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編輯推薦: |
体育教育的实践智慧。张人利校长作序推荐。
人们很容易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往往难以看到体育老师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
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同样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
著名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中说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和德育与智育一样的重要,德育融于体育教育之中,体育教育促进智育的发展,教师通过体育这个载体,以身作则,实现育人的目标。
|
內容簡介: |
名校绝不只是高升学率,绝不只是传统智识的教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这已经成为少数义务教育名校的办学密钥匙和公开的秘密,只是很多学校还没有醒悟过来。本书展示了上海市一所知名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的行动与思考:他的自我修炼,体育教师需要哪些基本功(包括教学计划的能力、课堂实践的能力、教学科研的能力),如何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个性化辅导如何开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考虑下疫情期间的线上体育课);他的团队建设实践,一个人搞不好一所学校的体育,但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学校体育的高质量追求,不是每所学校都拥有一流的体育设施,但每位体育老师都可以物尽其用,可以激励学生,可以鼓励教师团队,物理空间也许有限,但教学的思考、体育精神的激励空间可以无限。
|
關於作者: |
王广转,中共党员,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静安区初中体育学科带头人,静安区教育系统拔尖人才,静安区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主持人。
上海市第三期体育学科名师基地成员,上海市普教系统“攻关计划”基地成员,《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手册》编写组成员,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体育与健身》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编写组成员,参与上海市重大委托课题“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研究”,在《体育教学》《信息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
目錄:
|
序1
致谢5
前言7
第一部分 自我修炼
第一章 与自己对话——体育教师的基本功
第一节 教学计划设计的能力
第二节 课堂实践的能力
第三节 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第二章 与学生对话——课堂教学的实践
第一节 日常教学的磨炼
第二节 公开教学的展示
第三节 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 个性辅导的实施
第三章 与他人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第一节 理论学习,更新思想
第二节 参与教材修订与编写,提升理论水平
第三节 从细事、小事、身边事学起,提高实践水平
第二部分 团队建设
第四章 校中之长:教研组长研修活动的开展
第一节 研修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研修活动的主题制定
第三节 研修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四节 研修活动的评价总结
第五章 区中之秀:学科带头人引领活动的推进
第一节 学科带头人活动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学科带头人活动的开展实施
第三节 学科带头人活动的影响辐射
第六章 市中之星:种子计划项目的策划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目标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过程
第三部分 高质量追求
第七章 因地制宜定对策,合理规划全校学生体育运动量
第一节 小场地大能量,保证学生每天足量的体育锻炼
第二节 新场地巧利用,最大化开放室内外体育运动场所
第三节 体育课程教学的校本化
第八章 因人而异定处方,科学设计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第一节 运动处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第二节 寒暑假体育作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
第九章 因势利导出成绩,总结分析体育教育发展空间
第一节 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持我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节 监控与评估结合,增进学生体质
第三节 强化组织措施,让学生体育锻炼得到保障
第四节 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空间
附录一 2021—2022学年静教院附校体育活动规划方案
附录二 全民体艺 趣动附校——2020年静教院附校体育节暨趣味嘉年华活动方案
后记
|
內容試閱:
|
教师的成长,需要自我修炼,也需要他人引路。我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体育教师。在探索实践的道路上,单位、领导、导师、同学、同事给予了我巨大的指导与帮助,使我有幸到上海市体育学科基地参与学习,更助力我成为静安区体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的主持人。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历练,让我不断剖析自己、了解自己,并不断超越自我,蜕变成长。
一、 “趣”自儿时的体育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虽然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好,但那时有体育陪伴着我,让我每天都很充实,也让我勇敢面对诸多困难。
