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J. 贝尔曼
临床心理学博士,现任APA第29分会国际委员会联合主席,曾任APA第42分会(独立执业分会)董事会成员、APA家庭与调解法院协会-纽约分会的创始成员,有近40年的独立执业经验。长期致力于离异家庭和儿童相关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发表了多部家庭、儿童教养等方面的著作。2016年被评为国家实践学院杰出研究员(Distinguished Fellowship in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Practice)、心理学研究院杰出实践者和研究员(Psychology Academy as a Distinguished Practitioner & Fellow)。
杰弗里·齐默尔曼
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APA第29分会主席、Psychotherapy杂志的审稿专家和编委、APA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的顾问主编和编委、APA第42分会(独立执业分会)Practice Innovations主编,长期致力于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发表过多部关于私人执业实践的著作,由于在私人执业实践与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2019年被授予“APA第42分会独立执业指导奖”。
推荐序
钟思嘉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总督导
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驻所专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理上的安全保障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当父母离婚,这种安全保障和安全感很容易受到威胁或破坏,孩子可能因此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担忧,进而造成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诸多的适应不良。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离婚人士在离
异后数月到数年,忙着重建新的生活,导致养育孩子的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在现实的博弈中他们有太多需要关注的事,没有把养育孩子放在优先的位置考虑,这使得他们看不到孩子的需要。
相较于未离婚的夫妻,离婚人士养育孩子的难度更大,因为他们内心可能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消解的强烈情绪,比如离婚后的失落、痛苦、怨恨、不信任、愤怒,等等。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冲突或伤痛,离婚后在亲子关系中表现退缩,包括减少和孩子见面、不过问孩子的
事,等等。对某些离异者来说,离婚意味着放弃与孩子的相处,虽然他们可能以某种方式让自己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但不会与前任讨论共同养育的问题,更谈不上相互合作。他们在离婚前就很可能存在长期的沟通障碍(通常不是缺少沟通,而是沟通不良)。因此,如何在离
婚后共同养育孩子就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欣赏作者杰弗里和劳伦博士夫妇谈到共同养育的要素时,经常告诉离异父母的一句话:“你不一定非要喜欢、信任或者尊重对方,才能完成好做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当然,能做到是有帮助的,但是不容易。因此,他们强调离异父母共同养育的前提是以孩子为中心,不论你和共同养育者之间有多少问题和差异,无论这些问题和差异有多深,你们都会因共同养育的子女而联结在一起,在你们往后的余生都会爱着你们共同的孩子。即使你们之间的爱消失了,这种联结仍然存在。因此,虽然我喜欢阐明核心主题的书名《爸爸向左,妈妈向右:
离婚了,如何共同养育孩子》,但我更喜欢本书的英文原书名?D?D《爱孩子胜过恨彼此》(Loving Your Children More Than You Hate Each Other),正如作者所言:“不纠缠于你们之间的问题,而是投入到对孩子共同的爱中,你就能让孩子始终处于受关注的中心,从而避免数不清的争吵和冲突。”
我欣赏两位作者的简洁文字表达,这是多年少见阅读起来不艰涩难懂的英文书。他们不仅深入浅出地引用心理学的理论,例如哀伤五阶段模型、面对危险或压力的大脑反应等,而且循序渐进地指导离婚的父母如何走出离婚的伤痛和冲突,怎样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进而采
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和策略,帮助自己敞开心扉来化解共同养育孩子的冲突,以及创建共同养育中的安全感和能力提升。
我喜欢作者在本书各章所提供的练习活动,确实能帮助父母从中获得反思并激励自我。我也喜欢每一章最后“带回家,用起来”的提示,简明扼要地帮助父母掌握关照自我与关照孩子的重点。这些知行并进的策略方法,充分展现了作者与高冲突家庭工作的丰富经验。
本书虽然是为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而写,但对于目前处于高冲突的家庭也非常适用。个人认为本书也是咨询师与高冲突家庭工作的指南,同时值得大力推荐给需要的家长阅读。共同养育最好是孩子的父母双方都参与,但由于一些无法掌控的因素,例如一方不愿参与、远
在外地或不知去向等,这种情况虽然不如双方的共同养育有效,但我相信只要一方愿意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必能从阅读和练习中获益。
认识刘芬老师多年,她一方面尽心尽力地从事心理咨询的助人工作,并且主持过不少家长讲座和家长团体辅导,积累了许多与家长工作的经验;另一方面,她积极参与相关的专业培训,包括我主持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和“与未成年人的家长工作?D?D整合式家长咨
询”工作坊。在培训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学习非常专注,提问不多但问必有深度,分享心得时也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在阅读本书原文和对照译文时,深感她的翻译不仅忠于原文,而且语句流畅,符合中文读者的语境和文化脉络。本人站在亦师亦友的立场,为她更上一
层楼的才华表示敬佩,故乐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