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东,1965年生,浙江省浦江县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部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民进中央特邀研究员,教育理论刊物《教师教育研究》副主编、《Beij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共同主编。
序言
2015年,国际社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期望实现包容和共同繁荣的愿景,兑现“有质量的教育”的承诺。在这一议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交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最薄弱环节。从宗滴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倡导普及教育,到仁川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框架,农村和不利群体的教育和教育扶贫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等问题始终摆在议程的优先位置,成为国际社会的关切。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正处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不仅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也具有世界性意义。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有的教育,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摒弃,哪些需要创新?如何确保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保障农村地区人口通过教育实现平等的发展机会?2021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乡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经验为教育与发展的相关思考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为国际社会实现减贫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当下,中国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为进一步思考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内涵、动力与机制等创造了新的契机。对中国实践进行解释与阐述,总结传播现有经验,并通过国际交流互鉴明确中国教育与发展的相关坐标,厘清教育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和机制,成为重要的历史命题。
教育具有巨大的变革性力量,发展教育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实现整个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长期以来,各国和国际社会在以教育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育促进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积累日益丰富。然而,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与教育本身都已发生巨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数字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