体育锻炼是有趣的,在那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也没有什么场地器材,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相互从对方的身上跳过去,这可能就是当时的跳山羊。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泥地上奔跑,在田地里比赛摔跤,一起打弹子、爬树、踢毽子、摔泥巴,到了晚上还玩捉迷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小学三年级的冬季,为了参加镇里的跳长绳比赛,我们几个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放学后进行跳长绳练习,一练就是几个钟头。虽是寒冬,我们练到最后,已大汗淋漓,但累并快乐着。童年的体育是有趣好玩、多样丰富的,现在想来,我们每天运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一小时。
游泳是我一直酷爱的运动项目,至今我仍坚持每周游泳一到两次。小时候的夏天,家里没有空调,每逢酷暑,我和小伙伴们会相约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澡。由于不会游泳,我们就会抓住树根,然后尝试放手,再抓住树根,再尝试放手……就这样在不断地尝试后学会了踩水。在抓住树根的情况下,我们还尝试闷水,再抬头呼气,在多次尝试后,我们学会了在水中换气,也学会了狗刨式游泳。这种尝试,说明孩子对于体育项目的学习有自主习得性,但如今并不推荐像我这种学习游泳的方式,因为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20世纪80年代,乒乓球运动风靡全国。当时我的小学只有老师的办公室里有全校唯一的一张乒乓桌。在某日放学后,我和一个小伙伴偷偷溜了进去打乒乓。正当我们打得热火朝天时,校长走了进来,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一顿,还要给我们处分。而在我今天工作的静教院附校新校区走廊里,就有10张乒乓桌。因此孩子们一下课,就可以到那里尽情打乒乓。
父亲是非常支持我进行体育锻炼的。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经过我小学的篮球场,看到很多人在打篮球,父亲便对我说,你可以和他们一起打打篮球呀。因为父亲的这句鼓励,我爱上了篮球。因表现突出,我还加入了我们小学的篮球队并代表学校参加县镇的篮球比赛。比赛时,我篮球队服上的号码是7号,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当时无比自豪,从此,我的心底里埋下了一颗体育的种子,这可能也是我日后选择体育教育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亲是一位慈祥的人。记忆当中,他从未打骂过我,在我犯错时,他会把我叫到饭桌前与我促膝长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还会鼓励我去参加体育锻炼,并会和我一起在田间比赛跑步。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都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日后在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时不怕苦,不怕累,对待学生,也很有耐心。
在我读高中后,父亲始终督促我在好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在学校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上,我参加的100米、1500米等比赛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也作为队长,带领班级篮球队取得了高一年级组篮球比赛的冠军。不仅如此,运动还对我的文化课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高中一、二年级,我的文化课成绩在班级里都处于前十名。
怀着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在征询了父亲的意见后,以及在我的高中体育老师张老师的训练指导下,在高考志愿表上,我填写了心仪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
童年、少年时期的体育让我更加自信,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让我养成了顽强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 “炼”在华东师大
1995年夏末,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期待和些许紧张,我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体育系,在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的同时,也开始了我的体育教育之路。华师大体育系95级总共有50多人,班里年龄最小的“小九子”(在我们寝室年龄排行老九)和我住在一个寝室。因我在寝室里是年龄最大的,被同寝室同学戏称为“老大”,该绰号一直被叫到现在。
当时华师大体育系的学生,最怕两项学习内容,一项是英语考试,另外一项就是体操项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最怕的是口语和听力。为了提高我的英语听、说能力,我经常到华师大毛主席像前的英语角,和英语系的学生志愿者、想提高自己听说能力的学生,还有部分说英语的外国人用英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外会时不时用中文和我们交流,这就叫各取所需吧。随着自己的听说能力不断提高,我的胆子也逐渐大起来,那时候听说有很多外国人来外滩旅游,我就经常利用周末时间,从中山公园坐公交20路,到外滩找老外练习口语和听力。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在外滩练口语时,遇到来自美国的小伙大卫。他是来旅游的,于是我用英语给他介绍外滩以及上海的历史文化。他耐心地听我说,我一个人从头至尾说了10分钟左右,说到我词穷。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却使我学习英语的信心倍增。体操类项目,当时我们要学习一年半之久。我们尤其怕单双杠和跳纵马,因为听说一位师兄在跳纵马的助跑过程中,身体直接撞到纵马的一端,造成肋骨骨折。这些都说明体操项目的难度很大。当时由于自己的腹部力量不足,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华师大的共青场上,手抓着肋木进行悬垂举腿的练习。日复一日,我的腹部和上肢力量增强了很多,逐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体操项目。
高三时我是练田径的,后来听取了张老师的建议: 将来要做一名体育老师,就要一专多能,特别是受中小学生喜欢的篮球项目,一定要掌握。在大二下学期,我就选择了篮球作为主练项目,因为在小学时,我就是校篮球队队员,基本功还是不错的。经过两年多的专业训练,我在篮球技战术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学四年期间,除了篮球专业课,我一直坚持进行专项田径的课程学习,武术也是我大学期间付出最多时间和精力的项目之一。付出终有回报,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师大毕业。
