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內容簡介: |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是在卫生部的直接关怀和统一领导下,由北京、天津、南京、成都、安徽五个中医学院的有关教师集体讨论编集而成,是我国第1次为中医学院的针灸系(或专业)所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三章。*章为概论,主要说明腧穴学的起源与发展,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的分类、命名、定位方法,特定穴、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主治规律。第二章为腧穴学各论,分别叙述了十四经361个腧穴和67个经外奇穴的位置、取法、局部解剖、主治、配伍举例、刺灸方法和文献选摘。第三章为附篇,主要收集了针灸常用歌赋15首,腧穴的近代研究情况,以及古代体表名称位置的解释。
|
目錄:
|
1.腧穴学概论
1.1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1.2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3 腧穴的分类
1.3.1 经穴
1.3.2 奇穴
1.3.3 阿是穴
1.4 腧穴的命名
1.4.1 自然类
1.4.2 物象类
1.4.3 人体类
1.5 腧穴的定位方法
1.5.1 骨度分寸法
1.5.2 体表标志法
1.5.3 手指比量法
1.5.4 简便取穴法
1.6 特定穴
1.6.1 五腧穴
1.6.2 原火
1.6.3 络穴
1.6.4 郄穴
1.6.5 背俞穴
1.6.6 募穴
1.6.7 八会穴
1.6.8 八脉交会穴
1.6.9 下合穴
1.6.10 交会穴
1.7 腧穴的作用
1.7.1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7.2 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
2.7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2.7.1 晴明
2.7.2 攒竹
2.7.3 眉冲
2.7.4 曲差
2.7.5 五处
2.7.6 承光
2.7.7 通天
2.7.8 络却
2.7.9 玉枕
2.7.10 天柱
2.7.11 大抒
2.7.12 风门
2.7.13 肺俞
2.7.14 厥阴俞
2.7.15 心俞
2.7.16 督俞
2.7.17 膈俞
2.7.18 肝俞
2.7.19 胆俞
2.7.20 脾俞
2.7.21 胃俞
2.7.22 三焦俞
2.7.23 肾俞
2.7.24 气海俞
2.7.25 大肠俞
2.7.26 关元俞
2.7.27 小肠俞
2.7.28 膀胱俞
2.7.29 中膂俞
2.7.30 白环俞
2.7.31 上髎
2.7.32 次髎
2.7.33 中髎
2.7.34 下髎
2.7.35 会阳
2.7.36 承挟
2.7.37 殷门
2.7.38 浮郄
2.7.39 委阳
2.7.40 委中
2.7.41 附分
2.7.42 魄户
2.7.43 膏肓俞
2.7.44 神堂
2.7.45 譩譆
2.7.46 膈关
2.7.47 魂门
2.7.48 阳纲
2.7.49 意舍
2.7.50 胃仓
2.7.51 肓门
2.7.52 志室
2.7.53 胞肓
2.7.54 秩边
2.7.55 合阳
2.7.56 承筋
2.7.57 承山
2.7.58 飞扬
2.7.59 跗阳
2.7.60 昆仑
2.7.61 仆参
2.7.62 申脉
2.7.63 金门
2.7.64 京骨
2.7.65 柬骨
2.7.66 足通谷
2.7.67 至阴
本经小结
2.8 足少阴肾经经穴
2.8.l 涌泉
2.8.2 然谷
2.8.3 太溪
2.8.4 大钟
2.8.5 水泉
2.8.6 照海
2.8.7 复溜
2.8.8 交信
2.8.9 筑宾
2.8.10 阴谷
2.8.11 横骨
2.8.12 大赫
2.8.13 气穴
2.8.14 四满
2.8.15 中注
2.8.16 育俞
2.8.17 商曲
2.8.18 石关
2.8.19 阴都
2.8.20 腹通谷
2.8.21 幽门
2.8.22 步廊
2.8.23 神封
2.8.24 灵墟
2.8.25神藏
2.8.26 或中
2.8.27 俞府
本经小结
2.9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2.9.1 天池
2.9.2 天泉
2.9.8 曲泽
2.9.4 郄门
2.9.5 闯蜓
2.9.6 内关
2.9.7 大陵
2.9.8 劳宫
2.9.9 中冲
本经小结
2.10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2.10.1 关冲
2.10.2 液门
2.l0.3 中渚
2.10.4 阳池
2.10.5 外关
2.10.6 支沟
2.10.7 会宗
2.10.3 三阳络
2.10.9 四渎
2.10.10 天井
2.10.11 清冷渊
2.10.12 消泺
2.10.18 臑会
2.l0.14 肩髎
2.10.16 天髎
2.10.16 天牗
2.10.17 翳风
2.10.18 瘈脉
2.10.19 颅息
2.10.20 角孙
2.10.21 耳门
2.10.22 和髎
2.10.23 丝竹空
本经小结
2.11 足少阳胆经经穴
2.11.1 瞳子髎
2.11.2 听会
2.11.3 上关
2.11.4 颔厌
2.11.5 悬颅
2.11.6 悬厘
2.11.7 曲鬓
2.11.8 率谷
2.11.9 天冲
2.11.10 浮白
2.11.11 头窍阴
2.11.12 完骨
2.11.13 本神
2.11.14 阳白
2.11.16 头临泣
2.11.16 目窗
2.11.17 正营
2.11.18 承炅
2.11.19 脑空
2.11.20 风池
2.11.21 肩井
2.11.22 渊腋
2.11.23 辄筋
2.11.24 日月
2.11.25 京门
2.11.26 带脉
2.11.27 五枢
2.11.28 维道
2.11.29 居髎
2.11.30 环跳
2.11.31 风市
2.11.32 中渎
2.11.38 膝阳关
2.11.34 阳陵泉
2.11.35 阳交
2.11.36 外丘
2.11.37 光明
2.11.38 阳辅
2.11.39 悬冲
2.11.40 丘墟
2.11.41 足临泣
2.11.42 地五会
2.11.43 侠溪
2.11.41 足窍阴
本经小结
3 附篇
|
內容試閱:
|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
|