罪的必要性
二 轻罪入罪的限制性
三 轻罪立法的连贯性与体系性
第二节 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犯罪圈的设立
一 刑法机能协调下的犯罪圈
二行政刑法视域下的犯罪圈设立
第三节轻罪中被害 人实体处分权的刑事立法
一轻罪被害人实体处分权的刑事法需求剖析
二轻罪被害人刑事处分权立法模式一 被害人 承诺理论在刑法中的确认
第四章轻罪刑事政策指引 下的刑罚体系的完善
节世界各国轻罪刑罚体 系概述
一美国的轻罪刑罚体系
二法国的轻罪刑罚体系
三德国的轻罪刑罚体系
四域外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轻罪刑事政策指导 下的轻罪刑罚理念
一均衡性和教化性理念
二合理性与经济性理 念
第三节轻罪刑事政策指导 下的我国轻罪刑罚体系结构的完善
一轻罪刑罚体系中短期自由刑的完善
二轻罪刑罚体系中的罚金刑完善
三轻罪刑罚体系中的社会刑完善
第五章轻罪刑事政策的司法模式建构
节轻罪刑事政策指导 下的轻罪和解制度的构建
一刑事和解与刑事谅解的概念区分
二轻罪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基础
三轻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模式设计
第二节轻罪刑事政策指导 下的轻罪速裁制度
一我国现行刑事速裁程序分析
二轻罪速裁程序的适用条件设置
第三节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轻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一认罪认罚制度的刑事理念:三个层面的“合意”
二认罪认罚制度的基础内涵:“认罪”与“认罚”的理解
三认罪认罚制度的核心内涵:“从宽”的理解
四认罪认罚制度的轻罪功能辨析
第四节轻罪刑事政策指导 下的未成年人处遇模式
一轻罪刑事政策指导 下的未成年人处遇理念
二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未成年人实体处遇模式
三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未成年人程序处遇模式
四轻罪刑事政策指导下的未成年人执行处遇模式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