三、 “行”在学校体育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到外地大学任教的机会,选择去上海市向东中学做一名高中体育老师。初登教坛的我茫然不知所措: 紧张、拘束、语无伦次,体育课也不知如何去上……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遇上了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位带教恩师谈丽珍老师。为了让我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她一边让我听她的课,一边教我如何备课,同时不断听我的课,反复和我磨课,指导我如何上好体育课。经过反复的磨炼,我荣获了那一年闸北区新教师“新苗奖”教学评比一等奖。谈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和热爱以及她深厚的知识底蕴深深震撼了我,令我懂得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校长。那是在上海市第一届体育教师双语教学培训课上,徐校长听我给全体学员用双语上了一节体育课后,说他很欣赏我的教学特点,并对我的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指导,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多听课,要多学学其他教师上课的技巧,同时也要能把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嫁接到自己的课上,变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其次要多上公开课,多请同行和专家对自己的公开课提意见,这样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于是我请徐校长来听我的课,记得当时我上的是七年级的武术课,听完后,徐校长对我说,武术教材很枯燥,你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创新和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那以后我还多次积极主动邀请区体育教研员来指导,每次在教研员来听课之前,我都会在教研组内先试教,并邀请组内的老师点评,不仅如此,学校也给予我大力支持,每学期都会给我一次校级以上公开课的展示机会。我在开课的同时,不忘去看别人的课,我经常用录像机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看,然后以此为本,自己模仿上课,课后对照他人与自己的课堂实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上课、再次对比,如此循证改进,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05年,我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单位,静教院附校,也遇到了备受尊敬的张人利校长。在我眼里,张校长对教育、对附校具有极深的情怀,曾提出“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在此基础上,2008年张校长又总结、归纳、提炼出后“茶馆式”教学。这些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在以后体育教学和教研组的管理中,思路发生了转变。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学生如何学来进行教学设计,代替以体育学科体系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于教师教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强调以“练”为核心,以“赛”来评价。在教研组的管理上,我更加注重与组室老师的对话,利用组室老师之间的资源差异,进行资源的互补,体育教师之间走向对话,体育组成为学习共同体。我也把“茶馆式”校本研修形式借鉴到体育教研组的研修中,更加注重研修的设计、过程和反思。
四、 “修”在市体育学科基地
2008年至今,我参加了上海市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第三期体育学科名师基地、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攻关计划”基地的学习。有幸得到了徐阿根校长、施履冰老师、沈洪校长等导师的指导。在基地学习实践中,我积极上教学公开课、开设讲座,组织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展示;在基地学习期间进行课题研究,多次参与市级及以上的教学展示活动,参与市重大委托课题研究,承担了多项市级及以上培训课程的开发。
在基地学习中,学会对培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所学所获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而这些理论又可以反过来有系统、有步骤地指导实践操作,从而不断探索新领域,取得新知识,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五、 “引”在区体育学科基地
2019年开始,作为静安区体育学科实训基地主持人,我带领区里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14名基地学员进行学科基地的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讲座、教学实践、说课评课、课题研究、学员讲座、跨区域指导等形式,扎实立足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体育教育中的育德能力、聚焦课题研究能力、提升学员学科指导能力,并与学员一起研究教学方式的改进,探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积极推广和辐射静教院附校教学改革的成果。
通过基地的培训,学员们增强了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提升了自身体育学科的素养与水平。学员们对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既要会上体育课,又要会说、评体育课,同时又要懂得体育科研,能把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相融合;在关注教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员们在基地里获得了成长,两名学员先后被评为静安区“十佳活力园丁”,一名学员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还有一名学员获“全国教学评比”二等奖。学员执教的校级或区级公开课,均获好评。
一路走来,我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静教院附校为我提供的平台,单位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各位恩师对我的指引,市区教研员对我的帮助,同学同事对我的鼓励,华师大给我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