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編輯推薦: |
★ 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著作等身的当代杰出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的呕心力作。
★ 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法拉第、达尔文、爱因斯坦、费曼……
这不仅是一部时间跨度近500年的西方科学的恢弘历史,也是群星闪耀的科学家们的个人史。
★ 文风简洁流畅,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珍贵史料层出不穷。
|
內容簡介: |
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末,科学从自然哲学中蜕变,发展成为一幅由多个学科分支绘就的壮丽画卷。其中包括:牛顿经典力学,近代早期的博物学,启蒙时代的化学和经典热力学,19世纪的地质学、进化论、原子理论和经典电磁学,现代量子理论、遗传学,以及现代宇宙理论等多个领域。对于这些现在已成为中学和大学基本学习内容的科学知识,本书并未机械地堆砌起它们各自的历史,而是把握住技术与科学理论相互促进这一脉络,将其如何环环相扣、渐进发展的历史娓娓道来。对于那些大科学家,《科学简史》也多有信而有征又色彩斑斓的深入细致描写。
这是一部西方科学的历史,也是写就这一历史的科学家们的个人史。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英国著名科学读物专业作家,萨塞克斯大学天文学访问学者,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自然》杂志和《新科学家》周刊。他著有百余部科普和科幻作品,内容涉及物理学、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气候变化、科学家传记,并获得诸多奖项。《旁观者》杂志称他为“最优秀、最多产的科普作家之一”。他的科学三部曲《薛定谔猫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实在》《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和《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宇宙学》尤为脍炙人口,其余作品如《大众科学指南——宇宙、生命与万物》《创世138亿年——宇宙的年龄与万物之理》《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量子、猫与罗曼史——薛定谔传》等也都颇受好评。
译者简介:
陈志辉,2013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1月开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任教,同年10月前往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国家科研中心之哲学、科学与历史研究所,在其欧盟SAW项目下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19世纪中国数学及相关科学的史学史研究工作。
吴燕,文学士(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95)、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2009)。曾任《北京科技报》社记者、编辑、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2012年至今任职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自2014年起任副研究员。2016年2-10月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SPHERE研究所,在其欧盟SAW(古代世界的数学科学)项目下进行访问研究。
|
目錄:
|
001 — 致谢
003 — 导言
001 — 第一篇 走出黑暗时期
003 —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
032 — 第二章 最后的神秘主义者
068 — 第三章 最早一批科学家
107 — 第二篇 科学的奠基人
109 — 第四章 科学立住脚跟
149 — 第五章 “牛顿革命” 192 — 第六章 拓展中的视野
239 — 第三篇 启蒙运动
241 — 第七章 理性启蒙的科学Ⅰ:化学迎头赶上
284 — 第八章 理性启蒙的科学Ⅱ:各个领域的进展
315 — 第四篇 大图景
317 — 第九章 “达尔文革命” 358 — 第十章 原子与分子
399 — 第十一章 要有光
441 — 第十二章 经典科学的最后欢呼
485 — 第五篇 现代
487 — 第十三章 原子之内
529 — 第十四章 生命领域
572 — 第十五章 外层空间
613 — 结语 发现之乐
619 — 译后记
622 —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关于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科学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一过程伴随着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的工作而开始,并因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而势头大增:16世纪,哥白尼的工作暗示了地球并不位于宇宙的中心,而伽利略在17世纪初利用一架望远镜获得的至关重要的证据表明,地球实际上是绕日运行的一颗行星。在随后几个世纪连续不断的天文发现热潮中,天文学家们发现,正如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一样,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银河系中数千亿计恒星中的一员),而银河系本身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星系(可见宇宙中的无数星系之一)。20世纪末,他们甚至认为,宇宙可能也不是唯一的。
与此同时,生物学家试图找到将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区分开来的特殊“生命力”存在的某种证据,但是失败了,从而推断出生命不过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化学形式。一种历史学家乐见的巧合是,人体的生物学研究开创之初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的《人体的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于 1543 年出版,那正是哥白尼最终出版《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的同一年。这个巧合使1543年成为一个信手可得的标志性年份,标示出科学革命的开端,这一革命此后将首先改变欧洲,随后则改变了世界。
当然,无论选择哪一天作为科学之历史的开创之日都是随意的,而我自己的考虑则受制于地域因素以及它的时间跨度。我的目标是勾勒出西方科学从文艺复兴至(大约)20世纪末的发展。这意味着要把古希腊、中国以及伊斯兰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成就暂且放在一边,在欧洲被称为黑暗时期和中世纪的年代,他们仍孜孜不倦、始终如一地探索着有关我们宇宙的知识。这还意味着讲述一个条理分明的故事,它关乎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这是我们对于宇宙以及我们如今在其中所处位置的理解的核心,而这个故事在地点与时间上都有着明确的起点。因为人类生命被证实与地球上其他任何生命并无二致。正如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华莱士(Alfred Wallace)在 19 世纪所建立的学说,人类与变形虫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经由自然选择的进化历程以及大量的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