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荆楚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其蕴藏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系统梳理荆楚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和总结荆楚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以及荆楚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发展流派,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助力荆楚文化发扬光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填补了荆楚中医药系统研究的空白。
|
內容簡介: |
本项目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本书详细介绍荆楚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证、教学、科研实践精华。包括:医家传略、学术思想、医论医话、医案精选、创新成果等内容。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湖北地域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等,不仅有利于促进湖北地域中医学术、科研、临床发展,还能为祖国中医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丛书的出版以一种形式表达出荆楚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充分领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中医传承和创新工作,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
關於作者: |
叶松,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湖北中医名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0年3月从师于魏喜保教授学习中医内科专业,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出师证书。临床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教学方面坚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1项,科学技术成果1项,湖北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高等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3年在“非典”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被武汉市武昌区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
|
目錄:
|
医家传略1
一、聪颖好学,立志为医3
二、扎根临床,博采众长5
三、厚积薄发,自成一格8
四、大医精诚,勇挑重任11
五、硕果累累,实至名归13
六、薪火相传,福荫一方15
学术特色17
一、法师仲景,勤研经典19
二、虚实兼顾,气血同调23
(一) 虚实兼顾23
(二) 气血同调27
三、权衡脏腑,脾胃为枢29
四、身心同治,善调肝脾(胃)33
五、衷中参西,防治结合36
著作简介41
一、《老年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与调养》43
二、《中医内科临床实习指南》46
三、《脾胃病证治精要》49
四、《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51
五、《内科病奇难顽症特效疗法》55
六、《糖尿病的自我调治》57
七、《中医内科学》60
八、《中华脾胃病学》64
九、“中医必修课考试复习纲要丛书”之一——《中医内科学》69
医论医话71
一、胃食管反流病73
(一)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责之于“肝胃”73
(二) 胃食管反流病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74
(三) 注重调理气机75
二、消化性溃疡76
(一) 消化性溃疡以脾胃虚弱为本76
(二) 消化性溃疡的病机转归77
(三) 从肝胃论治消化性溃疡78
三、慢性胃炎79
(一) 以胃气为本79
(二) 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80
(三) 慢性胃炎以广义“通法”为治则81
四、胃癌83
(一) 癌病以正气亏虚为本84
(二) 胃癌的辨治思路84
五、上消化道出血85
(一) 血证之气火主因说86
(二) 胃出血的治疗86
六、胃下垂88
(一) 胃下垂的病理特点89
(二) 胃下垂的病机特点89
(三) 胃下垂的治疗90
七、糖尿病性胃轻瘫91
(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关键——健脾益气、升清
降浊92
(二)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血瘀”机制92
八、溃疡性结肠炎93
(一) 溃疡性结肠炎之病机要点93
(二)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注重调理气血,兼顾脾肾94
九、功能性消化不良95
(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核心95
(二) 张仲景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思路96
(三)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调理气机96
十、急性胰腺炎98
(一) 急性胰腺炎的病程进展98
(二) “通则不痛”之治疗原则100
十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01
(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101
(二) 从肝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02
(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转归103
十二、胆石症及胆囊炎104
(一) 胆石症及胆囊炎的中医发病机制105
(二) 以“和法”论治胆石症及胆囊炎106
(三) 从肝脾论治胆石症及胆囊炎106
十三、泄泻107
(一) 以脾胃为本的病机特点108
(二) 张仲景关于泄泻的诊治思路108
(三) 李时珍论治泄泻的特色109
(四) 从肝脾论治泄泻109
(五) 从肺论治泄泻110
(六) 泄泻的临证加减110
(七) 叶松教授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111
十四、便秘113
(一) 便秘之脏腑病机113
(二) 经方辨治便秘经验114
(三) 从虚实两端辨治便秘116
(四) 注重调理气机116
(五) 注重滋阴润肠117
十五、梅核气117
(一) 梅核气的病因病机118
(二) 梅核气的证治方药118
(三) 注重调节气机119
十六、口疮120
(一) 以“火”为主的病机特点120
(二) 辨“实火”与“虚火”121
(三) 张仲景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疗思路122
(四) 叶松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122
十七、口干123
(一) 叶松教授对口干的病机认识123
(二) 治疗口干须重视脾阴125
(三) 治疗口干须重视疏肝125
十八、口苦126
(一) 口苦的病机关键126
(二) 叶松教授治疗口苦经验127
十九、口臭127
(一) 口臭的病机特点128
(二) 叶松教授治疗口臭经验128
二十、不寐130
(一) 张仲景关于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130
(二) 不寐以“心”为核心的脏腑病机130
(三) 张仲景对不寐的治疗经验132
(四) 叶松教授诊治不寐经验133
二十一、虚劳133
(一) 叶松教授对虚劳病机特点的认识134
(二) 从脾胃论治虚劳134
(三) 治疗虚劳注重调肝135
医案精选137
【吐酸案】139
【胃疮案】150
【胃下案】155
【便秘案】158
【呃逆案】171
【口臭案】180
【口疮案】187
【痢疾案】191
【泄泻案】201
【胁痛案】213
【胃痞案】224
【胃痛案】234
【腹痛案】245
创新成果259
一、科研项目261
二、临床和实验研究262
(一) 论文成果262
(二) 研究成果263
三、教学成果289
大事记293
参考文献299
|
內容試閱:
|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荆楚文化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中医药文化更是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自上古开始,荆楚大地上便有尝百草的神农。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在襄阳地区行医,其于乱世立志,刻苦钻研医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著作之一,也是后世学者研习中医的经典著作。魏晋有太医令王叔和著述《脉经》,其常年生活于荆襄地区,整理的《伤寒杂病论》亦给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有被誉为“北宋医王”的庞安时,湖北浠水人,以善治伤寒病闻名,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广为称赞。明代生于湖北蕲春的“药圣”李时珍,博览经史,医药均精,其历时二十七年编撰的鸿篇巨制《本草纲目》被奉为中药学经典,广为流传;与李时珍同时代的还有湖北罗田人万密斋,其可谓是全科之奇才,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著述颇丰,其理论及临床涉及内、外、妇、儿、养生等多个方面,与李时珍齐名。清代有湖北武穴医家杨际泰,汇集自身及家传经验撰成颇具实用价值的医学全书《医学述要》,为清代中医学集大成之著作。荆楚大地涌现的这些著名医家,对荆楚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此外,1637年在汉口开设的“叶开泰药室”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北京知名品牌“同仁堂”一样,享誉全国。与此同时,湖北还拥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以“蕲州四宝(蕲竹、蕲艾、蕲龟、蕲蛇)”为代表的道地药材以及洪湖莲子、随州银杏、利川黄连、罗田苍术、襄阳杜仲、巴东玄参等同样全国闻名。荆楚医学流派是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它是以一些代表性的医家及其独特的学术观点传承发展为核心的医学体系,叶松教授作为当代荆楚医学流派脾胃病方面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临证时不拘泥形式,以中西医结合之道为病人寻求*合适之治法,其用药灵活多变,善于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正好契合了荆楚中医药文化中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包容、勇于开拓创新的特点。本书的部分医家传略以时间为轴,从叶松教授生活中小事切入,尽量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医家的成长历程。本书的第二部分学术特色详细介绍了叶松教授主要的学术思想和特点。第三部分著作简介则介绍了叶松教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多部著作,其内容不仅涵盖中西医诊治脾胃病的基础知识,也有对疑难杂症的思考及经验总结等。第四部分医论医话则以叶松教授善治疾病为纲,详细论述了该类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选方用药及辨治要点,每个疾病分为单独章节论述,以中医药理论为核心,用经典原文和叶松教授的独到认识加以拓展。第五部分医案精选列举了叶松教授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经典病案,基本覆盖了脾胃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展示了叶松教授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本书*后两个部分创新成果和大事记则罗列了叶松教授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医家是如何坚持传承与创新,勇攀医学高峰,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湖北省中医院叶松知名中医工作室和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大力支持,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专家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另外一批优秀的研究生也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但由于水平有限,本书仍存在不少疏漏之处,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本书不仅是对叶松教授的成长经历、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的全方位总结,也是对荆楚医学的一次传承与发展,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示和激励,不断把荆楚医学发扬光大!本书中引文,因来源资料年代久远,已无从查对*原始的版本,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和编辑对引文中少量明显错误之处,按现在的出版规范做了修改。本书中方剂组成尽量与原方保持一致,但需关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处理, 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非常重要,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发展,并得以很好地传承。因此,要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学术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医学术经验的整理与发掘工作。近些年来,很多业内人士已经清楚地看到,中医药文献与学术流派是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教育以及临床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中医药历史源流,整理中医药学术思想精华,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学术流派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示的具体举措。在这方面尚有很多工作可做,值得大家重视。
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积淀、传承、演变并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公认度,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医学术流派特别是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作为中医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发展的关键。湖北省(荆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文化积淀深厚,药物资源丰富,历代名医辈出,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和规律。
荆楚医学源远流长。神农尝百草是荆楚医药学研究的开端。到了商周时期,荆楚医学开始发展,出现了具有个别性、自发性的零散的经验和认识,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前期积累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医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书竹简包括《脉书》《引书》。从内容可以看出,其出现的时间早于《黄帝内经》。毫无疑问,这些著作为《黄帝内经》的成书做出了贡献。晋唐到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荆楚医学的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王叔和、庞安时为代表的名医大家。王叔和精于脉学,整理编次了《伤寒论》,庞安时提出寒温分治,两人对《伤寒论》都深有研究。明清时期是荆楚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临床大家万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此外,还有本草学家刘若金、“戒毒神医”杨际泰、内科名家梁学孟、制药名家叶文机以及他开设的知名药店“叶开泰”。近现代,荆楚地域更是名医辈出,有倡导扶阳的王和安,有内科名家蒋玉伯、张梦侬、熊魁梧,有与哈荔田有“南黄北哈”之称的妇科名家黄绳武,有伤寒名家李培生、洪子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当代的名医名家,他们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荆楚地域中医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荆楚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进行研究既有必要,也有可为。
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勾勒出从汉水流域至长江中段荆楚医学从源到流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从东汉末年到明清的荆楚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延续至今,一代代中医名家学术相承赓续,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当代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的挖掘,系统而深刻地梳理出荆楚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亦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贡献,也为全国各地中医流派整理、发掘研究做出了示范。
本丛书适合中医医史学、中医学术流派、中医药临床及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者阅读。
书将付梓,先睹为快,不揣粗简,乐而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